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63485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PPTX 页数:92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3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

凡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小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2、不同的城镇化概念3、城镇化一词反映城市中心对乡村腹地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社会人口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的提高过程。

第二节城镇化问题,二、世界城市化城市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的,由发达的工业化国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200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当今世界城市化的重要特征:

1、大城市化趋势明显,使人口和财富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城市、城市集聚区、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形式2、若干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城市人口流向郊区外围地带;

城市人口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使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的过程3、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第二节城镇化问题,三、我国城镇化1、20世纪50年代末: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第一个高峰,2、19601964:

城镇化进程中断,跌入低谷,3、19651980:

数千万知识青年和城市无业人员上山下乡,城镇化进程缓慢,4、1980年以后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院土管系,划学,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布局理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用地,院土管系,划学,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体系是指构成一定区域内相互依存且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居民点群体一、城镇布局理论,包括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等1、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这个学说把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称之为磁力吸引;

而把为摆脱这种磁力吸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称之为反磁力吸引体系。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认为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所在区域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

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区域中心,城镇居民点体系反磁力吸引体系的布局,目前在世界各国已有初步尝试。

院土管系,划学,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布局理论2、门槛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

一是地理环境条件;

基本工程管网状况与铺设的技术限制;

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

解决上述问题应该采取增加基建投资,城市规模的增大,会导致城市设施和城市生存条件的承受能力逐渐饱和,甚至会出现超载。

城市发展门槛理论对认识城市发展的进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院土管系,划学,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布局理论3、带形城市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城市的公共交通路线和公用事业设施可以形成一个无限扩展的带形区域。

按照这个理论建设的城市,能解决拥有大量居民的城市在居民生活中的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主要特征是使城镇分布在一条带形区域内,这个带形区域可以构成封闭环形形式,以利公共交通的运转。

环状城市的中间是公共绿化地地带,使交通安全而流畅。

环状带形城镇是一个完整的独立城镇,各环状带形成镇可由区域公路连贯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城镇群,以利与区域发展。

院土管系,划学,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1、概念城镇体系是指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2、基本特征系统特征:

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

城镇体系的各组成要素按其作用大小分为许多等级,上下级体系之间相互制约和衔接,其中任何一组成要素的变化均能通过其交互作用和反馈作用而影响整个体系。

城镇体系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动。

城镇体系规划处于衔接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地位。

城镇体系规划是居民点用地规划的重要依据。

院土管系,划学,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二)我国城镇体系结构城镇体系结构和城镇人口规模是反映城镇化演变的重要指标,鲜明地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改变和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政策。

分析不同规模城镇结构的演变有助于掌握中国城镇化的结构特征从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化分析,各类城市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有些城市虽然等级规模没有变化,但城市人口依然有所增长。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逐步扭转我国城镇结构的规模失衡,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院土管系,划学,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三)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城镇体系所在区域应当与中心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大体一致。

2、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基础条件分析一般是分析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背景、演变规律;

分析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基础。

3、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借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以揭示区域的地域特点。

形成城镇体系的等级规划结构是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就是把不同职能、不同规模的城镇落实到空间土地上,是城镇体系规划的综合集中体现。

院土管系,划学,第四节居民点规模,居民点规模的概念,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学院土管系,划学,第四节居民点规模,一、居民点规模的概念1、概念:

居民点不同的职能分工形成不同的居民点规模,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一般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其中人口规模常常成为居民点极为重要的一种综合性特征。

2、分类:

人口规模存在三种计算标准:

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城市行政辖区人口数量、城市建成区人口数量。

居民点用地规模可以划分为城市建成区规模、城市规划区规模和城市行政辖区用地规模。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区一般尽可能与城市规划中的规划区相一致。

活动规模指城市的经济活动规模或产业活动规模。

辐射规模指居民点的影响范围或吸引范围。

院土管系,划学,第四节居民点规模,二、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城市规模问题可分解成城市合理规模和城市规模分布。

