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53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x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

1.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

(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生产要素:

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

(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

(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

(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

(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产业布局.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重点)

(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区位的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的动因(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较大)。

(2)对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劳动力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大)。

(3)现代经济活动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技术与知识的进步可以产生新的经济活动及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

(2)技术与知识的存在区域差异,研发活动具有较强的地理集中特点。

(3)技术与知识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在区位选择方面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4)高新技术园区是现代产业集聚产生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态。

11。

交通网通达度

通达度:

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包括:

1通达指数:

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Ai=∑Dij其中i=1,2,3…,

▲Dij为i点到j点最短距离数量之和,一般用区间数表示

▲Ai所有i到其它顶点的距离,也用区间数来表示Ai值越小通达性越好!

2分散指数:

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D=∑∑Dij区内各点的通达指数之和D值越小通达性越好!

12.连结度

贝塔指数:

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E

β=——

V

式中:

β—-交通网的连结度;

   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

   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12。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

(1)背景:

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

▲德国农业制度的改革

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人身得到自由,出现了有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

(2)目的:

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

杜能提出了以合理经营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生产一般地域配置原理,是一种关于农业经营方式区位的理想模式。

(3)理论前提:

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市场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

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不考虑运输工具差异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耕作且收成相同-不考虑生产条件差异

(4)距城市8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唯一商品交换中心和有限的生产地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

(二)形成机制(重点)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

R=PQ-CQ-KtQ=(P-C-Kt)Q

式中:

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同一产品相同)

   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单位产品运费

▲产品重量、产品体积、产品耐储存等性质有关

2.地租曲线—-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即地租收入为零及以下)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

每种作物(或特定生产方式)都有一条地租曲线且斜率不同,不宜运输的斜率大,反之斜率小.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1)宏观尺度:

乔纳森综合欧洲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以及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7大地带。

(2)中观尺度:

以大城市(市场)为中心,实证研究显示圈层结构大致反映杜能圈的环状特点,集约度有中心向外逐渐降低;

(3)微观尺度:

以农村聚落为中心,呈现出同心圆状的土地利用状态.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评价

(1)为地理学、区位学、经地学创建了一种思维方法、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演绎法)

(2)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

(3)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客观经济活动中也有范例)

(4)农业活动、经济活动即使自然条件一致、投入的生产要素一致,但所获得的经济地租回报有一定的空间分异

(5)任何活动都有相对的优势,没有绝对的优势

(五)、理论的局限性

(1)现实中不存在杜能孤立国的条件,尽管杜能对其进行修正

(2)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4)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

(5)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13。

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答:

1.背景:

产业革命—--—人口的城市化、工业的大量出现

2.目的:

解决人口问题(城市)和寻找城市人口、资本集聚的内动力,人口的移动等;城市(作为消费中心)产业的空间布局问题

(一)基本概念

1.区位论的指导思想

(1)理想的工业区位应选择在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最小的点上

(2)工业布局应尽量节约成本,提高利润

2。

区位因子及其类型

(1)对各因子进行归类,建立因子体系

(2)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子

(二)理论前提

▲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已知产品的消费与规模。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成本固定且供给无限。

韦伯认为运费只和距离与重量有关,可以通过计算吨公里寻找运费最低点。

原料指数:

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Mi+1

最小运费原理:

当Mi〉1时,工业布局于原料地

当Mi〈1时,工业布局于消费地(市场)

当Mi=1时,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三)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1.注意点:

1)劳动力成本不是绝对工资,而是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含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2)假定生产区位布局于运费最小点上,考虑劳动力费用对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

2、劳动力成本指向的判读

▲理论上

(1)当劳动力节约额>搬迁追加的运费(可以搬迁)

当劳动力节约额<搬迁追加的运费(不能搬迁)

二者相等时可任意选择

(3)劳动力成本指数:

即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

当劳动力成本指数越高,搬迁的可能性愈大,但产品区位重量过大,则不可能

(4)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当系数>1可搬迁;

当系数<1不能搬迁

(四)集聚(分散)指向论

1.概念:

(1)集聚因子的作用两种形态:

一是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的利益”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引发;

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集聚利益主要来自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等。

(2)集聚分为:

纯粹集聚(技术性集聚),即是由技术性和经济学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

偶然集聚是由诸如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的结果而带来的工业集中。

分散:

集聚的反作用,抵消集聚因子不利影响,从而产生分散导向。

2.原因-—节约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3.集中(分散)指向

(1)原理:

在运费、劳动费定位的基础上考虑集聚、分散

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额)>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之和,能搬迁。

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时,不能搬迁

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时,可自由选择

(2)判断:

★等费用线:

临界值=节约的集聚(分散)额

★加工系数:

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价值/区位重量,其值越大集聚的可能性越大

对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评价:

1.积极意义:

(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2。

局限性:

(1)未考虑运费体制的复杂性和运价体系的差异。

(2)假定的前提不够现实。

(3)工厂经营性质的差异:

生计性经营与企业性经营的追求目标不同.

(4)忽视了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差异。

(5)未考虑技术进步对区位的影响,即原料地指向弱化、消费地指向增强。

(6)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工业区位选择余地增大。

(7)未考虑地域政策因素的影响等。

14。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概要。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背景: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

城市占据了主导地位。

◆目的:

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二、基本概念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1、假设前提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均质平原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

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便捷交通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最近中心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

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完全竞争

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不存在未被服务的空白区.--充分服务

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最大利润

2.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分布结构-正六边形

3.

(一)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K=3原则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特点:

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1)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1,3,9,27,81,…。

K=3;K=3n—1

(2)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

(二)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K=4原则

为了节约资本,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交通原则下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1)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4,16,64,256,…。

K=4n-1

(2)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

1,3,12,48,192,…。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7原则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

(1)1,7,49,343,…,K=7系列

(2)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

1,6,42,294,2058,…。

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1。

市场原则是基础,交通、行政原则是对其修正。

2.在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工业人口多等地区,交通原则的作用较强;在国家统治力量强大、较封闭的地区,行政原则的作用较强。

3.高级中心地适宜用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适宜用行政原则布局,低级中心地适宜用市场原则布局.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一)意义

1。

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

使地理学由区域描述走向空间规律和法则的探讨.

2。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2、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

(2)K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

(3)把消费者看作“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

(4)忽视了集聚利益.

(5)没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第一,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

  第二,市场区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

第三,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明显的等级结构系统,而廖什的模型属于非等级系统。

第四,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着差异。

第五,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规模和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

企业增长动因4个

1.实现规模效益。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

交易内部化的原因:

 市场不完善导致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增加.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

3.技术优势的发挥.

一些具有某种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领域内扩张,以发挥其技术优势.

4.来自竞争的压力。

从积极的方面看,发展企业实力和增加市场地位,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行业的支配地位.

企业增长战略:

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企业实现扩张的方法:

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

  内部发展是现有企业(公司)通过新股票发放或自身资金积累而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建立新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等.

  合并是指一企业获取另一企业的资源且无人抗争的过程。

如果被合并的企业进行抗争,则称此过程为兼并。

企业空间增长过程的一般分析

扩张由近及远

内部增长带来的空间扩张常具规划特征,就近布局的特点很明显。

对所吞并(合并)企业的区位也具有从其中心区位向外不断扩张的特点。

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企业空间扩张受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应该遵循社会

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呈现某些规律;作为一个组织行为,这种扩张

又受制于组织的决策行为、组织内外部网络和发展战略,使其偏离这些规律.

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接触扩散,由近及远.

等级扩散,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企业空间扩张规律企业空间扩张(如销售区发展、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特点.

企业就近扩大市场,首先进入最大的市场(都市区),接着进入次大市

产品周期理论概要.

