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337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

《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按摩学院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

(3)医者用双手拿提两侧斜方肌,反复施术,约半分钟。

随后点按肩井穴。

(4)医者用掌根沿脊柱两侧(胸1-胸7)和肩胛内侧缘做揉拨法,反复施术,若局部有压痛点,可用双手拇指重点按压。

随后点按肩中俞、肩外俞穴。

(5)医者用掌根在肩胛冈下部做揉法,反复施术。

随后点按天宗穴,冈下酸痛点。

(6)医者用双手拿揉患侧上肢。

随后点按曲池、合谷穴。

若颈椎侧弯、棘突偏歪,则采用定位扳法。

若颈椎间隙狭窄,采用手法牵引。

典型病例:

胡某,女,40岁,2009年9月16日来诊。

患者近来自觉头颈部疼痛,颈项僵硬,转侧不利,重则疼痛难忍,影响正常生活,患者两月前在一私人诊所进行手法治疗五次,经休息后症状仍未缓解.经诊见:

颈部肌肉僵硬,颈4、5横突旁压痛明显,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X线片显示钩椎关节侧方骨质增生,侧位片显示椎间孔略变窄。

颈型颈椎病。

治法:

采用上述治疗方法,并于压痛点及颈侧部作重点治疗,以缓解肌肉痉挛,针对颈部转侧不利活动受限,可采用按动颈根法,既能解痉止痛,又能起到理筋整复的作用。

可适当加用短波等高频物理治疗以行气活血。

体会:

颈椎病近来年已经成为脑力劳动者的通病,长期伏案工作,持续地把身体固定于某一体位,使得肌肉、关节、韧带等发生劳损。

颈椎病则是其中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因本病为推拿适应症,故临床所见甚多。

然而,其主要发病原因与生活、工作坊式密切相关,因此患者能否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本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人认为,对于此种伤科病,单纯的医疗介入很难取得明显且持久的效果,关键仍在于患者的积极配合。

2.落枕

落枕是颈部软组织常见的损伤之一。

临床上以急性颈部肌肉痉孪、强直、酸胀、疼痛以致转动失灵为主要症状。

轻者4~5天可自愈,重者疼痛严重并向头部及上肢部放射,迁延数周不愈。

落枕多由睡眠时枕头过高、过低或过硬,以及躺卧姿势不良等因素,致使颈部一侧肌群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过度伸展牵拉位,在过度紧张状态下而发生的静力性损伤,临床中主要是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肩脚提肌发生痉孪。

临床中也有少数患者因颈部突然扭转或肩扛重物,致使部分肌肉扭伤,发生痊孪性疼痛,而致本病者。

(1)用轻柔的指揉法在患侧颈项及肩部施术约3~5分钟。

(2)用拿法提拿颈椎旁开1.5寸处的软组织,以患侧为重点部位,并弹拨紧张的肌肉。

(3)嘱患者自然放松颈项部肌肉,术者左手持续托起下颌,右手扶持后枕部,使颈略前屈,下颌内收。

双手同时用力向上提拉,并缓慢左右旋转患者头部10~15次,以活动颈椎小关节。

摇动旋转之后,在颈部微前屈的状态下,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手法要稳而快,手法的力度和旋转的角度必须掌握在患者可以耐受的限度内。

注意事项:

患者睡卧时垫枕高低要适当,并注意颈项部的保暖。

本病是所有人几乎都曾患过的常见病,只不过发病次数有所不同。

偶然发病者,往往一两天即可自愈,重者四五天也无大碍。

临床所见者,大部分为颈椎病的先驱症状。

此种患者,经常反复发作,其发病原因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对于此类病人,医者应首先做好解释工作,把患者配合的重要性向患者反复强调,力求得到患者最佳的配合。

在此基础上,结合有效的治疗,将会很好的延缓进一步发展,并有很大的机会完全恢复。

对于治疗,本人不主张采用过多的动法。

起病原因既是由于肌肉痉挛、紧张,因此直接针对病因着手,以放送肌肉为主要治疗大法,即可获良效。

过多的动法,一方面容易引起患者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若判断有误,则会打破患者关节、筋肉原本的平衡,而产生副作用。

3.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以后,因某种原因(损伤、过劳等)导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者,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纤维环后外侧较为薄弱,后纵韧带自第1腰椎平面以下,逐渐变窄,至第5腰椎和第1骶椎间,宽度只有原来的一半。

