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4117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其他肉品的加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如烧鸡酱牛肉等。

蜜汁制品:

在红烧的基础上使用红曲米作着色剂,产品为樱桃红色,颜色鲜艳,且在辅料中加入多量的糖分或添加适量的蜂蜜,产品色浓味甜。

如苏州酱汁肉、蜜汁小排骨等。

糖醋制品:

在加工中添加糖醋的量较多,使产品具有酸甜的滋味。

如糖醋排骨、糖醋里脊等。

二、酱卤制品的一般加工方法

酱卤制品主要突出调味料和香辛料及肉的本身香气,产品食之肥而不腻,瘦不塞牙。

调味与煮制是加工酱卤制品的关键因素。

调味是应用科学的配方、选用优质配料,形成产品独特的风味和色泽。

通过调味,能生产出适合不同消费者口味的产品。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人民有着不同的消费习惯和膳食习惯,酱卤制品随着地区不同,在口味上有很大不同。

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别;

同时北方地区酱卤制品用调味料、香料多,咸味重;

南方地区酱卤制品相对味、咸味轻,且风味及各类较多。

另外随季节不同,一般说来,产品要求春酸、夏苦、秋辣、冬咸。

调味时,要依据不同的要求和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料和配合方法,生产风格各异的的制品,以满足人们不同的消费和膳食习惯。

1、调味

(1)调味的定义和作用 

调味是加工酱卤制品的一个重要过程。

调味是要根据地区消费习惯、品种的不同加入不同种类和数量的调味料,加工成具有特定风味的产品。

根据调味料和特性和作用效果,使用优质调味料和原料肉一起加热煮,奠定产品的咸味、鲜味和香气,同时增进产品的色泽和外观。

在调味料使用上,卤制品主要使用盐水,所用调味料和香辛料数量偏低,故产品色泽较淡,突出原料的原有色、香、味;

而酱制品则偏高,故酱香味浓,调料味重。

调味是在煮制过程中完成的,调味时要注意控制水量、盐浓度和调料用量,要有利于酱卤制品颜色和风味的形成。

通过调味还可以去除和矫正原料肉中的某些不良气味,起调香、助味和增色作用,以改善制品的色香味形。

同时通过调味能生产出不同品种花色的制品。

(2)调味的分类 

根据加入调味料的时间大致可分为基本调味、定性调味、辅助调味。

①基本调味:

在加工原料整理之后,经过加盐、酱油或其他配料腌制,奠定产品的咸味。

②定性调味:

在原料下锅后进行加热煮制或红烧时,随同加入主要配料如酱油、盐、酒、香料等,决定产品的口味。

③辅助调味:

加热煮制之后或即将出锅时加入糖、味精等以增进产品的色泽、鲜味。

2、煮制

(1)煮制的概念煮制是对原料肉用水、蒸汽、油炸等加热方式进行加工的过程。

可以改变肉的感官性状,提高肉的风味和嫩度,达到熟制的目的。

(2)煮制的作用 

煮制对产品的色香味形及成品化学性质都有显著的影响。

煮制使肉黏着、凝固,具有固定制品形态的作用,使制品可以切成片状;

煮制时原料肉与配料的相互作用,改善了产品的色、香、味。

同时煮制也可杀死微生物和寄生虫,提高制品的贮藏稳定性和保鲜效果。

煮制时间的长短,要根据原料肉的形状、性质及成品规格要求来确定,一般体积大,质地老的原料,加热煮制时间较长,反之较短,总之,煮制必须达到产品的规格要求。

(3)煮制的方法 

煮制直接影响产品的口感和外形,必须严格控制温度和加热时间。

酱卤制品中,酱与卤两方法各有所不同,所以产品特点、色泽、味道也不同。

在煮制方法上,卤制品通常将各种辅料煮成清汤后将肉块下锅以旺火煮制;

酱制品则和各种辅料一起下锅,大火烧开,文火收汤,最终使汤形成肉汁。

在煮制过程中,会有部分营养成分随汤汁而流失。

因此,煮制过程中汤汁的多寡和利用,与产品质量有一定关系。

煮制时加入的汤,根据数量多少,分宽汤和紧汤三种煮制方法。

宽汤煮制是将汤加至和肉的平面基本相平或淹没肉体,宽汤煮制方法适用于块大、肉厚的产品。

如卤肉等;

