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白话文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3749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狮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白话文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狮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白话文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狮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白话文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狮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白话文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狮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白话文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狮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白话文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狮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白话文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狮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白话文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狮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白话文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狮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白话文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狮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白话文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狮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白话文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狮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白话文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狮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白话文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厨师既然领受了大王的教言,即开始每日换上便服去偷盗他人的婴儿。

厨师积年累月地盗窃民众的男女婴儿,如同罗刹,又如同鹰。

摩竭提国的民众都穿上了丧服,各自为失去子女的音讯慌张着。

父母们双手搀扶着,互相询问彼此子女的下落。

他们哭泣哽噎着,却无处告皇天。

同乡人在守候下,终于捕获到了盗贼。

贼人厨师诉苦,声称自己也是身不由己。

民众听了这话后,告到了国王那里。

国王听后忿怒不已,怒骂(厨师们的不谨慎),并当日下令,从今以后要秘密地进供婴孩肉,每次只需一个。

民众亲属间的孩子们,一个个地被吃掉,如同圈栏的羊羔,被牵去下厨。

国门闭塞,民众绝望,无处控告。

他们齐集在大王衙门口,准备除掉这个恶君。

国王登上高台,祈求鬼神之类能够赐给他翅膀,以便逃离这场劫难。

他发愿道:

“若能得着翅膀的话,我就去侵夺各方国土,以一百个国王的头颅来祭祀山神。

”狮子猛兽,缘于凶恶的本性,立即如愿得着了翅膀。

他腾空飞去,并擒来了诸王,把他们拘禁在峻岭高峰上。

他已经擒了九十九位国王,唯独还缺一位就可以准备祭祀了。

狮子继续寻找着。

那时,王舍城中有位菩萨国王,名号闻月,正在园苑里澡浴。

狮子看见这位国王坐在大玉石上,便伸出右臂准备擒他。

闻月王悲伤地哭了起来。

狮子问闻月王为何啼哭,他说道:

“我听说大王勇猛智慧,又听说菩萨是不顾惜自己性命和财产的。

大王,若也能这般修习忍的话,又哪会有忧苦和觉得不自由呢?

”闻月王回答狮子:

“一切的忧苦,都不能胜过修习菩萨的大慈悲心。

我今日正是忧愁这一百位国王(包括自己)。

他们一生富豪尊贵,统领国土天下,却不想今日被拘禁起来,性命即将结束。

再有,我为了求闻佛法,寻遍了百国,并从远方请来了法师。

只是可惜,我不能赶上听法师亲自教授佛法了。

另外,国民虽然也渴求敬仰佛法,但却未曾听闻过。

请你赐我七日,我可以此供养三宝,听佛法妙音。

并集合群臣,让他们也能听法师的正法嘱咐。

到了第八日,我自当前来迎候大王,菩萨所言无有欺骗。

”狮子于是准许了闻月王,赐予他七日期限。

到了第八日,闻月出城迎候狮子王。

菩萨已经舍弃了身躯,只等施身与狮子王。

那时,狮子如云般的腾空出现。

他擒走了闻月王,并将他面对着自己的部将们。

狮子问闻月:

“大王不怕吗?

你竟敢像百兽之王般地出现在我面前?

”闻月回答狮子:

“这个身体虚假不实,今日就施舍给大王了。

我宁愿舍弃百千倍的身躯和财产,也不违背和你定下的期限。

那时,闻月王和颜悦色,以方便狮子接受的言语说道:

“请您允许我少许时间叙说因缘。

如果你要祭祀邪恶鬼神的话,善神们将降灾与你。

你在多劫中,将不再听闻十方佛国和贤圣们的名号。

这个身躯是虚假的,它是由因缘和合而生。

生命如同闪电,无处停留。

身体五官,和六处意识(五官知觉,另加心识),其实并没有个真实的自我存在于其中。

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触觉,是意识产生的因。

它们仿佛在虚幻变化的世界里,感受到了许多境像。

而众生又从这些境像里,产生了虚妄的意识,执着地以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我们不妨从头到脚,来验证一下这个躯体,发现其实没有一处是可以长久存留的。

躯体如同水中的泡影,刹那间便灭失了。

它经历着无规律的变化,从衰老、病痛到死亡。

大王啊,你以众生的肉来喂养自己的身躯,这终究是一条无依靠、无良善的道路。

你杀害无量的众生,吞吃它们身上的肉,因此将辗转于恶道中受苦。

”那时,闻月王以无量的偈文,劝化狮子素驮王。

狮子听闻了‘无我存在’的真实道理后,心渐渐回转。

狮子问闻月王:

“应当如何办,才能使祭祀无罪,并得神的欢喜呢?