腰骶部是承受动、静力最大的部分,故后纵韧带的变窄,造成了自然结构的弱点,使髓核易向后方两侧突出。

椎间盘随年龄的增长,可有不同程度的退变。

至30岁以后,退变明显开始,由于负重和脊柱运动的机会增多,椎间盘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力的挤压、牵拉和扭转应力,因而容易使椎间盘发生脱水、纤维化、萎缩、弹力下降,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稳定性下降,最后因外伤、劳损、受寒等外因导©

致纤维环由内向外破裂。

这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常发生于青壮年。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过膝,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脊柱侧弯,腰部生理曲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影像学检查。

X线摄片检查:

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

CT和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1)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深沉有力的法施于腰背两侧骶棘肌,自上而下反复3~5遍,然后用掌根按揉3~5遍,以缓解肌肉痉孪。

(2)医者用拇指在腰背疼痛的部位上作与肌纤维垂直方向的弹拨,以松解粘连,再结合局部痛点按压肾俞、大肠俞、阳关、居髎等穴,以达解痉止痛之目的。

(3)患者俯卧位,医者先行腰椎后伸扳法扳动3~5次,然后用腰椎斜扳法,左右各1次,以滑利关节。

(4)活血通络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以红花油或冬青膏为介质,在腰部督脉经及两侧膀胱经施擦法,再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能有效地提高血流量和止痛作用。

(5)有下股牵痛者,可用擦法施于大腿后外侧和小腿外侧,随后拿委中、承山,按揉阳陵泉、昆仑等穴。

关某,男,40岁,机关干部2010年3月28日初诊。

主诉:

腰及右下肢疼痛1年,近3天加重。

现病史:

患者长期坐办公室,一年前突感到腰部不适,病因不详,疼痛连及右下肢,卧床休息后减轻.三天前,因搬提重物而感到腰部疼痛加剧,咳嗽,喷嚏或大便用力时疼痛尤甚,活动受限,下肢疼痛麻木,以右侧最为明显,下午症状加重。

检查:

腰部肌肉紧张,脊柱向右侧弯,生理曲线消失,腰4~5椎棘突旁有明显压痛,用力按压可引起右下肢放射性疼痛。

腰椎X光正侧位片提示:

脊柱向右侧弯,腰4~5椎椎间隙变窄;

CT提示:

腰4~5椎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

直腿抬高试验左70°

、右20°

,趾背伸或屈力减弱,屈颈试验阳性。

腰4~5椎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

采用上述常规治疗方法,并施以定位扳法。

结果:

经过5次治疗症状明显减轻。

经两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

本病同颈椎病有着类似的发病原因。

多由于伏案工作,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不变,使腰部肌肉、韧带发生劳损,引起硬沥平衡失调,以及对椎间盘的固定作用下降。

再加之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则很容易发生本病。

常规的手法治疗可获得一定疗效,但很难使其痊愈。

患者的配合,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

因此,医者应详细、耐心的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明白平时生活中适当的运动,不要长期保持某一体位不变,对延迟病情的发展以及疾病的康复都是相当重要的。

二、内科

1.胃脘痛

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皆使胃寒而痛,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易感受寒邪而痛发;

又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内生湿热,可以发生热痛或食积痛;

恼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而致胃脘痛;

脾阳衰微,或劳倦过度,饥饱失常,均可损伤脾胃,使中气虚寒而痛。

胃脘痛的原因虽有不同,但其病机转归则有相同之处,即所谓"

不通则痛"

病邪阻滞,肝气郁结,均使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利,气滞而作痛;

脾胃虚寒,脉络失于温养,或胃阴不足,脉络失于濡润,致使脉络拘急而作痛。

气滞若日久不愈,而致血脉凝涩,瘀血内结,则疼痛更为顽固。

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

推拿治疗

(1)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其旁,用掌根部沿背部膀胱经1、2侧线走行自上而下做掌揉法,反复施术1-3遍。

