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3514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5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Word文档格式.docx

当前,世界果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集约化栽培、机械化管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

按照这一趋势的要求,我省果业还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栽培模式落后,低效果园比重较大。

目前我省90%以上果园仍采用传统栽培模式,果园郁闭现象严重,通风透光条件差,病虫害发生重,既制约了机械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果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的提升;

老龄低效果园面积逐年增多,以苹果为主的老龄果园占25%以上,栖霞、沂源等苹果主产县的比例更高,有的超过50%;

亩产值5000元以下的成龄低效果园占15%左右。

以板栗、核桃和枣为主的干果低产低效园200万亩以上,占其栽培面积的30%左右。

栽培模式转型、老果园改造升级、提质增效任务繁重。

二是生产装备差,机械化水平低。

果园防灾减灾能力弱,全省90%以上的果园缺少防雹、防鸟、防霜冻等设施;

配备管灌或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及肥水一体化设施的果园不足20%;

经济实用型果园作业平台、弥雾机、耕翻机等生产装备类型少,机械化程度不足30%;

果园管理劳动强度大,用工多,人工成本占生产成本的65%以上。

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够强。

果树新品种创制没有重大突破,品种更新较慢,尤其是占全省水果产量近60%的苹果,十多年来富士一直是当家品种,其产量占80%以上,品种单一化、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

树体营养诊断施肥、化学疏花疏果、果实无损伤检测等新的技术体系尚未确立,现代栽培模式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够完善。

基层推广力量薄弱,主产区乡镇果树技术人员平均不足2人。

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滞后,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良种繁育及监管体系不健全。

规模化标准化苗木繁育基地(公司)较少,全省果树育苗规模200亩以上、母本园和采穗圃配套的规范化苗木繁育基地不足10家,有注册商标的仅1家。

苗木生产、经营管理无法可依,乱繁滥育、以假充真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不够高。

带动能力强的生产经营主体较少,家庭分散经营的果园约占80%,组织化程度整体偏低。

果品预冷和冷链运输能力不足20%,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设备研发滞后。

产品宣传和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较少。

二、发展目标

按照果品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主要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生产供给能力稳步提高。

到2017年,全省水果面积达到1050万亩,产量达到1800万吨;

干果面积达到850万亩,产量300万吨。

其中,苹果500万亩、950万吨,梨80万亩、150万吨,桃180万亩、300万吨,葡萄70万亩、130万吨,枣180万亩、140万吨,核桃240万亩、27万吨,板栗220万亩、46万吨。

2020年全省水果面积达到1200万亩,产量达到2000万吨;

干果面积达到1000万亩,产量达到350万吨。

其中,苹果600万亩、1200万吨,梨100万亩、160万吨,桃200万亩、320万吨,葡萄90万亩、150万吨,枣210万亩、160万吨,核桃300万亩、39万吨,板栗246万亩、60万吨(见附件1:

山东省2017年和2020年果品面积产量目标)。

(二)栽培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到2017年,全省果树良种覆盖率达到95%,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75%。

2020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三)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到2017年,现代栽培模式果园灌溉、喷药、施肥、割草等生产管理机械化作业率达到40%以上,节水30%、节肥节药20%以上。

2020年机械化作业率达到50%以上,节水50%、节肥节药30%以上。

(四)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到2017年,全省优质果率达到80%,每亩节本增效500元以上,果品产值1200亿元。

2020年优质果率85%以上,每亩节本增效1000元以上,果品产值达到1400亿元以上。

果品质量全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以上。

(五)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到2017年,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180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90家;

培育提升知名品牌10~12个;

全省果品气调保鲜贮藏能力190万吨;

外省销售量和出口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

到2020年,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350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30家;

培育提升知名品牌20个;

果品气调保鲜贮藏能力250万吨;

外省销售量和出口量占总产量的75%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加大品种和技术创新研发力度。

农科教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国家苹果、梨、桃、葡萄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核桃、板栗、枣等产业发展协作组,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水果创新团队和农业专家顾问团的科技支撑作用,形成创新研发合力,大力开展新品种创制、优良矮化砧木培育筛选、现代栽培技术集成创新、果品商品化处理及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研发。

