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414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学习要点整理Word下载.docx

4.修复技术流程

5.湿地生态调查包括退化湿地生态调查和对照湿地(在湿地公园范围内或周边选择的未退化湿地区域,作为对照区域,为湿地修复提供参照)生态调查。

6.退化湿地区域的生态调查包括环境因子调查、生物调查、开发利用和受威胁状况调查、退化湿地问题诊断。

对照湿地的生态调查是为退化湿地修复提供参照。

7.湿地修复目标设定应针对湿地退化的具体原因、退化程度及发展趋势。

恢复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不同地域条件,不同经济社会状况、文化背景的要求,湿地修复目标也会不同。

修复目标的确立还必须考虑空间尺度,如流域尺度、景观尺度等。

8.湿地修复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生物物种保育与恢复;

(2)生态完整性恢复;

(3)自然水系及水文恢复;

(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与优化。

9.生物物种保育与恢复:

湿地是生命的摇篮,是生物物种(尤其是湿地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湿地修复是保护湿地生物物种资源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湿地修复目标很多时候是针对珍稀濒危特有生物物种及关键种,实施就地保护及其生境恢复。

10.生物物种保育与恢复重点针对湿地动植物,其具体目标保护:

(1)乡土物种及其群落结构的恢复;

(2)生态系统关键种的恢复;

(3)珍稀濒危特有物种恢复等。

11.生态完整性恢复:

湿地退化表现在湿地生态系统组分缺失(生物组分缺失、食物链重要环节缺失等)、结构不完整或被破坏、生态过程受到干扰或破坏。

12.生态完整性恢复目标包括:

(1)湿地生态系统组分及结构恢复重建,如湿地植被恢复,重建完整的食物网结构;

(2)主要生态过程得到恢复,如初级生产过程、营养物质循环、水文过程、沉积物冲淤动态平衡过程,等等。

13.自然水系及水文恢复:

水文决定着湿地植被类型及水生生物群落的生产和分布,湿地退化与水文特征的改变密切相关,如修建水坝、修建堤坝、河道渠化、任意取水调水、过度排水等。

14.自然水系及水文恢复目标包括:

(1)恢复自然水系格局、自然水道,如河流、潮沟等形态与结构特征;

(2)恢复水文连通性,如河湖连通,河流的纵向、侧向和垂直连通;

(3)恢复自然水文水动力过程,如自然水位变动、洪泛持续时间和频度、洪水格局等;

(4)恢复生态流量。

1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与优化:

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多样,伴随着湿地结构的破坏,湿地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甚至丧失。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恢复和优化是湿地修复的最重要目标。

16.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与优化的目标包括:

(1)恢复水质净化功能;

(2)洪水调蓄及水资源供给功能;

(3)气候调节和改善功能;

(4)生物生产功能;

(5)栖息地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

(6)景观及文化功能等。

17.湿地功能与结构紧密相连,在湿地修复设计中特别强调“重形态,重结构,更重功能”。

湿地功能设计与湿地结构设计密切相关,我们必须搞清楚某一特定湿地功能恢复所关联的相应湿地结构,当重建湿地的自然结构(如植物群落结构、地形格局、水文结构等)时,相应的生态功能就能得到恢复。

18.湿地修复应针对环境可行性、技术可操作性和经济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可行性评估。

全面评价可行性是湿地修复成功的保障。

19.在进行环境可行性分析时,要明确湿地的退化原因、退化程度和发展趋势,针对关键因素,进行可行性分析,以确保修复的湿地结构和功能的可持续性。

这些关键因素包括修复工作者是否了解修复区域过去的湿地自然状况、修复区域是否有永久性水源、修复区域的地形及土壤条件是否具有蓄水能力、是否存在土壤种子库或土壤种子库组成情况、人为干扰对湿地水环境和生物环境的影响情况等。

