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6145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界名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外国教育通史》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九届中国图书奖,被学界公认为本学科奠基性的经典学术着作;

《外国近代教育史》获河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着作类一等奖。

滕大春教授对于外国教育史领域内许多问题的研究均具有开创性意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他的学术观点及见解受到国内外教育史学界的普遍赞誉和尊重。

主要表现为:

(一)他根据国外学者的考古发掘和苏美尔文的解读,认为古代东方国家教育不但堪与古代西方国家相媲美,而且是早于西方古国而发达的。

他还对佛教教育和伊斯兰教教育深入探索,从而破除以往仅以基督教教育为主体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这样就纠正了多年以来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所造成的误解,扩大了外国教育史的学科研究领域,从而展示了人类教育发展演变的真实面貌。

(二)他以“文化多元论”取代“文化一元论”理论,不但兼顾东西方国家教育的成长迈进,还重视东西方国家教育的彼此沟通和互相交流。

认为人类的文化教育不是绝缘体,如今一般国家的学校皆是混血儿,绝不应重蹈故辙,仅仅孤立地看待各时代和各国的教育,而应着眼于人类教育的整体性。

他认为唯有善于掌握这种整体性,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

(三)他注重以阶级观点分析教育发展,但同样推崇各历史时期教育建设对于生产斗争和文化积累的重大效益,破除曾把教育史片面歪曲为教育领域阶级斗争史的陈旧观念。

(四)他依据大量翔实的教育史资料,对美国教育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美国国家的强盛端赖教育制度之建设与教育理论之探索,美国教育发展的道路基本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众多国家继续发展教育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

 滕大春先生一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在教学岗位上默默奉献,曾讲授教育学、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名着选读、美国教育等课程。

在教学中他融合古今中外教育,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拓宽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教学效果优良,被誉为良师益友。

他为人谦虚和蔼,诚笃慎行,对于众多师生请教问题无不竭力答复,奖掖后进。

在教学上老而弥坚,年愈90仍育人不倦。

1987年以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外国教育史博士生上,共培养博士生10余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外国教育史学界的学术骨干。

滕先生视博士生为国家巨大财富,要求他们踏踏实实做人,“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

  滕大春先生积极参加并推动教育学术活动的开展。

先后多次参加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会议,曾被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杭州大学等众多高校邀请作教育专题学术报告,对教育学术活动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所获荣誉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滕大春先生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同年获河北省人民政府劳动模范荣誉证书。

1992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管优秀专家”、“资深省管优秀专家”。

1996年9月,滕先生出席全国老教授协会会议,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缅怀前辈

  滕大春先生是一位功绩卓着、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术带头人。

他以高尚的品格和卓着的成就,在我国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他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立志教育报国,以马列主义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他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不畏艰险,锲而不舍。

他为人谦和,胸襟坦荡,爱憎分明。

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

滕大春先生崇高的人格力量、执着严谨的治学态度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博古通今,无私奉献的教育史学家

  着名学者王国维曾有“境界”说,一个人兼具人品和学养的境界,就具有一种力量,这种“境界”的力量可以滋养心灵,穿透时空,平和而久远。

滕大春先生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用一生的写照为我们诠释了“境界”的内涵。

滕大春是我国教育史学界的泰斗,是外国教育史学研究的巨擘。

他不仅仅是一位专才,一位学问家;

更是一位教育家,一位道德家。

从他的人生历程和奋斗足迹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一代大师在治学态度和人格修养上的崇高“境界”。

熊明安

现代着名教育史学专家曾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会顾问,广西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会顾问。

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主编学术着作16部,有11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

1992年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高等教育史》、《中国教学思想史》、《中华民国教育史》、《四川教育史稿》、《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等等,发表论文60余篇;

《晏阳初教育论着选》,合着了《中国教育家传略》、《简明中国教育史》、《西南师范大学校史稿》、《教育学名词浅释》等着作;

