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3547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

告之以直而不改,必育之而后畏;

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群。

群之分,其争也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

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

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在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

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

(3)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前提条件,中国在由野蛮而进到文明国家的过程中,氏族公有制到家族私有制的过渡是相当平衡、自然的。

这种过渡非但没有破坏氏族的组织形式,反而通过强调血缘和姻亲关系增强氏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氏族间的团结,并由此形成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及亲亲与尊尊相统一的礼治思想。

这种文明发生的历史路径同西方在个体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瓦解氏族制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的文明发生路径很不相同,而这种文明路径的最初选择又深刻影响于以后的文明发展的历史,是种种复杂的思想文化现象的“基因”所在。

(二)轴心时代,即东周诸子百家的原典时代

东周以降,礼崩乐坏,社会失序,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事件屡有发生。

这是中国人最不能容妨的事情,也是值得中国人永远刻骨铭心的严重事情,所以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成为时代的主题。

中国轴心时代的开启,实乃长期灾难的现实刺激的产物,所谓苦难出真理。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生于春秋末期,是诸子百家之首。

他面对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

孔子对《诗》、《书》、《春秋》、《周易》、礼、乐等文化遗产的删修整理,强化其道德教化的意义,作为阐扬其道德理想的载体和母题。

而“六经”的本质正是关于如何做人及怎样维系好人与人关系的法则,正如《郭店楚简·

六德》所说:

 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各行其职而亡由作也。

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

除此共性外,如《周易·

象传》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礼记·

礼运》中的“天下为公”之论,《尚书》中“协和万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观念,《诗经》中“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的思想,如此等等,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

战国之时,学派蔚起,其影响较大者为儒、墨、道、法四家。

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亦常引《诗》、《书》,弘扬尧、舜、禹、汤、文、武之道。

墨家主张“尚贤”,与儒家略同;

主张“兼爱”、“爱无差等”,与儒家“仁者爱人”、“爱有差等”的思想有同有异;

讲“明鬼”而谓“明鬼神能赏贤罚暴”、讲“天志”而谓“仁义之本天意”,对宗教信仰取赞成态度,则与儒家“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的“意义信仰”的态度有明显不同。

墨家主张发展科学,对形式逻辑和物理学有很大贡献。

儒家对墨家的态度分为两种:

一种以孟子为代表,采取绝对排斥态度,以为墨子之道为息,孔子之道不著;

(4)一种以唐儒韩愈为代表,以为孔、墨并相为用,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5)

道家学者多为隐士和智者,他们主张回到自然,对本体论的研究有许多贡献,但又有反对文化、反对文明的倾向;

他们强调个性自由,对统治者采取批判和不合作的态度,同时又有一种消极无为的处世态度。

他们讲“天道”,却反对实际观测,如庄子讥笑“用管窥天,用锥指地”(6),并认为有机械之事便生机巧之心。

至于法家,主张法治,重视法律,但他们所讲的法治和法律主要是刑法,而并不是维护人民的权利。

当时各学派纷纷创立自家经典,儒家们经典文化活动则更渐成规模。

《庄子·

天下篇》称墨子后学“俱诵《墨经》而倍不同”;

《晋书·

刑法志》说魏文侯师李悝(公元前455年—前395年)“撰次诸国法,著《法经》”;

《荀子·

劝学篇》则谓:

“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凡此皆表明,“经”名之立应始于诸子纷纷著书立说之时。

而所谓“经”者,乃相对于一般书籍言,意谓最重要之书。

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其经典,而只有儒家经典构成后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要解释儒学及儒家经典构成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原因,应从传统社会结构着眼。

儒学适应了中国古代血缘家族的社会结构。

从本质说,儒家的价值观正是血缘家族社会观念的升华,儒者倡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7)正与血缘家族政治相适应。

对比而言,道家“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法家“仁义不施”、“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墨家“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别亲疏”(8),都与血缘家族观念相凿枘。

因而当血缘家族社会进行文化选择时,自然非儒家思想莫属。

综合起来考察,先秦时代的“问题意识”是文化传统的断裂与继承的问题。

作为传统文化资源,《诗》、《书》、《礼》、《乐》、《易》、《春秋》,原非儒家所专有,但儒家以外的其他诸子各家均较重创新,而轻忽旧典,唯独儒家重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之加以整理改编,并诠释其中的意义。

