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政文59号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3014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政文59号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永政文59号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永政文59号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永政文59号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永政文59号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永政文59号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永政文59号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永政文59号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永政文59号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永政文59号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永政文59号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永政文59号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政文59号Word下载.docx

《永政文59号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政文59号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永政文59号Word下载.docx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三、主要工程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工程

目标:

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开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

措施:

1.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推进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

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课程,逐步推进高中科学课程改革;

城乡中小学应积极开设科学课程,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革科学教育评价制度,定期监督科学教育质量。

2.建立中小学科普活动组织,指导未成年人课外科技活动。

中小学普遍成立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广泛开展科普教育。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电脑作品制作竞赛”、“中小学生航模竞赛”、“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等科技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普活动,增加未年人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

继续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普报告团老区行”、“大学生暑期帮扶行动”等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大学生走进农村、社区和校园,直接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科普教育。

组织开展未成年人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4.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

整合现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的科普教育资源。

并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有条件的社区应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5.鼓励和支持大众传媒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扩大未成年人接受科普教育的渠道。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牵头部门:

市教育局、团市委

责任单位:

市委宣传部、文体局、市广电局、市妇联、市科协、市科技局、市劳动保障局。

(二)农民科学素质工程

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突出农村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实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渠道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2.突出农村基层科普网络建设。

稳定和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积极扶持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

重点加强蔬菜、莴苣、笋竹、水蜜桃、柑桔、生猪、家禽、烟叶、淮山专业技术协会建设,扶持农技协的改革与发展,构建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科技进步。

3.突出农村科普载体平台建设。

依托农村中小学、村党员活动室、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文化站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大力推动农村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站、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开发和充实适应需求、富有特色的展示教育内容。

4.突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乡镇级科协能力建设,支持乡镇科协配备专职科普干事和完善办公条件,增强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科技人员服务、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服务的能力。

5.突出农村科普活动项目开展。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巾帼科技致富培训工程”、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总结推广“村会协作”、155农业服务热线、科教兴村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

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到农村为农民服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辅导活动,宣传和推广先进适用的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

6.开展农村科技示范活动。

大力发展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发挥它们的示范作用,以建立扶持一批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示范场、示范乡(镇)、示范村,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7.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积极推荐和组织有突出贡献、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参加全国、省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评选,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劳动技能,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8.发挥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成人教育机构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

建立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室和教学实践基地。

9.依托星火培训基地和星火学校开展星火科技培训。

以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为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训,造就一批新型农民和种田能手;

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开展农民工非农产业就业技能培训,并注重供需对接,积极开展星火科技培训。

市委农办、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

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水产局、市水利局、市卫生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市环保局、市广电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工程

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意识、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适应城市社会和自身发展要求。

1.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

对劳动科技教育培训进行专门的规划、组织和监督实施;

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合理分工,加强合作。

2.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

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各行业的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

3.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科技培训。

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阳光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

继续推进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4.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

以城镇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机构和设施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在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5.加强企业科普。

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

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发明创造和工业设计活动;

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

6.建立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

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

在职业培训中,加大有关科学知识的内容。

7.支持发展科普旅游。

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科普资源,以科普教育基地为主要依托,将科普与旅游紧密结合,面向城镇劳动人口开展科普旅游。

市劳动保障局、市总工会、各街道办事处

市旅游管理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建设局、市科技局、市人事局、市广电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工程

增强领导干部、公务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

1.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培训纳入培训规划。

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在制定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政策法规中,体现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市委党校应增加学员科学素质培训内容。

2.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

各级机关学习培训制度应体现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

鼓励支持各级机关开设科普宣传栏、科普图书资料室,在广大公务员中大力普及科学知识。

3.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加科普活动。

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

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科技发展动态和提高科学素质的专题报告。

4.发挥有利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科学素质的平台的作用。

充分利用现有科普场馆、科普期刊、科普教育基地、学术年会等科普资源和平台,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接受科学思想、科学知识教育提供服务。

5.将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纳入综合素质的考核内容。

在公务员考试录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测试环节,列入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

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

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

(五)科学教育与培训工程

加强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

1.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和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志愿者队伍建设。

进一步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作用,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者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

通过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等组织的的活动,提高科技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

3.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质量,改进教学方法。

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4.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电脑网络教室、科技活动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5.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

鼓励和支持科普场馆、社区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牵头部门:

市教育局、市人事局

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劳动保障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

(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国内外科普信息资源,建立科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1.搭建社会化科普服务网络平台。

