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65666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39 大小:3.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9页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9页
亲,该文档总共1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1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文档格式.doc

前言 1

1总则 1

2术语和符号 2

2.1术语 2

2.2符号 2

3平面控制测量 5

3.1一般规定 5

3.2卫星定位测量 5

3.3导线测量 8

3.4三角形网测量 14

4高程控制测量 18

4.1一般规定 18

4.2水准测量 18

4.3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20

4.4GPS拟合高程测量 20

5地形测量 22

5.1一般规定 22

5.2图根控制测量 24

5.3测绘方法与技术要求 26

5.4纸质地形图数字化 31

5.5数字高程模型(DEM) 32

5.6一般地区地形测图 33

5.7城镇建筑区地形测图 34

5.8工矿区现状图测量 34

5.9水域地形测量 35

5.10地形图的修测与编绘 37

6线路测量 39

6.1一般规定 39

6.2铁路、公路测量 39

6.3架空索道测量 41

6.4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 41

6.5架空送电线路测量 42

7地下管线测量 44

7.1一般规定 44

7.2地下管线调查 44

7.3地下管线施测 45

7.4地下管线图绘制 45

7.5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46

8施工测量 47

8.1一般规定 47

8.2场区控制测量 47

8.3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49

8.4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 51

8.5桥梁施工测量 53

8.6隧道施工测量 54

9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 57

9.1一般规定 57

9.2竣工总图的编绘 57

9.3竣工总图的实测 58

10变形监测 59

10.1一般规定 59

10.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60

10.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61

10.4基本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61

10.5工业与民用建筑变形监测 64

10.6水工建筑物变形监测 66

10.7地下工程变形监测 68

10.8桥梁变形监测 70

10.9滑坡监测 71

10.10数据处理与变形分析 71

附录A精度要求较高工程的中误差评定方法 73

附录B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74

附录C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计算公式 77

附录D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78

附录E建筑方格网点标志规格及形式 81

附录F建构筑物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值的计算公式 82

附录G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计算公式 83

本规范用词说明 84

附:

条文说明 85

1总则 88

2术语和符号 90

2.1术语 90

2.2符号 90

3平面控制测量 91

3.1一般规定 91

3.2卫星定位测量 91

3.3导线测量 97

3.4三角形网测量 105

4高程控制测量 109

4.1一般规定 109

4.2水准测量 109

4.3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111

4.4GPS拟合高程测量 113

5地形测量 116

5.1一般规定 116

5.2图根控制测量 118

5.3测绘方法与技术要求 121

5.4纸质地形图数字化 124

5.5数字高程模型(DEM) 124

5.6一般地区地形测图 125

5.7城镇建筑区地形测图 126

5.8工矿区现状图测量 126

5.9水域地形测量 126

5.10地形图的修测与编绘 127

6线路测量 129

6.1一般规定 129

6.2铁路、公路测量 129

6.3架空索道测量 130

6.4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 131

6.5架空送电线路测量 131

7地下管线测量 133

7.1一般规定 133

7.2地下管线的调查 133

7.3地下管线施测 134

7.4地下管线图绘制 134

7.5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135

8施工测量 136

8.1一般规定 136

8.2场区控制测量 136

8.3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137

8.4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 139

8.5桥梁施工测量 140

8.6隧道施工测量 141

9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 145

9.1一般规定 145

9.2竣工总图的编绘 145

9.3竣工总图的实测 145

10变形监测 146

10.1一般规定 146

10.2水平位移基准网 147

10.3垂直位移基准网 149

10.4基本观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149

10.5工业与民用建筑变形监测 151

10.6水工建筑物变形监测 152

10.7地下工程变形监测 152

10.8桥梁变形监测 153

10.9滑坡监测 154

10.10数据处理与变形分析 154

138

1总则

1.0.1为了统一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使工程测量产品满足质量可靠、安全适用的原则,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工程建设领域的通用性工程测量工作。

1.0.3本规范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并以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可按附录A的方法评定观测精度。

注:

本规范条文中的中误差、闭合差、限差及较差,除特别标明外,通常采用省略正负号表示。

1.0.4工程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和相关设备,应做到及时检查、校正。

加强维护保养、定期检修。

(对相关的测量软件,正式使用前应进行验证。

1.0.5对工程中所引用的成果资料,应进行检核。

1.0.6各类工程的测量工作,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说明和理解1:

1.通用性工程测量工作。

有色冶金、石油、化工、水利、电力、机械、铁路、航务、城建等行业

2.本规范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并以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3.工程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和相关设备,应做到及时检查、校正。

4.各类工程的测量工作,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卫星定位测量satellitepositioning

利用多台接收机同时接收多颗定位卫星信号,确定地面点三维坐标的方法。

2.1.2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satellitepositioningcontrolnetwork

利用卫星定位测量技术建立的地面三维测量控制网。

2.1.3三角形网triangularnetwork

由一系列相连的三角形构成的测量控制网。

2.1.4三角形网测量triangularcontrolnetworksurvey

通过测定三角形网中各三角形的顶点水平角、边的长度,来确定控制点位置的方法。

其是对已往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和边角网测量的统称。

2.1.52″级仪器2″classinstrument

2″级仪器是指一测回水平方向中误差为2″的测角仪器,其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光学经纬仪。

1″级仪器和6″级仪器的定义方法相同。

2.1.65mm级仪器5mmclassinstrument

5mm级仪器是指当测距长度为1km时,电磁波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为5mm,其包括测距仪、全站仪。

10mm级仪器的定义方法相同。

2.1.7数字地形图digitaltopographicmap

将地形信息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采用计算机生成和计算机数据格式存储的地形图。

2.1.8纸质地形图papertopographicmap

将地形信息直接用符号、注记及等高线表示绘制在纸质或聚酯薄膜上的正射投影图。

2.1.9变形监测deformationandsettlementmonitoring

对建构筑物及其地基、建筑基坑或一定范围内的岩体及土体的位移、沉降、倾斜、挠度、裂缝进行监测,并对相关影响因素(如,地下水、温度、应力应变等)进行监测,并提供变形分析预报的过程。

2.2符号

A——GPS接收机标称的固定误差;

a——电磁波测距仪器标称的固定误差;

B——GPS接收机标称的比例误差系数;

b——电磁波测距仪器标称的比例误差系数;

C——照准差;

D——电磁波测距边长度、GPS-RTK参考站到检查点的距离、送变电线路档距;

——水平距离;

d——GPS网相邻点间的距离、灌注桩的桩径;

DS05、DS1、DS3——水准仪的型号;

——方位角闭合差;

——等高距;

——平均高程;

H——水深、建构筑物的高度、安装测量管道垂直部分长度、桥梁索塔高度;

h——高差、建筑施工的沉井高度;

i——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

K——大气折光系数;

L——线路长度、天车或起重机轨道长度、桥的总长、桥的跨径、隧道两开挖洞口间长度;

l——测点至线路中桩的水平距离、桥梁所跨越的江、河、峡谷的宽度;

M——测图比例尺分母、中误差;

M△——高差偶然中误差;

MW——高差全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方位角中误差;

——地下管线重复探查的平面位置中误差;

——地下管线重复探查的埋深中误差;

N——附合线路或闭合环的个数;

n——测站数、测段数、边数、基线数、三角形个数、建筑物结构的跨数;

P——测量的权;

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

S——边长、斜距、两相邻细部点间的距离、转点桩至中桩的距离、隧道洞外水准路线长度或两开挖洞口间长度;

T——边长相对中误差分母;

W——闭合差;

WxWyWz——坐标分量闭合差;

Wf、Wg、Wj、Wb——分别为方位角条件、固定角条件、角-极条件、边(基线)条件自由项的限差;

a——垂直角、地面倾角、长度比例系数;

——对向观测的高差较差;

——测站点1向照准点2观测方向的方向改化值;

△d——长度较差;

△a——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

△H、△V——隐蔽管线点探查的水平位置限差、埋深限差;