此外,继承“六经”的思想又须有一种开放、求知的精神,此亦非儒家莫属。

孔子说:

“学而不厌”(9),“博学于文”(10),“见贤思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11)。

这些都反映出儒家开放的胸襟和求知的精神。

相比之下,墨子说:

“吾言足用矣,舍吾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舍粟也。

”(12)意谓其所讲的一套学说已经够用了,无庸别人再创新。

可见,墨家思想体系具有封闭性。

道家的思想体系有明显的反智主义特点,如老子说:

“绝圣弃智”、“见素抱朴”,“少则得,多则获”,“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13)而法家则以专制强权推行愚民主义的政策,如谓: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14)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出,解决时代主题,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必然要落到儒者的肩上。

二、以汉学为主流的汉唐时期

自秦汉而至隋唐,是中国“大一统”的王权专制社会前期。

此一时期的中国思想文化,以汉学为主流。

而这又可分下列几端予以论析:

(一)经学统治的形成

尽管秦朝短祚,但亦有其思想,笔者对之已有专文考论(15),兹不赘述,汉初朝廷中的重要官吏多是追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他们叱咤风云,功勋卓著,因而当时政治可谓“精英政治”,至于其余威所及,朝廷因之而有恩荫子孙的政策。

但贵胄子弟往往恃父兄之功业,“率多骄傲,不通古今”(16),而每代愈下,统治集团的权威遂受损害而减弱,“精英政治”难以为继。

这就是统治集团不得不思变革与更始,于是而有“经学政治”的出现。

所谓“经学政治”,就是藉助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以圣人和经典的恒久权威来维护现实王权政治架构的权威。

经学政治将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纳入到一个大的政治规则之中:

“经学政治”是一种文官诠选政治,“通经致用”是学校教育和官吏选拔的重要指标,因而对士大夫起到一种学术导向作用。

“经学政治”又是一种思想教化政治。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并不很长,两千年前更是如此。

从各个方面说,人类的精神需要逐步健全,学会在社会共同体中有序的生活。

正像伽达默尔所理解的那样,人是以教化的方式存在的。

在教化中,人不断脱离天色的动物性而向着普遍的人性提升。

儒家《春秋》公羊派持“大一统”义,声称“素王(孔子)为汉立法”。

董仲舒是公羊派的著名学者,他的思想反映了汉代儒学的两个聚焦点:

一是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得到汉武帝的采纳,儒学从此成为王权专制国家的官方哲学。

这无疑可视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

二是他提出“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17)的原则,标示着面对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新局面,儒学自身也发生了二大变化,即

(一)原始儒家以“民本”论为基本思想原则,故其虽讲尊君,却不赞成君主专制,而儒学在汉代取得统治地位是以背弃原始儒家“民本”思想原则为代价的;

(二)原始儒家以人文主义、理性主义为特征,汉儒却一反其道,发展出“天命”神学,虽欲以“天”限制王权,却开启了一代以灾妄说经的风气。

因此,董仲舒提出的原则可以视为汉代儒学的发展纲领。

(二)汉代神学化经学

按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来比照,汉王朝推行礼乐教化可以说有“外王”之迹。

但是若从“家天下”的“继统”资格而言,新王朝的统治者原本出身于市井无赖,缺乏任何历史的和精神的资源,他们显然不具备“内圣”之资。

这在许多事情上都出现了问题,即你推行什么政令也好,子孙世代继位也好,人们凭什么要拥戴你呢?

这就需要借助一种具有强大威慑作用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即天命鬼神的力量。

这是一种寻求外在超越的思想路线。

儒家六经中神学的资源本不很多,于是社会出现许多方士化的儒生,造作无数图谶书,以适应造神、造教运动的需要。

但造神、造教运动也给统治者带来威胁,即一些人可以随意造作图谶,假托天命,散布将要改朝换代的政治预言,这种谶纬之宵容易引起社会的动荡,已渐成为统治者的心腹之患。

我们可以视此一时代的经学为“神学化的经学”。

汉代经学的另一个流弊是说经的烦琐,桓谭《新论》谓:

“秦近君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谊至十余万言;

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

(三)东汉的古文经学思潮。

经学原无今、古文之分,至西汉末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后而分今、古文两派,所谓“今文”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来书写的,这部分典籍都是传世本;

