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2953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5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分解Word文档格式.docx

含有空气的肺在胸片和CT片上显示的透明区域

分区:

上中下野-----第2、4前肋下缘水平线

内中外带------一侧肺野纵行分三等分

肺尖区--------第一肋圈外缘以内

锁骨下区-------锁骨下至第二肋圈外缘内

2、肺门:

组成:

肺动、静脉,支气管、淋巴组织等的总和

位置:

中野内带,左略高

肺门角

右肺门下部主要是右下肺动脉,直径小于15mm

侧位:

两肺门重叠

右偏前

3、肺纹理:

自肺门向肺周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样阴影;

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等组成,主要是肺动脉及分支

分布:

内带及下野稍粗,逐渐变细、肺外带稀少或看不见

20.CT上右肺上叶支气管层面能看见哪些支气管

"

双眼能看前和背"

:

双眼与对眼都是指左右主支气管,“对眼”指左右主支气管距离近,"

两眼"

是气管分叉下方层面及肺动脉层面,左右支气管距离较远,此时断面图像上只能显示上叶前段和下叶背段

21.肺小叶的解剖结构

22.腺泡的直径为多少

直径4-7mm

23.隔面左隔高还是右隔高

24.膨胀性病变与萎缩性病变对周围脏器的影响

横隔、纵膈、胸廓的影响

25.膨胀性病变有哪些

肺气肿、胸腔积液、张力性

26.萎缩性病变

肺不张、胸膜肥厚粘连、肺部广泛性纤维化

27.肺过度充气和肺气肿的病因、影像特点(了解)

病因:

管壁增厚

腔内阻塞(异物、肿瘤、血块、炎性分泌物)

腔外压迫(肿块、肿大淋巴结、瘢痕)

影像特点:

相应肺叶透明度增高、血管纹理细少

患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膈肌低位

异物所致透视下纵隔摆动

28.纵膈摆动

呼气时支气管变窄,空气不能排出,患侧肺内压大于健侧,心脏及纵隔被推向健侧;

吸气时健侧肺内压力增大,心脏及纵隔又移向患侧

29.全小叶性肺气肿影像特点

整个肺小叶出现充气扩张的改变

30.右肺上叶不张的影响表现

右上肺野均匀致密、肋间隙变窄、纵隔向患侧移位、健侧肺代偿性过度充气

31.肺实质病变与肺间质病变有何区别

32.渗出性实变的影像特点

单一的斑片影(小片→大片影,甚至呈段、叶分布,以叶间裂为界)

多个灶性阴影(隔以正常含气的肺组织)

磨玻璃状(早期或吸收阶段CT表现)

蝶翼状阴影等(泡性水肿)

33.什么是空泡症

结节内的<5mm小灶性透光区,癌灶内部分肺泡仍保持完整充气状态(部分也可能为充气支气管的轴位相)

34.毛刺征是怎么形成的

肿瘤向周围淋巴管侵犯所形成

35.干酪性肺炎空洞的特点

大片状,甚一个肺叶干酪变,内可见虫蚀样空洞

36.通过X片怎样估计胸腔积液量

少量—后、外侧肋膈角变钝,4前肋端以下

中量—患侧中下肺野致密、肋膈角消失,液体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弧形,2前肋端以下

大量—患侧胸部均匀致密或仅肺尖透明,肋间隙增宽、纵隔向健侧移位

37.液气胸与游离性胸腔积液上缘有何区别

游离性胸腔积液上缘为弧形凹面,液气胸上缘为气液平面

38.叶间积液的表现

液体局限于叶间裂内,沿叶间裂走行;

梭形、椭圆形均匀致密影,尖端与叶间裂相连

39.支扩的影像表现主要有

粘液充填扩张支气管—“指状征”;

状扩张—“轨道征”;

囊状型,多个成簇状排列“葡萄串”;

曲张型;

“印戒征”:

扩张的支气管与CT层面垂直走行时,表现为有壁的圆形透亮影与伴行的高密度肺动脉合成戒指环

40.什么是轨道征

胸部X片检查显示肺纹理明显增多粗乱,在增多的纹理中可见管状透明区,为管壁增厚的支气管影,多见于慢支、支扩。

41.大叶性肺炎影像表现比临床症状一般晚

12h左右

42.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基础

1.致病菌经上呼吸道吸入停留于两下、后肺2.小支气管壁充血、水肿3.支气管周围肺小叶渗出、实变、融合

43.肺脓肿感染途径影像特点及特征性的表现

感染途径:

吸入性---最常见

血源性---金葡菌脓毒血症、多发

直接蔓延---附近脏器感染

影像表现:

急性:

肺内团状、边缘模糊致密影中出现有液平的厚壁空洞

慢性:

脓肿周围紊乱索条状纤维灶,空洞形态不规则,胸膜增厚

血源性:

两肺外围多发类圆形致密影,部分中心小空洞、可有液平

特征表现:

厚壁空洞,内缘光整,底部常见气—液平面

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22

少量结核菌长期、多次入血

影像:

三不均匀

分布---上中肺野为主、下野少

大小---粟粒状、结节状等,大小不等

密度---增殖性结节、纤维化、钙化

支气管播散:

结核空洞干酪样物质经引流支气管排除,引起同侧或对侧肺野的支气管播散,表现为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影或在、树芽征。

123

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因、病理、影像特点122

1、浸润型肺结核(Ⅲ型)

系继发性肺结核,成人常见

1、已静止的原发病灶的重新活动(多见)

2、外源性再感染

影像特点:

1、病变的局限性:

上叶尖段、后段、下叶背段

2、病变的多型性:

渗出、增殖、干酪性病变、空洞、纤维化

3、钙化等多种性质病灶共存,常以某种病变为主

4、病变的反复性

结核球的影像表现123

1、圆形、椭圆形球形病灶,直径2-3cm

2、光滑、清晰、密度均匀

3、可有钙化环状或点状钙化

4、空洞(呈半月形或裂隙状,近心侧)

5、卫星灶附近常有散在纤维增殖性病灶

空气新月征:

长期存在的慢性空洞可继发真菌感染,内部出现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的团状曲菌球,CT扫描曲菌球始终处于近低位,其上方空气呈新月状。

中心型肺癌的间接征象126

阻塞性肺过度充气:

早期征象,但难以见到

阻塞性肺炎:

固定部位,反复发作、吸收缓慢

阻塞性肺不张:

右上叶反S征(横“S”征)

细支管肺泡癌的影像分型127

肺内孤立结节(<

3cm)类似外围型

两肺弥漫分布的结节(多<

1cm)、小片状影

大片肺炎样实变影,可按肺叶或肺段分布

枯枝征:

肺实变性病灶内显示的含气支气管,管壁僵硬、管腔狭窄、分枝残缺不全。

CT“血管造影征”:

增强扫描显示在肺实变性病灶内的树支状血管阴影。

特异性约92%。

骨肌系统

儿童和成年人管状骨的解剖区别277

小儿长骨特点:

骨骺:

二次骨化中心

骺板

骨干(皮质、髓腔)

干骺端(松质,骨小梁)

成年人长骨:

只分骨干和骨端

骨干—骨皮质、骨髓腔、骨膜

骨端—松质骨、骨性关节面、关节软骨

正常骨膜在X片、CT和MRI上的表现:

均不能显示,如出现骨膜影则为病理改变。

277

骨髓在磁共振上的表现:

红髓:

T1WI为中等信号影,T2WI为高信号影

黄髓:

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影

骨皮质在周径或磁共振上的表现:

X线:

均匀致密影,外缘清楚,骨干中部最厚,越近两端越薄。

CT:

致密线状或带状影

MRI:

骨皮质和骨小梁在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影

椎弓骨环:

横突内侧278

椎管骨环:

由椎体、椎弓、根和椎弓板共同构成,为骨性椎管横切面。

279

椎弓峡部:

同一脊椎上下关节突之间为椎弓峡部,腰椎者于斜位片显示清楚。

278

骨质疏松的基本病变及影响表现280

骨质疏松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含量减少,即骨组织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两者比例仍正常。

原因:

a老年、代谢性、内分泌等---广泛性

b废用(骨折、感染等)---局限性

病理:

骨皮质变薄哈氏管扩大骨小梁减少

主要是骨密度减低(三小一大)

长骨:

骨小梁变细变少,但边缘清晰,小梁间隙增宽;

骨皮质出现分层和变薄现象

骨髓腔扩大

椎体:

椎体内结构呈纵形条纹椎间隙增宽,呈梭型

椎体呈鱼脊椎状

骨膜增生有哪些常见形态282

骨膜增生(骨膜反应):

骨膜受刺激出现水肿增厚,并致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跃增加,最终形成骨膜下新生骨。

常表示有病变的存在。

病理性刺激:

骨折、慢性炎症、膜下出血、恶性肿瘤

X线表现:

早期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骨膜与皮质-透亮间隙

继而呈线状、层状、花边状等

Codman三角:

骨肉瘤,肿瘤刺激骨膜反应增生,随肿瘤发展,肿瘤突破骨皮质掀起并破坏骨膜增生,使残留骨膜与骨之间呈一三角。

能引起骨骼密度增高的基本病变有哪些?

