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6478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科)的必修课,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分工

一定程度的交叉,但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

在主要任务上,《美学与美育》与第三学期开设的《现代教育思想》的关系是前后衔接的关系,其区别是,《现代教育思想》是对现代教育基本思想理论的系统介绍,《美学与美育》是立足于美学理论对美育这一现代专门教育方式的具体研究。

在内容上,《美学与美育》与《阅读与写作》课程在关于文学体裁这一局部上有交叉,其区别是,《阅读与写作》只从文体特征及相关阅读方法角度进行介绍《,美学与美育》则重在研究文学作为主要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及美育功能。

3、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2)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和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

3)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和在教学中贯彻美育的能力。

4、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艺术美欣赏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美育实践相结合;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

5、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求。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1、学时分配

本课程4学分,学时为72学时。

教学时数具体分配如下: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4

3

第二章美及其形态

10

2

2

第三章美感

8

2

2

第四章什么是美育?

4

2

第五章形式美与美育

10

2

2

第六章艺术美与美育

12

3

2

第七章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

12

4

2

第八章青少年发展与美育

8

1

第九章教师角色与美育

4

1

总计

72

20

10

序号 教学内容

课内学时建议IP学时建议录象学时

2、多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作性的特点,进行课程教学应该建设由文字教材(与学习指导书合一)、IP教材、录象教材、CAI教学课件一体化综合设计的配套教材,全套教材各具功能,围绕文字教材相互有机配合,提供必要、方便、有效、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3、教学环节。

本课程按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①通过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性质及教学目标。

②在文字教材中有关学习指导的提示下了解课程内容框架及学习方法。

③通过IP教材有重点的系统讲授,梳理清楚各章内容结构与知识系统脉络。

④在学习指导的支持下自主学习文字主教材。

⑤组织或个别收视录象教材,增加感性认识,深入领悟并消化重点、难点。

⑥面授辅导与答疑、根据大纲要求组织讨论等。

⑦运用CAI课件进行复习与自测。

⑧建立课程网页,发布网上辅导。

不定期网上答疑;利用e-mail、电话、信函等进行师生对话。

⑨对平常学习进行形成性考核,课程学习结束进行统一考试。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美学的含义,理解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诞生及其发展的历史。

2、掌握美学的研究中心、范围和基本理论构架,了解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

3、理解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美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复杂关系。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

1、美学在西方。

2、美学在中国。

3、中外美学研究方法。

4、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二节美学的含义

1、美学的性质。

2、美学的对象。

3、美学的定义。

4、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学习美学的方法

1、美学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2、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

3、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

4、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的汇通。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美学的性质和对象。

2.难点: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1.从美学诞生于现代西方理性主义语境这一点切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美学的人文意蕴和生命内涵,理解人与美的关系。

2.介绍关于美学学科的不同意见,加深学生对人类生命活动及其意义的认识。

3.推荐一部雅俗共赏、平易近人的美学著作,帮助学生理解美学的基本结构,激发学生对美学的兴趣(如推荐朱光潜的《谈美》)。

第二章美及其形态一、教学要求

1、了解美学史上人们研究美的不同途径,由此提出的代表性论点,理解关于美的本质的各种观念,把握美的几个显著特征。

2、掌握不同存在领域的美的特征、内涵,理解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和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关系。

3、掌握西方美学中几个基本美学范畴、中国古典美学中几个重要范畴、以及现代美学中几个范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美的含义和特征

1、美学史上美的本质观念。

2、美的含义。

3、美的特征。

第二节美的形态

1、自然美的特征与实质。

2、社会美的特征与实质。

3、艺术美的界定及其特点。

4、科技美的界定及其特点。

5、中西文化中的美的范畴。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历史上有关美的本质的各种观念,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的特征和含义,美的基本形态的特征和含义。

2、难点:

自然美与人化自然,各种美的形态之间的互相渗透又互相区分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1、本章内容丰富,要引导学生把美的本质与美的形态联系起来理解。

2、从丰富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与大众文化中吸取养料,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3、推荐一部文学名著,帮助学生理解美的形态的含义与特征(如推荐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帮助学生理解悲剧的含义与特征)。

第三章美感一、教学要求

1、理解美感的含义,了解美感的历史发生与个体发生,把握美感的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美感的心理过程,掌握美感的基本特点。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美感的含义和特征

1、美感与快感。

2、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

3、美感的含义。

4、美感的特征。

第二节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

1、美感中的直觉。

2、美感中的情感。

3、美感中的想象。

4、美感中的理解。

第三节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

1、审美体验的含义和特征。

2、审美体验的过程。

3、审美体验与艺术。

4、美感的培养与美育。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美感的发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美感的心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难点:

审美体验的过程。

四、教学建议

1、结合心理学知识进行教学。

2、紧密结合审美实践、艺术活动阐明美感的特征。

3、从美感与人类实践的关系切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美感的社会功能和对于个体人生的意义。

第四章什么是美育?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美育观的历史发展和美育的内涵,把握美育的特征。

2、理解美育在人的生成中的地位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3、掌握美育的基本层面和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美育观的历史和美育的含义

1、西方美育观的演变。

2、中国美育观的演变。

3、美育的含义。

4、美育的特征。

第二节美育的地位和功能

1、当前中国的美育问题。

2、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3、美育在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中的功能。

第三节美育的层面和方法

1、美育的层面。

2、美育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美育的含义和功能。

2、难点:

美育的现代转型、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3、重点加难点:

美育在人的生成中的功能。

四、教学建议

1、避免抽象地理解美育,有必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理解美育的含义与作用。

2、美育层面复杂繁多,有必要引导学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侧重于讲授其中几个层面。

第五章形式美与美育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形式美的含义,认识形式美的普遍基础,掌握形式美的要素和规律。

2、理解形式美产生和演变的规律,认识人类实践在形式美产生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形式美在美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掌握形式美教育的基本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形式美及其形成和发展

1、形式与形式美。

2、形式美的普遍基础。

3、形式美的社会历史根源。

第二节形式美的构成

1、形式美的自然因素。

2、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3、形式美的文化选择。

4、形式美的艺术形态。

第三节形式美教育的意义、特征和方法

1、形式美教育在美育中的意义。

2、形式美教育的特征。

3、形式美教育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形式美的要素与形态。

2、难点:

形式美的规律。

四、教学建议

1、结合某一审美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形式美的规律。

2、通过制作与设计等实践活动,使学员形成运用形式美的法则的能力。

第六章艺术美与美育一、教学要求

1、掌握艺术分类的多种标准,认识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功能及实施美育的途径。

2、领悟艺术的人文精神与信念指向。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艺术的门类

1、艺术分类的历史。

2、艺术分类的标准与意义。

3、艺术分类的相对性。

4、艺术门类的符号形态与特性。

第二节造型艺术与美育

1、造型艺术的含义和种类。

2、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3、造型艺术的美育功能。

4、实施造型艺术美育的途径。

第三节表演艺术与美育

1、表演艺术的含义和种类。

2、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3、表演艺术的美育功能。

4、实施表演艺术美育的途径。

第四节语言艺术与美育

1、语言艺术的含义和种类。

2、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3、语言艺术的美育功能。

4、实施语言艺术美育的途径。

第五节综合艺术与美育

1、综合艺术的含义和种类。

2、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3、综合艺术的美育功能。

4、实施综合艺术美育的途径。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育功能。

2、难点:

各门类艺术界限的相对性。

四、教学建议

1、通过具体文学作品、艺术表演的的欣赏,加深对艺术门类审美特征与美育功能的理解。

2、请某一门类的艺术家作报告或即兴表演,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3、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资源,引导学员培养其艺术感受与评价能力。

第七章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审美文化的含义,掌握审美文化形态的变动特点。

2、了解审美文化形态的划分标准,认识中国古典性文化、中国现代性文化和外来文化,理解各种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的关系。

3、理解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审美功能,以及实施美育的途径。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审美文化及其形态

1、审美文化的含义。

2、审美文化形态。

第二节中国古典性文化、中国现代性文化和外来文化与美育

1、古典性文化与美育。

2、现代性文化与美育。

3、外来文化与美育。

第三节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与美育

1、高雅文化与美育。

2、大众文化与美育。

3、民间文化与美育。

三、重点难点

1、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特征与美育功能。

2、中国古典性文化、中国现代性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特征与美育功能。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员从具体而多样的审美文化形态出发去思考美育的使命。

2、运用具体实例帮助学员理解各种审美文化形态的美育功能。

3、实地考察或现场评点,引导学员理解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审美功能。

第八章青少年发展与美育

一、教学要求

1、认识青少年的发展特征,了解其发展过程的特殊问题,理解美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2、掌握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了解青少年美育的原则和方法,认识美育的功能,了解青少年美育的途径。

3、掌握青少年美育的目标。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青少年发展与美育的特殊课题

1、青少年发展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青少年发展的共同特征。

3、青少年美育的特殊课题。

第二节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与美育原则

1、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

2、青少年美育的原则。

第三节青少年美育的目标1、青春形象的塑造。

2、想象力的激发。

3、理性能力的培养。

4、价值取向的引导。

5、健康人格的生成。

第四节青少年美育途径1、体验自然

2、欣赏艺术

3、品味传统

4、师法英雄三、重点难点

1、重点:

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与青少年美育的目标。

2、难点:

青少年发展的特征与青少年美育的原则。

四、教学建议

1、分别利用青少年美育成功和不抓青少年美育而导致青少年过失或犯罪加剧的实例,加深对青少年美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2、利用著名科学家、历史人物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为例子,说明美育的功能。

第九章教师角色与美育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教学活动的多因素相互作用,把握教师角色的意义。

2、理解教学艺术概念的内涵和教学活动的美学因素,把握教学过程的美育特点,理解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教师角色、教学艺术与美育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与美育。

2、教师的课程教学艺术与美育。

3、教学活动的整体美学因素与美育。

第二节教师角色的美育功能与美育途径1、教师角色的美育功能。

2、教师自我美育的原则和途径。

三、重点难点

1、教学艺术的含义与构成。

2、教师角色的美育功能。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员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运用教学艺术的原理,总结自己实践的得失。

2、组织观摩教学,具体体会教学过程的美学因素和教师实施美育的特征。

第四部分课堂教学建议

1、准确、系统地传播知识。

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人文学科。

美育是需要在美学理论指导下的较高层次的现代教育方式。

美学与美育都有综合性、渗透性、复杂相关性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仔细研讨大纲,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基本精神,讲解时力求浅显、具体、生动,引领学生体会美学课程的意义和美育的魅力。

2、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因材施教。

力求联系中小学课程实际、青少年发展实际和当代生活实际。

教学联系实际有助于增加美学和美育课程的吸引力。

3、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教材,注意各种媒体教材所担负的特定任务和功能,相互配合使用,帮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材引导下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4、重视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和研讨,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经验并在与他人的多边交流中深入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