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4397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一轮复习必修教案人民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科学试验卫星,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此后又陆续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三号”、“实践四号”和“实践五号”,大大推进了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当月29日返回地面。

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人造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此后又先后建成了“远望”2号、“远望”3号和“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

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发射高轨道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这是中国第一次一箭多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4月16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º

赤道上空。

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测控和准确定点等技术。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实用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

2月20日,卫星定点成功。

这标志着中国卫星通信技术由试验阶段进入了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标志着中国航天发射服务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截至目前,中国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开始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至今,“神舟”号飞船已分别于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和2002年12月29日成功进行了四次无人试验发射。

※神舟家族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神舟”号飞船发射升空11月21日成功着陆

神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航天试验飞船,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神舟二号: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升空1月16日成功着陆

神舟二号首次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等领域实验,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4月2日成功着陆。

神舟三号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首次进行了逃逸系统试验。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升空1月5日“神舟”四号成功返回在内蒙古中部准确着陆。

神舟四号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全系统参加试验,预备航天员发射前进入飞船进行实际体验。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号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天,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

9时42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后,顺利返回地球。

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经过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遨游后顺利返回。

2.我国高等教育呈现五大发展趋势

第一,发展方向大众化。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已由1998年的340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718万人,提前1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的目标,2002年更达到14.8%。

根据规划,2010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将达到23%。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

这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比较吻合。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校的扩招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第二,办学方式多元化。

一是办学体制多元化,过去那种单靠政府包办大学的单一模式已经被打破,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正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现在除国立大学外,还有民办大学,一些国立大学的内部可能会出现相应调整,出现“一校两制”甚至“一校多制”的现象。

二是投资渠道多元化,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新增加的教育投资,只有20%来自政府,80%来自银行贷款和社会力量投入。

第三,办学模式市场化。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价值的确认越来越偏重于社会的认可。

高校的毕业生要接受社会的严格选择,高校的科研成果同样要接受市场的严格选择,高校正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并最终完全融入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越来越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

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分割正在被打破。

第四,办学途径国际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高等教育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服务竞争。

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国际化交流合作空前活跃。

第五,办学手段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校园、网上大学已被人们熟悉,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全面的信息化。

3.“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这一方针形成的过程,又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的?

原因:

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使毛泽东决心探索自己的新路,艺术和学术上应采取新方针。

过程:

53年和55年毛泽东说过有对争议的历史问题和中共党史的编写问题的意见中,毛泽东提到“百家争鸣“的办法,这是“双百”的雏形,1956年4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双百”,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宣布了“双百方针”。

6月陆定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报告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

发动:

波匈流血冲突使毛泽东认识到人民内部团结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各种会议和各种场合,作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

 

【经典例题】

【例题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二: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

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请思考:

(1).60年代我国制定“两弹一星”科技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如何?

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2).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有那些新突破?

我国在核安全问题上维护世界的主要做法如何?

【题解】

(1)第一,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2)第二,“两弹一星”计划的重大成果。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

第一枚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教师应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

答:

突破:

中国在“两弹一星”之后,不断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在核科学和空间技术上硕果累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和“神舟”5号飞天的巨大成就。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举措:

对核的研究应用于和平事业,如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建成并网发电,表明了中国一贯坚持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中国打破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1966年,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D.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为推进我国尖端科技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采取的下列措施的先后顺序是

1制定中国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2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3制定实施“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4作出《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

A.1234B.1324C.1423D.1432

3.宣告我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第一课氢弹爆炸成功B.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4.下列科技成就中,使我国高能物理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是

A.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B.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制成功

C.氢弹爆炸成功D.秦山核电站

5.(原创)中国政府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是在

5.毛泽东在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指出,这不仅是一个基本性的方针,也是一个长期性的方针。

毛泽东得出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C.经济迅速发展和文化迫切的要求D.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

6.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科技文化事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在

A.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B。

三大改造时期

C.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D。

文化大革命时期

7.被国际上当作中国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科研成果是

A.袁隆平的杂交稻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培育出转基因羊、牛D.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

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科技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农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是

A.岭南地区出现三季稻B.水稻杂交技术及其在世界得到推广

C.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D.我国棉花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

9.我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1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3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4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12B.13C.14D.34

10.从嫦娥奔月的古代神话,到明代万虎尝试以火箭为动力飞行,翱翔太空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

2002年3月,在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下,“神舟三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朝着载人航天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对此,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1神舟三号的成功发射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航天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2神舟三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质的飞跃,这里不开科技发展量的积累

3杰出科学家的工作成果对文明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

4科学家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是其个人价值的成功再现

A.123B.134C.124D.234

11.下列各项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在人民内部可以宣扬唯物主义,也可以宣扬唯心主义

B.不干涉知识分子进行学术或政治上的争论

C.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研讨方面自由争论、自由发展

D.同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基本一致

1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13.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对此过程认识、评价不正确的是

A.正确的科技文化政策可以推动其发展

B.要想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必须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C.学术问题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当作政治问题来对待

D.社会安定、政治经济繁荣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史学园地

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1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理论2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3完善了教育立法4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12B.23C.34D.14

15.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1993年,我国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对这一计划的准确理解是

A.面向21世纪,全国各省各办好一批重点大学

B.面向21世纪,全国各省的重点大学各办好一批重点学科

C.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

D.在21世纪,在全国各地争取办好100所以上的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

16.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奋起直追的源动力,下列属于我国重视教育的举措有

1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2与经济大跃进同步,实施教育大跃进战略

3提出“科教兴国”战略4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A.134B.123C.234D.124

17.“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18.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方向的是

A.《义务教育法》的颁布B.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C.新时期的教育方针D.《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1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2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

3完善了教育立法4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12B.23C.34D.14

20.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这主要包括

1创立人民教育制度2收回教育主权3改革学制4推行两种教育制度

A.123B.1234C.124D.234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为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学校将德育放在重要地位。

同时,为密切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联系,政府明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

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

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1)据材料一、二,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依据材料三,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

(3)简要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相同观点。

22.阅读下列材料

下列三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的教育状况

攻读

知识青年在北大荒

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

“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材料三: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指出: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知识青年在北大荒的图片拍摄于我国的哪一历史时期?

此时期我国教育状况如何?

(2)恢复高考是在哪一时期?

党重新重视教育、重视知识分子对我国科技事业产生了那些影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新的春天。

(3)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4)根据材料三,概括江泽民的观点。

(5)材料二三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三、问答题:

2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24.毛泽东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文中指出“在人民内部,不但有宣传唯物主义的自由,也有宣传唯心主义的自由。

只要不是反革命分子,不管是宣传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都是自由的,两者之间的辩论也是自由的。

”思考毛泽东的这段话后回答:

毛泽东鼓励不同学术观点进行争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毛泽东的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所主张的自由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D3.C4.B5.D6.C7.A8.B9.C10C.11.C12.D13.C

14.B15.C16.A17.C18.A19.B20.A

21.(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

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22.(1)拍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此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与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4)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5)把发展教育看成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23.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2)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如成立中国科学院,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提出“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等。

(3)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的奉献精神。

(4)海外一些科学家回国效力。

(5)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为科技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6)教育科研机构的成立,组织和壮大科研队伍。

(7)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等。

成就:

(1).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1966年第一颗导弹爆炸成功。

(4).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5).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6)1974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7)1983年银河一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8)1988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制成功。

(9)1993年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启动运转。

(10)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安全返回。

(11)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安全返回。

24.前提条件:

“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内,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主要依据:

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不同:

两个自由的实质不同。

社会主义社会的自由是为人民服务的;

而资产阶级的自由是有阶级性的,为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