骨质增生硬化、骨与软骨钙化、骨质坏死(死骨)

骨骼密度减低的基本病变:

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

嵌入性骨折的特点、好发部位、病理、影像学表现284

嵌入性骨折是骨折断端相互嵌入形成,较易漏诊。

以股骨颈部发生较多。

影像学表现:

1、X线上常不显示透明骨折。

2、骨折处表现为密度增高的条带状影。

3、骨骼缩短、变形。

4、仔细观察可见骨皮质和骨小梁连续性中断。

完全性骨折判断移位方向的标准:

以骨折近端为准判断骨折远端移位情况284

对位不良:

骨折两断端断面的关系,发生内、外、前、后和上、下移位。

对线不良:

骨折两断端纵轴线的关系,形成大小不等的夹角称为成角移位,而成角移位则称对线不良。

椎间盘膨出的CT表现289

椎间盘边缘均匀地超出相邻椎体终板的边缘,且椎间盘后缘多与相邻椎体终板后缘形态一致,后缘略向前凹,也可平直或对称性均匀一致轻度弧形。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影像特点是按什么时间点分界?

290

(1)早期(2周内):

肌肉、皮肤、脂肪等软组织肿胀,骨质无明显改变

(2)2周后:

骨质改变:

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干骺端散在、边缘模糊→整个骨干)

骨膜下脓肿→骨膜增生(平行、成层,早期即可出现)

掀起骨膜→血管断裂血供中断→骨质坏死→死骨

脓栓→血栓性脉管炎

修复:

骨质增生硬化(不明显),破坏占优势、破坏与增生并存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特点292

临床特点:

脓腔与死骨

修复为主

(1)骨质破坏周围→骨质增生硬化(明显)

(2)骨膜增生与骨皮质融合(明显)

骨干增粗,轮廓不整

(3)骨质坏死—大块死骨(较特征性改变)

治愈标准:

脓腔、死骨消失、髓腔再通

骨骺和干骺端结核的影像特点294

长骨结核—好发于骨骺与干骺端

局限性边缘清楚的骨质破坏区,骨质疏松

周围无骨质增生硬化现象,无骨膜反应或轻微

可有泥沙样死骨

病变发展易破坏骨骺而侵入关节,形成“关节结核”,是骨型关节结核的基础

脊柱结核CT影像特点294

1、骨质破坏,特别是较小和隐蔽的破坏灶。

2、易发现死骨和病理性骨折碎片。

3结合增强扫描可了解冷脓肿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4、有利显示脓肿和骨碎片突入椎管的情况。

脊椎结核X线特点:

好发部位:

腰椎最常见,其次是胸椎、颈椎,好发于相邻两个椎体,少数呈多椎体发病。

干酪样物质冷性脓肿

椎体上下缘→椎体骨质破坏+承重后突畸形

→椎体压缩、塌陷、楔形侧弯畸形

邻近软骨板→椎间隙变窄、消失

附件较少受累

冷脓肿:

颈椎---咽后壁脓肿

胸椎---椎旁脓肿

腰椎---腰大肌脓肿

转移性骨肿瘤301

年龄:

中老年转移途径:

血行转移

脊柱、肋骨、骨盆、颅骨、长骨等

原发瘤:

前列腺癌、乳癌、肺癌、膀胱癌、甲状腺癌、鼻咽癌

临床表现:

进行性疼痛、病理性骨折、截瘫等

化验检查:

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增高

病理切片瘤组织多呈灰白色,常伴出血坏死,镜下转移瘤形态一般与原发瘤相同

X线分型:

溶骨型转移瘤:

1、发生在长骨:

多在骨干或邻近的干骺端和骨端,表现为骨质疏松区内多发或单发的虫蚀状骨质破坏区,逐渐融合,形成大片状溶骨性骨质破坏区,骨皮质也破坏,一般无骨膜增生,常并发病理性骨折。

2、发生在脊椎:

椎体广泛性破坏,受压变扁,椎间隙多保持正常,椎弓根多受侵蚀破坏为其特征之一。

成骨型转移瘤:

少见,多为前列腺癌、乳癌、肺癌、膀胱癌转移,病变为高密度影居骨松质内,呈斑片状、结节影,密度均匀一致;

骨皮质多完整;

多发生在腰椎及骨盆,常多发;

发生在椎体是椎体往往不受压变扁。

混合型转移瘤,兼有溶骨型转移瘤和成骨型转移瘤的骨质改变。

椎体压缩见于哪些情况?

如何鉴别?

