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5649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柳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少数民族文学常常被看作是非主流,由此产生了长期的关于主流与非主流的争论。

产生这种思维误区是因为没有认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根本考量在于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的文学作品必然成为主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一样的。

而没有认知度和认同度的文学,必然成为非主流,被边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样的。

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具有世界的视野和人类共同的关注,用少数民族文化这只手去拨动人类共同的心弦,用少数民族的声音去震撼人类共有的心灵,才是根本的繁荣之道。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

1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数民族作家成长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因此他能够写出更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

B.为了能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与世界对话,少数民族作家必须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

C.只有立足本民族文化资源,与其它民族的文化相向而行,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D.即使社会的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少数民族文学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主流文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界定及其文化价值谈起,进而围绕如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展开论述。

B.文章第二段以雷振邦为例,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离不开作家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立场。

C.文章主体从作家身份认同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剖析优点和局限,指出解决之道,重在论述如何处理好平衡点。

D.文章最后澄清了两个认识误区,指出民族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明确了主流与非主流的考量标准。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汉族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

B.白族女作家景宜创作的《茶马古道》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茶马古道上的各族儿女在民族存亡生死关头,化解民族恩怨,共同团结抗战的壮丽画卷,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C.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扛枪戍边的部队作家和地方的其他民族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云南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各民族风土人情味的作品,为当时文坛瞩目。

D.藏族作家阿来1994年创作完成反映藏族地区文化风貌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直到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慧眼识珠,这一优秀作品才得以出版,至今已累计销售达100多万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晒晒暖

琦君

①我的故乡是浙江永嘉,乡里人管晒太阳叫“晒晒暖”,两个“晒”字,似乎有一份土气,也多一份淳朴的农村情味。

说着这三个字,也越加使我怀念阔别十五年的故乡,和在故乡矮墙头上晒晒暖的童年生活。

②母亲最喜欢背时令: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我也跟着背。

一季有一季的妙景,而我最喜欢的却是一年里最后的四个时令:

“十一月立冬小雪,十二月大雪冬至。

”因为到了冬至就快过年了。

而且大雪天多好玩,雪后的太阳更可爱。

长工阿荣伯会用稻草给我编双大小合适的“道士靴”,套在我的蚌壳棉鞋外面,站在雪地里不会滑倒,我就可以任情地抛雪球、打雪人。

玩累了,把一双冻得跟红透柿子似的小手,伸在阿荣伯的大棉里取暖。

太阳出来了,他就把我抱在矮墙头上晒晒暖,又给我垫一把稻草,坐在上面,软软的,也暖暖的。

他自己一手捧着火笼(庄稼人取暖用的,是一只竹编的篮子,中间镶一个瓦钵,里面烧着炭火),一手捏着旱烟筒,坐在我身边,给我讲征东征西的故事。

③我家后院是一大片旷场,铺了洋灰,是专为晒东西用的。

秋收以后晒谷子。

九月的天气虽然还很暖和,而我已开始晒晒暖了。

其实我是在帮阿荣伯他们摊开簟子,拨开谷子,累得满头大汗。

母亲喊我进来,我偏说怕冷,要晒晒暖。

④谷子进了仓,旷场边叠起一堵厚厚高高的稻草墙,面向着冬天的太阳,墙脚下摆了几张小竹椅,这里就成了我晒晒暖和逃学的好处所。

因为我的笑声叫声,母亲与老师听不见,他们喊我,我也只当没听见。

⑤这时,旷场上晒的已不是谷子而是好吃的东西,那是萝卜丝、霉干菜、番薯丝和番薯,都香喷喷的更引诱得我舍不得离开。

我每一样都要撮一把塞在口袋里留着慢慢地嚼。

尤其是番薯枣,那是母亲的拿手,把番薯整个煨熟,切成长条,铺在簟子里晒,晒得糖黏黏的,再藏在钵子里可以吃一年。

我等不及晒透,总是边晒边吃,母亲说有太阳气,吃了肚子疼,我都不管。

阿荣伯倒说不要紧,小孩子石子吞下去也化得掉。

他还用犁刀刮去新鲜番薯皮给我啃,吃得肚子鼓鼓的。

有一次,老师喊我去背书,我才背了一句“齐宣王问曰”,肚子里生番薯作起怪来,痛得跟发痧似的忍不住哭起来。

老师偏说我是背不出书,故意装的,拿起戒尺要打,我却哇地吐了一地,他才信了。

从此以后,母亲不许我在后院晒晒暖,要晒暖只能在前院,她可以看住我。

⑥长大点以后,知道晒晒暖的乐趣不仅是偷吃东西,还在于一家子老老小小坐在一起打瞌睡、做活儿和说说笑笑。

可是父亲回来以后,晒晒暖对我却变成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了。

一清早,我先在南边走廊下摆好一张藤椅,边上一张小茶几,一张矮竹椅。

父亲起床下楼来,就坐在藤椅里晒晒暖。

我给他倒好茶,点好烟就去花厅后面玻璃房里捧出一尊尊的兰花,一字儿排在廊檐下,给它们晒半小时的暖暖。

父亲要我仔细检查兰花叶子上有没有虫子,如有细黑斑点就用竹签轻轻将它刮去,用干布擦净,再端回玻璃暖房。

搬兰花与检查虫子在当时对我是一件苦事,因为我还不懂得莳花的情趣,我只觉得那是父亲命令我做的事,我须认真地做。

更有一样,父亲时常要我坐在边上背唐诗或古文,背了还要讲出个起承转合来。

老师要面子,就拼命给我填鸭,要我在父亲面前炫耀。

有一次我背“吊古战场”文,背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父亲大喜,认为我颇有才华。

但我背诗却老是杜甫的“舍南舍北皆春水”那首诗,父亲恼了,我心里更烦恼,太阳晒在背上不是暖烘烘而是热辣辣的,只觉浑身不自在,恨不得溜到后院去找阿荣伯玩。

⑦可是岁月不待人,一转眼间,父亲鬓边已添了星星白发,我也长大了。

战乱中流离转徙,没有一个冬天能够在故乡过着晒晒暖的安闲日子。

如今呢,更不必说了。

⑧台湾的天气,农历十一月中旬还得穿单衫,没有一丝冬意,飘雪花与雪后晒晒暖的情味,就只能在梦中追寻。

故乡呢,也似乎离得更远了。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晒晒暖”的说法,自然点题;

同时,又引出下文对故乡和亲友的回忆。

B.作者笔下的“阿荣伯”虽是长工,可是看起来两人却不像主仆,充满了长辈对小辈浓浓的关切疼爱。

C.我觉得“太阳晒在背上不是暖烘烘而是热辣辣的”,生动描写出了我背诗不熟被父亲生气批评后的感受。

D.文章在开头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娓娓道来,童年的乐趣,亲友的面影,如在眼前,真挚感人。

5.文章最后写道“台湾的天气,农历十一月中旬还得穿单衫,没有一丝冬意,飘雪花与雪后晒晒暖的情味,就只能在梦中追寻。

故乡呢,也似乎离得更远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6.琦君从小生活在江南农村古镇,她的作品往往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据国外媒体报道,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轨迹如同过山车一般,太阳能和风能的价格出现跌幅,中国圆满完成全年太阳能设备安装目标。

自2009年以来,太阳能价格跌幅大约为62%,而离岸风能的成本在近几年中也减少了一半,其在2017年内达到每兆瓦57英镑。

由此将会造成的结果是,各国政府将会在能源拍卖市场继续寻找成本达到历史谷底的太阳能和风能,而目前无需补贴的太阳能和风能农场正处于开发过程中。

荷兰国际集团油气方向技术总监兹瓦指出,整个2017年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持续保持高位发展,但增幅却并不明显,其中很大原因正是中国和德国等国家出现能源产能过剩以及能源价格下跌。

事实上,能源领域产能过剩的趋势将会一直延续到2018年。

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到2020年中国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2920亿英镑。

中国政府在《巴黎气候协定》峰会上还承诺将为国内煤炭使用量设置上限,事实上燃烧煤炭已经在多个中国城市造成严重空气污染,而中国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峰值。

备受各方期盼已久的中国国家排放交易机制已于2017年12月正式实施,该机制使得中国发电站在碳排放方面都会受到国家定价的制约。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国内的发电站仍严重依赖燃烧煤炭来生产电力。

