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4074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3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答案】A

【解析】A.常温下1LpH=11的氨水中含有H+的浓度为10-11mol/L,所以OH-的浓度为10-3mol/L,OH-的数目为0.001NA,由于溶液中只有三种离子即H+、NH4+、OH-,根据电荷守恒可知,阳离子总数为0.001NA,所以A正确;

B.4g2H2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H的物质的量为2mol,所以所含的质子数为2NA,B不正确;

C.甲醇分子是由甲基和羟基组成的,所以1mol甲醇中含有C﹣H键的数目为3NA,C不正确;

D.常温常压下,22.4L的NO2和C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所以含有的氧原子数目小于2NA,D不正确。

本题选A。

点睛:

22.4L/mol只能适用于标准状况下的气体。

在解答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问题时,遇到体积数据要首先看是否为标准状况,然后看研究对象是否为气体。

还要注意质量是不受温度和压强影响的。

9.甲、乙、丙三种有机化合物的键线式如图所示。

A.甲、乙的化学式均为C8H14

B.乙的二氯代物共有7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C.丙的名称为乙苯,其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D.甲、乙、丙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答案】D

【解析】A.由结构简式可知甲、乙的化学式均为C8H14,故A正确;

B.乙的二氯代物中两个氯原子可在相同或不同的C原子上,如在不同的C上,用定一移一法分析,依次把氯原子定于-CH2或-CH-原子上,共有7种,故B正确;

C.苯为平面形结构,碳碳单键可以旋转,结合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可知所有的碳原子可能共平面,故C正确;

D.乙为饱和烃,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10.短周期中的A、B、C、D、E五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和D,C和E分别同主族,A为非金属元素,且A与B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C的原子序数,C2-与D+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与A只能组成BA3化合物

B.C、D、E形成的化合物与稀硫酸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A、B、C形成的化合物一定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D.E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有强的氧化性

【解析】根据提示已知C2-说明C最外层由6个电子,即第ⅥA族元素,又因为C和E为同主族短周期元素,故推断C为O,E为S;

根据D+带有一个正电荷,故D为第ⅠA族元素,A和D同主族,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为非金属元素,故A为H,D为Na,又因为A与B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C的原子序数,故1+B=8,B的原子序数为7,B为N。

A项B和A形成的化合物可以是NH2,也可以是NH2—NH2等其他化合物,故A错误;

B.C、D、E形成的化合物可以是Na2SO4也可以是Na2SO3、Na2S2O3,只有Na2S2O3可以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

C.A、B、C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NH4NO3,NH4+可以发生水解,故C错误;

D.E的氧化物可能是SO2或者SO3只有SO3的水化物具有强氧化性,故D错误,此题选B。

11.最近我国科学家研制一种具有潜力的纳米电子学材料——石墨炔,图中丁为它的结构片段。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分子中的6个溴原子位于同一平面上

B.丙的二氯代物有2种

C.丙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石墨炔和C60是碳的同素异形体

【解析】A.苯环为平面型结构,故甲中6个溴原子位于同一平面上,A项正确;

B.丙分子中只有6个碳碳三键端碳上有氢原子可被氯原子取代,且这6个氢等效,类比苯环上二氯代物有3种结构,可知丙的二氯代物有3种,故B错误;

C.丙中碳碳三键有还原性,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项正确;

D.石墨炔和C60均是碳元素构成的单质,故两者互为同素异形体,D项正确。

本题选B。

12.国内某科技研究小组首次提出一种新型的Li+电池体系,该体系正极采用含有I-、Li+的水溶液,负极采用固态有机聚合物,电解质溶液采用LiNO3溶液,聚合物离子交换膜作为隔膜将液态正极和固态负极分隔开(原理示意图如图)。

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图甲是原电池工作原理图,图乙是电池充电原理图

B.放电时,正极液态电解质溶液的颜色加深

C.充电时,Li+从右向左通过聚合物离子交换膜

D.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ne-=

+2nLi+

【解析】

A.由“负极采用固态有机聚合物”知,固态有机聚合物在负极失电子,电极反应式为

+2nLi+,故图乙是原电池工作原理图,则图甲反应原理与图乙相反,是电池充电原理图,A错误;

B.放电时,正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I3-+2e-=3I-,I3-被还原为无色的I-,电解质溶液颜色变浅,B错误;

C.充电过程即为电解过程,阳离子从阳极区向阴极移动,故充电时,Li+从左室通过聚合物离子交换膜移向右室,C错误;

D.根据选项A分析可知图乙为原电池,右侧电极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2nLi+,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3.某温度下,弱酸H2A溶液中,存在H2A、HA-和A2-三种形态的粒子,其物质的量分数δ[δ(X)=

