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6386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航经济学思想人文课考试要点 (1)Word格式.doc

四、经济模型

•1、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现象之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

五、经济理性主义(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假设)

•1、理性的经济行为是指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称利己心的动机所驱使,人在作出一项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衡比较找出方案,这个方案能够使他耗费给定的劳动或金钱,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

理性的行为因此也表述为“产生最优化的行为”。

需求与供给曲线: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可用需求曲线来解说: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相交点是均衡点。

当需求数量Q上升(则需求曲线沿着坐标轴Q的正向移动),而供给数量Q′不变,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即均衡数量)亦会上升,均衡价格、数量会出现变动,见图示;

反之亦然。

消费者效用、边际效用:

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

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

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

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需求函数、消费弹性: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Qd与该商品的价格P的关系是:

降价使需求量增加,涨价使需求量减少,因此需求量Qd可以看成是价格P的单调减少函数,称为需求函数(Demandfunction),记作:

Qd=d(P).

需求函数(Demandfunction)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也就是说,影响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是自变量,需求数量是因变量。

需求弹性包括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以及需求的预期弹性等。

市场中需求弹性的大小,是由需求量在价格的一定程度上的下跌时增加多少以及在价格的一定程度的上涨时减少的多少而决定的。

一个人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惟一普遍规律就是:

如果其他情况不变,他对此商品的需求会随着对其拥有量的增加而递减。

这种递减也许缓慢也许迅速。

如果缓慢,那么他对此商品所出的价格,就不会因为他对此商品的拥有量的大量增加而大幅度下降;

而且价格的小幅度下降会使他的购买量大幅度增加。

  市场需求也是如此,市场中需求弹性(或感应性)的大小,是由需求量在价格的一定程度的下跌时增加多少以及在价格的一定程度的上涨时减少的多少而决定的。

生产函数与利润最大化:

生产函数(productionfunction)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就是产量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

边际收益是最后增加一单位销售量所增加的收益,边际成本是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

如果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意味着增加产量可以增加总利润,于是厂商会继续增加产量,以实现最大利润目标。

如果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那就意味着增加产量不仅不能增加利润,反而会发生亏损,这时厂商为了实现最大利润目标,就不会增加产量而会减少产量。

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的总利润才能达到极大值。

所以MR=MC成为利润极大化的条件,这一利润极大化条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市场结构。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

利润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

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产量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边际收益=售价-变动成本

边际成本=总成本的变化量/产量的变化量

边际收益有递减的规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

在非完全竞争(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的销售量同价格成反比。

边际成本则随着产量的增加,会先减少,后增加。

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高于边际成本时,是合算的;

反之,就是不合算的。

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

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

边际收益是厂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厂商的产量变化都不会影响价格水平,需求弹性对个别厂商来说是无限的,总收益随销售量增加同比例增加,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等于价格。

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

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10000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这是因为规模经济)。

但是,考虑到机会成本,随着生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可能会增加。

还是这个例子,生产新的一辆车时,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处,所以要尽量用最少的材料生产出最多的车,这样才能提高边际收益。

完全竞争市场特征:

也称为“纯粹竞争”,即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

其特征是

(1)产业集中度很低;

(2)产品同一性很高;

(3)不存在任何进入与退出的壁垒;

(4)完备信息。

垄断市场特征:

——完全垄断,指只有一个买者或卖者的市场。

其特征是:

(1)产业绝对集中度为100%;

(2)没有替代产品;

(3)进入壁垒非常高。

——寡头垄断,少数大企业控制着产业市场大部分产品的供给,它们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这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以垄断因素为主同时又具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

寡头市场特征:

(1)产业集中度高;

(2)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

(3)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

垄断竞争市场特征:

指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垄断,竞争与垄断相结合且偏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类型。

其特征是

(1)产业集中度较低;

(2)产品有差别;

(4)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

一般均衡的概念:

指在生产要素的供给函数与消费者的需求函数,以及反映生产技术状况的生产函数为既定条件下,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以及这两种市场互相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每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将各在某一价格下同时趋于相等,社会经济将达到全面均衡状态,这时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称为均衡价格,相应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供销量。

[1]

公共品与外部性:

公共品是指社会正常存在与发展所必需的,而个人又无力独自提供(无论他是否自愿),而必须由社会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公共机构(如国家或政府)负责组织提供的具有社会性的物品或服务。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分为正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y)和负外部性 

