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答周承人李以庄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5348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答周承人李以庄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答周承人李以庄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答周承人李以庄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答周承人李以庄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答周承人李以庄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关于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答周承人李以庄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关于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答周承人李以庄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关于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答周承人李以庄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答周承人李以庄Word下载.docx

《关于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答周承人李以庄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答周承人李以庄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答周承人李以庄Word下载.docx

孙中山先生亲颁「大元帅令」命将士支持拍摄,后又送赠「天下为公」墨宝以资表彰。

他拍下珍贵的中国近代史片段,包括孙氏革命事迹影片二十四部,及大量北伐战争纪录片,是现存唯一的孙中山电影片段。

在当年,虽然也有人拍摄孙氏,但拍得最多,时间最长,又能亲赴前线者,只有黎氏,故有「中国纪录片之父」之誉。

  学者皆认为此乃黎氏对中国电影和近代史的主要贡献,是国家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指出:

「黎民伟是中国第一位长时间致力于新闻纪录电影的摄制者,……他是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上早期的第一个重要人物。

」4但是,周、李两位多次撰文评论黎氏,为了否定黎民伟是中国电影先驱,从来不提黎氏拍纪录片对国家的重要贡献。

  1913年中国电影拓荒者张石川、郑正秋拍了中国首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同年,黎氏也在香港拍了《庄子试妻》。

如果说黎氏是中国电影事业「后来的参与者」,就是说香港电影不是中国电影的一部分。

  黎氏积极动员家人投身电影事业,两位妻子:

严珊珊是中国第一位女演员,林楚楚是香港第一位女主角,儿子黎铿是中国第一位着名童星。

  两位否定黎氏是中国电影先驱,论据不足。

电影史学家李少白先生指出:

「黎民伟,中国电影的奠基人之一。

」5

  3、周、李认为有人要「抑黎北海、扬黎民伟」。

  李以庄认为黎北海对香港电影的贡献比黎民伟更重大。

罗卡先生不同意,他指出6:

现阶段,考虑到黎民伟对香港电影开拓的全面性,和持久的奉献,我认为他对香港电影的贡献仍然大于黎北海。

称他为「香港电影之父」,仍然是恰当的。

  黎北海是香港电影先驱,也是笔者的伯父。

有关他在电影方面的资料,已全部公开。

相片中有黎北海的,定加注明。

2003年夏李以庄想采访黎北海儿子,笔者立刻告诉了她。

  李以庄对人说笔者在十多年前欺骗她,说黎北海太太已逝去,使她失去了解黎北海的机会。

假如笔者把仍健在的伯母说成死去,合情理吗?

笔者又何必把黎北海儿子告诉她呢?

  笔者与罗卡先生合作十多年,罗卡先生曾致函周、李两位表明:

我们都没有「抑黎北海」。

  我们很希望多了解中国、香港早期电影史,可惜黎北海、梁少坡、罗永祥等的资料极少。

  香港第一家全华资的「民新制造影画有限公司」的创办,黎民伟的贡献大于黎北海。

  首先,在《黎民伟日记》记载:

「1922年1月7日与海山大哥往张才律师楼签天后庙前之地,由予完全承受其名下所有,转伟名。

伟将以栈十号铺按与林卓明二万元。

周息八厘,收二万元支票存入广东银行,因家庭事愤怒心乱,忘记cross该则,夜后始觉,幸毋损失,大幸。

天后庙地,……值银四万一千七百七十五元,并付厘印四百五十元。

」7黎民伟以高息向其兄购地,才能建成「民新」。

  第二、黎民伟是清平乐社员,黎北海不是。

他对戏剧、电影的造诣高于黎北海,因此,黎民伟虽是弟弟,却任总经理,黎北海是经理。

  第三、黎北海在香港民新只和黎民伟一起拍了一部《胭脂》,但黎民伟还拍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以及珍贵的孙中山先生事迹和北伐战争的纪录片。