根据上述关键因素,做出特定区域湿地修复的环境可行性分析。

20.技术可操作性分析是基于现时的技术水平,针对特定恢复目标,确定可选择的具体修复技术。

一些湿地修复的愿望是好的,设计也合理,但操作非常困难,因此其修复实际上是不可行的。

21.经济可行性包括评估修复项目的资金支持强度,修复后的维持成本和经济效益。

22.应遵循最小风险与效益最大原则。

23.湿地修复项目往往是长期的和艰巨的工程,在修复的短期内效益并不显著,并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对所修复的湿地对象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将其风险降到最小。

同时,必须保证长期的资金稳定性和对项目的后期持续监测。

此外,还要分析湿地可为当地社区和原住民带来什么好处(如水质改善、洪水控制或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特殊景观、湿地景观优化对休闲游憩的促进等)。

24.修复场地分析包括选择参照地点、场地本底调查(水文与水质、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地形、社会经济与文化特征)。

25.参照地点是湿地公园范围内或周边没有受到人为干扰或受人为影响很轻微的湿地区域,以此来替代修复区域退化前的状态,作为参照。

26.参照地点的调查包括水文与水质调查、基底调查、生境调查、生物调查四个方面。

特别强调原生水系、原生水文状况、原生地貌、乡土动植物种类的调查。

可通过野外调查、走访、座谈、查找文献等方法获取参照地点的水文、土壤、植物物种、植被类型、野生动物种类等方面的信息。

27.场地本底调查:

实施修复计划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对场地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包括区域水文、土壤、植被状况、修复区面积和受干扰类型,野生生物资源利用状况。

对修复场地现存状况进行描述是了解实施何种修复措施及决定哪种修复方式的关键,在修复设计和实施前应先开展实地调查。

28.水文与水质调查:

1)水资源和水文状况是湿地修复场地最重要的特征。

水文条件是决定能否在特定区域生长某一植物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特定的水需求和忍耐值。

2)场地的水文分析包括水源、水量、水质、水深、地下水位、淹没及饱和期、季节性涨落、洪泛持续时间和频度。

对修复区域水文状况的了解将决定湿地修复的成败。

理论上,在开展修复前应对场地进行至少一年的水文调查。

3)此外,要调查靠近湖泊或池塘的修复场地在正常状态下的最高、最低水位线;

临近河溪的修复场地,其冬春季低水位和夏季高水位如何影响修复区;

沼泽湿地区域是否为季节性或永久性洪水淹没或处于饱和状态。

4)水质调查包括水体受污染状况、相关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透明度、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水质类别。

29.植物调查:

1)识别所选取的修复场地植物种类,明确其生活习性,包括喜阳还是耐荫、耐涝还是抗干旱、杂草生长潜力,野生植物的重要性和观赏品质。

2)了解修复区现状植被结构及特征,判定适宜在修复区生长的本土植物。

修复区现存植被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植物的选择,现存植被可为修复区遮阴,或提供种子及植物繁殖体。

30.野生动物:

修复区现有的野生动物资源、栖息地和与之相关的临近栖息地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野生动物种群的恢复。

31.野生动物会利用可提供食物、水资源以及能够躲避天敌和进行繁殖的区域。

32.分析修复区是否有适宜其栖息和迁移的生态廊道,是否有可能将修复区那些孤立的栖息地与附近的栖息地和邻近高地栖息地连接起来。

33.分析修复区对野生动物筑巢、躲避或繁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和生物生境要素,包括湿地修复区的树木、枯木和木质物残体。

34.土壤:

修复区的土壤类型影响着对植物的选择,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营养状况和压实度都会影响植物生长。

有机土主要由腐烂植物或未分解植物组成,泥炭质土壤主要有粗砂、粉砂和部分黏土组成,沙质土下渗迅速,黏土相对不透水。

土壤是否具有蓄水能力是湿地修复的一个关键要素,对维持湿地水文条件具有重要作用。

有毒污染的土壤则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处理。

35.地形:

1)对修复区地形地貌特征进行评估能够决定修复场地坡度和水深是否适宜栽种植物。

2)库塘和湖泊的水下地貌特征决定了该区域是否适合种植浅水植物,以及是否适合种植需要淹没更深的植物(包括沉水植物)。

3)除地形地貌外,方位(即湿地修复所选取的朝向)也是湿地修复中与地貌相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修复区北坡种植的植物应该是耐荫植物;

相反,南坡则易种植喜光植物。

4)坡度、场地方位和现存生物生长状况都会对所选取的修复场地区域小气候造成影响。

36.社会经济与文化特征:

了解修复场地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背景,包括人口数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妇女儿童的意愿、生活习俗、文化遗产等,很多数据可以从当地政府部门或实地调查中获得。

37.湿地修复方法包括自然修复与人工促进修复两类。

38.自然修复以自然的自我设计为主,即偏重于借助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自组织能力进行湿地修复。

39.湿地自然修复的过程就是消除导致湿地退化或丧失的威胁因素,从而通过自然过程恢复湿地的功能和价值。

1)在湿地修复的初期,以最小的人为干扰,即通过去除修复区域的人为干扰,如封围禁牧、禁猎禁捕、禁止砍伐和收割湿地植物、消除点源污染、拆除堤坝围堰等等,恢复湿地的水文状况,充分利用当地和邻近区域湿地的种子库,通过植物的自然生长、植被的自然更替,逐步恢复湿地的结构和功能。

2)这种修复方法费用低廉,修复后的湿地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主要适用于人为干扰较小、尚存有湿地特征、土壤种子库丰富的修复区域。

以最小的代价,恢复重建湿地的自然生态结构和生态过程。

3)自然修复的优势在于低成本和与周围景观的协调一致。

40.人工促进修复:

1)人工促进修复涉及自然干预,即人类直接控制湿地修复的过程,以恢复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2)这种修复方式强调人的积极主动介入,师法自然。

3)以近自然工法,进行微地貌改造,修复湿地的基地结构;

4)通过水流控制设施调节和管理水量、水位变化,恢复湿地水文状况;

5)种植适生植物、构建合理的植被结构;

6)清除外来入侵有害生物。

7)这种修复方法时间短、见效快,但费用相对较高,主要适用于人为干扰强度大、干扰频繁、严重退化的区域,或者只有通过湿地建造和最大限度地改进才能完成预定的目标时。

41.在湿地修复工作中,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及修复目标需求,常常两种方法并重。

事实上,按照湿地修复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好的湿地修复一定是以自然的自我设计为主、人工调控为辅。

42.湿地修复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是湿地修复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工程实施前必须由专业机构进行规划设计,主要包括水文和水环境修复、基底结构与土壤修复、植被恢复、生境恢复四个方面。

43.水文和水环境修复是湿地修复的关键环节。

44.水文修复主要通过维持水文连通性、满足生态需水量、改变水流形态和控制水位等方法实现。

45.水环境修复内容包括泥沙沉淀、水质改善、面源污染防控等。

46.水文连通技术:

主要通过拆除纵横向挡水建构筑物,建设引水沟渠、桥涵、水闸、泵站,底泥(生态)疏浚等技术实现。

47.拆除纵横向挡水建构筑物,贯通修复区域内部水系,并使其与周边水系相连,形成沟通完善的水体网络。

48.

(1)在相邻的水体间通过拆除纵向挡水建构筑物,实现水文连通。

如拆除河流水坝,实现河流纵向水文连通。

(2)在河流、湖泊、水库沿岸,通过拆除堤坝,合理利用洪水脉冲,实现河流侧向的水文连通和生态联系。

(3)在滨海盐沼恢复中,运用堤坝开口方式向被围垦土地中重新引入潮汐,并在盐沼潮上带挖掘露出已被填埋的潮沟,以增强潮汐与沼泽的水文联系。

49.修建桥涵、水闸、泵站:

(1)桥涵是泄水建筑物,其规模决定着通过水量的大小。

(2)水闸对水流起着控制作用,水闸建设保证了水体水文连通。

(3)泵站是修建在河流、湖泊或平原水库岸边的泵站建筑物,通过与输水河道、输水管渠相连,实现水体水文连通。

选择站址要考虑水源(或承泄区),包括水流、泥沙等条件。

50.修建引水沟渠:

以人工挖掘方式修筑以排水和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道,即沟渠系统,连接水源地(如河流、湖泊、水库)与湿地,增强湿地生态系统内外水体的连通与交换,并发挥多样化的生态水文功能。

沟渠系统建设应参考自然河溪河道及河岸生态特征,尽可能生态化。

51.疏浚底泥:

(1)在河湖湿地,常常由于底泥的大量淤积,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的水文联系中断。

(2)对淤积严重的湿地中的水道,需进行合理疏浚(生态疏浚)。

(3)生态疏浚必须在保证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底栖系统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精确标定底泥疏浚深度,采用生态疏浚设备,施工期必须避开动植物的繁殖期。

52.合理利用洪水脉冲:

(1)洪水脉冲将河流中的营养物质、植物种子或繁殖体和大量泥沙等带入河流两岸的湿地,促进湿地土壤发育和植被生长,河流与洪泛湿地间的水文动态和物质交换对维持河流水体—河漫滩湿地复合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当洪水脉冲被阻隔时,河流与湿地间的水文联系也因此中断,并导致湿地退化。

(3)通过控制沉积物下沉以抬高河床、引河水注入河流两岸的沼泽地、在河流两侧挖掘形成较低地形区域等措施,增加河岸湿地的洪泛频率,重建退化河道与河岸湿地间的水文过程。

53.恢复潮沟:

(1)淤泥质河口潮滩湿地和滨海潮坪常被许多分支的沟道——潮沟所切割。

(2)潮沟系统在维持潮滩湿地水文连通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过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对于潮沟受到破坏的潮滩湿地和红树林湿地,恢复潮沟系统是恢复潮滩湿地水文连通性的重要措施。

(4)潮沟恢复包括a.重建呈树枝状的潮沟系统,通常分2-3级;

b.恢复河曲发育良好的潮沟;

c.恢复具有从潮沟底—潮沟边滩—植被覆盖潮滩的横断面格局,提高潮滩湿地生境异质性,利于底栖动物和鸟类的生存。

54.水量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补水、修复区域局部深挖、围堰蓄水、牛轭湖、阶梯式水泡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水源涵养林。

55.生态补水:

(1)利用河流、人工渠道、提水泵站等措施引水,实施生态补水。

(2)湿地生态补水也可采用经净化处理的再生水。

(3)在湿地缺水区可通过现有沟渠或临时铺设管道引入其他水体的水。

(4)利用雨水补给湿地水源是一个资源化、可持续的补水策略。

(5)也可将城市雨污分流后的雨水管通入人工湿地净化,利用自然重力出水流入缺水湿地,进行生态补水。

56.修复区域局部深挖:

深挖(如在缺水干涸的地面、或浅水沼泽中挖掘水凼)创造湿地修复区域局部深水区和各种类型的湿地塘,增加湿地水量。

这些湿地塘和深水区有助于湿地在枯水季节不致表面干涸,保障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和鸟类的饮水场所。

57.围堰蓄水:

(1)在由地势差异而形成的湿地中,构建围堰是恢复水量的有效措施。

(2)以潜坝围堰,可以保持比湿地原始状态高的水位,形成一定面积的水面,提高蓄水能力。

(3)潜坝的高低和宽度依据修复区地形、场地面积和汇水区面积而定,通常砌筑土质潜坝(即土埂)。

(4)在河流上砌筑潜坝,不能阻断河流的纵向水文连通性。

(5)通过围筑陂塘和填堵排水沟(如用麻袋或木质物分级填堵排水沟)、挖掘“泻湖”“牛轭湖”等结构,也可为湿地蓄积水源。

58.牛轭湖:

(1)平原河流的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弯曲度逐渐增大,由于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孤立水体,即牛轭湖。