老年性骨质疏松、外伤、结核、肿瘤

 

脑膜瘤的CT表现:

⑴.平扫:

①.肿块类圆形,边界清楚,等或高密度。

②.宽基底,紧贴颅骨内板或硬脑膜,可见斑点状钙化。

③.瘤周水肿轻或无,静脉或静脉窦受压时可出现中或重度水肿。

④.颅板受到侵犯时可出现骨质增生或破坏。

⑵.增强扫描:

肿块呈均匀性显著强化。

脑膜尾征:

星形胶质细胞瘤增强T1WI肿块呈均一明显强化,邻近脑膜增厚并强化称为“脑膜尾征”,具有特征性意义。

脑转移瘤特征性表现:

颅骨平片:

当转移瘤侵及颅骨时,颅骨平片可见溶骨性或成骨性破坏。

CT表现:

①.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

②.肿瘤密度不等,多为多发,小的为实性结节,大的肿瘤中间可有坏死,呈不规则状。

③.绝大多数有脑水肿,小肿瘤大水肿为转移瘤的特征。

①.绝大多数有增强,无坏死者呈结节状,有坏死者呈环状,环壁较厚且不规则。

MRI表现:

⑴.平扫:

肿瘤在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肿瘤周围水肿广泛,占位效应明显。

⑵.增强:

注射Gd-DTPA(钆喷替酸二葡甲胺盐)肿瘤明显强化,结节状、不规则环状。

常见脑外伤CT表现:

易见于着力或对冲部位

 ⑴.局部呈低密度改变:

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数天至数周后部分可恢复至正常脑组织密度,部分进一步发展至更低的密度的脑软化灶。

 ⑵.散在点片状出血:

低密度区内见形态不规则点、片高密度影,有些可融合。

3~7天开始吸收,1~2月完全吸收为低密度区。

 ⑶.蛛网膜下腔出血:

表现为大脑纵裂、脑池、脑沟密度增高。

数天后密度即减低、消失。

高血压脑出血的MRI分期和表现(重要):

发病时间<

3天3天-1月>

1月

信号T1等信号高信号低信号

信号T2低信号高信号高信号

脑梗死分型:

缺血性、出血性、腔隙性

⑴.缺血性脑梗死:

 ①.低密度灶:

部位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皮髓质同时受累,呈扇形,基底靠近硬脑膜,有占位效应。

②.“模糊效应”:

2-3周出现,病灶呈等密度而不可见。

增强扫描:

见脑回状强化。

③.囊腔:

1-2月,梗死灶形成低密度囊腔。

(2).出血性脑梗死:

在低密度脑梗死灶内,出现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明显。

(3).腔隙性脑梗死:

基底节、丘脑等处见片状或小圆形低密度区,无占位效应。

直径一般在1.5CM以下。

(1).敏感性高,早期即可提示病变血管无流通信号,部分脑梗死6小时内即可检出。

(2).脑回肿胀,脑沟变浅,皮髓质界面消失。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3).MRI对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的腔隙性梗死灶非常敏感。

腔隙性脑梗死:

是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多发于基地节、丘脑、小脑和脑干。

胃的分型:

牛角型、钩型、瀑布型、长型

龛影:

由于粘膜、粘膜下层深达肌层局限性破溃缺损后钡剂填充形成的含钡影像——又称为壁龛。

黏膜病变有哪几种:

1.粘膜破坏中断:

正常粘膜皱襞消失、代之杂乱无张的钡斑,破坏粘膜与正常分界清晰即形成中断,多见于恶性肿瘤。

2.粘膜皱壁平坦:

正常粘膜皱襞平坦消失。

(1)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肿瘤浸润:

较局限、分界清晰、管壁僵硬。

(2)粘膜水肿:

多见于炎症、龛影周围。

管壁柔软,逐渐移行,分界不清。

3.粘膜迂曲增宽:

由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慢性炎症、水肿及结缔组织增生引起。

表现为透明条纹影增宽。

多见于慢性炎症、食道静脉曲张。

4.粘膜纠集:

粘膜从四周向病变区集中,呈放射状或轮辐状,多见于慢性溃疡的瘢痕期。

食管癌的表现:

1.粘膜中断、破坏。

2.管腔狭窄:

浸润型管腔狭窄较局限,边缘光滑对称环形狭窄。

不规则狭窄范围较大、不对称狭窄,多见于增生型。

3.管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增生型主要向腔内生长为主。

4.溃疡型食道癌可见平行长轴的扁平或长形腔内龛影,周围粘膜破坏,可见宽窄不一的透亮带——称之为环堤。

5.管壁僵硬、蠕动消失,钡剂通过缓慢或受阻

6.相应区可见软组织肿块影。

食管癌与食管静脉曲张的鉴别:

X线造影检查时,发生静脉曲张的食管壁柔软并伸缩自如,是与食管癌的重要鉴别点。

胃溃疡:

多见胃小弯

1.龛影——直接征象。

也是诊断胃溃疡唯一依据。

多发生在胃小弯角切迹处。

(1)切线位呈

乳头状、口窄底大——急性期

锥形或三角形、口大底小——慢性期

龛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底部平整或稍不平

(2)正位观:

可见钡斑。

(3)急性溃疡:

溃疡周围由于水肿可出现粘膜水肿带--透明带。

表现为:

1)粘膜线:

1-2mm光滑整齐的透明线

2)项圈征:

0.5-1cm透明带。

3)狭窄征:

龛影口部明显狭小。

(4)慢性溃疡:

可见粘膜向龛影纠集

2.功能性改变

(1)痉挛改变:

幽门及胃窦痉挛,大弯侧指压痕性痉挛切迹

(2)排空可快可慢、蠕动可快可慢

(3)分泌液增加、胃空腹潴留

(4)相应区可触及压痛

3.瘢痕性改变:

角切迹溃疡——胃角消失、胃小弯缩短

胃体狭窄——葫芦胃

幽门狭窄——幽门梗阻、胃排空迟缓

十二指肠溃疡

大多数发生在球部。

年青人多见,容易引起穿孔出血及瘢痕形成。

大多发生在十二指球后壁。

1.位于球后或前壁的0.5-1cm之内龛影大多为正面观,表现为钡斑、周围可有粘膜水肿带或粘膜纠集。

为十二指肠球溃疡的直接征象及诊断依据。

2.球部固定性变形:

为十二指肠球溃疡瘢痕痉挛、水肿引起间接征象,是该病最常见或主要诊断依据。

3.球部激惹征象:

钡剂通过较快。

4.相应球部压痛。

5.功能改变:

幽门痉挛、分泌液增加,蠕动可强可弱

半月综合症:

溃疡型胃癌可出现扁平形腔内龛影,边缘由于癌组织生长形成不规则宽窄不一透亮带,称之为环堤。

其上有尖角征、指压迹、裂隙征统称为半月综合征。

肝脓肿CT表现:

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边界较为清晰,脓肿壁的密度高于脓腔但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

脓腔CT值与水接近,但依其成分而变

增扫脓肿壁呈环状强化,厚度均匀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

1.T1WI表现为均匀低信号区;

病灶较大,则其中心结构不均匀信号更低

2.T2WI呈高信号,明亮似灯泡,即所谓“灯泡征”

3.注射Gd后,其信号强度比HCC增高更快、更强、停留时间更长,“早出晚归”,且呈向心性发展

与肝细胞癌的鉴别:

CT平扫两者均表现为低密度肿块,但肝细胞癌多期增强扫描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特征。

MRI检查:

肝细胞癌在T2WI表现稍高型号,肝海绵状血管瘤T2WI呈高信号。

慢性胰腺炎特征性表现:

1.胰腺外形增大,密度稍减低,大多为弥漫性,也可局限于胰腺的某一部分

2.水肿型AP表现为均匀性低密度,增强扫描胰腺实质呈均匀强化

3.出血坏死型AP胰腺明显增大,密度不均匀,坏死区呈低密度,出血区呈高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肠梗阻分类及X线表现:

1.分类

单纯性完全性

机械性不完全性

绞窄性

痉挛性

动力性

麻痹型

血运性

2.X线表现:

(1)X线表现多在梗阻后3-6小时出现。

(2)梗阻近端肠管充气扩张,呈拱门样排列,且小肠、结肠扩张分别大于3cm、6cm。

(3)腹部可见长短不一阶梯状排列液平面,早期透视下肠蠕动亢进,液平面上、下波动,后期蠕动减弱,液面增多。

(4)空肠梗阻扩张肠管内见弹簧状、鱼肋样粘膜,回肠梗阻扩张肠管内粘膜稀少,肠壁光滑。

(5)根据扩张肠管及最低液平面位置判断梗阻部位

空肠梗阻(高位)左中上腹、腔内见有粘膜。

回肠梗阻(低位)右中下腹、肠腔内

单纯性小肠梗阻:

梗阻发生后3—6小时,可显示肠梗阻近端肠曲胀气扩大,肠内有高低不等的阶梯状气液面。

闭袢性肠梗阻:

肠腔内充满液体,变现为软组织密度的肿块,称“假肿瘤”征;

如充气闭袢肠管呈U形,形态上类似“咖啡豆”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