△Si——重复探查的复查点位与原点位的水平距离;

△Hi——重复探查的复查点位与原点位的埋深较差;

Δ——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深度检查较差;

——单位权中误差;

——基线长度中误差;

说明和理解2:

参考:

1.《测绘基本术语》GB\T14911-941990-01-14发布1994-10-01实施

2.《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T50228-961996-06-05发布1996-10-01实施

3平面控制测量

3.1一般规定

3.1.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导线及导线网、三角形网等形式。

3.1.2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及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

3.1.3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1.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制宜,且适当考虑发展。

当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时,应同时考虑联测方案。

2.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选择。

3.加密控制网,可越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

3.1.4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

1采用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3°

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采用高斯正形投影3°

带,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或任意带,投影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3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4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

5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

3.2卫星定位测量

(Ⅰ)卫星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3.2.1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表3.2.1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平均边长(km)

固定误差A

(mm)

比例误差系数B(mm/km)

约束点间的

边长相对中误差

约束平差后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二等

9

≤10

≤2

≤1/250000

≤1/120000

三等

4.5

≤5

≤1/150000

≤1/70000

四等

2

≤1/100000

≤1/40000

一级

1

≤20

≤1/20000

二级

0.5

≤40

≤1/10000

3.2.2各等级控制网相邻点间的基线精度,可用公式3.2.2表示。

(3.2.2)

式中——基线长度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km);

d——平均边长(km)。

3.2.3GPS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1GPS网的测量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3.2.3-1)

W=

式中m——GPS网测量中误差;

N——GPS网中异步环的个数;

n——异步环的边数;

W——异步环的环闭合差;

WxWyWz——异步环的各坐标分量闭合差。

2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并符合(3.2.3-2)式的规定。

  m≤(3.2.3-2)

(Ⅱ)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

3.2.4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测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

2首级网布设时,宜联测2个以上高等级国家控制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

对控制网内的长边,宜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

3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制网中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6条;

4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量的1.5倍;

5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本规范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比较灵活的布网方式。

6对于采用GPS-RTK测图的测区,在控制网的设计中应顾及参考站点的分布及位置。

3.2.5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于加密和扩展,每个控制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方向;

2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

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

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

3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

3.2.6控制点埋石要求见附录B,并绘制点之记。

(Ⅲ)GPS观测

3.2.7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7的规定。

表3.2.7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等   级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接收机类型

双频或单频

仪器标称精度

10mm+2ppm

10mm+5ppm

观测量

载波相位

卫星高度角(°

静态

≥15

快速静态

有效观测卫星数

≥5

≥4

观测时段长度(min)

≥90

≥60

≥45

≥30

数据采样间隔(s)

10~30

5~15

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

≤6

≤8

当采用双频接收机进行快速静态测量时,观测时段长度可缩短为10min。

3.2.8规模较大的测区,应编制作业计划。

3.2.9GPS控制测量测量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

1观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检查电池的容量、接收机的内存和可储存空间是否充足。

2.天线安置的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天线高量取应精确至1mm。

3.观测中,应避免在接收机近旁使用无线电通讯工具。

4.作业同时,应做好测站记录,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号、仪器高、开关机时间等相关的测站信息。

(Ⅳ)GPS测量数据处理

3.2.10基线解算,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起算点的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宜少于30min;

2解算模式可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也可采用多基线解算模式;

3解算成果,应采用双差固定解。

3.2.11GPS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及复测基线检核,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列各式要求:

(3.2.11-1)

(3.2.11-2)

(3.2.11-3)

(3.2.11-4)

(3.2.11-5)

式中——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2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列各式要求:

(3.2.11-6)

(3.2.11-7)

(3.2.11-8)

(3.2.11-9)

(3.2.11-10)

式中——异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3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下式要求:

(3.2.14-11)

3.2.12当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舍弃不合格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所构成异步环的边数不应超过3.2.4条第3款的规定。

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有关的同步图形。

3.2.13外业观测数据检验合格后,应按3.2.3条对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