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

(重点)

1。

新产品阶段:

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

2。

成熟产品阶段:

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3。

标准化产品阶段:

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

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

准则。

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

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邓宁的折衷理论

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2.内部化优势3.区位优势

试述跨国公司投资及国别选择的原因(注重相关理论的阐释)。

(一)跨国投资的原因

(1)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

弗农将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将这三个阶段与企业区位选择联系起来,用来解释国际投资的

空间变化。

第一,新产品阶段特点:

①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

②良好的信息交流空间,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

③较高的消费水平,新产品往往技术含量高,宣传费用高,刚进入市场时价格较高。

这些特点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市场区范围的扩大,在其它发达国家开始有一部分新产品的生产,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国际市场。

第二,成熟产品阶段特点:

①产品的技术水平基本稳定,实现标准化生产②企业重视降低生产成本,当产品的成本(出厂价格+运费)高于在当地直接投资生产的平均成本时,企业选择在他国直接投资.③由于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这种国际投资也以发达国家为主。

第三,标准化产品阶段特点:

①产品已经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

②生产企业的区位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区域。

③产品的价格有所下降,市场区延伸到发展中国家,生产企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此阶段的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生产企业建厂投资(地价、建筑材料等)、关税等。

生活消费品和奢侈品的关税差距很大,寻找廉价的生产要素和巨大的市场,生产活动和产品市场进入发展中国家。

(二)邓宁的折衷理论

邓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投资国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提出折衷理论来解释跨国投资的原因。

(1)企业所有权优势,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可以保证其拥有市场的所有权,如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等。

公司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相应的策略,以降低经营风险。

当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可以考虑将其转让给其他企业获取收益,如技术转让、授权生产、品牌转让、加盟连锁等形式.

(2)交易内部化优势,直接投资可以实现产品交易的内部化,节约部分成本.如果跨国公司把各种所有权优势出售或租借给外国企业,就要产生外部化交易,增加成本和风险。

当企业具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时,可以通过出口产品获得利润,扩大国际市场需求,增加企业的生产能力。

(3)区位优势,拥有前两种优势的企业,要考虑不同国家生产条件的差异,如土地价格、自然资源状况、劳动力费用等因素,要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优势,选择适当的企业区位。

当企业具有以上三种优势时,才会直接投资,其他国家具有较好的区位,则生产企业设置在当地以供应市场需求。

(二)关于跨国投资国别选择的原因:

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主要是受利益驱动。

具体地,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在决定其跨国投资国别选

择上起重要作用。

因此,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1)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观点,生产成本最低和利生产成本最低或预期利润较高的国别,易于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地。

(2)根据区位论市场学派的观点,市场区是企业是否大市场的区位,成为企业追求的最佳区位。

当一国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而公司在国内生产出口这一国家受交通运输成本影响,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受国家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影响时,公司便会自然地选择在这一国家直接投资。

(3)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把生产原料分为遍在原料响。

由于资源的区位差异,以及不同工业(企业)又有不同的要素需求,为了充分利用他国的资源优势,公司必然会在响应国家跨国投资。

(4)从公司地理角度,公司本身是一个生产组织系统公司会在战略重点区位投资建立相应生产或经营机构。

这些战略重点区位,并不一定是符合以上区位选择原则.

17.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一)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二)集中于边界地区

1.相互了解

2。

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

(三)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减少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和避免劳资冲突。

结合中国实例,分析跨国公司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特点.

外国直接投资区位,有三个显著特征:

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带。

(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区位:

经济中心区

区位选择原因:

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1979—1985年的合资企业投资数据,我国的外资投资区位也是集中于主要经济中心.

(2)集中于边界地区

区位:

边界地区。

区位选择原因:

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

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我国的深圳、珠海、厦门、海口等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的建立,也吸引了很多投

资者.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沿海地区所吸引的外资占全国比例高达90%以上。

(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区位:

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区位选择原因:

一般来说,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中国广东、福建的海外华人投资,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其原有的社会联系.

简述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1)广泛性迪肯指出,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六个方面:

资本和金融、技术、贸易和产业联系、产业结构和企业家能力、就业、依赖和经济扭曲。

(2)层次性直接影响:

就业、税收、基础设施等.间接影响:

原料,燃料联系;半成品,零部件联系,劳动力及服务联系,信息联系,技术联系等.间接影响还可依据所通过的中间机构的多少,有层次之别。

(3)区域性跨国投资常集中于某些区位上(如主要经济中心,尤其是全国首都和地方中心城市,沿海发达区,国家扶植发展区,经济特区等),因而其投资影响具有区域性。

(4)多面性跨国公司对区域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例如,投资企业可吸纳一定就业人员,间接带动相关企业就业人员的增加;但也会取代一些原应由当地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

(5)差异性不同源地的跨国公司可具有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