所谓古文是用六国文字或曰古籀(汉时又称“蝌蚪文”)书写的,多是汉时出土的战国文献。

古文经的发现,其意义并不在于它比今文经增加多少篇章,也不在于它与今文有多大的差异,而是在于由古文经的发现所掀起的历史主义的思潮。

由于东汉时期卫宏、贾逵、马融、许慎、郑玄等大儒倡导,古文经学大行于世。

其中郑玄为古文经学之集大成者,郑玄之学以古文经学为宗,兼采今文经学之说。

郑玄笺注之书行,而诸家经学渐废。

皮锡瑞称之为经学的“小统一时代”。

(18)

(三)魏晋时期玄学化的经学。

大凡学术,烦琐则思简明,拘隘则思通脱。

所谓“通人恶烦,羞学章句。

”(19)魏晋时期何晏、王弼倡导玄学。

玄学后来成为与儒学、文学、史学相并列的独立学科,形成了一套以清谈论难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方法和以哲学思辨与逻辑分析为主的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

玄学家不再像汉儒那样热衷于援引或编造圣人语录,而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说话。

尽管在玄学家身上有老庄之学的味道,但其超凡脱俗的风格可以的扫汉代神秘主义、烦琐主义的经学垃圾。

玄学将经典的范围由儒家扩大到儒、道两家。

王弼著《周易注》,何晏著《论语集解》,解经以老庄的“无为”思想为本。

王弼解《周易》,废除象数,发明义理,清代学者朱彝尊在《王弼论》中说:

“盖汉儒言《易》,或流入阴阳灾异之说,弼始畅以义理。

”其义理内容虽然与后来的宋学不同,但就方法而言,实启宋学之先河。

我们可以视此一时代之经学为“玄学化的经学”。

(四)南北朝隋唐的义疏之学

南北朝以来的义疏之学是经学发展的一个必经和重要阶段。

汉儒于秦劫余求获儒经,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经谨守师法,一字不敢出入;

解读不通,不妨存疑。

由汉儒的训诂章句之学发展至南北朝隋唐的义疏之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过程。

什么是义疏之学?

“义”谓经之意旨,“疏”谓疏通之意。

义疏之体裁,实为系统全面疏解、串讲经典之书。

唐代孔颖达奉诏撰修《五经正义》,《五经正义》是对南北朝以来的义疏之学的规范和统一。

此书颁行后,“自唐至宋,明经取士,皆遵此本。

……以经学论,未有统一若此之在且久者”(20),因此可以说此一时期是经学的“大统一时代”,然而经学亦因此进入了一个僵化的时代。

唐以后学者中出现“疑古”、“惑经”的思想,但个案性的怀疑并不能动摇对价值理念的信仰,“疑古”、“惑经”的结果反而会促进学者对六经作出创造性的诠释。

唐代佛教、道教大盛,文学亦盛,儒学则相形见绌。

文学家中如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有哲学精思。

韩愈《原道》,其文不长,但影响深远巨大,他提出“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据说老与佛之道也”(21),其后几代儒家学者踏上探寻儒家之“道”的旅程,宋初儒者表现尤为热衷,这一点可以从柳开、孙复、石介、苏洵、王开祖、二程等人的著作中明显看出。

有鉴于此,学者咸谓韩愈开宋儒道统论之先河。

三、以宋学为主流的宋明时期

宋——明是中国“大一统”王权专制社会的后期,此时期的中国思想文化以宋学为主流。

对此,有下列诸端需予论析:

(一)理学的形成及其本质

宋代理学的产生主要是回应佛学的挑战。

唐代迅速兴起的佛教禅宗,使许多士大夫成为禅宗心性学说的俘虏,所谓“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22),这对传统儒学的存在构成了严峻挑战。

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碰撞本质上并不在于一种是中土文化,一种是异域文化,而是宗教信仰与意义信仰的较量。

人作为自我意识的生命存在,面对着一个严峻的问题: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而生命的本能冀求是如何把握永恒。

佛教禅宗所谓“生死事大”就是此问题的一个反映。

在理学家看来,圣人是社会生活的规范者,也是人生意义的把握者。

因而“学作圣人”,便会把握到人生的意义。

理学始终扣紧一个目标,即“立人极”。

人得天地之灵秀,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载义”。

理学家或讲“体认天理”,或讲“发明本心”、“致良知”,都意在指示意义的源头,以实现一种内在的超越。

(二)宋代理学化的经学

宋代理学的奠基者当推二程兄弟,二程不再囿于汉唐儒者逐句解经的训诂方法,开创了一种发明义理的解经方法,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一步是,他们从儒家经典《礼记·