]随溶液p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pH>

4的溶液中,δ(A2-)=

B.M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于N点

C.若图中a为1.2,则lg[Ka1(H2A)]=-1.2

D.曲线②代表的粒子是HA-

当pH>

4后,由图像可知,溶液中几乎没有H2A,此时,δ(A2-)=

,故A错误;

B、随着溶液pH增大,酸对水的电离抑制作用减小,所以N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于M点,故B正确;

C、

,由图像可知,此时δ(H2A)=0.5,即c(H2A)=c(HA-),所以Ka1=10-1.2,所以lg[Ka1(H2A)]=-1.2,故C正确;

D、由分析可知,曲线②代表的粒子是HA-故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共58分,第26~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5~3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43分。

26.(14分)某小组以黄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2,含少量SiO2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铜化工产品CuAlO2的一种工艺如下:

已知①过滤1所得滤液中含金属离子有:

Cu2+、Fe2+和Fe3+,滤渣1的主要成分是SiO2和S;

②Cu(OH)2+4NH3·

H2O=[Cu(NH3)4]2++2OH-+4H2O。

(1)从产品纯度、环保操作方便等角度考虑,试剂A、B的最佳组合是__________(填代号)

a

b

c

d

A

HNO3

NaClO

H2O2(酸化)

B

Cu(OH)2

NaOH

氨水

Cu(OH)2CO3

(2)铵明矾的化学式为NH4Al(SO4)2·

12H2O,它为制备铜的化工产品提供铝源。

铵明矾溶液中NH4+、A13+、H+、OH-、SO42-浓度大小排序为_______________。

(3)过滤3得到A1(OH)3和Cu(OH)2,写出“灼烧”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时间内“浸取”Cu2+的百分率(称为浸出率)与溶液浓度、温度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20℃时,1L溶液中有效碰撞总次数:

x_________y(填“>

”“<

”或“=”)。

相同浓度下,温度高于30℃,“浸出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5)以铜、石墨为电极,电解“过滤1”所得溶液制备铜,铜的质量与通电时间关系如上图所示。

写出OA段阴极的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常温下,Ksp[Fe(OH)3]=4.0×

10-38。

加入试剂B调节pH=3时c(Fe3+)=_________mol/L

【答案】

(1)d(2分)

(2)c(SO42-)>

c(NH4+)>

c(Al3+)>

c(H+)>

c(OH-)(2分)

(3)4Al(OH)3+4Cu(OH)2

4CuAlO2+10H2O↑+O2↑(2分)

(4)<

(2分)相同浓度、温度过高,Fe3+水解程度增大,Fe3+浓度减小(2分)

(5)Fe3++e-=Fe2+(2分)

(6)4×

10-5(2分)

(1)A.HNO3还原产物是NO2、NO等大气污染物,不环保,A错误;

B.NaOH反应会引入杂质离子Na+,而且制取成本高,B错误;

C.氨水反应会产生氨气,导致大气污染,而且反应后溶液中含有杂质NH4+,C错误;

D.H2O2还原产物是H2O,Cu(OH)2CO3与溶液中的H+反应,不仅可提高溶液的pH,而且不会产生杂质离子,符合题目要求,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2)NH4Al(SO4)2·

12H2O溶于水发生电离:

NH4Al(SO4)2·

12H2O=NH4++Al3++2SO42-+12H2O,可见c(SO42-)最大;

在溶液中NH4+、Al3+发生水解反应而消耗,水解使溶液显酸性,所以c(H+)>

c(OH-),由于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NH3·H2O是碱,说明碱性:

NH3·H2O>

Al(OH)3,根据盐的水解规律:

碱越弱,碱电离产生的离子水解程度就越大,所以等浓度的NH4+和Al3+的水解程度:

Al3+>

NH4+,水解程度越大,溶液中离子浓度就越小,所以c(NH4+)>

c(Al3+),盐水解程度总的来说是微弱的,盐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远大于水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所以c(Al3+)>

c(H+),故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c(SO42-)>

c(OH-);

(3)过滤3得到A1(OH)3和Cu(OH)2,在“灼烧”时发生化学反应,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可得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4Al(OH)3+4Cu(OH)2

4CuAlO2+10H2O↑+O2↑;

(4)在20℃时,1L溶液中有效碰撞总次数,物质的浸出率越高,溶液中离子浓度就越大,离子之间碰撞次数就越大,根据图象可知浸取率x<

y,所以有效碰撞总次数x<

y;

在相同浓度下,当温度高于30℃,“浸出率”反而降低,主要原因是相同浓度、温度过高,Fe3+水解程度增大,Fe3+浓度减小;

(5)以铜、石墨为电极,电解“过滤1”所得溶液制备铜,Cu作阴极,连接电源的负极。

“过滤1”所得溶液中含有CuCl2、FeCl2、FeCl3,由于电解后氧化性:

FeCl3>

CuCl2>

FeCl2,所以在电解的初期,OA段阴极的电极反应式:

Fe3++e-=Fe2+;

当溶液中Fe3+反应完全后,发生反应:

Cu2++2e-=Cu,所以阴极上Cu的质量增加,当溶液中Cu2+反应完全后,溶液中H+获得电子变为H2,因此阴极产生的Cu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6)常温下,Ksp[Fe(OH)3]=4.0×

加入试剂B调节pH=3时,c(H+)=10-3mol/L,则c(OH-)=10-14÷

10-3=10-11mol/L,由于c(Fe3+)·c3(OH-)=Ksp[Fe(OH)3]=4.0×

10-38,c(Fe3+)=4.0×

10-38÷

10-33=4.0×

10-5mol/L。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物质制备的知识,涉及试剂的选择、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物质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电解原理的应用、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识。

掌握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用环保、节能等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27.(15分)某实验室小组偶然发现将镁条插入饱和NaHCO3溶液中,镁条表面出现大量气泡。

为了探究产生此现象的原因,该小组设计实验探究如下:

(1)用固体NaHCO3配置饱和NaHCO3溶液的操作过程。

饱和NaHCO3溶液pH=8.4,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镁条已擦去氧化膜且表面积大致相同。

表中不要留空格):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将镁条投入5ml蒸馏水

微量气泡

2

将镁条投入5ml饱和NaHCO3溶液中

Mg与NaHCO3溶液剧烈反应

3

将镁条投入5mlpH=NaOH溶液中

现象不明显

Mg与NaOH溶液较难反应

(3)对于反应②中产生的气体(不考虑水蒸气),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

只有CO2;

假设二:

只有;

假设三:

为检验其中是否含有CO2,写出实验步骤和结论。

实验步骤

想象和结论

大试管中加入擦去氧化膜的镁条

(1)在烧杯中加入足量碳酸氢钠固体,加入适量蒸馏水,加热使之溶解,冷却后取上层清液即可(2分,答案合理即给分)

(2分)

(2)Mg与蒸馏水水缓慢(或较难)反应(1分)

镁表面出现大量气泡(一段时间后出现大量沉淀。

)(2分)8.4(2分)

(3)H2H2和CO2(2分)

加入饱和的碳酸氢钠液,用湿润的红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2分)若试纸变红,则气体中有CO2,否则无。

(1)配制饱和NaHCO3溶液,在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碳酸氢钠固体,加入适量蒸馏水,加热使之溶解,冷却后取上层清液即可;

饱和NaHCO3溶液pH=8.4,是因为HCO3-的水解大于其电离,其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HCO3-+H2O⇌H2CO3+OH-;

(2)1.实验现象为微量气泡,说明Mg与蒸馏水缓慢反应,

2.Mg与NaHCO3溶液剧烈反应,可知镁表面出现大量气泡,

3.依据实验设计,验证Mg与NaOH溶液较难反应,可以取用PH=8.4的氢氧化钠溶液和PH=8.4的碳酸氢钠对比实验判断,镁和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

(3)Mg与NaHCO3溶液反应,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所以假设一:

只有CO2时,假设二:

只有H2;

两种气体都有,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28.(14分)某些天然气开采中含有H2S气体,为了安全、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提高经济价值,工业上可以采取多种处理方式。

Ⅰ.吸收:

(1)加工过程中常用氨水吸收H2S,产物为NH4HS,请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Ⅱ.再利用:

加工过程中产生的H2S废气可用来制H2,既廉价又环保。

工业上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制备H2

高温热分解法

H2S(g)

H2(g)+S(g)△H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控制不同温度进行H2S分解实验。

以H2S起始浓度均为cmol·

L-1测定H2S的转化率,结果见图。

请回答:

(2)△H0(填“>

”或者“<

”),你判断的依据是:

ii.图中a为H2S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关系曲线,

(3)据图计算985℃时H2S按上述反应分解的平衡常数K=________

电化学法

该法制氢过程的示意图如右,FeCl3溶液可作为H2S的吸收液。

(4)反应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5)请结合化学用语解释说明该装置能够产生H2的原因。

(6)该装置除了能够制氢外,还具有何种优点?