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期刊、挂图、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艺作品以及图片、科普志愿者等各类科普信息资源,构建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

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2.促进科普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扶持和鼓励原创性科普作品创作,表彰优秀科普作品,开展优秀科普作品推介、展演和展示活动,扩大科普作品的影响。

3.支持和鼓励面向公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的科普创作。

鼓励并组织创作公众普遍关注的卫生保健、生活常识、致富技术、环境保护等科普作品。

4.加强科普创作队伍建设。

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和造就一批科普作家及热心创作的科普工作者,构成我市科普创作队伍的主体。

5.建立健全科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和交流机制。

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共信息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

市科技局、市科协、

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文体局、市财政局、市广电局。

(七)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公众通过大众传媒接受科普教育的渠道明显增多。

1.发挥广电在科普宣传的作用。

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应安排科普专栏,每周应安排不少于50分钟的科普节目。

2.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综合网络开展科普知识宣传。

3.积极开拓科普宣传领域。

利用电视、电影、声像、摄影、戏剧、文艺等传播形式,增进科普教育的效果。

4.编撰科普重点人群科普读本。

鼓励编写适合本市青少年、农民、城镇务工人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需要的科普读本。

5.提高各类媒体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各类媒体要加强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普宣传报道。

牵头单位:

市委宣传部

市广电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文体局。

(八)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新旧结合,各具特色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

1.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

多渠道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的公共投入。

2.加强科技馆及科普活动场所建设。

将科普场馆及设施的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投资计划。

争取2010年兴建永安市科技馆(科技活动中心)。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科普画廊(橱窗)、科普活动室。

在城区,形成社区科普中心、社区科普广场、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等科普阵地网络。

在社区和街头设立科普画廊(橱窗)的,有关部门应当免收有关费用。

在农村,大力推进科普宣传栏建设力度,力争至2010年70%的村(居)有标准的科普宣传栏。

3.支持和鼓励社会办科普事业。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投资兴建科普场所、提供科普展品和教具、维护场所运行等方式兴办科普事业。

4.支持基层科普设施及功能的改造和完善。

引进和开发适应公众需求的科普活动项目、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吸引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5.支持和发展科普展品巡展。

定期为乡村、社区、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举办科普展品巡展,提供科普服务。

6.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提供捐赠、资助;

吸引境内外资本投资兴建和参与经营科普场馆;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市科协、市建设局

责任部门:

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四、保障条件

(一)政策法规

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市科普政策体系,明确党政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及公民的科普责任、权利和义务,进一步推动我市科普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为科普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福建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制定促进科普发展的具体政策。

——协助人大、政协对执行科普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视察,严格执法检查监督,保障科普法律法规实施到位。

(二)经费投入

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科普经费投入,为永安市全民科学素质工程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完善经费投入保障体系,将科普专项经费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

市财政应逐年提高科普专项经费,保证到2010年,全市年人均科普专项经费达到1元。

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要按照国家预算管理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从其经费中统筹考虑和安排落实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履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相关工作职责,以保障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

——要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科普工作。

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科普产业的科普投入机制。

要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和先进的科普运营方式,优化科普经费投入结构,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科普资金的运营效益和社会化科普投入水平。

(三)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化人才,发掘兼职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落实激励专兼职科普工作者的相关政策。

为科普工作者在科普研究、科普创作、学术交流、出国考察、技术培训、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申请科普项目经费和奖励等方面提供政策引导与服务。

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组织予以表彰和奖励。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提升在职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

——增强科技界的责任感,支持科技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促进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

——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研究,加强国内外、省内外及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把握基本规律和国际发展趋势,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提供指导。

五、组织实施

——成立永安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

要把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将公民科学素质作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业绩考核。

把科普工作列入科技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并抓好《纲要》组织实施和监督指导工作。

——建立和完善形成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机制。

各牵头部门要根据《纲要》的要求,明确职责,分解任务,组织、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逐步建立起优势互补、协作配合、综合集成、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

各责任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负责制定本系统的实施计划,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督促,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加强对公众科学素质水平的定期监测评估。

要结合我市实际,借鉴相关经验和成果,围绕公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求,开展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为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试点工作,并对各级各部门实施《纲要》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考评和督促,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促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按照《纲要》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开展全市性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和《纲要》实施情况监测,每2年进行一次抽样调查,掌握公民科学素养状况,及时发现并改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及时修正、调整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政策措施,保证《纲要》全面、顺利实施。

——永安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协,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督查落实领导小组会议议定事项,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主题词:

科技科学素质工程通知

抄送:

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

永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8年5月4日印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