(摘编自《凤凰国际》2018年1月)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报告网》2018年11月)

注:

由于新能源负荷的需求很难用计划进行硬性规定,需求会不断变化,再加上新能源不方便储存,不用掉就会浪费,所以就要将富余的经调度送到有需求的负荷点,这个过程就是消纳。

材料三:

进入新时代,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问题日益呈现系统化和复杂化,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律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更加重视对市场、技术、消费者等各种驱动因素及驱动机理的深入研究。

在此基础上,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区布局和系统结构,构建长期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

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呈现出多主体复杂动态博弈的特征,可再生能源的边际社会效益逐渐降低,激励政策实施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政策投资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日益突出,政策的杠杆作用也在逐步削弱。

亟需有关部门从不同主体的内在需求出发,深入探讨其决策动机、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综合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设计更加有效稳健的政策。

一些地方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差异,在可再生能源发展道路选择上同样也呈现多样化。

当前,亟需研究政策的普适性与差异性,确定好长期战略性引导政策,在此基础上,立足国情、省情、区情,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环境状况等方面制定更加有针对性和灵活有效的政策,构建符合“美丽中国”总要求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1月)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宏观调控,在全国各省实施配额制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存量消纳。

B.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18年国家在配额指标的下放上北方绝大部分省份要高于南方。

C.各省份配额目标在逐年上升,2020年的预期指标都明显高于2018年的配额指标。

D.内蒙古、云南两个省份应该算是可再生资源消纳大省,目前消纳比已明显高于配额目标。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国外媒体报道,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过程中,犹如过山车一般,价格都出现了跌幅。

B.中国和德国等国家出现能源产能过剩及能源价格下跌,导致2017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增幅并不明显。

C.虽然中国目前仍严重依赖燃烧煤炭来生产电力,但国内煤炭使用量的上限设置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减少。

D.中国只有严格推行减煤措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才有可能实现绿色转型,建设成为真正的“美丽中国”。

9.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也。

祖缵,典农中郎将。

父衡,以儒素显,仕至国子祭酒。

鲲少知名,通简有高识,不修威仪,好《老》《易》,能歌,善鼓琴,王衍、嵇绍并奇之。

左将军王敦引为长史,以讨杜弢功封咸亭侯。

母忧去职,服阕,迁敦大将军长史。

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鲲不徇功名,无砥砺行,居身于可否之间,虽自处若秽,而动不累高。

敦有不臣之迹,显于朝野。

鲲知不可以道匡弼,乃优游寄遇,不屑政事,从容讽议,卒岁而已。

每与毕卓、王尼、阮放等纵酒,敦以其名高,雅相宾礼。

尝使至都,明帝在东宫见之,甚相亲重。

问曰:

“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

”答曰:

“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

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温峤尝谓鲲子尚曰:

“尊大君岂惟识量淹远,至于神鉴沈深,虽诸葛瑾之喻孙权不过也。

”敦既诛害忠贤,而称疾不朝,将还武昌。

鲲喻敦曰:

“公大存社稷,建不世之勋,然天下之心实有未达。

若能朝天子,使君臣释然,万物之心于是乃服。

杖众望以顺群情,尽冲退以奉主上,如斯则勋侔一匡,名垂千载矣。

”敦曰:

“君能保无变乎?

”对曰:

“鲲近日入觐,主上侧席,迟得见公,宫省穆然,必无虞矣。

公若入朝,鲲请侍从。

”敦勃然曰:

“正复杀君等数百人,亦复何损于时!

”竟不朝而去。

是时朝望被害,皆为其忧。

而鲲推理安常,时进正言。

敦既不能用,内亦不悦。

军还,使之郡,莅政清肃,百姓爱之。

寻卒官,时年四十三。

敦死后,追赠太常,谥曰康。

(节选自《晋书·

谢鲲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B.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C.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D.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祭酒”,古代官职名称,古代专管宗庙祭祀飨宴时酹酒祭神的行政长官。

B.“东宫”,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

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在汉也代指太后。

C.“端”,古代礼服的名称,文中用法与“端章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意为“穿着礼服”。

D.“社稷”,古时君主为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到郊外祭祀土神和谷神,后就借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鲲年少成名,多才多能。