”闻月回答:

“置办素食,以无辜的清净食物祭祀上天。

”狮子依命奉行。

他祭祀了山神后,便舍弃了自我,将自己施给了闻月王。

他又将囚禁于山中的诸王,全都交付、嘱托给了闻月王的部将。

闻月将诸王各自领回了本国,依旧让他们安置、管理本国人民。

他将狮子素驮王,也领回了摩竭提国,坐在本属于他的宫殿上。

狮子素驮王,集合了诸臣、万民,宣令:

从今以后举国上下断别食肉,不再杀生。

那时,闻月菩萨心中发大愿道:

“愿我将来成就正等正觉时,能够解脱一切众生。

这些国王们,能够与我一同成佛。

我授予狮子王的妙法,但愿能使他的重罪得以消散。

 

我(佛陀)又忆念阿僧祇劫之前,释提桓因还在忉利宫中的时候,缘于前世中遗留下来的食肉习性,他变身成一只鹰在追逐鸽子。

那时,我在世界中作王,名号尸毗。

我因为怜愍那鸽子,便割下了身上的肉,以同等的肉量,替代那鸽子偿命。

那时的尸毗王,即是我的前生。

在那以后的世代中,我作王,名号闻月。

而那时化身成鹰的帝释,后来作王,即是那位狮子素驮。

帝释由于试探我,尚且被投在恶道中,何况是其余那些专行杀害,吞吃血肉,心中无惭愧,又不知止息满足的众生呢?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造作的恶业,靡不覆盖。

所以应当知道,父母和亲属,很容易被投生在鸟兽类中。

本是眷属,又如何忍心去吞食它们呢?

食肉者,在累劫中被投生于鸟兽类中。

食他人血肉的,在辗转变迁中,被偿命得报应。

他们如果被投生在人间,便专行杀害,嗜好食肉。

死后,又堕落在阿鼻地狱中,没有片刻的稍息。

若有人能在一生中,断食肉类。

他在将来世,直至成佛,期间都不会再食肉了。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一天,佛在摩伽提国——寂灭道场(佛陀成道之处),弥加女村落——自在天祠精舍中。

当时有位婆罗门人名叫迦波利,他的儿子名叫弥勒。

弥勒身体金色,具足三十二种相好,八十种随形好。

他身上放出银色光明,衬托着金色的躯体。

如同一座白银色的山,威光无量,前来佛处。

当时世尊和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起,正行走着穿梭在树林中。

一起同行的,还有盘着头发的五百位其它教派出家人。

他们远远地望见弥勒,只见他仪表威严、举止有教养,体相美好清净。

弥勒见到佛,五体投地,仿佛银山崩塌,有金花和众宝聚集镶嵌在银山中。

又仿佛在金色台阁上生长着金色花朵,结出了七宝的果子。

从台阁中,发出妙音声(弥勒说话),说偈言道:

我见牟尼尊  面貌常清净

 百福相奇特  世间无伦匹

 烦恼垢永尽  智慧悉成满

 一向常归命  身心无疲倦

 故我以五体  欲得胜安乐

 脱苦无所畏  敬礼释迦文

《偈颂意思》

我见释迦牟尼尊者,面容恒常清净,身上具有百种福瑞的奇特相状,世间无人能比。

您永远地灭尽了烦恼,智慧全都圆满。

自始以来,常将自己作皈依,并身心不感觉疲倦地行佛事业。

所以我五体投地,想要得着殊胜的安乐,脱离痛苦,不再有害怕。

向释迦牟尼佛敬礼。

当时,诸位外教派出家人看见听闻这事后,问佛道:

“世尊,为何这个童子仪表威严、举止有教养,又有无量的光明,与佛无异呢?

