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5579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精析Word文件下载.docx

12.09

14.86

英国

10.84

11.66

14.09

美国

11.27

14.58

18.04

A.教育发展是经济发达的基础

B.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C.大学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是20世纪国际教育共同成就

D.中国教育总体提升速度较快,但大学教育尚未普及

7.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

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

这些决定反映了()

A.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需要

B.当时政治环境推动了教育体制变革

C.领导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D.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

8.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9.1954年教育部规定:

“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

个别地区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

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

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B.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

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

10.下示材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他讲话是()

A.以实现言论自由为目标

B.对修正主义进行批判

C.对双百方针进行阐述

D.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路线

11.1949年6月16日,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右上角的报头是由民盟副主席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的四个黑顿顿的颜体楷书;

后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红彤彤似有欧体风格的行楷;

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

报头的“旧貌变新颜”体现了()

A.新闻媒体的发展与繁荣B.“双百”方针的贯彻与落实

C.学术自由的政策与成效D.“左”倾错误对媒体的影响

12.“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主要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

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

A.学风淡化B.知识分子地位下降

C.价值观扭曲D.科学发展滞后

13.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

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B.有计划地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适应“211工程”建设的需要

D.适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14.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纲要》。

对这一决策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15.新华社电: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

B.舆论宣传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

C.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D.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6.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

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

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

该指示()

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B.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C.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D.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

17.1988年邓小平说:

如果六十年代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文中省略的史实应该是()

A.大庆大港胜利油田的建成投产B.原子弹导弹氢弹试验成功

C.大型快速数字计算机试制成功D.新型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18.194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工作的目的:

“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

1958年毛泽东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85年邓小平提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

A.长期“左”倾冒进B.具有时代特征

C.始终获得优先发展地位D.一直模仿苏联

19.“张某,教授。

1949年10月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苏北上山下乡。

1978年3月考进南京大学经济学系;

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现在名为南京财经大学的学校任教……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商学院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

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文化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二、非选择题。

20.(26分)一定时期的教育与该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曹松叶先生《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

……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陆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任继愈主编《中国文化小百科·

中国古代学校》

材料二近代中国某学校的课程表(1876年)

时间

课程内容

备注

首年

认字写字;

浅解辞句;

讲解浅书

1、由洋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

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

2、至于汉文儒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

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二年

讲解浅书;

练习文法;

翻译条子

三年

讲各国地图;

读各国史略;

翻译选编

四年

数理启蒙;

代数学;

翻译公文.

五年

讲求格物;

几何原本;

平三角、弧三角;

练习译书

六年

讲求机器;

微分积分;

航海测算;

七年

……

八年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1881和1882年,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

第一项法案……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

第三项法案……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1)依据材料—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学校最有可能是近代中国哪一政治派别创办的并说明理由。

请举出该政治派别所创立的学校一例。

(3)依据材料兰和所学知识,请列举出促成法国两项教育法案出台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重要事件。

(6分)

(4)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保障6岁以上少年儿童接受初等教育而颁布的法案和实行的重大举措。

(4分)

21.(13分)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年代

科技发明

(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一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

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

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析指出其变化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德国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

22.(20分)国际间的互动与交流是历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16至18世纪世界白银的生产、出口和接收示意图

(1)观察上图,说明16至18世纪国际白银流动的走向。

结合所学分析这种走向出现的原因。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揭开了近代中国留学潮的序幕,詹天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0世纪初,中国出现留学日本的热潮。

留日学生高达2万多人,黄兴等人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人物。

五四运动前后,再次出现留学热潮:

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发展。

胡适(留美)、邓小平(留法)、刘少奇(留苏)等人是这批留学潮中的著名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留学生的主要去向是苏联。

1951年至1958年留苏学生共7493人,79.6%学习工科和理科。

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中国有120多万人到国外留学,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

2011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近现代中外留学发展变化的历程。

(12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

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3.(20分)综合国力的竞争,归归根到底是经济的竞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

项目

数学

天文、历

法、气象

医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数量

22

25

9

7

8

材料二《全球通史》一书中曾列出古代中国传播给西方并对其造成影响的诸多发明:

钻井技术1126年传入欧洲;

冶金鼓风机1200年传入欧洲;

铸铁1300年传入欧洲;

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

活塞风箱,1500年传入欧洲;

旋转风扇1556年传入欧洲……

材料三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成就

意义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打破核垄断,步入核国家

1966年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中国拥有战略威慑武器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研制经费少速度快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拥有自己天空眼睛

1997年

银河一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计算机枝术跨人世界先进行列

2002年

中国第一头克隆牛成功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重大成果

2003年

神五飞船发射成功

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2008年

神七飞船发射成功太空行走

实现卫星放飞探测手段的多样化

2010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科学家“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发展贡献”奖章

标志着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世界前沿

2013年

“辽宁”号航母正式入列人民海军

表明中国海军航母已经开始进入战斗力生成阶段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4分)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16世纪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西方科技地位发生逆转。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10分)

(2)材料三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4.(14分)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

材料一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历史

地理

社会

哲学

艺术

英美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材料二1950年~1956年全国图书出版统计表

[种数:

种;

印数:

万册(张);

印张数:

千印张]

年份

种数

印数

印张数

合计

其中:

新出

12153

7049

27463

590988

1951

18300

13725

70330

1262586

1952

13692

7940

78566

1698351

1953

17819

9925

75421

2134347

1954

17760

10685

93913

2509035

1955

21071

13187

107914

2798277

1956

28773

18804

178437

4316681

——据彭俊玲、曾辉《从版本图书看中国五十年代的图书出版业》

(2)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出版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25.(2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约瑟认为:

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费正清认为:

“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1)列举宋代获得发展完善并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

(2分)根据材料一提炼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论证。

材料二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代表人物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鸦片战争时期

魏源

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改进军队武器装备。

洋务运动时期

李鸿章

中国技不如人,学西洋“为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源”的“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学等”。

新文化运动时期

陈独秀

“科学之功用,非仅在富国强兵及物质上幸福之增进而已”,应求真致用并重,要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

——据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等编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19世纪中期有何显著不同?

(4分)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宋元时期、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

(3分)

26.材料一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

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

《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谋个性之发展;

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抗战爆发后,教育界内部也围绕着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

主流的意见是……学科要调整,以军事课为主;

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俊升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

胡适向蒋介石进言:

“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

”陈诚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其高度赞成学校内迁,将学生誉为国宝,鼓励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努力完成学业,因为十年之后,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

1939年3月,蒋氏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说道:

“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据《抗战期间的中国教育奇迹》

材料三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同志亲自召集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征求大家对当务之急问题的意见,即“科学研究怎样才能搞得更快更好些,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邓小平把招生与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得更为透彻。

他说:

“在人才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

”他进而说:

“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

”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关心招生,并将其作为大事来抓;

同时把招生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放到同等重要地位来看待,足以见其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深谋远虑,百年树人的远见卓识。

——摘编自《全面领会理论,科学对待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抗战爆发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

(3)概括指出材料三和材料二中教育方针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在推动教育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史论结合)。

(9分)

 

答案与解析

1.A

【解析】“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不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所以B错误。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④时期取得的。

所以C错误。

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培育成功的,所以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是A。

2.B

【解析】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属于学术问题,中央认为应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中央积极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

所以答案是B。

3.B

【解析】题中主要讲述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这和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没有因果关系。

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20世纪60年代。

所以本题选B。

4.B

【解析】材料体现了1978年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招生人数的极大提高。

这些数据表明各级各类教育有了新的很大发展,跨上了新台阶。

因此选择B。

AD不够全面,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5.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

针对当时否定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择优录取”,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

所以应选A。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错误,应该是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反之教育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B项错误,材料直接体现的是教育情况不是经济发展情况;

C项错误,因为材料没有体现20世纪的教育情况;

D项由表格中的1.6—4.09—8.50数据的变化可以分析出来,故本题选D项。

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相关内容——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BC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属于无关项;

A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不能够准确体现题干要求“这些决定反映了”。

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