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3981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7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房屋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

参考资料:

引自XX百科

 

中国古代服饰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

最著名的为《尚书?

益稷》所载十二章服: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

”十二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

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

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

剑,是当时的新兵器,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

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

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

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

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

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

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

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

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

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

深衣、长衣、麻衣、中衣。

从出土广物看,春秋战国时衣裳连属的服装较多,用处也广,有些可以看作深衣的变式。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

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

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这些都与多采的社会生活相关。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

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

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

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服饰持深衣的基本形制。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

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

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

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

足下为歧头履。

腰间束带。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

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

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

主要表现在:

①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

②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2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220~589)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

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

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

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

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

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

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

女子衣着“上俭下丰”。

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

足穿笏头履、高齿履(一种漆画木屐),流行一时。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

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

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

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

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

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

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

直到五代,变化不大。

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

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

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

隋唐女子好打扮。

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

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

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

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

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

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

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宋辽夏金元服饰(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

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

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

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

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

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

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

“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

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

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

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

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明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

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

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

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

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

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

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

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

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

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

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

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

元代于延佑元年(1314)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

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

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

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

元代纺织物有纳石矢金锦、浑金搭子、金段子、兜罗锦、三棱罗、大绫、小绫、南绢、北绢、木锦布、番锦布……种种名目。

3服饰

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

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

明清服饰(1368~1911)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

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

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

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

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

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

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

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

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

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

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

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

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

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

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

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

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

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

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

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

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

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

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

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

清代官帽与前朝绝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

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

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

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

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

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

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4回复:

服饰

隋唐普通的妇女装束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

  隋唐襦裙、半臂穿戴。

领套衫半臂及襦裙穿戴。

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穿戴。

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披帛女服穿戴。

  中晚唐回鹘女服 梳回鹘髻、戴金凤冠、穿回鹘装的晚唐贵妇及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

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即现在的维吾尔族的前身。

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

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

回鹘族的服装,对汉族人民曾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间广为流行。

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

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

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

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

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

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

足穿翘头软锦鞋。

5回复:

二、后妃宫女的衣着

因皇后不同于皇帝有登基、受朝贺、祭天地等大礼活动,她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后宫燕居,所以皇后服装的种类比皇帝少。

皇帝的礼服是谒祖庙和亲蚕礼服。

东汉皇后的礼服是深衣,上呈微红的黑色,下呈黑色。

头上饰以假结、步摇、簪珥。

假结是用来使头发耸起的衬物。

步摇是一端别在发上别一端垂悬的金属发饰。

珥是耳环,垂以珍珠。

东汉皇后行礼时头饰复杂而华丽,难以详考。

唐代皇后受册、助祭、参加朝会时服祎衣。

其衣深青色,上有翠翟(一种小而鲜艳的鸟)图案。

衣领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袖口、衣边用红色的罗为缘饰。

腰服大带,带与衣色相同。

蔽膝随裳的颜色,上绘翟为图案,青袜,舄加金饰,白玉双佩。

皇后亲蚕时服鞠衣,用黄罗制成,形制如同祎衣,但无翚翟图案。

平日宴见宾客则服钿钗礼衣,颜色不限。

皇后服祎衣时,头上也要盛妆,插十二支花,两鬓做宽;

