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3480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Word文件下载.docx

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C.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D.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2.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B.计算机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用以再现由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保存,被利用,被再造

C.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

D.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

3.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入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

A.习惯使用电脑打字的人常常感慨,有些字不会写了,有些字写不好了。

B.家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生活,使很多人逐渐由“不用干”变成了“不会干”。

C.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强入哈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患上严重的手机依赖症。

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村庄是一蓬草

陈应松

①对天发誓,我从来没有见过村庄的春天,就犹如没有见过草们发青和抽芽的时候一样。

村庄里的桃红柳绿,不是村庄这蓬草的春天。

这些村庄,一律地老。

砖,瓦,池塘,石磙,树,炊烟,河流,鼾声和月光,都苍老,像是存在了一千年。

为什么村庄总是一个个老人,难道她没有过青春?

不可以是一个小媳妇,一个小姑娘?

或者,哪怕是一个莽里莽撞的二货愣仔。

没有,村庄也许一开始就是老的。

因为它叫村庄,所以它才衰老。

它的老年斑和凹陷的面颊、青筋暴露的手就是农谚、习俗和耕种的经验。

它必须是一个老人。

轻狂无知、豆蔻年华、搔首弄姿不配成为村庄。

②面对一个衰老的长者,不说话,只是拉着它的手,用体温交流。

因为它从心底里不再愿意说话。

或者它根本就不会说话。

沉默是村庄的品德。

村庄没有嘴,它嘴巴漏风,牙齿脱落,喉咙嘶哑,它喝过传说中的时间的哑水,它是个哑巴。

从土里伸出头来,堕入无边无际的沉默。

只有风声模仿着它,穿过无数的小路和巷口、竹篱与窗棂。

当雷暴出现的时候,它就趴在泥泞里,披头散发,簌簌发抖。

在冬天,它更是衣衫褴褛,一任世界欺凌,袒露在天空之下,任风雨雷电疯狂得意地挞笞,一声不吭。

它为什么会是这样?

就因为苍老,羸弱,傍土而居,不会表达,沉湎于太久的往事?

它的怀里,死去了太多的人,睁开眼睛到处散布着高高矮矮新新旧旧的坟。

它已经麻木了。

再说,它经得起它们的抽打与蹂躏。

草虽老,却不会死去。

③村庄全是些晒太阳的老人,和磨得越来越旧的农具与房屋。

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从我眼前飘过的时候,我看见它们的哀伤,在深深的无言中大美着。

说吧,村庄,说吧,野草,为什么你一言不发?

你灯火低矮,屋顶黯淡。

在朝暾中苏醒,在星空下沉睡。

④每一次往村庄走去的路上,都是百感交集,恨爱交织,拼命从心底里挖出对它依恋的理由。

我逮到过一只漂亮的鸟,就逮到了想你的线头;

我曾被人塞过一块糖,我就找到了甜蜜的理由……这种幸福就像我人生经历中遭遇厄运后太多的支援,像我奋斗中的感恩,所以,我找到了写下村庄的理由。

歌颂野草就像歌颂我的命运。

走近一点,亲爱的村庄,我如果哭过,我也不会妥协。

我是一个草芥般的旅人,一个村庄的衍生物,一颗草籽的后代,有着强大美好的生存力量和趣味,我生命的葳蕤不取决于他人和泥土,取决于我的基因。

给我一个墙缝,我也有春天。

尽管,亲爱的村庄,你老了,你的门楣,不再用柔软厚实的手摩挲以往主人进进出出的头顶,你的台阶长出了蓟草和青苔,你的墙土扑扑地往下掉落,獾和鼠成为主人。

车辙恶狠狠地砸在道上,破缸、坛坛罐罐随便扔弃,装满了水,养着些蛤蟆和孑孓,一些不该留下的缝隙里会有蛇和蜥蜴。

上苍选择永恒,却疏漏了你,你将慢慢随风飘去,化为尘土齑粉。

但是,那些与我们生命中的欲望和禁忌紧紧贴在一起的东西,给我们的行为划界的东西,是不会老去和消逝的。

⑤不要伤心,村庄。

我听出来了,你的内心像冬天里莫名从原野上划过的哀鸣,仔细倾听,是风?