(negativeexternality)。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纳什均衡:

所谓纳什均衡,指的是参与人的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上,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

换句话说,如果在一个策略组合上,当所有其他人都不改变策略时,没有人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则该策略组合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就是一种由所有博弈者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的最优策略组成的策略组合,即在给定别人策略

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博弈者有积极性选择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

是给定对手的行为,博弈方选择它所能做的最好的策略

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微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经济活动中个体(企业及个人)行为的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则重点研究经济活动的整体规律、各产业部门间的相互作用等。

至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大概两者都是从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出发,有相近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

亨德逊(J·

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

”美国经济学家E·

夏皮罗(E·

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运行情况以及政府所采用经济政策如何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

微观经济学主要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说明市场价格机制怎样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简言之,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二者联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并主要依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关系,来决定价格与产量的。

二者区别;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体经济的供求状况,而宏观经济学通过社会的供求关系状况,决定的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

就具体研究内容来看,宏观经济学主要涵盖了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AD-AS模型),经济增长(索罗模型)和经济周期理论,失业与通胀,货币与财政政策等;

微观经济学主要涵盖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厂商理论(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博弈论(纳什均衡等),福利经济学(外部性,搭便车)信息经济学(柠檬),有效市场理论等等。

宏观经济特征的三个主要指标:

宏观经济指标是体现经济情况的一种方式,主要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与紧缩、投资指标、消费、金融、财政指标等。

宏观经济指标对于宏观经济调控起着重要的分析和参考作用。

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有三个主要指标:

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经济增长率就是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一般是用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的而著名的奥肯定律则告诉我们,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经济增长率可以对失业率进行大致的判断。

实际GDP和名义GDP:

实际GDP等于名义GDP除以一个通货膨胀系数,这个系数叫GDPdeflator。

所以实际GDP是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以后的GDP,所以是实际的(real),

名义GDP就是算一个钱的总数,包含着通胀的因素。

名义GDP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由于相同产品的价格在不同的年份会有所不同,因此,如果用名义GDP就无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历史的比较。

为了使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年份的GDP具有可比性,就需要以某一年的价格水平为基准,各年的GDP都按照这一价格水平来计算。

这个特定的年份就是基年,基年的价格水平就是所谓的不变价格,按基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各年最终产品的价值就是实际GDP。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名义GDP=实际GDP×

GDP缩减指数

GDP缩减指数(GDPdeflatorindex)也称GDP隐含缩减指数(implicitpricedeflatorindexforGDP),是指在给定的一年中,名义GDP与该年实际GDP的比率。

名义GDP是指以现行市场价格计算的既定时期国内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总和。

实际GDP是指在相同的价格或货币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不同时期所生产的全部产出的实际值。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即价格总水平)

概念区别

名义GDP是包含价格水平考虑的,如果我们现在的所有价格水平上升1倍,则名义GDP也要上升一倍。

所以名义GDP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在通货膨胀时期。

这时人们引用实际GDP的含义。

其实,经济学上的实际GDP也不是完全舍弃了价格水平。

而是用基年的价格水平。

举例说,2005年的名义GDP是用2005年的价格水平算出的,而实际GDP则是用2000的价格水平得出的(如果选2000年作基年)。

有了实际GDP,可以很方便地算出GDP平减指数 

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的变动仅仅是由于实际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

这也就是说,实际GDP的变动仅仅反映了实际产量变动的情况。

实际GDP(或GNP)是国际上公认的反映一国一定时期(年)国民产品总量的最好的综合指标。

用绝对值表述时,一般用名义GDP;

反映增长速度时,一般用实际GDP。

[

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Okun'

slaw)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的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

奥肯提出的,用来近似地描述失业率和实际GDP之间的交替关系。

其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DP便低于潜在GDP2%。

例如,假定失业率为8%,比自然失业率高2%,那么按照奥肯定律,实际GDP就比潜在GDP低4%。

菲利普斯曲线(短期与长期):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

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短期内通胀上升了,也就是货币宽松政策,可以让企业更好的贷款,投入生产和消费。

从而刺激生产,提高就业率减少失业率。

而在长期中,这种假性的经济繁荣是会反弹的。

因为通胀发生是有一段时间的,在时间前期,大家以为都有钱了,所以加紧生产,消费。

但是货币效应出来后,物价上涨了。

同比货币政策之前,货币购买力实际上下降了。

于是减少生产减少消费。

失业率又上升了。

刺激力度越大,反弹越大。

这个波动始终会围绕着自然失业率波动的

1.短期菲利浦斯曲线

即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一种替换关系。

反映了失业率上升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通货膨胀上升则是降低失业率的代价。

2.附加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

传统菲利浦斯曲线的严重缺陷:

忽视了预期通货膨胀对实际工资的影响,因为企业和工人关注的是实际工资,并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调整.