他最初是在哪尊佛所,发真道愿心?

又是受持了哪部经典?

但愿天尊为我们解说。

佛对名叫式干的外教出家人说道:

“你们今日认真听,好好思想。

我将为你们分别解说,令你们心生欢喜。

在无量无边阿僧祇时劫前,有个世界名叫胜花敷,佛号弥勒。

那佛恒常以慈心、四无量心,教化一切众生。

那佛所说的经典名叫《慈三昧光大悲海云》。

若有听闻的,即得以超越百万亿劫以来的生死之罪,必将坚定地成就佛果。

那时彼国中有位大婆罗门,名叫一切智光明。

他聪慧多智,广览众多经典,对世间的六十四种技艺,无不熟悉。

他听说佛出于世间,正在演说《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即以世间一切的论点,去为难彼佛。

那位婆罗门竭尽辩词,也不能胜过彼佛,即便信服,成为了佛弟子。

他随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心,说道:

‘我现已经在佛法中了。

我愿意并且坚信,以读诵受持《大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的功德,必定能在未来可数算的劫数中成佛,名号弥勒。

”于是那位婆罗门舍家,进入了深山。

他留着长发,修行清净除欲。

在八千年中,少欲无事,以乞觅食物,自我存活。

他读诵受持这部经典,专念一心,灭除乱想。

《注释》

四无量心:

即是无量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心。

对待众生如同自己亲人,希望他们安乐幸福,心愿无量无边,即是无量慈心。

看到众生遭受的苦难,生出大悲心无量无边,如同自己遭受,即是无量悲心。

看到众生安乐幸福,因而生欢喜心,无量无边,即是无量喜心。

舍弃自心中对仇人的嗔恨和不满,即是无量舍心。

百万亿劫:

古代计数单位,一亿等于十万。

百万亿,相当于一千亿。

下文中,读者可以自己换算。

六十四种技艺:

古印度盛行的世间六十四种技能。

主要包括,歌唱、乐器、舞蹈、书法和素描、装饰神像、插花、玻璃刻花、绘画、装饰和构图、制作念珠、项链、花茎及宝冠、香水的调制和配备、魔法和巫术、烹调、调配果汁和酒、裁剪和缝纫、猜谜、诵诗、朗读和咏唱、木工、建筑、金石鉴定能力、化学和矿物学、铁矿和煤矿的知识、园艺修剪和草卉种植、文书编辑、语言和方言的知识、诗的创作、借祈祷文和神秘符咒来自救、战争、武器和军队的技巧等等。

解释二:

古印度盛行的六十四本典籍:

关于治病法、斗战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论议难问法等等。

那时,世间的星星纷纷陨落。

国王荒诞淫乱,彗星横流,雨水连日不止,洪水暴涨。

仙人无法再端坐下去,他乞食了七日,(也没找到食物)。

当时,仙人所在的林中有五百只白色兔子,为首的是一个兔王。

兔王母子,看见仙人在七日中不曾进食,便说道:

‘如今这位仙人为了受持佛道的缘故,多日不曾用食,他命不久矣。

法幢将要崩垮,法海将要枯竭。

我今日应当为了无上大法,为了令仙人久住世间,不惜身躯性命。

’于是兔王告诉兔群:

‘一切看似的作为,都是无常变化的。

众生爱惜自己的身躯,空空地生来,又空空地死去,期间未曾为了佛法。

我今日想要为一切众生作大桥梁,供养法师,令法久住在世间。

’当时,兔王即为群兔,说偈言道:

若有畜生类得闻诸佛名

永离三恶道不生八难处

若闻法奉行生处常值佛

信法无疑惑归依贤圣僧

随顺诸戒行如是疾得佛

必至大涅盘常受无上乐

若有畜生类,能听闻到诸佛的名号,那它将永远离开三恶道,不生在八种难处。

它如果在听闻佛法后,能够奉行,那么它生生之处,常常能够遇到佛;

