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371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文档格式.docx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再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和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第一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第二首诗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三)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赏析题。

《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翰林修编杨慎(升庵)在《升庵诗话》(卷八)里说: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清朝人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对杨慎的意见作了反驳:

“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结合这两则评论对《江南春绝句》的一、二两句意象及意境进行合理的赏析,200字左右。

这两句诗写了七种意象。

莺啼是从听觉上感受的,春风是从触觉上感受的,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是从视觉上感受的。

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逼真,有立体感,容易把读者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

静景动景构成对比,画面更加生动。

红绿相衬,色彩十分鲜明。

所有景物都和“江南春”这个规定情境相适应,统一构成意趣盎然的江南春图。

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大都是讲究意境的。

短短几行古诗,名家高手往往会创造出绝妙的艺术意境。

杜牧的《江南春》就是例子。

“千里”、“四百八十寺”等等跨越时空的词语,给我们创造出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境界。

然而让杨慎一改就索然无味了。

倘若按照他的观点,还有诗吗?

“一唱雄鸡天下白”怎么讲得通呢?

“天下白”,难道没有“黑”的地方?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真是一千里路被冰覆盖?

诗贵在有意境,可以用夸张、渲染、烘托的手法。

“小桥流水人家”是用名词展现的意境,“飞流直下三千尺”是用夸张描绘的风采。

意境是由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

(四)衬托

衬托,就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李白的《赠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用明艳之春景反衬思归而不得的哀伤之情。

(五)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如李 

约的《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

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上去煞是热闹。

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却是忧心如焚。

而少数“几处 

”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 

,欣赏歌舞。

一方是唯恐不雨。

唯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

“犹恐春阴”者,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

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淫与闲愁。

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也更耐人寻味。

(六)通感

通感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使用通感修辞法,能沟通人们的不同感觉,启迪人们的感觉联想,强化人们的心理感受,体味余韵。

如“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说琴声如太山,是听声类形;

说琴声如流水声,是听声类声。

钟子期说像太山时,心目中有太山的形象;

说“汤汤乎若流水”时,耳中既有流水声,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声类声时兼有以声唤起流水形的感觉。

(七)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增强了作品意蕴。

用典会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才能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一篇用典的典范之作。

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

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李清照的《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歌用了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讽刺南宋统治者纷纷南逃偏安一隅的无能行为。

(八)双关、隐语(谐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如李白的《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

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再如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九)叠字(迭字)

迭词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

/FONT>

竹枝词>

其一》刘禹锡);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十)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如《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应该合起来这样理解: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再如《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理解为:

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

再如: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意思即:

忠贤之人得不到重用。

(十一)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十二)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十三)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赤壁》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

“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

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石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

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

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十四)对偶(诗歌手法鉴赏时一般不答这种手法)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第二节:

表达方式

一、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作用:

描述过程,使事体清晰。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和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二、议论

如杜牧的《赤壁》:

“铁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后二句是议论,他不以成败论英雄,而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

三、抒情

(一)抒情方式分类:

1.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作者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之后依恋怅惘之情。

(3)间接抒情分为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A.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跳歌声。

问题:

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说明两首诗歌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答:

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

所不同的是:

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B.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的一种手法。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于谦《石灰吟》一诗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C.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借景抒情则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读下面的诗句,看看他们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借景抒情)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

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二)景与情的关系

1、以乐写乐

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

“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景

2、以哀写哀

如晏殊的《清平乐》: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附坠。

绿酒初尝入易醉,一枕小窗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绿酒初尝、沈睡小窗,这种恬淡清婉、淡淡闲愁,从诗的细腻的笔触里娓娓而来,上片写了睡晚醉眠,下片写的是薄暮酒醒的感觉。

艳花凋零之状,夕阳西下之景触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双燕”句则又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成双结对伴的燕子不仅反衬出词人的孤单、寂寞,还暗示出词人的某备战相思。

特别是“昨夜微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还暗示出词人孤眠的冷清——愁景。

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

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3、以乐写哀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4、以哀写乐

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空阔静寂的画面!

再加上寒雪锁江,更是平添一分凛冽。

就是这样的背景,异常鲜明地衬托出安坐孤舟独自垂钓的簔笠翁的安适自若和怡然自得。

四、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景物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描写又包含以下几大方面:

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白描勾勒、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

1.正侧面描写

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2.细节描写

如张籍的《秋思》: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3.白描勾勒

白描勾勒,是指加修饰语,通过朴实的语言描写出大概的“轮廓”,表现事物的本质,具有一种自然美。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如杜荀鹤的《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徵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形象:

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衬托出人物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寄托了诗人对她的同情。

4.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与实是相对的。

(1)“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2)“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虞美人》中的“只是朱颜改”等。

A.眼前之景为实,想象之景为虚。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不枝红杏出墙来。

D.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如李白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E.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前者如“踏花归来马蹄香”,后者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虚与实的关系

A.正反对比,以突出中心。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

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B.渲染烘托,以突出中心。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结合,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

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从虚与实的角度概括各层的内容。

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

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

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

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5.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一种常用的描写景物、创设意境手法。

艺术创作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特别是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

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

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简析下面诗歌的写作技巧。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既有自然风景图,又有田园生活图。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

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例二: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

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

后两句明暗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