乐记》中找到了“天理”这一具有决定性的概念,程颢说: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拈出来。

”(23)二程以天理作为最高范畴,用以涵盖、统合传统儒学诸如“道”、“太极”、“阴阳”、“天”、“帝”、“鬼神”、“命”、“性”、“理”等许多观念,更提出理一分殊、体用一源、理必有对待、格物穷理,存理灭欲等重要命题,因此能高屋建瓴且一以贯之地建构“天理论”的理论体系,笼罩此后思想界七八百年。

研究宋明理学,要正确认识经学与理学的关系。

二程以后,以“天理论”为核心的理学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理学家并不能舍经学而言理学,理学不过是经学运动的一种时代思潮,一种解经方式。

在宋明理学家的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语录”之书,前人如顾炎武曾将理学家的语录与禅宗和尚语录相类比(24),但实际上,理学家的语录还是以讲儒家经学为主的,以《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有八十卷是纯粹讨论儒家经学的。

不过是采取以义理解经的方法,对儒家经典作理学化的诠释。

在儒家经典中,理学家特别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以及《周易》,而其中尤重四书,因为这些文献中比较集中讨论了儒家的天道性命、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仁义礼智等范畴和问题,便于阐发儒家的道德理想,以建构儒家的道德哲学体系。

朱熹用毕生的时间以理学注释《四书》,使《四书》在以后数百年间得以与《五经》相提并论,其在社会上所受到重视的程度甚至已超过了《五经》。

(三)明代突出的主体性心学思潮

明代最有影响的学派是王守仁开创的阳明学派和刘宗周开创的蕺山学派。

心学为理学的一个流派,王阳明思想体系为心学,刘宗周为阳明后学,在学术上有重要创新,并对阳明学有重大修正。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其问题意识主要来源于儒家经典《孟子》和《大学》。

其心学的要旨在于强调人的主体性,以为为学的目标在于“作圣”,人离开“作圣”的目标,主体便无意义,而无主体意义,则世界之存在也无意义。

在人性理论上,朱熹以“性”为核心概念,王阳明以“良知”为核心概念,两者都是某种先验的道德本体。

刘宗周提出了以“意”为核心概念的新哲学,强调心如何把意向性加于无内在意向的实体,即主体如何赋予世界以意义,而在人们认识新事物之前,已先有若干知识、经验、见解主于胸中,因而为学之目标应落实在正确建构主体世界观的根本上。

理学至明代,讨论心性问题,“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

”(25)思辨水平达到了很精致的地步。

但也由此产生了烦琐哲学的流弊。

与原始儒学相比,理学重体认而轻践履,重境界而轻实际。

因而其意义的追求,不免因“蹈空”而失落。

理学提出许多全新的东西,但却又用说经的方式,用经学的语言加以讨论,这是巨大的理论创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整合。

我们可以视此一时代之经学为“理学化的经学”。

四、清学

清代是中国“大一统”王权专制社会的晚期。

此时期的中国思想文化呈现出一些新气象,无论是内容或形式都有其新特点。

(一)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

自明末清初,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近似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时期,侯外庐称之为“早期启蒙思想”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以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王夫之提出“六经责我开生面”(26),对传统的经学做了极富创新精神的哲学阐释,以作为批判现实社会的思想武器;

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则发挥了原典儒学的民本思想和抗议精神。

顾炎武读此书后写道:

“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

”(27)这是最发人深思的论点。

清人入关,建立了新的专制王朝,随即大兴文字狱。

这一时势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潮转达而折入乾嘉经学思潮的重要原因。

(二)乾嘉时期朴学化的经学

乾嘉时期的学术,被称为“朴学”,又被称为“汉学”。

这一时期虽然产生了许多“儒宗硕师”,但从更重要的方面而言,则是以考据的烦琐代替了道学的烦琐,使得传统的经学因此丧失了及时作近代转化的时机。

然而乾嘉汉学自有其学术的意义,乾嘉学者标榜“实事求是”,重视考据。

他们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共识,即如戴震所说:

“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

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28)因此欲求圣人之道,必自训诂始,识字审音,乃知其义。