  4、周、李认为「黎北海真正是香港电影教育的鼻祖」。

  事实是,早于1924年,「黎民伟和关文清在广州创办了香港第一间电影演员养成所」。

关文清和黎民伟两位当事人在各自的文章中,都说得很清楚8。

  这是香港民新为拍摄香港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培养演员而在广州设立的。

黎北海是在1928年黎民伟离开后才在香港办演员养成所。

  周、李两位只摘引1928年,而避开1924年黎民伟开创电影教育,否定了黎民伟开创电影教育的贡献。

  5、周、李质疑:

黎民伟参与用清平乐戏箱偷运军火去广州,支援革命。

  黎氏十六岁参加了同盟会,清平乐社员中有海内外同盟会的领导者,如胡展堂、陈少白、邹海滨等。

先母林楚楚曾对子女说过:

先父和他的战友曾用戏箱偷运军火去广州,支援革命军。

还在战场上搬运尸体。

余慕云先生曾多访问先母,他在《香港电影史话》第一卷描述此事时有笔误9。

在黄花岗起义时,清平乐剧社还未成立。

周、李两位抓住余先生的笔误,提出「没有清平乐剧社,能有戏箱用于运军火去广州之事么?

」作为研究者,不应这样轻率地否定一段史实。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广州还有起义。

先母口述革命者偷运军火支援革命军的史实,可再考证。

香港无线电视台1974-1976年的节目《蒙太奇》曾访问林楚楚,也忆述了这段史实。

  6、对《日记》的质疑:

两位于2003年的一场讲座及以后发表的文章中,多次质疑《日记》被大幅删改。

其实,笔者在《日记》发表前曾寄去初稿并登门征询意见,两位并无异议。

但在讲坛上,却当着数十名听众,提出1929年2月至12月有三件大事未有记载,公开指责笔者「为甚么要删改?

」其后又一再撰文质疑「何以缺失?

」笔者身份特殊,不愿公开论战,反被误为默认,拖了一年至今才回应。

  笔者深知黎氏日记为珍贵的中国早期电影一手史料,故除与电影及社会完全无关之私人事件,其余皆一字不漏刊载于《日记》中,并加注释。

其实,不少大事如孙中山先生送赠「天下为公」墨宝及签发「大元帅令」、高剑父送赠「电影救国」墨宝等,《日记》原件皆未有记录。

或许周、李两位以为笔者有意「去恶」,但笔者亦无「不扬善」之理;

笔者当初整理《日记》时,其中提到黎民伟拜访陈立夫救联华事,预感将来会有人藉此批评黎民伟,笔者仍不「去恶」,如实刊出,没想到为周、李两位所用。

  黎氏是写私人日记,没想过日后会是珍贵史料,我辈只能以此作第一手史料考证,而不能要求黎氏的日记能解答一切历史悬案,否则即认为黎氏隐瞒或编辑者肆意删节。

两位所提三件事并无记载,罗卡、黄爱玲等多位学者曾阅览原件;

笔者与周、李两位相识四十多年,曾供李以庄翻阅《日记》原件,为两位提供很多资料。

两位不再来查阅原件,问清楚,就多次公开指责,令人大惑不解!

  笔者欢迎研究者查阅原件,并把复本及珍贵的孙中山先生影片送赠香港电影资料馆。

  

  二 关于「联华」

  1、周、李认为罗明佑、黎民伟经营失败的原因是:

远离抗日救国热潮,配合「新生活运动」,宣扬传统的忠孝仁爱等道德观念,导致经营失败。

  拍摄宣扬传统道德观念的影片,是否「远离抗日救国热潮」,导致亏本呢?

非也。

伦理片《人道》,卖座极佳。

「《续故都春梦》、《三个摩登女性》、《城市之夜》、《人生》、《母性之光》,俱能卖座。

」10反之,联华二厂拍了涉及抗日的影片,如《大路》、《小玩意》、《狼山喋血记》等,同样遭遇经济困难,是最佳反证。

其实联华经营困难的原因很多:

  首先是日寇侵华,「一·

二八」战争,联华四厂被毁,三十多间电影院停业,造成全国电影业陷入困境。

罗明佑丧失了东北的影院,华北的影院陷入困境,资金周转不灵,设想中的制片业和放映业互助发展的计划落空。

  其次是经营上失误,开销太大,出品太少,成本比人家的高。

  第三是阮玲玉的去世,联华失去了最具号召力的明星。

  试想如果不是上述的三项主要原因,联华怎会资金周转不灵呢?