(一)城市合理规模1、城市合理规模城市合理规模是一个古老的课题,20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表明便于管理的城市人口规模应该在9万人100万人之间。

2、决定城市合理规模的经济原因规模经济效益与聚集经济效益在整个城市的经营过程中,效益和费用随着规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在城市某一规模水平上相等,超过此水平,则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效益。

每类城市都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规模。

城市规模弹性城市人口与占地规模应有一个变化的幅度。

院土管系,划学,规模费用效益曲线,第四节居民点规模,二、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

(二)城市规模分布1、城市规模分布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2、类型序列式分布与首列式分布序列式分布Pi=K/Ri式中:

Pi序列i的城市人口;

Ri序列(1,2,3,n)K最大城市即首位城市的人口数首列式分布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最大城市称首位城市,应用首位度来衡量首位城市的地位。

首位度:

第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比值。

院土管系,划学,第四节居民点规模,三、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1、历史推断法根据居民点用地不同时期扩展数据加以分析确定未来每年用地扩展规模数量,据以确定规划期居民点用地规模。

2、规划指标法对现有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采取“双因子控制”,即以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允许调整幅度来表示。

3、分区测算法方法与规划指标不同在于城市内分区依次预测,扣除区内用地潜力,估算各区用地增加数,汇总后即得全市用地规模。

4、模型预测法包括趋势预测法、回归预测法和线性规划模型预测等,院土管系,划学,第五节居民点布局,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居民点布局的原则,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院土管系,划学,第五节居民点布局,一、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决定一个区域整体布局合理与否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点和交通线,他们其骨架的作用,居民点的布局是一项具有控制作用的规划项目。

一般有四种形式1、卫星式以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重点卫星城和一般城镇。

2、带状式大小居民点分布呈带状,沿着铁路干线、大型河流或国家级公路而设立,形如串珠一般成为一条带。

3、多边形式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按形状分可以分成三角形、四边形等。

4、自由式是我国居民点最常见、最广泛的布局形式,居民点布局呈“满天星”,院土管系,划学,居民点布局分布,第五节居民点布局,二、居民点布局的原则

(一)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经济服务半径是城镇在组织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方面所产生的经济服务影响的地区范围。

不同层次的城镇的经济半径,因各地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有差异。

(二)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能够成为经济中心城镇的居民点需要缩小、搬迁、淘汰的居民点,(三)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在进行居民点布局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每个居民点建筑在其经营土地范围的适中位置,又要准确地确定其合理规模,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院土管系,划学,第五节居民点布局,三、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

(一)指标比较法通过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的分析比较,从供选方案中筛选出最佳获满意的方案。

主要指标有:

经济服务半径;

交通运输条件;

居民点占地面积比较;

原有居民点的利用率;

安全卫生条件

(二)运输重心法当投资项目厂址的其他因素基本相同,运输费用作为厂址选择的重要因素,可用重心来选择厂址(三)分级评分法支队不同的厂址方案中的所有因素进行评分,并根据分数值的高低来确定最优厂址的一种方法。

(四)费用比较法适用于对数个厂址供选方案的投资费用和经营费用进行比较,以最终确定厂址。

学院,划学,第十一章水利工程用地规划,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用地水资源的类型和开发利用方式供水工程用地规划排灌工程用地规划,院土管系,划学,第一节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用地,世界及我国水资源概况,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和等级,水利工程用地规划置,院土管系,划学,第一节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用地,海洋:

1.37*1010亿m3陆地:

0.08*1010亿m3,94.5%5.5%,外流区:

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径流区,占79%内流区:

流入内陆的湖泊、沼泽或沙漠的河流径流地区,占21%全部陆地水资源中只有2%是淡水资源,其中85%分布于南极大陆的冰川,剩余15%中只有很小一部分较易开发利用总量为40万亿m3,淡水资源补给主要依靠降水。