紧汤煮制时加入的汤应低于肉的平面1/3~1/2,紧汤煮制方法适用于色深、味浓产品,如蜜汁肉、酱汁肉等。

许多名优产品都有其独特的操作方法,但一般方法有下面两种。

①清煮:

又叫白煮、白锅。

其方法是将整理后的原料肉投入沸水中,不加任何调味料进行烧煮,同时撇除血沫、浮油、杂物等,然后把肉捞出,除去肉汤中杂质。

在肉汤中不加任何调味料,只是清水煮制,也紧水、出水、白锅。

清煮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煮制工序,其目的是消除原料肉中的某些不良气味。

清煮后的肉汤称白汤,通常作为红烧时的汤汁基础再使用,但清煮下水(如肚、肠、肝等)的白汤除外。

②红烧:

又称红锅、酱制,是制品加工的关键工序,起决定性的作用。

其方法是将清煮后的肉料放入加有各种调味料的汤汁中进行烧煮,不仅使制品加热至熟,而且产生自身独特的风味。

红烧的时间应随产品和肉质不同而异,一般为数小时。

红烧后剩余汤汁叫红汤或老汤,应妥善保存,待以后继续使用。

存放时应装入带盖的容器中,减少污染。

长期不用时要定期烧沸或冷冻保藏,以防变质。

红汤由于不断使用,其成分与性能必能已经发生变化,使用过程中要根据其变化情况酌情调整配料,以稳定产品质量。

③火候:

在煮制过程中,根据火焰的大小强弱和锅内汤汁情况,可分为旺火、中火和微火三种。

旺火(又称大火、急火、武火)火焰高强而稳定,锅内汤汁剧烈沸腾;

中火(又称温火、文火)火焰低弱而摇晃,一般锅中间部位汤汁沸腾,但不强烈;

微火(又称小火)火焰很弱而摇摆不定,勉强保持火焰不灭,锅内汤汁微沸或缓缓冒泡。

酱卤制品煮制过程中除个别品种外,一般早期使用旺火,中后期使用中火和微火。

旺火烧煮时间通常比较短,其作用是将汤汁烧沸,使原料肉初步煮熟。

中火和微火烧煮时间一般比较长,其作用可使肉在煮熟的的基础上和变得酥润可口,同时使配料渗入内部,达到内外品味一致的目的。

有的产品在加入砂糖后,往往再用旺火,其目的在于使砂糖深化。

卤制内脏时,由于口味要求和原料鲜嫩的特点,在加热过程中,自始自终要用文火煮制。

目前,许多厂家早已使用夹层负生产,利用蒸汽加热,加热程度可通过液面沸腾的状况或由温度指示来决定,以生产出优质的肉制品。

(4)煮制时肉的变化

①重量减轻:

肉在加热时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失去水分、重量减轻。

一般情况下中等肥度的猪、牛、羊肉原料在100℃水中煮沸30min重量可减少的情况见表5-1。

表5-1 

肉类煮时质量的减少 

单位:

%

名称 

水分 

蛋白质 

脂肪 

其他 

总量

猪肉 

21.3 

0.9 

2.1 

0.3 

24.6

牛肉 

32.2 

1.8 

0.6 

0.5 

35.1

羊肉 

26.9 

6.3 

0.4 

为了减少肉类在煮制时的水分损失,提高出口率,可以采用在加热前预煮的方法。

先将原料投入沸水中短时间预煮可以使产品表面的蛋白质很快凝固,形成保护层,减少营养成分和水分的损失,提高出口率。

采用高温油炸的方法,也可以有效减少水分的损失。

②蛋白质的变化:

不同各类蛋白质因其结构和性质不同,变化存在着差异。

肌原纤维蛋白和肌溶蛋白,对热不稳定,在加热早期温度达到40℃~50℃时,首先是肌溶蛋白的变性凝固,成为不可溶性蛋白;

其次是蛋白质失去分子中大量水分,收缩变硬。

这主要是由于肌原纤维蛋白(其中关键是肌球蛋白),当受热变性时蛋白质分子聚合、凝固收缩,不能形成良好的空间网络结构,不能将大量水分封闭在其分子形成的网络结构中,使肉的体积缩小、硬度增加,嫩度下降。