省农业产业化良种工程和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要加大对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创制易着色的红色、耐贮苹果优良新品种和功能型苹果新品种,选育适合山东生态条件、现代栽培模式的性状优良的苹果矮化砧木,研发苹果、梨、桃、葡萄、大樱桃、枣、核桃和板栗等果树品质提升、树体营养诊断施肥、化学疏花疏果、重茬病防治、省力化栽培等新技术。

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研发果品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技术及设备等。

到2020年,创制苹果新品种3~5个,梨新品种1~2个,桃新品种3~4个,核桃新品种2~3个,选育抗裂果金丝小枣新品种1~2个,选育苹果矮化砧木2~3个,制定化学疏花疏果、果品气调贮藏保鲜等技术规程6个。

(二)着力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加强果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开发利用,分别建立苹果、梨等仁果类种质资源圃,桃、杏、樱桃等核果类种质资源圃,枣、板栗、核桃等干果种质资源圃。

加大优良砧木和新品种引进及脱毒检测力度,强化优良品种、砧木的示范展示和推广利用。

加强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管理,制定母本园、采穗圃管理规范和果树苗木繁育技术规程,严格果树苗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检验和检疫程序,有效控制病毒病和危险性、检疫性病虫害的传播,确保苗木质量。

加强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形成功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供应充足的良种繁育体系。

启动实施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工程,支持中大型果树苗木繁育基地引进优良品种和砧木,集成创新种苗快速脱毒检测技术和脱毒苗木繁育技术,完善园圃基础设施,配套苗木嫁接、栽植、起苗等育苗机械,配备苗木分级包装设备和贮运设施,提高良种良砧配套的优质苗木生产能力。

重点扶持完善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中心、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莱州市小草沟园艺场、莱西市良种场、乐陵市枣树良种基地等6家省级种质资源圃和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场,在济南、泰安、烟台、威海、临沂、潍坊、聊城、菏泽、日照、济宁等市的重点县建设15处县级苗木繁育基地。

到2020年,果树优质苗木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株以上(见附件2:

山东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工程建设目标)。

(三)着力推广现代栽培模式。

重点推广包括矮砧大苗建园、宽行密株、设立支架、起垄覆盖、行间生草等内容的适于机械化管理的苹果现代矮砧集约栽培模式,以及整形修剪、肥水调控、花果管理等配套技术。

加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苹果产业和核桃产业项目实施力度,重点扶持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园建设,整合资金和技术,在项目县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苹果现代矮砧集约栽培示范园。

示范园全部配套水电管网和节水灌溉设施,配备果园耕翻、施肥、喷药、割草等机械,逐步实现果园管理机械化;

扩大推广肥水一体化和“畜-沼-果”生态循环栽培技术,加快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果园建设进程;

示范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果园环境条件监测、病虫害预测预报以及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促进果园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

通过项目引导和示范带动,到2020年,全省发展苹果现代集约栽培果园60万亩,生态循环果园100万亩,枣、核桃、板栗现代集约栽培果园30万亩(见附件3:

山东省现代化果园及各类示范园建设目标)。

(四)着力推广先进栽培技术。

改革传统栽培技术体系,优化集成适应现代栽培模式的主推技术和配套技术。

加大省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扶持力度,扩大果树技术推广项目的覆盖范围和规模,重点推广苹果矮砧集约栽培、老龄果园更新改建、名优桃品质提升、大樱桃优质高效栽培、果园壁蜂授粉及核桃、板栗、枣低产低效园更新抚育等主推技术,土壤改良修复、节水灌溉、简化修剪、绿色防控等生态型简约技术,以优良品种结合现代栽培模式及生态配套技术为主的无袋栽培技术。

确保每年支持5~6个项目,每个项目覆盖8~15个县。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启动实施果业关键技术培训工程。

培训工作由各级业务主管部门承担,省级重点培训市县果树技术人员,以及省级项目实施主体的技术骨干;

市县级主要培训乡镇果树技术人员以及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技术人员和重点果农等。

根据果品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和各地生产实际,确定培训内容。

从国家苹果、桃、梨等产业技术体系和核桃、板栗、枣等产业发展协作组,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水果创新团队以及农业专家顾问团林果分团中,邀请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编写培训教材并授课。