院土管系,划学,一、世界和中国水资源概况

(一)水资源界定包括存在于地球表面上的海洋、湖泊、冰川、河川径流、土壤水和地下水、大气水等多种水体。

(二)世界水资源概况94.5%总量:

1.45*1010亿m3,第一节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用地,一、世界和中国水资源概况(三)中国水资源概况全国水资源总量28100亿m3,世界第六位,人均水资源数量2730m3,地均水量28050m3,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3,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等雨量线从东北走向西南连接东北大兴安岭和西藏拉萨的400m等雨量线是分界线,东南年降水量1000-1500m。

西北400-100m,水资源在时辰分配上极不均匀。

年际变化大,持续出现烧水年和多水年;

年内分配不均匀,冬季少雨多春旱;

夏秋多雨,多洪涝。

全年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湿润高温气,多暴雨,院土管系,划学,第一节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用地,二、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一)水利工程的作用

(二)水利设施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指用于水库、水面和水工建筑物的土地。

水库水面是指人工修建总库容大于等于10万m,正常蓄水位以下的面积;

水工建筑物用地是指除农田水利用地以外的人工修建的沟渠、闸、坝、堤路林、水电站、扬水站等常水位岸线以上的水工建筑用地(三)各类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分类骨干工程用地和田间工程用地水利骨干工程用地规划:

水资源类型及开发利用方式、供水工程用地规划、排灌工程用地规划,院土管系,划学,第一节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用地,三、水利工程用地类型和等级,

(一)防洪工程

(二)灌排工程(三)治涝工程(四)水电工程(五)输水工程,院土管系,划学,第二节水资源的类型和开发利用方式(自学),水资源的类型和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水资源的科学分配和水土资源平衡,院土管系,划学,第三节供水工程用地规划,供水工程用地的类型,供水工程用地的要求,水库用地规划,供水工程用地面积概算,院土管系,划学,第三节供水工程用地规划,机井用地,院土管系,一、供水工程用地的类型划学水库用地抽水站用地,第三节供水工程用地规划,二、供水工程用地要求

(一)水库用地的要求库址地形、库址水源、河段落差、坝址地质条件、灌溉条件、淹没损失,

(二)抽水站用地要求站址位置、站址地形、取水口位置、交通条件,(三)机井用地要求井位布局、井位条件、水量条件、灌水组织,院土管系,划学,第三节供水工程用地规划,三、水库用地规划

(一)水库库容的确定有效库容死库容

(二)水库供水量估算(三)水库用地规划拦水坝:

是横空河道的拦水建筑物,用以拦蓄水量和抬高水位溢洪道:

是水库宣泄洪水、确保土坝安全的建筑物放水涵管:

通过放水涵管将库内水引入下游灌溉渠道,以保证农田灌水。

四、供水工程面积概算,院土管系,划学,第四节排灌工程用地规划,排灌工程用地的类型,排灌工程用地的要求,排灌工程用地规划,排灌工程用地面积概算,院土管系,划学,第四节排灌工程用地规划,一、灌排工程用地类型

(一)灌排工程系统灌排工程系统:

渠道取水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排水汇水系统和灌排渠系上的建筑物等取水枢纽:

从水源引水灌溉农田输水配水系统:

从灌溉水源引取灌溉水量,通过各级渠道输送和分配到田间田间调节系统:

把来自农渠的水分送到田块,以满足作物需水排水泄水系统:

从田间到各级排水渠道排水枢纽和排水容泄区:

排水枢纽:

将洪涝和田间多余水量排入容泄区的工程设施排水容泄区:

容泄储存洪涝等多余水量的地区叫容泄区灌溉排水系统上的建筑物:

为保证渠道顺利通过各种天然底物和人工建筑物等障碍而修建的渠系建筑物,院土管系,划学,第四节排灌工程用地规划,一、灌排工程用地类型

(二)灌排工程用地类型取水枢纽用地:

位于灌区的上游地段。

灌排渠道输水工程用地:

位于灌区的中游地段,是灌排工程用地的主体,其用地规划必须与灌溉水源和排水容泄区紧密配合,以“水利”为根本,以“水土资源平衡”为原则,因地制宜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性灌排工程系统容泄区与排水枢纽用地:

位于灌区的下游地段。

院土管系,划学,第四节排灌工程用地规划,二、灌排工程用地要求

(一)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要求灌溉渠道尽量布置在灌溉渠的最高地带,排水渠道尽可能选择较低位置渠道选线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尽量改造和利用原有水利设施在地形上应使渠道纵坡比适中,不致造成渠道的冲刷或泥沙淤积渠道应尽可能短顺平直,沿线地质兼顾稳定,透水性弱保证工程费用低,减少工程量、输水损失小,效益大,经济合理考虑上、下级渠道的合理协调进行规划

(二)排水枢纽与容泄区用地要求排水枢纽地址应选择地质条件好,地基坚固稳定、外河水流平稳、不冲不淤的地段;

容泄区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塘堰或水库等;

或低洼地,淹没损失校的圩区;

地势越低越好,自流排水,有足够的承容量,院土管系,划学,第四节排灌工程用地规划,三、灌排工程用地规划

(一)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规划干渠沿等高线布置,采用稳小纵坡,支渠则垂直等高线布置干渠垂直等高线布置,其纵坡比降视地面坡度而定合理穿绕布置河网化布置:

灌排完全结合、河网与灌溉渠部分结合、灌排完全分开

(二)容泄区与排水枢纽用地规划容泄区在天然河流、湖泊或低洼坑地、劣地等场所,与渠道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使农田多余水量自留或部分自流排入。

排水站装机流量按当地排涝标准制定抽水站根据不同地形采用不同布置形式四、灌排工程用地面积概算(略),院土管系,划学,第十二章农用地规划,耕地规划园地规划林地规划牧草地规划水产用地规划,院土管系,划学,第一节耕地规划,一、耕地组织形式耕地的组织形式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目前,我国耕地的组织形式分为轮作田区组合形式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

(一)轮作田区组织形式轮作区在轮作田区之间按照一定的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轮换种植作物实行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应具备的条件,院土管系,划学,第一节耕地规划,一、耕地组织形式,

(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在同一耕地上按照时间的先后,安排作物的轮换顺序对田块大小没有特殊要求,适合当前农户经营的特点。

长期存在,普遍应用,院土管系,划学,第一节耕地规划,二、耕作田块配置,

(一)轮作田块的长度为了提高拖拉机的工作效率,要求田块具有一定的长度,而且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同时还要考虑灌溉的要求。

一般在500-800m或更长一些。

(二)耕作田块的宽度1、在平原机械化较高的条件下,田块的宽度要便于机械顺利作业,宽度可在200-400m左右。

水稻地区可以窄点。

2、需要排水地区,田块宽度要结合排水沟的有效间距来确定,非盐碱地区,沟深1.0-1.5m时,排水沟间距可采用200m左右,否则,沟渠可适当缩短。

院土管系,划学,第一节耕地规划,二、耕作田块配置,(三)耕作田块的规模在一定独立地段上,由于面积已定,限制了田块的长和宽,田块的长宽与规模是互相制约的。

(四)耕作田块的外形田块尽量规整,尽量做到:

1、最好是长方形、方形,其次是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2、两个长边要呈平行和直线3、不能把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田块的短边设计地过斜4、不能把田块设计成性状不规整的三角形和多边形,院土管系,划学,第一节耕地规划,二、耕作田块配置(五)耕作田块的方向指田块的长边方向。

应考虑的要求如下:

1、要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2、有利于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的要求3、有利于降低地下水的要求4、有利于防风要求5、要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六)耕作田块的质量要求要求耕作田块内的土壤、坡向和坡位一致配置耕作田块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它们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抓住主要矛盾,首先满足主要要求,综合考虑其他要求,使耕作田块得到合理配置。