(2)医者用双手拇指沿患者背部两侧华佗夹脊穴胸7-胸12段做连续按压法,反复施术1-3遍。

(3)医者用拇指按压脾俞、胃俞穴。

(4)医者用双手拇指、食指沿督脉两侧自上而下(胸1-腰5)做提捻法,反复施术1-3遍。

(5)患者仰卧位,医者站其旁,用双手拇指沿肋骨缘做分推法,反复施术1-3遍。

(6)用拇指揉点天枢、梁门、三脘穴。

用掌根从上而下轻推三脘,开三门1-3遍(溃疡患者慎用此法)。

(7)沿下肢脾胃经路线做掌揉法,反复施术1-3遍,用拇指揉点足三里、公孙、梁丘穴。

对证治疗:

肝气犯胃,医师用双手掌根揉肝俞,拇指点揉太冲、章门穴。

寒邪犯胃,掌搓脾俞、胃俞使其发热,用拇指重点按揉公孙、内关穴。

胃热炽盛,沿小腿外侧胃经路线施以拨揉法,拇指点按梁丘、内庭穴。

食滞胃脘,提捻腹部胃经路线(不容-大巨)1-3遍,用拇指点拨梁丘穴。

瘀阻胃络,在腹部施以掌揉法,并点按膈俞、期门、内关、三阴交穴。

胃阴亏虚,重点按揉脾俞、胃俞、章门、中脘穴、点揉血海、三阴交穴。

脾胃虚寒,掌擦命门、肾俞穴,点揉内关,章门穴。

王某,女,21岁,2009年10月12日诊。

患者诉胃脘痛10余年,多次胃镜检查均诊断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复合性溃疡。

现主诉,胃痛延久屡发,时作时止。

近因工作繁忙,劳累过度,旧恙复发。

胃脘

部胀痛拒按,甚则有刺痛感,食后加剧.夜晚为甚,伴有泛酸,神疲乏力,舌质暗,脉沉细。

胃脘痛,气滞血瘀型。

采用上述常规治疗方法,并结合心理疏导。

胃脘痛近些年来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主要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生活没有规律,以至于饥饱无度,脾胃虚弱,加之情志不畅,则很容易发生此病。

临床治疗往往只针对症状着手,忽略了心理因素在本病中的重要地位。

本人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如果可以在常规推拿治疗过程中,加入适当的心理疏导,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将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说明如下:

支持与鼓励。

在治疗的过程中,医者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特别是针对患病多年,屡治无效者,需从医学及科学角度,对病因、病情予以解释,指出正确的解决方式。

反复强调说明本病是可逆的和可治的,从心理上给患者鼓励与支持。

医者的语调要坚定慎重,亲切可信,充满信心,其内容要有科学依据。

充分发挥情感交流和感情的感染作用,尽可能使病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持力量。

松弛疗法。

令患者做缓慢、稳定的深呼吸,约2-三分钟,每分钟10-15次,具体因人而异。

吸气时,双手握拳,微屈腕。

最大吸气后稍丙烯,再慢慢呼出,双手放松,同时全身肌肉随之松弛。

以患者自感心身轻松为佳。

自我催眠。

此方法需由医师教授给患者,让其在生活中使用,以加强疗效。

患者仰卧在柔软的床上,闭目,全身心放松,注意力高度集中,排除一切杂念,先静息10分钟左右。

然后默念下列公式:

(1)双手、双腿沉重感;

(2)双手、双腿温暖感;

(3)心脏缓慢跳动感;

(4)呼吸平稳、有节奏感;

(5)额部凉感。

通过默念上述公式,使自己进入类似催眠的特殊心理状态。

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

另外,我们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自我保健,适当作一些简便易行的手法,例如撮抹斜肋,磨揉上、中、下三脘等,以疏肝理气,这样及可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二、妇科

1.痛经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者称为"

痛经"

素多抑郁或恼怒或所欲不遂,均可使肝气郁结,气机不利,血不畅行,经血滞于胞中而作痛。

多因久居阴湿之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或月经将行贪食生冷,以致风冷寒凉或从外感,或由内伤,寒湿客于冲任、胞宫,导致经血滞凝、运行不畅,发生痛经。

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俱虚,冲任气血虚少,行经后血海空虚不能濡养冲任、胞脉而致痛经,或体虚阳气不振,不能运血,经行滞而不畅,亦可导致痛经。

禀赋素弱,肝肾本虚,或因多产房劳,损及肝肾,或久病及肾,肾精亏耗,肝血亦虚,以致精亏血少,冲任不足。

胞脉失养,于经行之后,精血更虚,冲任胞脉失于濡养,而致痛经。

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昏厥。

呈周期性发作。

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

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1)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于右侧,用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部治疗,时间约5~6分钟;