根据加热对肌肉蛋白质的酸碱性基团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从20~70℃的加热过程中,碱性基团的数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酸性基团大约减少2/3,酸性基团的减少同样表现为不同的阶段有所不同,从40℃开始急速减少,50~55℃停止,55~60℃又继续减少,一直减少到70℃。

当80℃以上时开始形成H2S。

所以加热时由于酸性基的减少,使肉的PH值上升。

随着加热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部分蛋白质会发生水解,在一定程度上使内质变软,同时还会降解产生一些呈味物质,使肉的风味改善。

为了提高肉的保水性,减轻由于蛋白质受热变性失水引起的肉质变硬,有此制品在加工工艺过程中,采用低温腌、按摩滚揉等技术措施,使凝胶状态的肌原纤维蛋白质变为溶胶状态,并形成良好的空间结构,一经加热就能形成封闭式立体网络结构,从而减少了肉汁流失,使制品的嫩度、风味、出口率都得到提高。

③结缔组织的变化:

结缔组织中的蛋白质主要是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一般加热条件下弹性蛋白的变化不明显,主要是胶原蛋白的变化。

在70℃以下的温度加热时,结缔组织蛋白质主要发生的变化是收缩变性,使肌肉硬度增加,肉汁流失。

这种收缩主要取决于胶原蛋白的稳定性,胶原蛋白成熟复杂交联越多,对热的越稳定,变性收缩时产生的张力越大,肌肉收缩的程度越大,硬度增加越明显,肉汁流失越多。

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变性后的胶原蛋白又会降解为明胶,明胶吸水后膨胀成胶冻状,从而使肉的硬度下降,嫩度提高。

在100℃同样大小不同部位中的胶原在不同煮制时间转变成明胶的量见表5-2。

所以,合适的煮制温度和时间,可使肉的嫩度和风味改善。

表5-2 

在100℃条件下不同时间转变为明胶的量 

单位:

时间

部位 

20min 

40min 

60min

腰部肌肉 

12.9 

26.3 

48.3

背部肌肉 

10.4 

23.9 

43.5

后腿肌肉 

9.0 

15.6 

29.5

前臂肌肉 

5.3 

16.7 

22.7

半腱肌 

4.3 

9.9 

13.8

胸肌 

3.3 

8.3 

12.1

④脂肪组织的变化:

肉在煮制过程中,由于脂肪细胞周围的结缔组织纤维受热收缩和细胞内脂肪受热膨胀,脂肪细胞膜受到了外部的收缩压力和内部膨胀力的作用,就会引起部分脂肪细胞破裂,脂肪溢出。

不饱和脂肪酸越多,脂肪熔点越低,脂肪越容易流出。

随着脂肪的流出和与脂肪相关的挥发性物质的溢出给肉汤增补香气。

加热水煮制时,如果肉量过多或剧烈沸腾时脂肪容易氧化,易使肉汤呈现混浊状态,生成二羟基酸类,而使肉汤带有不良气味。

⑤风味和浸出物的变化:

生肉基本上没什么风味,但在加热之后,不同各类的动物肉会产生很强烈的特有风味,主要是由于加热导致肉中的水溶性成分和脂肪的变化形成的。

在煮制过程中,肉的风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因加热的温度和时间不同而异。

一般情况下常压煮制,在三小时之内随时间加热延长风味增加。

但加热时间长,温度高,会使硫化氢生成增多,脂肪氧化产物增加,这些产物使肉制品产生不良风味。

在加热过程中,由于蛋白质变性和脱水的结果,使汁液从肉中分离出来,汁液中浸出物溶于水,易分解,并赋予煮熟肉的特殊风味。

肌肉组织中的浸出物主要含氮浸出物和非含氮浸出物有大类。

含氮浸出物中有游离的氨基酸、二肽、胍的衍生物、嘌呤碱等,是影响肉风味的主要物质。

非含氮浸出物主要有糖元、葡萄糖、乳酸等。

肉在煮制过程中可溶性物质的分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动物肉的种类、性别、年龄及动物的肥瘦等。

肉的冷加工方法也会对可溶性分离产生影响,如冷却肉或者冷冻肉、自然冻结或是人工机械制冷冻结等也各不相同。

此外,不同部位肉的浸出物也不同。

⑥颜色的变化:

肉在煮制过程中,颜色变化主要是由于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受热后发生氧化、变性引起的。