采取集中授课、观摩教学、现场指导等方式,主要培训现代集约栽培、老龄果园更新改建、中低效果园升级改造和标准化生产园区创建等关键技术。

到2020年,累计培训相关技术人员15万人次。

(五)着力推进果园改造升级。

坚持质量效益优先原则,加大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力度,推进现有果园的转型升级。

一是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一批优质高效的标准化示范园区,带动中低效果园的升级改造。

二是研究完善和示范推广轮作换茬、土壤改良、生物防治和应用抗重茬砧木等果树重茬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结合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苹果产业和核桃产业项目,建设一批老龄果园更新改建示范园,示范带动全省老果园的更新改建。

启动实施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工程。

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以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涉农企业等为主体,每年创建200个连片面积500亩以上的标准化示范园。

重点支持完善果园基础设施,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配套果品预冷、分级包装、检测检验等设施设备,建立完善农药化肥管理、生产档案记录、产品检测与准出、质量追溯等制度。

到2020年,建设标准化示范园1000个、老果园更新改建示范园600个,辐射带动全省升级改造中低效果园400万亩、更新改建老果园100万亩(见附件3:

(六)着力打造优势区域和特色产区。

根据国家和我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综合考虑全省果树种类的自然分布、资源、区位及技术等优势,按照“做强优势果品、做精特色果品”的原则,着重打造胶东半岛及沂蒙山区苹果优势区域,泰沂山区桃优势产业带,鲁西北、鲁中南及胶东梨集中产区,烟青酿造葡萄重点产地,胶东大樱桃特色果品产区,鲁中南山区核桃集中产区,鲁中南山区及胶东丘陵板栗生产基地,鲁西北小枣和冬枣特色产区,以茌平、邹城、宁阳为主的圆铃大枣和长红枣产业带。

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果品,拓展和延伸果业的生态、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加大莱阳梨、肥城桃、青州蜜桃、峄城石榴、乐陵金丝小枣、大泽山葡萄等地方历史名优特产果树品种的提纯复壮和品牌保护及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扩大海内外市场知名度。

打造优势区域和特色产区,推动果品重点县优质高效发展。

根据生产现状及发展潜力,确定以下重点县(市、区)。

苹果重点县(市、区):

栖霞、蓬莱、招远、莱州、龙口、牟平、海阳、莱阳、环翠、文登、荣成、乳山、东港、胶南、莱西、平度、临朐、寿光、沂源、岱岳、新泰、蒙阴、莒南、沂水、平邑、沂南、滕州、邹城、巨野、五莲、莒县、诸城;

桃重点县(市、区):

青州、安丘、肥城、蒙阴、沂水、平邑、费县、五莲、历城、钢城;

梨重点县(市、区):

莱阳、莱西、龙口、阳信、冠县、费县、临清、茌平、历城、单县、牡丹;

葡萄重点县(市、区):

蓬莱、龙口、平度、沂源、临沭、任城、曲阜、金乡、冠县、茌平;

大樱桃重点县(市、区):

福山、莱山、牟平、栖霞、莱州、临朐、沂源、莒南、平邑、新泰、岱岳、肥城、山亭;

枣重点县(市、区):

沾化、无棣、乐陵、庆云、茌平、邹城、宁阳、曲阜、山亭;

核桃重点县(市、区):

费县、章丘、历城、长清、淄川、枣庄市市中区、滕州、泗水、汶上、新泰、肥城、东平、邹城;

板栗重点县(市、区):

费县、沂南、蒙阴、莒南、五莲、东港、乳山、岱岳、海阳、山亭、历城、临朐、诸城(见附件5:

山东省主要果树重点区域分布图)。

(七)着力提升机械化水平。

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果树技术推广机构密切合作,研究推广农机农艺高度融合的果树省力化简约化栽培管理技术,与农机生产企业联合,引进集成、创新研发和推广作业平台、开沟机、弥雾机、耕翻施肥机等经济实用型果园机械,尤其是适合山东山地丘陵果园的中小型机械,增强果树栽植、耕翻施肥、整形修剪、病虫防治、果实采收等生产管理环节的农机农艺融合程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结合有关项目实施,重点支持在现代栽培模式果园大力推广应用节水灌溉、肥水一体化技术和经济实用型管理机械,实现果园耕翻、施肥、喷药、割草等管理的全程机械化和整形修剪、果实采收半机械化,示范带动全省果园管理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到2020年,研发经济实用型果园管理机械8~10种(类),现代栽培模式果园灌溉、喷药、施肥、割草等生产管理机械化作业率达到50%以上,节水50%、节肥节药30%以上。