(2)参考牛轭湖形态结构及生态功能,在河流湿地修复中,沿河岸区域,挖掘牛轭湖形态的水湾(凼),起到蓄水、供水作用,保障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发挥污染净化功能。

(3)在湖泊、库塘湿地的恢复中,构建牛轭湖也常常起到为水鸟提供生境的重要功能。

59.梯级式水泡系统:

在河流上,尤其是沟道上游,以及湖岸、库岸缓坡,通过扩挖小水面(水泡、小型浅水塘),沟通相邻接的小水面(水泡),构筑阶梯式水泡系统,发挥其在湿地修复中的储水、蓄水、补水生态功能。

60.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1)雨水是湿地的重要水源之一。

(2)根据雨水源不同,分屋顶雨水和地面雨水两类。

(3)湿地修复中常见的雨水收集系统包括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塘、生物沟、生物洼地。

61.雨水花园:

通过人工挖掘,形成小面积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和地面的雨水,是湿地修复中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62.生物滞留塘:

(1)在地势较低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构建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水塘。

(2)生物滞留塘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塘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

(3)生物滞留塘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300mm。

63.生物沟:

沿湿地修复区内各级道路两侧,构建种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一般为碟形浅沟,可收集、净化、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

64.生物洼地:

人工挖掘形成低洼地,通过土壤改良使洼地基质具有良好渗透性,在洼地池中栽种植物,是湿地恢复中控制雨洪、蓄积并补给地下水、净化面源污染的技术措施。

65.旱区、缺水区域湿地恢复应进行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设,优先选择收集利用雨水作为湿地补水和绿化灌溉用水。

在干旱地区可考虑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就地作为生态补水。

66.湿地修复区内硬化道路、停车场应采用透水铺装,宜在道路两侧布设雨水收集系统,雨水经自然净化后流入(渗入)湿地。

67.暴雨储留湿地:

(1)在重点针对水质净化、防洪、蓄水的河流湿地、湖库湿地修复中,建设暴雨储留湿地。

(2)模拟自然暴雨系统的特征和功能,综合利用水塘和湿洼地的蓄水和过滤功能,设计长的处理路线,让暴雨及洪水通过低洼湿地、植被缓冲带和大面积地表缓流的湿地塘系统,使上游来水得到缓冲、滞留,并使水质得到净化。

(3)暴雨储留湿地分为3个部分:

①湿地塘—浅水沼泽湿地系统,由两个独立的单元组成,即湿地塘和浅水沼泽湿地;

②延伸带滞洪湿地系统,增加径流雨水暂时储存池,植被带分布沿着延伸带滞洪湿地斜坡边缘从正常塘面高度一直延伸到滞洪水面的最高处;

③小型水塘系统,为实现暴雨控制水塘系统的储蓄水、缓流和生物生境等功能,建设25%~50%的水面,且水深在50cm左右,其余50%~70%的水面区域水深达到1.5~2.5m。

68.水源涵养林:

(1)水是湿地的重要因子,除了上述水源及生态补水措施外,水源涵养林恢复和建设是涵养湿地区域内水的重要措施。

(2)在河流第一层山脊、湖泊及水库周边营造水源涵养林,有利于保障湿地区域内的水量和水质。

69.水位控制技术:

(1)水位控制主要采取建设生态闸坝、潜坝(通常砌筑土质潜坝,以潜坝围堰,可保持比湿地原始状态高的水位;

潜坝高低依据修复区地形和水文控制要求而定)、水闸、原木拦截堰、泵站等措施,按湿地保护需求和栖息动植物适宜水深控制水位。

(2)可利用水控结构控制水位。

在沟渠的合适位置安装水控结构进行排水管理,同时也可用来转移和控制水流,其设计要求考虑季节性水位的变化,以优化丰水期排水和枯水期储水的功能。

70.水流形态多样化调控技术:

(1)将渠化的河流或笔直的沟渠恢复成自然蜿蜒形态,使水面在更广阔的湿地区域中自由流动,可丰富湿地水文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