戴震又谓,要会通经典,须具备天文、音韵、礼制、古今地名沿革、数学、博物学等专门知识,否则,说经即不免滞碍穿凿(29)。

乾嘉汉学对古籍作了实证的、全面的整理。

我们可以视此一时代之经学为“朴学化的经学”。

(三)鸦片战争后的西学化经学

鸦片战争前后,一些进步的思想家激于国危世衰,不再像乾嘉学者那样终年蛰居书斋,而是积极关心社会政治,在学术上遂由东汉的古文经学转向西汉的今文经学,谋略借春秋公羊学关于“三世”说的微言大义,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龚自珍、魏源即是其中的杰出借出代表。

魏源受林则徐嘱托,广泛搜辑史地资料,撰成百卷本的《海国图志》。

其序文称此书是“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此书成为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走向近代化的一个标志。

晚清,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上承龚、魏的公羊学派思想,并吸收融合西方的国家学说、民主思想和进化论,对中国传统经典加以新的诠释,如他在《孟子微》中赋予公羊学“三世”说以新的意义:

以“据乱世”为君主专制,“升平世”为君主立宪,“太平世”为民主共和。

康有为甚至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民权、议院、民主、平等,都附会到儒家学说当中,说孔子、孟子已先创之(30)。

其说发扬焯励,风靡于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我们可以视此一时代之经学为“西学化的经学”。

上述对于中国思想发展大势的概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儒家经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干和价值本原。

什么是经学?

《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书籍,史称孔子曾对之加以删修整理,后世儒家乃至一般国人尊称之为“六经”。

由于到汉代时《乐经》失传,汉以后人们又称“五经”。

后来儒家经数续有增加,至宋代则增为“十三经”即在《诗经》、《尚书》、《周易》之外,礼分为《仪礼》、《礼记》、《周礼》三礼,《春秋》有《左氏春秋》、《估羊春秋》、《谷梁春秋》三传,再加上《论语》、《孟子》、《孝经》、《尔雅》而成十三经之数。

宋代又有“四书”之目: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同样有经典的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常言“六经”、“五经”、“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等,所指即是这些儒家经典。

所谓经学,就是关于这些经典的训诂注疏、义理阐释以及学派、传承、演变等的学问。

古代书目分为四大类:

经、史、子、集。

经部书籍即属于经学范围,此外,史部、子部、集部书籍中论及儒家经典的资料内容,也都属于传统经学的范围。

一般说来,经学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术层面,古代经籍由于时代变迁等原因,已使后人难以读懂,需要经师加以文字训读;

而经书中涉及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名物制度,也需要对之加以注解;

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亦需经师作义理阐释。

此外,关于经学学派、传承、演变的研究等等都属于学术层面。

二是信仰层面,在古代,“经典”二字,不是可以滥用的,它特指圣贤所作之书,是人们尊信奉行的人生箴言。

“经”有“常”的意义,是人类社会的常行之道;

“经”也有“法”的意义,人们通常说“大经大法”,即有必须遵照执行的意思。

对经典尊奉是通过对经典价值观的自觉认同来实现的。

这属于信仰的层面,也可以说属于价值的层面。

儒家经学的本质是“意义信仰”。

这里所讲的“意义”,其含义是“价值”,通常说“有意义”,即是说“有价值”。

此即英语中的significance。

“意义”包涵价值规范、价值理想的典范性价值,这是人们共生共存的基础。

这种“意义”在中、西文化中都有。

不过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因而将这种“意义”的源头归于“上帝”。

中国儒家学者认为,这种“意义”就体现在现实社会日用伦常的礼仪实践当中。

信仰有两种:

一种是宗教的信仰,一种是非宗教的信仰。

意义的信仰属于非宗教的信仰。

宗教,就其教人向善而言,也是有意义的,但它对世界的解释采取的是神学的形式,人之所以应该向善,是因为神有此旨意,人必须听从神的旨意,人的命运要由神来安排。

意义的信仰则去掉了神学的形式,认为人向善之心是人类自身的理性和良知,人们应该服从这种理性和良知。

孔孟的“仁”学,程朱的“天理”论,王阳明的“良知”论等,皆属于“意义的信仰”。

中国儒学的“意义信仰”原本脱胎于宗教的信仰。

殷周时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体系是天命神学体系,它以神学的方式迂曲地传达一种人生意义的理论。

但是,当先哲们的理性思维逐渐成为主导意识之后,对宗教的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