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5644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Word格式.docx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

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

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

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

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政府组织“屯垦戍边”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

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

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迁移的原因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政治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

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

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

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

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

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

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

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表现

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

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

“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

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发展的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推力:

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

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

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设施齐全;

城市交通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

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

发达国家早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晚

(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4、郊区城市化: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

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地质量下降;

对水循环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篇二:

高一地理下学期重要知识点

(一)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

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高一地理下学期重要知识点

(二)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主要来源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

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高低不平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太阳辐射使地表趋于平坦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高一地理下学期重要知识点(三)

1、东亚:

80汉e-140汉e,20汉n-50汉n;

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

2、东南亚:

23汉26n-10汉s,90汉e-150汉e;

地处亚洲东南部,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围包括中南半岛(中央经线为100篍),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夹在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的11个国家:

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

3、南亚:

10汉n-30汉n,中央经线80汉e;

地处亚洲南部,范围包括北部三个内陆国(尼泊尔、不丹、锡金),中部三个临海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南部两个岛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4、中亚:

40汉n-50汉n,50汉e-80汉e;

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部位,世界岛,范围包括五大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基尔斯坦),古代是丝绸之路,现代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战略地位重要;

5、西亚和北非:

20汉n-40汉n,20汉e-65汉w;

地处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是海陆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埃及,土耳其海峡土耳其),北回归线横穿南部;

【篇三: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第二学期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点>

第五篇人口专题16人口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单位:

‰2、世界人口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特征(思考:

两类国家主要位于人口发展模式的哪个阶段?

)时期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及发展趋势工业化以前降低升高规模扩大,增长迅速工业化中后期降低下降规模,规模减缓后工业化时期规模最大,稳定或下降3、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和文化构成等方面。

其中,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性别比,即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如人口性别比为103,则表示100名女性对应103名男性4、人口金字塔是一种形象、直观地同时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图像。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金字塔为增长型,发达国家为稳定(读图训练:

在人口金字塔图内读取某国或某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数据)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其政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人口问题1、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2、出生率高,人口自然增长快1、老龄化2、人口负增长,总人口数持续减少引发的社会问题就业、教育、医疗、资源、环境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等压力大,导致国家积累的财富减少,经济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下降压力增大,青壮年负担加重;

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人口政策或措施控制人口数量,实行计划生育鼓励生育或接纳移民,推迟退休典型国家举例也门等德国等6、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

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7、我国的人口政策: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8、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

(1)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4)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专题16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人口分布与迁移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三种趋势:

一是向平原集中,二是向沿海集中,三是向城市集中。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气候条件温带、亚热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地形条件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水资源沿河、沿湖地区社会经济条件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历史原因开发时间早,人口较多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思考:

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

人口稀疏区又在哪里?

)分布地域范围东亚中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南亚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东部西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北美东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造成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

湿热、干旱、寒冷、高寒。

4、我国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特征是东南多,西北少,我国的人口分界线是黑河—腾冲线焕庸线)。

(比较:

人口分界线两侧的气候、地形、农业生产方式等差异)5、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有劳务迁移智力迁移等。

(分析:

劳务迁移引起的人口流动对迁出地和迁出地分别有何影响?

智力迁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有何影响?

)6、目前,吸收移民最多和地区是美国加拿大和西欧。

中国印度和菲律宾是人口主要的移出国。

(思考原因)7、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与环境费水平。

(思考:

人口容量与人均消费水平呈什么关系)第六篇城市专题19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的基本特征:

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2、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有商业用地农业用地。

影响地价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3、除了城市公共事业用地必须在确定的位置外,土地属于哪种使用方式,取决于这种使用方式所能产生的效益地租支付能力。

(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结构图,并解释:

为什么城市中心多为商业用地?

为什么不能布局农业用地?

)4、城市主要功能区有商业区风景区。

(结合题目训练)专题20城市体系与城市群1、世界三大城市:

纽约东京、伦敦;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举例):

巴黎2、我国的城市体系我国城市体系城市举例全国中心城市北京、上海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武汉、重庆等省区主要城市济南、青岛等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宁波、苏州等县级中心城市昆山、江阴等6、县以下中心镇周庄、朱家角等3、城市群具备三大特征:

一是具有一定数量、高度密集、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

二是以一个或若干个特大城市为核心;

三是城市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4、城市群形成条件:

一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

二是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

三是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5、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

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专题21城市化1、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出现城市群;

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考试时,结合具体图表资料回答城市化特点)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考试时,结合具体图表资料回答城市化差异)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现阶段城市化水平现阶段城市化速度发达国家4、郊区化是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是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绘制郊区化和逆城市化过程示意图,比较学习,并思考:

逆城市化的表现是什么?

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有哪些?

)5、城市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和社会问题等。

(请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第七篇产业区位与分布专题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重点:

学会从这些因素出发,自然因素:

气候(热量社会经济因素:

科技交通、劳动力(质量和数量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形成条件农业生产特点水田农业东亚、南亚、东南亚。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分、热量资源丰富;

以平原、丘地形为主;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生产规模,产品商品率比较低,机械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精耕细作,劳动力集约化度较高,单位面积产量较高旱作农业中亚、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我国主要在岭—淮河以北地区多数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