(2)向河道、湖泊、库塘边缘抛石,或种植挺水植物可在小尺度上改变水流形态,提高生境异质性并为底栖动物和鱼类提供生境。

改造渠化河流或笔直沟渠成自然蜿蜒形态使水流形态多样化

71.水环境修复技术:

(1)湿地水环境污染源(六大污染源)包括湿地区域内和区域外的生活污染源、工业废水污染源、城市面源和农业面源及内源污染(污染底泥的再释放)。

(2)根据修复区域水环境现状及污染源,采取相应修复措施。

(3)水环境修复技术(八大技术)包括:

①泥沙沉淀池、②人工湿地处理、③稳定塘、④沿河流增加水质净化的功能湿地、⑤滨岸湿地缓冲带、⑥种植沉水植物、⑦人工浮岛、⑧水体富营养化治理。

72.泥沙沉淀池:

(1)沉淀池是让水流中较重的悬浮物沉积池底。

(2)通常在河流的入湖(库)处建设泥沙沉淀池,设置过滤层,用于过滤粗大垃圾、杂质,多余泥沙在沉淀池内沉积去除。

73.人工湿地处理:

(1)在郊区、农耕区域的湿地修复中,对少量农户的生活污水可通过微型人工湿地处理达标后排放。

(2)对湿地修复区域内的管理服务区、访客中心、接待中心所产生的少量污水,通常采用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型人工湿地)进行水质净化。

(3)在湿地修复中人工湿地建设还应与生物多样性提升、科普宣教、景观美化等功能结合起来。

74.稳定塘:

(1)稳定塘(也称氧化塘或生物塘)是湿地修复中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湿地结构。

(2)将土地进行适当修整,建成池塘,设置围堤和防渗层,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和植物,利用菌藻共同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75.沿河流增加水质净化的功能湿地:

(1)在河流两岸、或湖(库)沿岸建设自然湿地,即增加针对水质净化的功能湿地。

(2)新建功能湿地形态和大小可根据修复场区地形和空间而定,在净化水质的同时,发挥涵养水源功能,并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76.滨岸湿地缓冲带:

(1)在河流、沟渠两侧构建一定宽度的植物缓冲区,发挥其过滤、净化功能,包括河岸林及河岸灌丛;

(2)在乔木和灌木稀少的地带,也可在河流、沟渠和周边高地间种植乡土草本植物,形成缓冲带。

77.种植沉水植物:

(1)沉水植物种植是湿地修复中净化水质的优选技术,可增加水中溶氧,净化水质,扩大水生动物的有效生存空间,给水生动物提供更多栖息和隐蔽场所,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

(2)常见的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沉水植物有黑藻、苦草、菹草、穗花狐尾藻、眼子菜等。

(3)可种植于软底泥10cm以上,水深0.5~2.0m甚至更深的水体;

也可适用于底部浆砌或无软底泥发育的水体。

78.人工浮岛:

(1)针对湖泊、库塘等湿地的水质净化,在水位波动大的水库或因波浪等原因难以恢复岸边水生植物带的湖沼或是在有景观要求的池塘等封闭性水域应用人工浮岛。

(2)人工浮岛框架常见材质有竹木、椰子纤维、泡沫、塑料、橡胶、藤草、苇席等等。

浮岛上面栽植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茭白、水葱、美人蕉、千屈菜,等等。

(3)除净化水质的功能外,在湿地修复中应用人工浮岛还可以为鱼类提供产卵附着基质,为鱼类、水生昆虫和水鸟提供栖息生境,优化美化湿地景观。

79.水体富营养化治理:

(1)主要采取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清理水面外来物种、生态清淤、生物除藻(生物操纵法)、底泥疏浚(洗脱)、水生生态系统优化等措施来治理水体富营养化。

(2)其中,生物操纵法通过改变捕食者(鱼类)的种类组成或多度来操纵植食性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促进滤食效率高的植食性大型浮游动物,特别是枝角类种群的发展,进而降低藻类生物量,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质。

(3)在湿地修复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