他年少知名,通达简傲有超人见识,不修饰威仪,爱好《老子》《易经》,能唱歌、善弹琴,王衍、嵇绍都认为他是奇才。

B.谢鲲高远畅达,不竞权势。

他不求功名,居身于可否之间,虽然自居好像秽浊,而行事不求积功高升。

后来悠闲自得地寄居,不致力于政事。

C.谢鲲敢于讽议,稳定朝野。

王敦诛害忠贤后,称病不上朝,谢鲲不惧淫威,斥责他有狼子野心,并用自身作保,希望他入朝觐见天子请罪。

D.谢鲲清廉肃静,深受爱戴。

他临政清廉肃敬,百姓爱戴他。

不久他死在官署,享年四十三岁,后被追赠为太常,谥号叫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母忧去职,服阕,迁敦大将军长史。

(2)每与毕卓、王尼、阮放等纵酒,敦以其名高,雅相宾礼。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念奴娇·

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写下这首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直说地点与时间,“更无一点风色”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

B.“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阕写景,回顾岭表一年。

C.“肝胆皆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与上阕“表里俱澄澈”虚实相映,写人写景内外一片澄明。

D.诗人最后作主人,请天地万物做客人,想象瑰丽;

敲击船沿,仰天长啸,豪情满怀。

15.请比较本词与曹操《短歌行》中“月”的意象,谈谈它们在艺术手法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自己虽然睡眠很少,屋漏床湿,但是想到天下的读书人,不禁喊出了“

,!

”的千古名言。

(2)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面对外界的称赞是“”,面对世人的责难是“”,在世间,他可谓没有什么追求。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____________,”写出了乐声由上个乐段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的变化过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生活中不时有这样的情景:

(),轻易就被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伪科学、反科学信息打败,令青少年乃至成人犯迷糊。

比如一些古装剧中的滴血验亲,现代医学就已证明没有科学依据。

而这些情景往往令观众,甚至引发一些青少年盲目相信与模仿。

还有的科普文章、科幻文学作品,一点科技的影子都没有,或、似是而非,或武断空想、歪曲事实,或把一些尚有争议的讨论当作结论来展示。

实际上,科学元素并非影视文娱表达的“天敌”,两者是能够结合好的。

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以其严谨的科学分析和“硬科幻”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识。

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阶段我们无法苛求所有人都能用科学的思维处理、分析问题。

我们能做的事情之一,是适应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多层次的特点,进一步调整科普方式,摒弃灌输知识的做法,学会从公众关心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的方式对话,用人们能够理解、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科学信息供给,防止伪科学。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真伪莫辨偷梁换柱盛气凌人乘虚而入

B.真伪莫辨移花接木居高临下乘虚而入

C.是非不分偷梁换柱居高临下趁火打劫

D.是非不分移花接木盛气凌人趁火打劫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其严谨的科学分析,把“硬科幻”作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B.通过其严谨的科学分析,把“硬科幻”作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C.以其严谨的科学分析,以“硬科幻”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D.通过其严谨的科学分析,以“硬科幻”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经教育工作者反复强调、科普人士多方传播才被公众知悉的科学常识

B.一个经教育工作者多方传播、科普人士反复强调才被公众知悉的科学常识

C.一个被公众知悉的科学常识经科普人士多方传播、教育工作者反复强调

D.一个被公众知悉的科学常识经科普人士反复强调、教育工作者多方传播

20.班委选举时,我们常可以从同学们的推选中看出两种不同的选人用人标准。

“该用谁”与“谁该用”,相同的字,不同的排列,蕴含着不同的价值判断。

请你品味差异,判明优劣,说明理由。

(5分)

21.在班上,一些同学不是沉迷于游戏就是刷手机追剧,班主任为此感到担忧,计划出一期黑板报,以“阅读引领成长,书香浸润人生”为主题。

宣传委员设计了一个“好书推荐”栏目,面向全班征稿。

请你从《论语》《边城》《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词,介绍作品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近日,江苏常州某学校召开关于实施教育惩戒的听证会,与会代表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心理学专家和法律界代表,大家共同讨论校园惩戒应如何开展实施,并希望建立惩戒制度,把“戒尺”还给老师。

这一事件引起广泛热议。

事后,该校校长回应:

惩戒不是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