如果没有经过发色,肉被加热至60℃以下仍能保持原有的红色;

若加热到60℃~70℃时,肉即变为较浅的淡红色;

当温度上升至70℃以上时,随着温度的提高肉由淡红色逐渐变为灰褐色;

最后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完全变性、氧化,形成不溶于水的物质。

肉若经过腌制发色,在煮制仍会保持鲜红的颜色,因为发色时产生的一氧化氮肌红蛋白和一氮化氮血红蛋白对热稳定,从而使肉色稳定,色泽鲜艳。

但它们对可见光不稳定,要注意避光。

3、料袋制法和使用

酱卤制品制作过程中大都采用料袋。

料袋是用两层纱布制成的长方形布袋,可根据锅的大小、原料多少缝制大小不同的料袋。

将各种香料装入料袋,用粗线绳将料袋口扎紧。

最好在原料未入锅之前,将锅中的酱汤打捞干净,将料袋投入锅中煮沸,使料在汤中串开后,再投入原料酱卤。

料袋中所装香料可使用2~3次,然后以新换旧,逐步淘汰,既可根据品种实际味道减少辅料,也可以降低了成本。

三、几类常见酱卤制品的加工

1、白煮肉类--南京盐水鸭

(1)产品特点 

盐水鸭是南京有名的特产,久富盛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此鸭皮白肉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

每年中秋前后的盐水鸭色味最佳,是因为鸭在桂花盛开季节制作的,故美名日:

桂花鸭。

南京盐水鸭加工制作不受季节的限制,一年四季都可加工。

南京盐水鸭的特点是腌制期短,鸭皮洁白,食之肥而不腻,清淡而有咸味,具有、鲜、嫩的特色。

南京盐水鸭是南京的著名特产,鸭皮洁白光亮、鸭肉清淡可口,肉质鲜嫩。

(2)工艺流程宰杀→干腌→抠卤→复卤→煮制→成品

(3)工艺要点

①原料鸭的选择:

盐水鸭的制作以秋季制作的最为有名。

因为,经过稻场催肥的当年仔鸭,长得膘肥肉壮,用这种仔鸭做成的盐水鸭,皮肤洁白,肌肉娇嫩,口味鲜美,桂花鸭都是选用当年仔鸭制作,饲养期一般在1个月左右。

这种仔鸭制作的盐水鸭,更为肥美,鲜嫩。

②宰杀:

选用当年生肥鸭,宰杀放血拔毛后,切去两节翅膀和脚爪,在右翅下开口取出内脏,用清水把鸭体洗净。

③整理:

将宰杀后的鸭放入清水中浸泡2h左右,以利浸出肉中残留的血液,使皮肤洁白,提高产品质量。

浸泡时,注意鸭体腔内灌满水,并浸没在水面下,浸泡后将鸭取出,用手指插入肛门再拔出,以便排出体腔内水分,再把鸭挂起沥水约1h.取晾干的鸭放在案子上,用力向下压,将肋骨和三叉骨压脱位,将胸部压扁。

这时鸭呈扁而长的形状,外观显得肥大而美观,并能在腌制时节省空间。

④干腌:

干腌要用炒盐。

将食盐与茴香按100:

6的比例在锅中炒制,炒干并出现大茴香之香味时即成炒盐。

炒盐要保存好,防止回潮。

将炒制好的盐按6%~6.5%盐量腌制,其中的3/4从右翅开口处放入腹腔,然后把鸭体反复翻转,使盐均匀布满整个腔体;

1/4用于鸭体表腌制,重点擦抹在大腿、胸部、颈部开口处,擦盐后叠入缸中,叠放时使鸭腹向上背向下,头向缸中心尾向周边,逐层盘叠。

气温高低决定干腌的时间,一般为2h左右。

⑤抠卤:

干腌后的鸭子,鸭体中有血水渗出,此时提起鸭子,用手指插入鸭子的肛门,使血卤水排出。

随后把鸭叠入另一缸中,待2h后再一次扣卤,接着再进行复卤。

⑥复卤:

复卤的盐卤有新卤和老卤之分。

新卤就是用扣卤血水加清水和盐配制而成。

每100kg水加食盐25~30kg,葱75g,生姜50g,大茴香15g,入锅煮沸后,冷却至室温即成新卤。

100kg盐卤可每次复卤约35只鸭,每复卤一次要补加适量食盐,使盐浓度始终保持饱和状态。

盐卤用5次~6次必须煮沸一次,撇除浮沫、杂物等,同时加盐或水调整浓度,加入香辛料。

新卤使用过程中经煮沸2次~3次即为老卤,老卤愈老愈好。

复卤时,用手将鸭右腋下切口撑开,使卤液灌满体腔,然后抓住双腿提起,关向下尾向上,使卤液灌入食管通道。

再次把鸭浸入卤液中并使之灌满体腔,最后,上面用竹箅压住,使鸭体浸没在液面以下,不得浮出水面。

复卤2~4h即可出缸起挂。

⑦烘坯:

腌后的鸭体沥干盐卤,把逐只挂于架子上,推至烘房内,以除去水气,其温度为40℃~50℃,时间约20~min,烘干后,鸭体表色未变时即可取出散热。

注意煤炉烘炉内要通风,温度决不宜高,否则将影响盐水鸭品质。

⑧上通:

用直径2cm、长10cm左右的中空竹管插入肛门,俗称“插通”或“上通”。

再从开口处填入腹腔料,姜2~3片、八角2粒、葱一根,然后用开水浇淋鸭体表,,使鸭子肌肉收缩,外皮绷紧,外形饱满。

⑨煮制:

南京盐水鸭腌制期很短,几乎都是现作现卖,现买现吃。

在煮制过程中,火候对盐水鸭的鲜嫩口味可以说相当重要,这是制作盐水鸭好坏的关键。

一般制作,要经过两次“抽丝”。

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的姜、葱、大茴,待烧开后停火,再将"

上通"

后的鸭子放入锅中,因为肛门有管子,右翅下有开口,开水很快注入鸭腔。

这时,鸭腔内外的水温不平衡,应该马上提起左腿倒出汤水,再放入锅中。

但这时鸭腔内的水温还是低于锅中水温,再加入总水量六分之一的冷水进锅中,使鸭体内外水温趋于平衡。

然后盖好锅盖,再烧火加热,焖15~20min,等到水面出现一丝一丝皱纹,即沸未沸(约90℃)、可以"

抽丝"

时住火。

停火后,第二次提腿倒汤,加入少量冷水,再焖10~15min。

然后再烧火加热,进行第二次“抽丝”,水温始终维持在85℃左右。

这时,才能打开锅盖看熟,如大腿和胸部两旁肌肉手感绵软,并油膨起来,说明鸭子已经煮熟。

煮熟后的盐水鸭,必须等到冷却后切食。

这时,脂肪凝结,不易流失,香味扑鼻,鲜嫩异常。

(4)食用方法 

煮熟后的鸭子冷却后切块,取煮鸭的汤水适量,加入少量的食盐和味精,调制成最适口味,浇于鸭肉上即可食用。

切块时必须晾凉后再切,否则热切肉汁容易流失,发、切不成形。

2、酱卤肉类--北京酱猪肉

北京酱猪肉的特点是热制冷吃,以色美、肉香、味醇、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而见长。

(2)原料整理→焯水→清汤→码锅→酱制→出锅

(3)工艺要点

①原料的选择与整理:

酱制猪肉,合理选择原料十分重要,选用卫生检查合格、现行国家等级标准2级肉较为合适、皮嫩膘薄,膘坦厚不超过2cm,,以肘子、五花肉等部位为佳。

如果是体重或膘肥或不经选择的原料,这样加工出来的酱肉质量就不会有保证。

酱制原料的整理加工是做好酱肉的、重要一环,一般分为洗涤、分档、刀工等几道工序。

首先用喷灯把猪皮上带的毛烧干净,然后手小刀刮净皮上焦糊的地方。

去掉肉上的排骨、杂骨、碎骨、淋巴结、淤血、杂污、板油及多余的肌肉、奶脯。

最好选择五花肉,切成长17cm、宽14cm,厚度不超过6~8cm的肉块,要求达到大小均匀。

然后将准备好的原料肉放入有流动自来水的容器内,浸泡4h左右,泡去一些血腥味,捞出并用硬刷子洗刷干净,以备入锅酱制。

②焯水:

焯水是酱前预制的常用方法。

目的是排除血污和腥膻、臊异味。

所谓焯水就是将准备好的原料肉投入沸水锅内加热,煮至半熟或刚熟的操作。

原料肉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再入酱锅酱制。

其成品表面光洁,味道醇香,质量好,易保存。

操作时,把准备好的料袋、盐和水同时放入铁锅内,烧天、熬煮。

水量一次要加足,不要中途加凉水,以免使原料受热不均匀而影响原料肉的水煮质量。

一般控制在刚好淹没原料肉为好,控制好火力大小,以保持微沸,以及保持原料肉鲜香和滋润度。

要根据需要,视原料肉老嫩,适时、有区别地从汤面沸腾处捞出原料肉(要一次性地把原料肉同时放入锅内,不要边煮边捞,又边下料,影响原料的鲜香味和色泽)。

再把原料肉放放开水锅内煮40min左右,不盖锅盖,随时撇出浮沫。

然后捞出放入容器内,用凉水洗净原料肉上的血沫和油脂。

同时把原料肉分成肥瘦、软硬二种,以待码锅。

③清汤:

待原料肉捞出后,再把锅内的汤过一次箩,去尽锅底和汤中的肉渣,并把汤面浮油用铁勺撇净。

如果发现汤要沸腾,适当时加入一些凉水,不使其沸腾,直到把杂质、浮沫撇干净,观察汤呈微青的透明状、清汤即可。

④码锅:

原料锅要刷洗干净,不得有杂质、油污,并放入1.5~2kg的净水,以防干锅。

用一个约40cm直径的圆铁箅垫在锅底,然后再用20cm×

6cm的竹板(猪下巴骨、扇骨也可以)整齐码垫在铁箅上。

满注意一定在码紧、码实,防止开锅时沸腾的汤把原料肉冲散,并把热水冲干净的料袋放在锅中心附近,注意码锅时不要使肉渣掉入锅底。

把清好的汤放入码好原料肉的锅内,并漫过肉面,不要中途加凉水,以免使原料肉受热不均匀。

⑤酱制:

配料:

(以50Kg猪肉下料):

花椒 

100g 

大葱 

500g

大料 

100g 

鲜姜 

250g

桂皮 

150g 

大盐 

2.5~3kg

小茴香 

50g 

白砂糖 

100g

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放一点香叶、砂仁、豆蔻、丁香等。

然后将各种香辛料放入宽松的纱布袋内,扎紧袋口,不宜装得太满,以免香料遇水胀破纱袋,影响酱汁质量。

大葱和鲜姜另装一个料袋,因这种料一般只能一次使用。

糖色的加工:

用一口小铁锅,置火上加热。

放少许油,使其在铁锅内分布均匀。

再加入白砂糖,用铁勺不断推炒,将糖炒化,炒至泛大水泡后,又逐渐变为小泡。

此时,糖和油逐渐分离,糖汁开始变色,由白变黄,由黄变褐,待糖色变在浅黑色的时候,马上倒入适量的热水熬制一下,即为“糖色”。

糖色的口感应是苦中略带一点甜,不可甜中带一点苦。

酱制:

码锅后,盖上锅盖,用旺火煮2~3h左右,然后打开锅盖,适量放糖色,达到枣红色,以补救煮制中的不足。

等到汤逐渐变浓时,改有中火焖煮1h,用手触摸肉块是否熟软,尤其是肉皮。

观察捞出的肉汤,是否粘稠,汤面是否保留在原料肉的三分之一,达到以上标准,即为半成品。

⑥出锅:

达到半成品时应及时把中火改为小火,小火不能停,汤汁要起小泡,否则酱汁出油。

出锅时将酱肉块整齐地码放在盘内,皮朝上。

然后把锅内的竹板、铁箅、铁筒取出,使用微火,不停地搅拌汤汁,始终要保持汤汁内有小泡沫,直到黏稠状。

如果颜色浅,在搅拌当中可继续放一些糖色,使成品达到栗色,赶快把酱汁从铁锅内倒出,放入洁净的容器中,继续用铁勺搅拌,使酱汁的温度降到50~60℃,用炊帚尖部点刷在酱肉上,晾凉即为成品。

如果熬制把握不大,又没老汤,可用猪爪、猪皮和酱肉同时酱制,并码放在原料肉的下层,可解决酱汁质量不好或酱汁不足的缺陷。

(4)酱肉质量 

长方形块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