如果时间周期较短,预期尚未能够调整,则称为短期菲利浦斯曲线。

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

在长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和实际通货膨胀是一致的。

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长期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

扩张性的政策只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不能降低失业率。

宏观经济平衡方程与三大账户: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RealInterestRate)——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NominalInterestRate)——是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货币的度量:

货币需求因素:

1)收入:

收入与货币需求总量呈同方向变动。

在经济货币化的过程中,货币需求有增加的趋势。

2)价格:

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3)利率:

利率变动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反方向的。

4)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是反向变动的关系,并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变化存在固定的比率。

5)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更多的影响货币需求的结构

6)企业与个人对利率与价格的预期

对利润的预期同货币呈同方向变化,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同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化。

7)财政收支状况

收大于支有结余,对货币需求减少

支大于收有赤字,对货币需求增加。

8)其他因素:

信用的发展状况,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和服务质量的优劣,国家的政治形势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等。

基础货币乘数:

所谓货币乘数也称之为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

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中央银行的职能: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存款准备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

存款准备率是说商业银行根据吸收的存款数量要放到中央银行一部分现金作为保证金,避免发生支付风险;

贴现率是说企业拿着手中的未到期票据可到商业银行兑换现金,同时支付一定的利息,这个比率就是贴现率。

公开市场操作就是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常见的就是买卖国债,通过这三种工具达到调控流通中货币量的作用。

货币与通胀:

通胀是个货币现象.但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货币供应数量多了.要经过好多环节的传导才能引起物价的上涨.而且是滞后的影响.发行的多并不是说流通的就多了.只是说理论上是有可能.这里面有个大众预期的过程.就是当有通涨的条件与可能后.大众认为会通胀的话,它就会发生.

通货膨胀大多认为是物价上涨了.其实不对的.物价如果以物物交换衡量的话可能并没有涨.应该说是货币贬值了.不管中间过程有多曲折.最终都是货币泛滥,失去信用

现代社会已经脱离了金本位制,但是一国的货币背后总有东西为它的价值作支撑。

比如黄金,外汇储备或者国家经济等。

如果一个国家在短期内大量发行货币,作为货币支撑的东西的价值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同比的上升。

也就是说,货币发行的越多对支撑物的稀世就越大。

如果原来一个金币等于100元的纸币。

但现在进行增发货币后1个金币就必须支撑200元纸币了。

但是我们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是不变的!

原来价值100元的商品等价于1金币,现在200元才等于1个金币,所以货币的购买力就下降了,相对物价就上涨了!

但事实上,商品的价值并没有变,是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大量发行货币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政府行为。

钱发多了,货币价值被稀释,所以钱多了不值钱

简单的说,钱只是有多少真实存在的“货”的替代物品,在真的“货”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钱却多了,那么你一分钱能买的“货”就少了,就是钱不值钱了

货币数量说:

货币数量说关于阐述货币流通数量与商品价格一般水平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种资产阶级货币学说。

货币数量说虽有种种表述形式,但其主要内容大体相同。

基本内容是:

假定其他事项不变,物价一般水平之高低、涨跌同货币数量之多少、增减成正比例而变动。

 

货币数量说认为:

货币没有内在的、固有的价值。

货币的价值是在货币的流通过程中形成的。

货币的购买力直接地取决于货币的流通数量。

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的数量成反比例而变动。

假定其他事项不变,货币数量增加,则货币的购买力减少;

货币数量减少,则货币的购买力增加。

 对于物价一般水平的决定及其波动,货币数量起着主导决定作用。

虽然,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数量发生变化,也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但物价水平运动之根本的终极原因,还是货币数量的变动。

理性预期及其作用:

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美国的一种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

因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

又译合理预期。

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

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T·

萨金特和N·

华莱士等人作出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