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在气海、关元治疗,每穴约2分钟。

(2)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于右侧。

用法在腰部脊柱两旁及骶部治疗,时间约4~5分钟,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法治疗肾俞、八髎,以痠胀为度,再在骶部八髎穴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

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

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每穴约半分钟。

拿血海、三阴交,以痠胀为度。

(2)寒湿凝滞:

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

按揉血海、三阴交,每穴约15分钟。

(3)气血虚弱:

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右侧背部,以透热为度。

摩腹时加揉中脘2~3分钟。

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约1分钟。

(4)肝肾虚损:

按揉照海、太溪、肝俞、肾俞、涌泉等穴,每穴约半分钟。

在月经来潮前1周,治疗2次,6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月。

张某,女,30岁,2010年1月20日来诊。

患者自述多年来有痛经史。

经问诊:

经期小腹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晰,其面白无华,舌淡苔薄脉虚细。

痛经。

按照上述常规方法治疗。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然而却常常不引起患者本身的重视。

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本病的发病率过高,人们常常以为痛经为正常现象,根本没有提高到疾病的角度上来认识,因此临床上所见不多。

对于本病的治疗,推拿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女子之经水主要由于冲脉及任督二脉所产生,引起痛经的原因也常常于此有关。

推拿对调理经脉的作用为人所共见,故采用推拿治疗本病是安全而可靠!

另外,对于本病做好宣传十分重要。

我相信在我们的身边尚有众多的女性同胞没有认识到此病的巨大影响。

作为临床医生,应当重视患者的个人史,既往史,从而帮助患者提高对各方面疾病的认识,让更多的人能有健康的身体!

2.绝经前后诸症

绝经前后诸症是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月经紊乱,潮热汗出,阵发性面颊红赤,五心烦热,或头晕耳鸣,失眠心悸,感觉和情志异常等证候。

亦名经断前后诸症。

本病西医学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因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或丧失,以致雌激素水平下降所引起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代谢障碍为主的一系列症候群。

女子素体阴血亏虚,外加冲任创伤等因素,七七而肾气渐衰,天癸将竭,脏腑失养,阴阳失和而致本病。

多表现为肾虚,临床以肾阴虚和肾阳虚为其主要特征,伴有心、肝、脾脏功能失调。

发病年龄一般在45~55周岁绝经前后。

见有月经紊乱,潮热面红,烘热汗出,情绪激动,情志异常,皮肤感觉异常等症。

患者俯卧,医者站其旁。

(1)双手掌自肝俞至腰骶部施用揉法,反复3-5遍。

用双拇指点按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次髎穴。

双拇指从大椎至命门施用按压法,重点于大椎、身柱、至阳、命门穴施术,反复3-5遍。

(2)下肢后侧施用揉拿法3-5遍,用拇指点委中、涌泉穴。

患者仰卧,医者站其旁。

(1)双拇指抹印堂3-5遍,双拇指分推前额3-5遍。

(2)食指和中指夹住耳廓施用推摩法。

(3)点按神庭、百会、头维、角孙、太阳、风池、听宫穴。

(4)拿揉上肢3-5遍。

用拇指按压前臂内侧(手厥阴心包经。

(5)点按中府、曲池、内关、神门穴。

(6)双拇指在锁骨下缘由内向外做按压法3-5遍。

(7)分推肋胁3-5遍。

(8)医者用右手掌以神阕穴为中心顺时针和逆时针摩腹3-5遍。

用拇指点揉中脘、气海、关元穴。

(9)拿揉下肢3-5遍。

双拇指按压小腿内侧。

(足三阴经)

(10)点按气冲、血海、足三里、太冲、行间、公孙穴。

四、儿科

1.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属中医五迟、五软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足、胎育不良,以致精血空虚、脑髓失养,脑与肢体发育不全,功能障碍。

或因大病损伤脑髓或产时脑部受损,通过经络而累及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致产生脑瘫的种种证候。

明确的妊娠期、新生儿期的高危因素,如早产、难产、产后窒息,黄疸等。

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或相应的并发症,如肢体瘫痪,功能障碍,智力低下,癫痫,失语,斜视等。