相信佛法,不存怀疑;

皈依贤圣的僧人,随顺地接受诸多戒律。

像这般地快速得成佛果,必定到达大涅槃,恒常享受无上安乐。

当时兔王说完偈颂后,对兔群说道:

‘我今日准备以自己的身体去供养佛法,你们应当各自随喜。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我在多劫中,无数次地丧身。

这都是由三毒(贪嗔痴)作使,才使我投胎成了鸟兽身形。

我如此空空地生来,又空空地死去,期间未曾为了佛法。

我今日准备为了无上佛法,舍弃生命,去供养法师。

’当时山树神聚集起了香木,然后将香木点燃。

兔王母子,围绕仙人七圈,然后说道:

‘大师,我今日为了佛法,要供养尊者您。

’仙人回答:

‘你是畜生,虽然怀有慈心,又能怎么作呢?

’兔王对仙人说:

‘为了使佛法久住在世间,为了众生们得着饶益,我准备以身躯,来供养仁者。

’说完这话,即对孩子说道:

‘你可随意地去寻觅水草,但总要控制住心思意念,正忆念三宝。

’当时,兔王的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后,跪着回答母亲:

‘我也甘心情愿按尊母所说的那样:

以身躯去供养无上大法。

’说完这话,便跟随在母亲身后,跳入了火中。

正当菩萨舍身之时,天地出现大震动。

诸天界甚至到了色界,都降下天界之花,来供养兔王母子。

兔肉烤熟之后,山树神对仙人说:

‘兔王母子为了供养您,投身在火中。

现在肉已经熟了,您可以食用了。

’那位仙人听了树神的话后,悲伤不已,不能言语。

他把树叶夹在读诵的经书里,说偈颂道: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我宁愿焚烧自己的身体,毁掉自己的眼睛,也不忍心去杀害、食用众生。

诸佛所说的慈悲经典中,指到:

‘修行慈心者,宁愿破碎脑壳,流出脑髓,也不忍心去吃众生的肉。

’按照佛所说的:

食肉者,行慈心还不够完全。

此人常遭受短命、多病的厄运。

他迷没在生死中,不得成佛。

当时,那位仙人说完偈颂后,发誓言道:

‘我愿在生生世世中,不再生起杀害的念头,永不再吃肉。

我愿从入白光明慈三昧起,直到成佛,受持断肉戒。

’仙人说完后,便自投在火坑中,与兔王母子同命而去。

当时天地出现六种震动。

缘于上天的神力,树放出光明,金光闪耀,照耀一千国土。

当时,那国中百姓看见金光从山树放出,便寻着光而来。

民众看见仙人和兔王母子已经死在火中,又见到了兔王和仙人所说的偈颂,并得到了仙人生前读诵的佛经。

他们把这些拿去交给国王。

国王得闻这些经法后,便传令告示天下,让民众共相宣讲。

令听闻这些经法的人,都能发无上真道愿心。

见到了兔王和仙人所说的偈颂:

大家读到这里,可能会有困惑。

兔王和仙人对话的时候,好像并没有人在场记录,怎么会看到这些偈颂呢?

但原文中,只写了这些,并没有提及细节。

大家可以试着去猜想,或许上天以神力,将偈颂刻在了树身上等等,这里就不具体了。

传来宣告天下:

原文中只是说:

传令宣告,并没有指天下。

但是下文中提到当时世间中的一千位国王,都是菩萨们的前身。

所以可以理解,当时那些经法,应该是传遍了一千个国家,也就是泛指天下了。

佛告诉式干:

“你现在应当知道,那时的白色兔王,就是现在我——释迦牟尼佛的前身;

那时的兔王儿子,就是现在罗睺罗的前身;

那时读诵经文的仙人,就是现在会众中婆罗门人之子——弥勒大菩萨的前身。

弥勒将在我涅盘后五十六亿万年时,在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动妙法轮。

那时兔群中的五百只兔子,就是现在大迦叶等五百位比丘的前身。

那时的二百五十位山树神,就是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五十位比丘的前身。

那时世间中的一千位国王,就是跋陀婆罗等一千位菩萨的前身。

那时,在那国中得闻经法的百姓,就是从我出世直到楼至佛出世,期间受法得道的弟子。

弥勒大菩萨:

很多经文中,都有提及弥勒菩萨,将来会成佛。

其实,岂止是弥勒菩萨会成佛。

诸大菩萨以及精进修行者,将来都会成佛。

为什么弥勒偏偏要历经长久后,才成佛呢?