是树?

是水?

都不是,是村庄,蜷缩在大地深处的村庄。

⑥村里的墙又在风雪中訇然倒了一片,就像叶子又落了一层。

一些上锁人家的窗户破了,就像草叶被虫子啃了。

我会在村子里不停地徜徉,让你记住我的身影,哪一天,不要不理会我终将被你拽回的亡灵。

当我的心因莫名地颤抖而摇晃的时候,村庄它更像是一蓬草,在目送我远走的天的尽头,摇曳着,沉入夕阳。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运用极富个性的语言,营造了一个真实、感伤而又充满质感的乡村世界,表达了对村庄的独特理解和怒其不争的饱满情感。

B.标题“村庄是一蓬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庄的特点,又暗蕴深沉情感,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

C.第④段画线句表明村庄是与欲望、禁忌紧紧贴合的东西,具有“划界行为”的重要意义,作者由此生发出村庄永不会消逝的感慨。

D.作者在文章最后两段描绘了一幅乡村颓败的图景,对处在剧烈变动之中的村庄面临着的沦陷与消亡命运,感到无比惋惜而无奈。

5.请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村庄具有的特点。

(5分)

6.文章中情感的缓与急,是巧借人称转换完成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

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

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究的是先来后到,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必须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

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而年老者给年轻者让座,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

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

(摘编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2017年7月6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越俎代疱地“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

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

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

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来”。

(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2017年7月6日光明网)

材料三: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问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

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面和意义上的行为。

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

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性。

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摘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2017年7月7日红网)

材料四:

“让座”这一行为没有法律的强制,没有硬性的处罚,让不让完全是“靠自觉”。

有一份关于“让座初衷”的调查显示,65.4%的受访者表示是发自内心,23.9%的受访者是受到“道德逼视”,8.9%的受访者是因站立者本人的逼视或其他行为。

由此可见,只有65.4%的人是靠自觉的,而32.8%的人正是受到通德约東才做出了让座行为。

(摘自《“让座”是道德绑架还是道德约束?

》,2017年7月19日长江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揭示了“让座纠纷”频发是由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和市民公德意识缺失所致,给老年人让座,是社会提倡的美德,也是年轻人的义务。

B.材料二指出了一些“让座指导员”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往往是为了审视别人,动辄以曝光相威胁,这些行为与文明的修为背道而驰。

C.材料三指出“让座”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行为,“不让座”也没有触碰到“法律底线”,若强制别人让座,势必侵犯了他人的法律自由和人身权益。

D.材料四主要使用数据说话,文中列举了一系到数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当今社会让座行为受到道德约束的状况。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而面对抱小孩的妇女不主动让座,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

B.让座是一种柔性的社会规范,在当下供不应求的格局下,座位要让给那些更需要的人,前提是让座者愿意“成人之美”。

C.文明重在自律,从某种角度说,“让座指导员”利用舆情压力,想为自己“道德贴金”的行为比不让座的性质更为恶劣。

D.在“让座”纷争中,“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是导致中国式“让座”纠纷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

E.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足七成的受访者让座时是自觉自愿发自内心的,还有近三成的人是受到道德约束才让座的。

9.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

“何时再见先生?

”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嗟乎!

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

忍伤君而云不来乎?

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

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

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

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宰沭阳二年宰:

治理B.说当时决某狱决:

打开

C.代为治筐箧治:

备办D.奉母闲居奉:

侍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13.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竹①

苏轼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注】①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苏轼因作诗批评新法而身陷囹圄,见窗外竹枝摇曳,有所感触,写下此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写初秋时节南风吹起,为后文描写风中的竹子创设了具体的环境,也点出了写作缘起。

B.第二句以一个“乱”字写出竹子受风摆布、颠来簸去的情态,也反映了诗人此时的处境。

C.五、六句不仅描写了当时风雪交加的自然环境,还借物抒怀表现了诗人决不妥协的人生追求。

D.七、八句写风霁之后竹子安然自若,颇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心境。

E.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表达技巧,将风中竹子的声音、风后竹子的姿态形象地表现出来。

15.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

《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17.“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