  周、李两位把拍摄宣扬传统道德观念的影片,说成是执行了陈立夫路线,导致了经营困难,是要把问题政治化。

  黎氏是一个革命者,终生坚持「电影救国」的理想。

  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它标志着以左翼电影工作者为主的电影界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形成,参加者投票选出了包括黎民伟等人为执委。

1936年全国抗日热潮高涨,「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立,「国防电影运动」兴起。

黎氏在当年给职工的元旦贺咭上写着:

国防武力之前卫是「空军」;

国防文化之主力为「电影」。

际此非常时期,言国防者,幸勿忽视电影。

祝  

新春多祉,并请对电影事业  

赐予指导  黎民伟鞠躬  

  1932年和1937年日寇进攻上海,联华各厂只有黎民伟立即放下厂长职务,先后两次带领卜万苍、朱树洪、黄绍芬、金焰、吴永刚等上前线,拍摄了《抗日战史》和《淞沪抗战纪实》,前者在当时被认为是「唤醒民众的爱国教科书」,后者被誉为「血肉的实录,珍贵的国宝」。

从现存的画面看到,炮弹就在镜头前爆炸。

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拍摄这些影片去鼓舞人民的抗日热潮。

  日寇占领上海和香港,先后两次威逼黎氏为敌伪效劳,皆不为所动,宁愿带着全家十多口逃难,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仍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工作。

  综观黎氏的言行,他一直站在抗日救亡的前列,绝不会赞同和执行「远离抗日救国热潮」的制作方针。

  联华的影片都是批判现实的黑暗面,反帝反封建,宣扬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至今仍被誉为优秀作品。

联华的影片在描写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方面,深度和手法有差别。

黎氏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正如郦苏元先生指出的11:

与激进的革命的文化人士不同,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从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出发,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前途,对贫富不均苦乐不等表示强烈不满,希望通过社会整治道德规范来改变不合理的现象。

因此,他们许多批判是严肃的、认真的,也是比较温和的、改良的。

……以道德批判代替社会批判,主张道德自我完善来促进人类进步。

……  

  今天,内地很多学者对于过去有争议的联华影片,都肯定它们有正面的积极意义。

为甚么周、李两位还要把宣扬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的影片与宣传抗日对立起来,甚至夸大为导致经营失败的唯一原因呢?

  今天,祖国日益富强,更需要大力宣扬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周、李认为《渔光曲》「与黎民伟无关」,甚至说是「掠人之美」。

  罗卡先生和笔者编写《黎民伟:

人·

时代·

电影》时,笔者负责编排相片和黎氏写的日记、文章等。

  周、李质疑我们刻意误导读者,把《渔光曲》和《大路》与一厂的作品混编在一起。

事实是:

在该书「黎民伟日记」的「黎民伟」一节以及后面「黎民伟电影事业简表」,介绍黎氏作品时,都没有《渔光曲》和《大路》,也从未说此两片由黎民伟制作;

但当介绍整个联华的主要作品,当然应当包括这两部影片。

我们编书时完全是按照影片拍摄的年份先后来排列,绝无刻意误导读者之意,两位未免多疑了。

  周、李责备笔者:

称黎氏「是『总厂的负责人』,将联华的功绩都归于其名下」。

笔者在《黎民伟日记》的文章中只说黎氏是「总厂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2。

两位看漏了此两字,却关系重大。

  笔者说黎氏是「总厂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因为:

  黎氏是主要创办人之一,是罗明佑的主要合作者。

他是董事,是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的成员之一。

  编、导、演、摄、制以至行政,黎氏都做过,资历、经验丰富,一直参与总厂的决策。

  黎氏在〈历史失败之回顾〉笔述:

在联华经济困难时期,「因一二八事变,再以东山房产押款二万元以维持之。

……因八一三事变,因维持至影响霞飞路私产拍卖。

」13如果不是总厂负责人之一,他何需这样做?

  说出这个人尽皆知的事实,就是「将联华的功绩都归于其名下」?