服日常的钿钗礼衣时,头上只戴钿钗。

宋代皇后礼服略同于唐代。

明代皇后在受册、谒庙、朝会时服礼眼,戴凤冠。

其冠的圆框饰以翡翠,冠上是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十二树,两博鬓上饰十二钿。

后又更定冠上的一龙口衔大珠一颗,冠上有翠盖,冠沿垂珠结,冠上加珠翠云四十片及繁密的大小珠花,鬓上饰金龙、翠云。

礼服一为祎衣,一为翟衣。

祎衣深青色,绘翟,翟为赤质,五色十二等。

亚纹领,袖口衣边用红罗为饰。

大带与衣同色并加饰,青袜青舄。

翟衣深青色,上织翟纹十二等,间织小轮花。

领、袖口、衣边均为红色。

服礼服时配玉革带、绶、玉佩,装饰复杂而精致。

明代皇后的常服,在制度上也规定得十分考究,大致力凤冠,霞帔、玉带。

清代皇后冠服并无严格的礼服与常服之分。

皇后有朝冠、吉服冠。

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朱纬。

冠上的饰物为凤、珍珠、猫睛石、金翟。

皇后的朝褂有三种,朝袍有三种,还有龙褂两种,龙袍三种。

朝褂为石青色,绣龙、万福万寿文或八宝平水。

朝袍为明黄色,领分冬夏加绿,冬用貂绿或海龙绿,夏用片金绿,袍上绣龙、五色云和八宝平水。

龙褂石青色,龙袍明黄色。

服朝服时挂朝珠之盘,即东珠一盘,珊瑚两盘。

后宫皇后以下各有名分的嫔妃都有规定的服饰等次,她们都属于内官,在制度上占一席之地。

中国古人十分讲究女性的修饰,“妇人貌不修怖,不见君父。

”妇女修饰容貌之事被提升为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

《战国策》的作者又说: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修饰容貌不仅以情感为动机,也被理义所认定和推动。

其实爱美是人特别是女子的天性,也是本能。

即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妇女,稍有些钱就要买一包胭脂,而贵族妇女每日对镜梳妆是她们最乐意的必修课,至于皇宫中的女子,当然是最有条件打扮的。

古人对奇装异服的爱好远远超过今人对他们的估计。

上至君主也不乏对奇装异服的闲情。

战国时的君主居然充当过服装潮流的带动者,例如邹君喜欢冠系长缨,不久,身边的人以及百姓都系上了长缨;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裳,结果全国人都争相服紫,导致紫装涨价,有人想用五件素衣换一件紫衣而不可得;

楚文王喜欢戴獬冠,转眼间楚国上下纷纷效仿。

以上事情令君主们十分为难甚至恼火,他们只愿独享自己喜欢的东西。

汉唐以来,百姓不敢再效仿皇帝的服装式样和颜色,但皇帝却禁不住拿来民间的式样自己用,象朱元璋这样勇略俱全的皇帝也经不住民间异服的诱惑。

朱元璋六十四岁时微行到神乐观,见路上有人头裹网巾,觉得这种式样颇好,第二天他就下令地方官推行网巾。

之后,朱元璋在后宫也享用上了网巾。

女性求美求异的意识更浓。

几乎每代都有流行发式和面妆的起落,潮流的源头多是宫中和京城中。

东汉桓帝时,京城洛阳流行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所谓愁眉即细而弯的眉;

啼妆是在下眼睑薄施胭脂,似刚哭过;

堕马髻是发髻倒在一边;

折腰步是腿和身体不在一条线上;

龋齿笑则是象牙痛般的笑。

这种流行妆起自于当朝外戚梁冀的夫人,后来风行全国。

6回复:

古代文人对于女子趋从流行妆很注意,他们发现女人们在仿效中还添油加醋,如城中流行高髻,则四方高一尺;

城中流行广眉,则四方眉长半额;

城中流行宽袖,则四方几乎将一疋布全披在身上。

妇女们对宫中式样的兴趣极浓,甚至不加分辨一意仿效,如楚王好细腰,宫女们竟相节食,传播开来,倾国的妇女都面呈饥色;