“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18.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

比如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高校自主招生有一种趋势,就是逐渐成为民意杠杆,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共期待渗透其中,自然也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B.篮球评论员杨毅老师说:

“中国男篮不是谁带的问题,而是谁带都不行的问题。

”这句话只说对了前半句,至于后半句,我不敢随便苟同。

C.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D.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司负责人表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为公务员队伍输送新鲜血液,我们必须严格把关,择优录用。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一位好朋友的新居刚刚落成,就诚挚邀请我到他的新居看看,我说:

“一定会赏光的”。

B.李教授病愈出院了,小王在电话里亲切地和他聊天,说道:

“欣闻康复,特致祝贺之忱。

C.张强发了一则寻物启事:

本人不慎在学校餐厅丢失一串钥匙,如有拾到者,请及时奉告。

D.吴医生治好了不少患者的顽疾,有一位患者送了一面锦旗,写道:

“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

____________________,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________________,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________________,所以又称之为“中和”,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中”,恰当之谓也

②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③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③④⑤①②   B.②⑤③①④C.②③⑤④①D.④⑤③②①

卷表达题

22.这是一场辩论赛,辩论的题目是《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请你根据反方的理由,

替正方补充理由。

正方观点:

朋友圈要屏蔽父母

理由:

反方观点:

朋友圈不屏蔽父母

①我一直把父母看作是推心置腹的朋友,我们是平等的。

我要循序渐进地释放我成长的信息,这样他们才会不担心,才会理解自己的小孩是怎样的小孩。

②“屏蔽”一词不是个好词,给人负面的评价,凡是被屏蔽的人都会受到伤害,心里感到不舒服,我不愿拉大自己与父母的距离,我坚决不会屏蔽自己的父母。

23.下面两段文字,在逻辑推断上都存在一定问题,请分别说明各段的问题。

(1)不少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业成绩都突飞猛进,所以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某些科学技术的运用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部分物种灭绝。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物种灭绝其实是大自然的规律。

据科学考证,物种至少经历了五次大灭绝,自然灾害是这五次物种大灭绝的主要原因。

(3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某公交车上,一名7岁男童故意用脚踢一名乘车的青年男子,男子瞬间暴起,竟把男童一把抓起摔倒,随后对其头部连踩3脚。

此事一经曝光,立即引起争议,有人谴责青年男子暴力对待一个孩子,有人认为青年男子的冲动之举情有可原,也有人认为最该谴责的是“熊孩子”的家长……关于“熊孩子”,是应该包容其天性,还是应该惩罚教育?

保留儿童天性和有教养的边界又在哪里呢?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请给“熊孩子”、“熊孩子”的家长或青年男子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收信人,统一以“琅琊子”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C2.B3.D

4.A(“怒其不争”错误,应为“爱恨交织”)

5.①古老。

②沉默。

③荒凉。

④破败。

(分析略,答出任一点给2分,其中特点、分析各1分;

答出任两点给4分,任三点给5分)

6.①第①—②段多用第三人称的手法(1分),以一个旁观者的客观和冷静写出了村庄的特点。

“当雷暴出现的时候,它就趴在泥泞里,披头散发,簌簌发抖。

”这是一种“推远”,是一种审视,这时作者尽量保持一个旁观者的客观和冷静(1分);

②第③—⑤段多用第二人称的手法(1分)。

“说吧,村庄,说吧,野草,为什么你一言不发?

”这是一种“拉近”,是作者情感不可遏抑的爆发(1分)。

③第⑥段多用第三人称的手法(1分),“我”的亡灵被拽回,村庄像一蓬草,在目送“我”远走的天的尽头,摇曳着,沉入夕阳,表现了我对村庄的惋惜和无奈、依恋和不舍(1分)。

(“推远”“拉近”等较专业性的词语不要求考生能答出,需要学生能发现人称的变化、情感的舒与急。

7.A(“是年轻人的义务”错,让座不是强制性的法律义务。

8.BC(A项,材料一中“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表明年轻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了,D项,以偏概全,导致“让座”纠纷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E项,“近三成”错,原文为“32.8%”,应该是“三成多”。

9.参考示例:

①让与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