  黎氏是「总厂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渔光曲》当然与他有关系。

所以,《渔光曲》的奖状数十年来一直由黎民伟珍重地保存着。

周、李明知这个事实,却一而再地撰文说《渔光曲》「与黎民伟无关」,甚至说这是「掠人之美」,两位真是言重了。

  在黎民伟逝世后,林楚楚遵循他的临终嘱咐,把《勋业千秋》和《淞沪抗战纪实》两片,以及《渔光曲》的奖状送往北京,无偿地交给国家,虽然当时家庭经济十分拮据。

金焰在1979年8月7日上海《文汇报》撰文及《黎民伟日记》均有述及。

三 几点质疑的商榷

  1、周、李认为《偷烧鸭》是香港第一部影片。

  罗卡先生在《当代电影》撰文〈黎民伟与早期香港电影制作活动的再考察〉14,他亲赴外国查证,《偷烧鸭》资料极少,并有疑点,他认为此片和《庄子试妻》还需进一步求证,才能定论,此文甚具参考价值。

  2、周、李质疑《黎民伟:

电影》上写的一段话:

「民新旧有制片厂一在上海,一在香港,一在广州。

」两位质疑:

「民新有三个吗?

  黎氏在自述文中指的是「制片厂」不是「制片公司」。

以「民新」命名的制片厂确曾在三地设立。

  3、周、李认为聂耳不是联华培养,此处谨补充有关资料。

  聂耳1931年加入联华,先当提琴手,开始作曲,后提升为音乐主任,直至1935年遇难。

先父告诉笔者,聂耳的许多作品是在联华一厂写成,如《义勇军进行曲》等;

摄影师朱树洪也撰文忆述:

有幸能在联华一厂聆听他演奏《义勇军进行曲》15。

聂耳于联华期间,有其他兼职,为其他公司的影片作曲。

说联华给聂耳提供了机会,还是联华多年后沾了聂耳的光,二者并无冲突。

  附带补充:

聂耳与黎家私交甚笃,聂耳更经常到访。

先母亦曾提及:

聂耳很喜欢黎铿,认他为「干儿子」,黎铿也亲昵地叫他「耳朵先生」;

聂耳的《卖报歌》,就是为黎铿而作。

聂耳不幸遇难后,先母说:

最有资格去拜祭他的就是黎铿。

  笔者对电影史学者非常敬重,有些评述难免有偏差,只要不是存心歪曲,可以谅解和探讨。

笔者认识有限,提出上述澄清供史家研究。

  但是,不应轻易地给别人扣上「想尽办法抬高」、「严重搞混历史」、「误导学者」等大帽子,这对电影史的讨论并没有好处。

  注释

  1在2003年纪念黎民伟诞生百十周年时,卢伟力博士撰文指出:

「在中国文化传统下,能称为『父亲』者,『风』度、『人』格似乎更必要。

  2黎民伟自述文:

〈失败者之言──中国电影摇篮时代的褓姆〉,《当代电影》,2004年第3期,页32。

  3关文清:

《中国银坛外史》,页127。

  4高维进: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页15。

作者曾长期担任中央新闻纪录片厂副总编辑。

  5李少白:

〈主持人导语〉,《当代电影》,2004年第3期,页16。

  6罗卡:

〈关于评价黎民伟、黎北海〉,载《香港电影资料馆通讯》,第26期。

  7黎锡编订:

《黎民伟日记》,页9。

 

  8关文清:

《中国银坛外史》,页127;

同注2黎民伟自述文。

  9余慕云:

《香港电影史话》,第一卷,页127。

  10同注2,页32。

  11郦苏元:

〈黎民伟与中国电影〉,《当代电影》,2004年第3期,页25。

  12黎锡:

〈黎民伟诞生百十周年有感〉,载《黎民伟日记》,页3。

  13黎民伟手稿:

〈历史失败之回顾〉,载罗卡、黎锡编着:

《黎民伟:

电影》,页173。

  14罗卡:

〈黎民伟与早期香港电影制作活动的再考察〉,《当代电影》,2004年第3期,页28-30。

  15朱树洪:

〈黎民伟先生与我〉,载《黎民伟:

电影》,页1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