都是由于修行不够精进所致。

《前世三转经》中记载,弥勒发愿准备以自己身体供养一只饥饿的母虎,但与母虎相遇后,害怕地飞上了空中。

释迦佛反复举例弥勒,一是告诉诸位成佛必须种下的因缘;

二是劝告诸位修行者,在修行上一定要精进。

此篇经文,即是告诉了成佛的基本因缘,持戒。

楼至佛,梵名Rudita或Rucika。

为贤劫千佛中之最后成佛者。

又叫卢遮佛、卢至佛。

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从远古文明开始直到世界毁灭,称为一劫。

在这个劫中,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会有一千尊佛出世,不断传承佛陀的事业,将佛法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

由于有一千尊佛出于这个世间,所以这个劫,称为贤劫。

佛告式干:

“菩萨勤苦地求法,就算历经累劫也不惜性命。

虽然缘于业力果报,再次地遭受畜生身,却也能恒常为了法,不惜自己的生命。

那位菩萨由于将自己投在火坑中,以身体行供养,所以便超越了九百万亿劫中的生死之罪,率先成佛在恒河沙数般的无量诸佛之前,并先于弥勒成佛。

因此,你们为何不勤加修行求法呢?

”佛说完后,式干等五百位外教派出家人,请求佛接受他们在佛门出家。

佛言:

“好的,来吧。

”五百位外教出家人的胡须、头发自然落下,即成为了沙门。

佛为他们说法,沙门心中开解,豁然开朗,成就了阿罗汉果位。

八万诸天也一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心。

当时,会众听佛说法后,各各称赞菩萨的作为。

舍利弗对佛说:

‘当时那位仙人投入火坑后,生到了何处?

’佛告舍利弗:

‘当时那位仙人投入火坑后,往生到了色界诸天,普为一切大众,演说佛经教义,直至最终成佛,转动大法轮。

仙人往生天界后,所说的经典也叫《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中制定了最胜解脱的戒律(原文,波罗提木叉)。

不那般受戒、行慈心的,便名为违犯禁戒之人。

而那些食肉的,更是违犯了重大禁戒。

他在来世投生之处,常被灌饮炽热的铜汁,直到那位仙人得作佛时,就如《弥勒菩萨下生经》中所说的那样。

色界天:

色,物质现象,也指物质身体。

色界,粗俗欲望已经断绝的地方。

色界天中的众生仍有形体,并宫殿、国土,即还有‘色’,故称‘色界’。

色界天在欲界天之上。

欲界天:

欲,指贪欲。

欲界,未能断除各种欲望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

欲界,又分为六类,天上、人间、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共六道。

众生就是在这六道轮回中生生死死,忍受无限的痛苦。

欲界天,层层天中不离食欲和淫欲、不脱离生死痛苦的其中六重天。

波罗提木叉:

出家人应当遵守的戒律。

翻译过来,指处处随顺,得着最胜的解脱。

尊者阿难,听了佛的话后,即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长跪着合掌向佛叉手说道:

“世尊,弥勒成就佛果,所说的戒法,竟是让众生以慈心去受持重戒——不食肉戒,甚是奇特啊。

”当时会众异口同声地称赞:

那国(弥勒所在处)众生不食肉的戒律。

并愿意往生那国。

世尊全都为他们授记,将来必得以往生。

尊者阿难又对佛说:

“应当如何命名这部经典,如何受持呢?

”佛告阿难:

“按照这部法典的要领,应当命名为《白兔王菩萨不惜身命为无上道》,也能名为《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你们要按照这个要领去受持。

尊者阿难及诸位比丘,听闻佛说法后,欢喜奉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