唐僖宗避难在成都,因为时值非常时期,宫女们为了紧急应变而简化了髻的打法,只在头顶系根丝,发式与囚徒相似,故称囚髻,未料到成都的妇女们也随之打上了囚髻。

这种流行意识恐怕古今皆同,没有什么奇怪。

三、宫廷发式花样

宫廷女性的装饰可作古代女子装饰的代表。

中国古代男女的头发都是在头上打髻,不同的是,男子打髻就是束发,然后要加上冠、帽、巾、帻,而女子很少戴帽,靠髻的式样变换发型种类。

在女性修饰中变化最多的就是发髻了。

古代女子很重视发美,发美是美色的一个显明标志。

汉武帝第一次见到歌女卫子夫,就被她的美发吸引住了,“上见其美发,悦之,遂纳于宫中。

”东汉马皇后初入宫时,以绝好的一头秀发今后宫粉黛一一失色,她的头发多而黑,做四个大髻后仍有余发。

同样,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也是以秀发夺人之目的。

宫中后妃以及社会上的贵族妇女喜梳高髻,以示尊贵,而属于宫婢类的宫女则梳如牛羊之耳般的双髻。

高髻在梳妆上比较复杂,如没有别人合作(后、妃有服侍梳头的宫女)很难梳成。

宫中有时规定或限制何种身份的女子梳何种髻,但髻的式样变化多端也难以归类。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宫中发髻名称繁多,如无实物便难以想象其形制。

秦始皇诏令皇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又令宫女在夏天梳黄罗髻;

汉高祖令宫人梳奉圣髻;

汉武帝令宫人梳二十鬟髻、堕马髻;

汉灵帝令宫女梳瑶台髻;

魏文帝令宫人梳百花髻、芙蓉归云髻;

梁武帝令宫人梳回心髻、归真髻;

隋炀帝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归秦髻、奉仙髻、节晕髻。

唐宫中的发髻式样更多,名称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如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双鬟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闹归妆髻等等。

上述各种宫妆发髻应是皇帝们所喜好或者亲自设计、定名的,其中大部分今人无法知道它们的形状。

从下述灵蛇髻的故事中,令人也许能够领悟到古代女子发髻种类之多的缘由:

魏文帝的甄皇后梳的发髻式样一日一换,据说她每天都见到一条口含赤珠的绿蛇,绿蛇以盘卷的姿态向她传授髻的各种梳法,因此甄皇后的发髻每日更新,称为灵蛇髻。

不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人们仍可据此推测发髻是可以任意盘结的,只要能够固定在头上。

为了固定头发并显示头发的茂盛,古人发明了假髻,假髻是用别人的头发或自己以前剪下来的头发,做成需要的形状,衬在打髻者头发里面,做成耸而不乱的髻。

古人对头发的重视过于今人,曾专设髠刑,以剃光头发作为对犯罪者的处罚。

髠下来的头发估计被秃发的男子取走或用来做女子的假结。

夺人美发的事也曾发生,如鲁哀公在城上见到一位美发的女人,便派人把该女子的头发剃下来,做王后吕姜的假发。

假髻被编入《周礼》中,叫做“副”,规定为王后行礼时的头饰。

为了固定头发,也可使用绦或丝线(带)缠缚,如飞天髻,需要三个大鬟髻耸起而不塌下,就得借用丝带缠缚。

由于有了技术手段,高髻在东汉以后成为常见的宫中发式并波及民间。

高髻的许多种类,除了通称的高髻外,今人可推知形状的有:

飞天髻、望仙髻等。

飞天髻十分浪漫,始于南北朝,一直至明朝仍流行不衰。

飞天髻显然和佛教信仰有关。

起于唐初而盛于武则天时的螺髻,也是系于佛教信仰,据说释加佛的发型就是螺髻。

望仙髻的梳法与飞天髻相似,打两股环状髻耸于头上,如望仙人来临,形状不如飞天髻飘逸。

唐玄宗时宫女们均爱梳望仙髻取媚于玄宗。

惊鸿髻起于曹魏宫中,延至隋唐,其形状是鸟欲展翅的瞬间姿态。

唐宫中流行的抛家髻十分美观,两鬓蓬松向后拢,好似两鬓抱面,头上做成椎形的朵子。

与抛家髻相似梳法稍有不同的是半翻髻。

宋宫中盛行朝天髻,与翅角望仙髻的不同处是前高后低、前圆后椎的两个实髻。

7回复:

凡宫中盛行的各种高髻在梳法上都有所讲究。

今人所喜闻乐见、经常出现在屏幕、画页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