院土管系,划学,第一节耕地规划,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田间排灌渠系指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以下及耕作田块内的临时渠道(毛渠、毛沟、灌水沟、畦等)。

明渠方式下田间灌排系的配置的一般要求及其各种地形条件下要求如下:

(一)一般要求1、要与其他有关规划项目紧密配合2、要考虑地形条件和机耕要求,尽量利用田间原有工程设施,以减少工程量和财力消耗3、布置田间渠时应注意与上一级渠道的水位衔接,以利灌溉和排水,院土管系,划学,第一节耕地规划,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

(二)平原地区,1、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的布置形势灌排相邻布置灌排相间布置上灌下排与灌排合一2、田间临时渠系的布置形式纵向布置横向布置,院土管系,划学,第一节耕地规划,(五)井灌区井数的确定井距的确定井位的确定,院土管系,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四)低洼排水地区划学,第一节耕地规划,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六)喷灌区1、管道的布置地形平坦地区丘陵山区以水源为水井喷灌田块的要求外形2、喷头的布置与喷洒方式有关,学院,划学,第一节耕地规划,四、田间道路配置

(一)种类1、拖拉机路2、主要田间道路3、辅助田间路(田间小路)

(二)田间道路配置要求1、要保证居民点与田间道路有方便的交通联系2、田间道路应沿田块边界布设,并与渠道、护田林带相协调3、应尽量减少占地面积4、要注意田间道路的技术要求,学院,划学,第一节耕地规划,五、农田防护林配置

(一)林带结构紧密结构、疏透结构、透风结构

(二)林带方向主林带方向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防风效果最好(三)林带间距取决于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与树高成正比,与林带的结构有关(四)林带宽度以节约占地和保持适当透风程度所需最小宽度或者行数确定(五)林带交通口在林带的长边和短边的交接处设立(六)树种选择与搭配,学院,划学,第一节耕地规划,3、辅助田间道路一般结合农渠农沟布置,林带设在农渠农沟之间,辅助田间道路设在农沟外侧,直接与田块相接,院土管系,六、田间设施综合设置田、沟、渠、路、林等项目的配置必须综合考虑和有机结合。

在旱作区、在灌溉区划学1、道路设在灌水地段上端与斗渠结合布置2、道路设在灌水地段下端,与斗沟结合布置,第三节林地规划,林地功能和分类,林地的配置,苗圃用地配置,院土管系,划学,第三节林地规划,一、林地功能和分类

(一)林地的功能林地是地球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林地具有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

(二)林地的分类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院土管系,划学,第三节林地规划,二、林地的配置

(一)用材林配置

(二)经济林的配置(三)薪炭林的配置(四)风景林的配置(五)防护林的配置,院土管系,划学,第四节牧草地规划,牧草地规划的内容季节牧地的划分放牧地段的配置轮牧小区的设计割草地的规划,院土管系,划学,第四节牧草地规划,一、牧草地规划的内容包括放牧地规划和割草地规划二、季节牧地的划分1、冬季牧地2、春季牧地3、夏季牧地4、秋季牧地三、放牧地段的配置首先进行畜牧群组及畜牧规模的确定,其次计算各畜群所需的放牧地面积,然后为各畜群配置放牧地段。

院土管系,划学,第四节牧草地规划,四、轮牧小区的设计轮牧小区的数量和面积应与轮牧周期、小区放牧天数、放牧频率、草地生产能力、放牧季节、畜群种类等因素综合确定。

五、割草地的规划秋季产草旺季时打草并加工成青饲料、干草或干草粉加以贮存以供冬季使用。

根据割草地的总面积、论割制度、地形条件、草地改良等条件划分数个轮割区,其间面积尽量使之相符。

要使轮割区与放牧地、牲畜棚圈有方便的道路联系。

院土管系,划学,第十三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土地整理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