请你评价。

(1)NH3·

H2O+H2S=NH4HS+H2O;

(2)﹥(2分)随着温度升高,H2S转化率升高,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3)4c/15(2分);

(4)2Fe3++H2S=2Fe2++S↓+2H+;

(5)反应池中产生的含H+的溶液进入电解池后,通过阳离子交换膜到了惰性电极b附近,发生反应2H++2e-=H2↑从而产生氢气;

(6)反应池中产生的Fe2+经过电解池电解后,产生的Fe3+可以再次循环进入反应池,从而实现循环应用,绿色应用(2分)

(1)发生中和反应,其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NH3·

H2O+H2S=NH4HS+H2O;

(2)随着温度升高,H2S的转化率升高,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即△H>

0;

(3)985℃时,H2S的转化率为40%,则达到平衡时,c(H2S)=(c-c×

40%)mol·

L-1=0.6cmol·

L-1,c(H2)=c(S)=0.4cmol·

L-1,化学平衡常数K=0.4c×

0.4c/0.6c=4c/15;

(4)Fe3+具有强氧化性,S2-具有强还原性,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2Fe3++H2S=2Fe2++S↓+2H+;

(5)根据装置图,反应池中H+进入惰性电极a,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电解池的右端,2H++2e-=H2↑;

(6)反应池中产生的Fe2+经过电解池电解后,产生的Fe3+可以再次循环进入反应池,从而实现循环应用,绿色应用。

(二)选考题:

共15分。

请考生从2道化学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5.[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技术人员晒制蓝图时,用K3Fe(C2O4)3]·

H2O(三草酸合铁酸钾)作感光剂,再以K3[Fe(CN)6]氰合铁酸钾)溶液作显影剂。

请回答以下问题:

(1)铁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为___________,Fe3+的基态价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____。

(2)在上述两种钾盐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元素为___________,电负性最小的元素为___________。

(3)H2C2O4分子屮碳原子的杂化类型是___________,与C2O4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写一种)。

(4)在分析化学中F-常用于Fe3+的掩蔽剂,因为生成的FeF63-十分稳定,但Fe3+却不能与I-形成配合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

(5)已知C60分子结构和C60晶胞如右图所示:

①1个C60分子中含有π键的数目为___________。

②晶胞中C60的配位数为___________。

③已知C60晶胞参数为apm,则该晶胞密度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g·

cm-3(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

(1)第四周期Ⅷ(1分)

(1分)

(2)NK(2分)

(3)sp2(1分)N2O4(2分)

(4)2Fe3++2I-=2Fe2++I2(2分)

(5)①30(2分)②12(2分)③

(2分)

(1)铁是26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为2、8、14、2,所以Fe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为第四周期第VIII族,Fe3+的核外电子排布为2、8、13,其基态价电子排布图为

(2)一般情况下,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从第一电离能就越大,在上述两种钾盐中含有的元素有K、Fe、C、N、O、H,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O元素,但由于N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处于2p轨道的半充满状态,比较稳定,失去电子比相邻的O元素难,所以两种钾盐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元素为N元素;

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K,故电负性最小的元素为K元素;

(3)在H2C2O4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与O原子形成了碳氧双键,两个碳原子形成了碳碳双键,还与羟基氧原子形成了碳氧单键,所以C的杂化类型是sp2杂化;

根据等电子体的概念及C2O42-的构成原子个数、含有的电子数,可知与C2O4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为N2O4;

(4)在分析化学中F-常用于Fe3+的掩蔽剂,因为生成的FeF63-十分稳定,但Fe3+却不能与I-形成配合物,其原因是Fe3+具有强氧化性,I-具有还原性,二者会发生反应:

2Fe3++2I-=2Fe2++I2,所以F-常用于Fe3+的掩蔽剂,而I-不可以;

(5)①每个碳原子形成1个π键,每π键为2个碳原子共有,则一个C60分子中含有π键个数为(1×

60)÷

2=30;

②根据晶胞结构示意图可知:

C60分子处于晶胞顶点、面心位置,以C60顶点为研究,与之最近的C60分子处于面心,每个顶点为8个晶胞共用,每个面为2个晶胞共用,与每个C60分子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60分子有

=12个;

③晶胞中C60分子数目=8×

+6×

=4,晶胞质量m=

g,则晶胞的密度

g/cm3。

36.[化学——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15分)

H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其合成流程如下:

问答下列问题:

(1)H所含官能团有氨基、羟基和______________。

(2)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③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

(3)设计反应①和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①为取代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5)R的同分异构体M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①M能与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②1molM最多能和4molNaOH发生反应

③在核磁共振氢谱上有四组峰且峰的面积之为3:

3:

2:

M的结构简式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

(6)已知:

,结合上述相关信息,以

为原料设计合成路线合成

_________(其他试剂自选)。

(1)羧基(2分)

(2)C12H14O4(2分)氧化反应(2分)

(3)保护羟基,避免羟基在反应③中被氧化(2分)

(4)

(5)

(6)

(3分)

(1)H为

,所含官能团有氨基、羟基和羧基;

(2)X为

,化学式为C12H14O4,根据Y的分子式及X、Z的结构简式可推断Y为

,③是

在铜的催化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

,反应类型是氧化反应;

(3)设计反应①和⑤的目的是保护羟基,避免羟基在反应③中被氧化;

(4)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