体检有相应的异常体征,姿势反射异常,病理反射,畸形等。

CT、MRI示脑组织有异常。

背部:

俯卧位:

(1)沿脊柱两侧做掌揉法,具体部位:

从胸1-腰5,从上到下做3-5遍。

(2)用双拇、食指沿督脉做提捻法,从胸1到腰骶部,反复施术3-5遍。

(3)用大鱼际在背部脊柱两侧做快速分合法,此手法频率要快,不能在皮肤表面摩擦,应带动深层肌肉。

(4)用双拇指点揉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穴。

(5)用双拇指沿脊柱两侧点压华佗夹脊穴3-5遍。

(6)用多指在患儿腰部两侧做拿揉法,然后沿竖脊肌做横向多指拨揉法。

位置:

从脾俞到大肠俞3-5遍。

(7)用双掌揉臀大肌,然后点压环跳穴。

下肢:

(1)多指拿揉大腿后侧肌群,然后用拇、食指捻揉半腱肌、半膜肌。

再以多指拿揉腓肠肌。

(2)一手拇指点揉委中穴,另一手握踝关节做膝关节摇动法约半分钟,然后一手拇食指揉跟腱部位(以昆仑、太溪穴为主),同时另一手拇指、食指点压涌泉穴并屈伸踝关节,以延展跟腱。

(3)最后用双掌做全身推法,从背部到足跟3-5遍。

躯干:

仰卧位:

(1)双手掌揉胸部两侧,然后做快速分合法,双拇指点揉中府、膻中穴。

(2)在腹部做叠神阙法(双拇指分别拿天枢穴,后叠在一起,叠放在神阕穴上,保持约半分钟,然后轻放)。

(3)多指拿揉股四头肌,双拇指拨揉小腿外侧肌群。

(4)小儿屈髋屈膝,使足跟紧贴臀部,足底平放在床面上,一手压足背,另一手扶住膝关节下压,以患儿承受为度。

(5)外展髋关节使膝关节贴于床面,一手固定膝关节,另一手手掌揉内收肌群,再沿肾经在大腿内侧的循行路线做交替按压内收肌群。

双手沿阴陵泉→三阴交一线做交替点压法3-5遍。

(6)伸直下肢,一手握住踝关节,另一手揉太冲,点八风穴,旋转踝关节3-5遍。

上肢手法:

(1)多指拿揉上臂前侧,反复施术3-5遍。

(2)将小儿掌心朝上,以小鱼际揉前臂正中,然后一手拇食指点内关、外关穴,同时另一手活动腕关节,点揉八邪,双拇指相对点揉内劳宫、外劳宫穴,再以双拇指点揉少府、鱼际、十宣穴。

头背部手法:

揉点百会、四神聪穴,足运感区,平衡区,语言区,揉枕后边缘叶,拿揉颈部两侧,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扣击督脉,以身柱、至阳、命门穴为主。

李某某,男,3岁。

2009年9月18日初诊。

主诉:

其母带速,患儿在1岁半时还不能行走,现3岁了,独立行走仍较困难,行走时常向左倾斜,且易跌倒,右臂紧张,常不能伸直。

反应迟钝,扶走时右脚尖着地,脚跟不落地,右足成内翻畸形,右侧大腿内收肌紧张,走路成环形部,右侧上肢肩关节、肘关节屈曲,手成握拳状,拇指内收,右侧上、下肢肌张力均亢进,肌力3级,左侧均正常。

既往史:

患儿早产,出生时有轻度窒息、黄疸史.

检查:

件反射亢进,有踝阵挛,巴氏症阳性。

CT示脑发育不全。

脑性瘫痪痉挛型右侧偏瘫,结合临床中医诊断为五迟、五硬,肝肾不足型。

按上述疗法治疗。

儿科病症为医学中难治之门。

小儿素体娇嫩,为至阳至阴之体,且难与医生良好配合。

故医者在临床上,应以耐心、亲切、认真的态度对待患儿,争取得到患儿的信任,以求更好的医患关系。

在治疗时,手法轻重也需要十分重视,医者应仔细观察患儿的表情、肢体语言,从而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

在儿科中,医者除了要与患儿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之外,还应该与患儿的家长有充分的交流。

详细的给患儿家长解释患儿的病情,将需要注意的方面解释清楚。

通过患儿家长的帮助,做好对患儿的护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