(八)着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启动实施果品产业化水平提升工程,在主产区培育壮大一批果品产加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创建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紧密联结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果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开展果品预冷处理、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冷链运输等设备升级改造,以及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研发,延长和拓宽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建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配套质量检测检验仪器设备,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培育提升区域、企业、产品等品牌,提高市场影响力;

加强宣传推介和市场开拓,积极发展产销对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新型营销模式;

组织企业到全国主要城市举办推介会、展销会等会展促销活动,提高山东果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到2020年,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350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30家;

培育知名品牌20个;

外省销售量和出口量占总产量的75%以上(见附件4:

山东省果品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及知名品牌培育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果品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发展规划或具体实施方案,主产区可考虑列入政府绩效考核的范畴。

建立政府分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参加的果品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会商制度,统筹谋划,及时研究解决果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问题。

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果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切实加大扶持力度。

扩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苹果、核桃产业项目及省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等重点项目的实施规模,尽快启动良种苗木繁育、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果业关键技术培训、果品产业化水平提升等四项重点工程。

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探索将梨、葡萄、大樱桃、枣等主要果品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

制定《山东省果树苗木生产经营管理办法》,规范苗木生产经营行为。

(三)切实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

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省农业产业化良种工程、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适当向果业倾斜,创新研发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新设备,集成完善一批标准化生产、贮藏保鲜、精深加工等系列综合配套技术。

强化基层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增强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功能,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四)切实改善基础条件。

积极争取国家种子工程、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和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对果业的扶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对果业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果园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修复、改良,改善生产条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各地要加大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果业转型升级。

(五)切实加强产销信息平台建设。

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生产大户为主体,建设产销预警信息平台,设立产销信息采集点,广泛采集并定期发布信息,为企业和农户搞好服务。

加强果品生产及市场监测,建立专家会商制度,研判产销形势和市场动态,及时发布产量消长趋势和市场走向等产销预警信息,科学引导果品生产和销售。

 

附件:

1-1、山东省2017年和2020年果品面积产量目标

1-1、山东省2020年果品面积产量目标

1-3、山东省2017年和2020年苹果面积产量目标

1-4、山东省2017年和2020年梨面积产量目标

1-5、山东省2017年和2020年桃面积产量目标

1-6、山东省2017年和2020年葡萄面积产量目标

1-7、山东省2017年和2020年枣面积产量目标

1-8、山东省2017年和2020年核桃面积产量目标

1-9、山东省2017年和2020年板栗面积产量目标

2、山东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工程建设目标

3-1、山东省水果现代化果园及各类示范园建设目标

3-2、山东省干果现代化果园及各类示范园建设目标

4、山东省果品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及知名品牌培育目标

5-1、山东省苹果优势区域分布图

5-2、山东省桃优势产业带分布图

5-3、山东省梨集中产区分布图

5-4:

山东省葡萄重点产区分布图

5-5、山东省大樱桃特色产区分布图

5-6、山东省枣优势产区分布图

5-7、山东省核桃集中产区分布图

5-8、山东省板栗基地分布图

附件1-1:

山东省2017年果品面积产量目标

水果

干果

合计

面积

(万亩)

产量

(万吨)

济南

52

65

70

12

122

77

青岛

50

95

21

4

71

99

淄博

55

120

26

6

81

126

枣庄

27

30

55

8

82

38

东营

10

12

10

20

16

烟台

283

570

34

317

582

潍坊

105

42

24

107

129

济宁

32

13

87

43

泰安

45

98

143

91

威海

66

115

11

3

118

日照

34

26

40

74

莱芜

17

33

9

21

临沂

135

240

145

280

290

德州

23

40

88

85

聊城

62

75

18

80

79

滨州

58

125

125

78

183

203

菏泽

36

70

2

1

1050

1800

850

300

1900

2100

附件1-2:

山东省2020年果品面积产量目标

59

73

85

14

144

22

5

110

28

7

93

142

29

31

58

41

14

25

330

630

43

373

648

44

29

75

111

113

35

163

76

140

89

47

37

19

37

56

150

272

180

54

326

77

103

27

97

86

135

80

201

215

42

1200

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