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2 27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3217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作业22 2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课时作业22 2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课时作业22 2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课时作业22 2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课时作业22 2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课时作业22 2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课时作业22 2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课时作业22 2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课时作业22 2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课时作业22 2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课时作业22 2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课时作业22 2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22 27Word文件下载.docx

《课时作业22 27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作业22 27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时作业22 27Word文件下载.docx

B、C两项分别是《辛丑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规定,故可排除。

D

3.(2013·

浙江文综)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

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由题干中“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可知这是指“利益均沾”,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点,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故排除。

4.(2013·

课标全国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产物。

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反映了清政府的外交从封建时代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故选C项。

仅靠设立领事馆并不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排除A项;

B项中的“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与史实不符;

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排除D项。

C

考纲考点二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5.(2014·

山东文综)“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

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本题考查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相关问题。

题干材料反映出列强争相在中国投资铁路、开设银行等,反映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经济侵略的表现,故选D项。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均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此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B、C三项均可排除。

6.(2014·

重庆文综)《清史稿》记载:

“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

A.康熙帝B.乾隆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和光绪帝。

从材料信息“国耻”“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等,可知该人面对中国战败,励志图强,任用一批“小臣”,变法维新,由此可判断该人指光绪帝,该事件为戊戌变法,选C项。

7.(2011·

课标全国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题干可以提取的有效信息是清政府向各国宣战懿旨,地方督抚大员并不支持,而是积极维持现状。

这不能得出列强势力受到遏制,亦不能得出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的代理人,排除A、C两项。

虽然地方督抚大员不支持清政府宣战的决定,但还未到分庭抗礼的程度,排除D项。

因此B项是最合适的答案。

考纲考点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8.(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Ⅱ)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本题考查顾维钧在国际会议发言的目的。

从材料中可看出,顾维钧认为,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需要“与会各国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日本侵华就会演变成一场世界大战,由此可见其主要目的在于争取各国对华的同情和帮助。

故A项正确。

注意此题问的是主要目的,而B、C两项均是次要目的,故可排除。

题干未涉及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故D项也可排除。

A

9.(2014·

山东文综)“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

”它描绘的是(  )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全民族抗战。

A项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内容,国民革命主要集中在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与“北方山岭”等信息不符。

B项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内容,D项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内容,不符合题干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有着统一的指挥”等信息。

从材料中可看出,无论是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整个中华民族在统一指挥下都武装起来了,这种现象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全民族抗战,故C项为正确答案。

10.(2014·

天津文综)《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

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

题干材料中从《南京条约》的不平等到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再到1943年取消列强在华治外法权的信息,反映了中国外交由屈辱逐渐走向自强,故C项为正确答案。

A项显然与题干主旨相反,排除。

外交逐渐自强,不能表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故B项错误。

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故D项错误。

11.(2013·

课标全国卷Ⅱ)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抗战时期,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但该做法并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说明当时国民党中央不愿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仅能说明国民党中央对湖北“减租”的态度,并不能说明A、B两项,故排除A、B两项。

C项表述太绝对,故可排除。

12.(2013·

安徽文综)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

符合其主题的是(  )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从海上封锁中国,故①错误。

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故②错误。

③④均符合史实和图片的主题,故D项正确。

13.(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问题。

从材料的整体可以看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教科书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忽视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甚至有些章节超出抗日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修改即可。

论述要符合史实,史论结合。

建议:

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切入点 2015年是中英《南京条约》签字173周年,吸取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1.下图是中英《南京条约》签字的情景,该条约签订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包括(  )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③西方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

④英国输华商品激增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①错,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及土改后完成的。

切入点 烈士纪念日 

2.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

下列中国近代出现的爱国主义口号反映了不屈的中华民族的英勇抗争,按照时间先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

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

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D.③④②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是在甲午战争后的反割台斗争中。

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是1919年五四运动中。

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是在八年抗战中。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则是在1950至1953年,是在建国之后的事情。

切入点 主干知识: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3.“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

……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这是革命家章炳麟先生讽刺慈禧太后的脍炙人口的名联,上阕三个“幸”字,下阕三个“割”字,其中“幸古长安”和“割台湾”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中法战争与《天津条约》

B.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C.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与《马关条约》

“幸古长安”是指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西太后仓皇出逃西安,往返途中穷奢极欲。

“割台湾”是指甲午中日战争后所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将中国的台湾等地割让给日本。

甲午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六十岁,为庆祝其寿辰,她不顾国家危亡,大肆铺张,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和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屈辱条约而告终。

切入点 核心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

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

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解答本题应注意“三不管”出现的时间、原因及其实质,这一地区“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会出现的现象,而这样的地区一度畸形繁荣进一步证明中国近代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故C项符合题意。

抗日战争 

5.据新华网报道:

重庆一展览展出第二次国共合作唯一照片。

这张照片摄于1937年8月,是国共两党和平谈判期间,周恩来、叶剑英、朱德、黄琪翔、郭秀仪和张群等人在南京黄宅庭院的合影。

下列关于这次国共合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主要目标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B.这次合作是党外合作的方式

C.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服从国民党的统一指挥

D.合作过程中存在两个战场和两条抗战路线

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应选C。

切入点 从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冲突和碰撞的视角看两次鸦片战争 

6.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

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

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

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应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