参编了《魏晋南北朝教育论着选》;

校译了前苏联中师教材《教育学》。

研究成果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他所着《中国高等教育史》曾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首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中华民国教育史》、《中国教学思想史》分别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合着的《简明中国教育史》、《西南师范大学校史稿》、《教育学名词浅释》均分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其主持的《西南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渗透职教因素的调查与试验研究》项目获1996年度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基础教育实验优秀成果二等奖。

熊教授的研究领域新颖而广阔,有专题教育史、断代教育史、教育通史、教育思想史、地方教育史、学校教育史,以及教育史料的研究整理、他的《中国高等教育史》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开辟了教育专史的新路。

《中华民国教育史》填补了民国教育史研究的空白,开了中国断代教育史的先例。

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史学科的发展,深化了教育史学科的研究。

熊教授治学严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治史原则,在充分掌握可靠史料的基础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囿于成说。

他对民国时期的黄炎培、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教育家进行农村教育改革实验的评价与众不同,充分表现出他的治史观点和态度。

杜成宪

杜成宪教授,男,1954年8月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东阳。

1971年中学毕业去崇明农场务农。

1976年入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卫生学校读书,次年留校任教。

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88年留系任教,先后任中国教育史教研室主任、教育系副主任、代理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十五”、“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史学科评议组成员;

2003年受聘全国普通高校本科评估专家组成员;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组长。

现从事专业及方向:

中国传统教育、中国考试制度、教育史学理论、中外教育史比较等。

此外,对中国的工艺文化、茶文化也有兴趣

主要编着:

《早期儒家学习范畴研究》(1994)、《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卷副主编,1995)、《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先秦卷)》(1995)、《中国教育管理史》(参着,1996)、《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参着,1997)、《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第一作者,1998)、《中国幼儿教育史》(第一作者,1998)、《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隋唐五代卷)》(副主编,2000)、《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参着,2000)、《中外教育简史》(主编之一,2002)、《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第一主编,2004)、《教育史学》(第一作者,2004)、《中国考试通史》(第一卷主编之一,2004)、《城市中小学校课程开发的实践与课题——中日比较研究》(中方主编,2005)、《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学卷》(副主编,2005)、《大学之道——华东师大的办学理念与实践》(副主编,2006)

主要论文:

《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与教育》(1993)、《试论<

周易>

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1994)、《关于中国第一本<

中国教育史>

的几个问题》(1996)、《对“中国教育史”几层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辨析》(1996)、《中国教育史学科能否分享“科学”的美名?

》(1996)、《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试构》(1997)、《稷下学宫新探》(1998)、《中国二三十年代几种教育史观试论》(1998)、《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1999)、《20世纪关于中国教育史分期问题的探索》(2000)、《唐代进士考试三场制度的形成与演变》(2001)、《20世纪关于中国教育史发展线索问题的探索》(2001)、《从儿童歌谣、游戏和绘画透视中国传统儿童观》(2001)、《关于教育史学评论的理论思考》(2003)、《近二十五年来中国教育史研究进展概述》、《试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周期》、《中国课程概念从传统到近代的演变》(2005)、《科举考试制度为什么存在1300年?

》(2006)、《成长的轨迹——华东师大教育学系25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教育史研究方法论探析》(2007)等。

主要科研项目:

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上海教育史”(2001)、“上海教育志”(2003)、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国教育史学一百年”(200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教师专业发展研究”(2002)、日本文部省资助华东师大与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合作项目“城市中小学校课程开发的实践与课题——中日比较研究”(2004)、华东师大“9845工程”项目“孟宪承文集”(2007)等

张斌贤

 张斌贤,男,1961年5月8日出生,汉族。

中共党员。

  1983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86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教育系外国教育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讲师),1995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副主任,从

  1998年7月至现在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1月至2001年3月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2001年3月至现在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张斌贤教授的主要专业特长是:

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政治学、现代西方大学学术体制、学术职业研究。

自1986年以来,先后担任本科教学课程:

外国教育史、西方教育思想、现代西方教育流派、外国教育管理史、教育政治学,等;

担任研究生课程:

教育史专题研究、教育史研究方法,等。

  自1986年以来,先后参与了“八五”、“九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研究:

主持的科研项目有:

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学生政治认识的发展与学校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研究: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现代教育观念的起源与结构”、美国杜威基金会资助的项目“杜威教育哲学研究。

主要成果有:

《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

《教育政治学》(合着),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现代国家教育管理体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西方教育思想史》(合着),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外国教育管理史》(合着),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近代卷,合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高屋建瓴--现代教育的新观念》(主编),铁道出版社1997年;

《西方理性主义教育思潮评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四期;

《公民教育的目的、途径与方式》,《教育评论》1997年第四期;

《学生政治认识的发展与学校政治教育的改革》,《教育研究》1990年第九期,等。

  发表的论文有《进步主义教育:

概念及其历史发展》、《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定位》、《社会改造主义的兴起及其进步主义教育的关系》、《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现代教育发展》、《关于当前素质教育研究的思考》、《试论我国教育科研体制的改革》、《中外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动力的比较》、《全面危机中的教育史学研究》、《中外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机制的比较研究》、《试论公民教育的意义、动力和实施途径》、《试论当前教育研究中的“唯科学主义”倾向》、《从“加大政府行为力度”谈起——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等。

  曾于1995年成为北京市“百人工程”培养人选。

2000年9月被列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2000年11月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相关评论:

三尺讲台天地宽,乐在园中育桃李

  ――记2009年度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张斌贤教授

  三尺讲台之上,他恪尽职守,诲人不倦;

桃李芬芳之季,他虚怀若谷,乐在其中;

着书立说之时,他甘于寂寞,勤于探索。

  对待学生,他仿佛是在画工笔画,细细雕琢,爱生如爱子。

他以学养深厚、治学严谨成为学生们最欢迎的教师之一。

  对待学术,他又像是在画写意画,高屋建瓴,他是教学团队的领头雁,是指引学科发展方向的领路人。

  他就是我们的主人公――2009年度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张斌贤教授。

  为师之道贵以热爱  

 身为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张斌贤总是首先想到自己是教师,第一职责应该是教学。

1986年7月,那年他才25岁,硕士毕业,就已经走上讲台开始了教师生涯。

“老师”的称号虽然朴素,却是他最为珍重的一个称呼。

他认为自己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学者、管理者。

自执教以来,他先后讲授的本科教学课程有外国教育史、西方教育思想、现代西方教育流派、外国教育管理史、教育政治学等。

研究生课程有教育史专题研究、教育史研究方法等。

听他授课的人不计其数,他的课堂始终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因此也得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精品课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四个一批”人才等一系列的荣誉。

这些荣誉在他看来,更多的是赋予他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我非常热爱教学。

”这是采访中张老师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在当下的形式中,总会有各种外界的因素,使不少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中偏重了科研的比重,而在张老师的心里,“教学是第一任务”。

谈起教师的职责,张斌贤认为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他们的发展需要是教师职业存在的前提和教师工作的根本目的。

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下,他在执教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这或许也是他之所以受众多学生敬爱的原因之一吧。

  在与张老师的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得知,张老师一直强调“居高声自远”,并要求时刻保持自己处于学科领先的地位。

他谈到北师大的教育学科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领域标兵,他所在的外国教育史研究团队也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团队。

但他从未固步自封,局限于北师大甚至中国这个小的学术圈子里。

他积极地参与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体验学术信息的前沿动态,以使自己的学术处于“常为新”的状态。

他认为,只有站在领域最高端,才能够纵观整个的发展变化,才能把最快、最准确的信息带给学生,引领学生走向更高更远。

张斌贤就是这样一位教师、学者,喜欢和学生在一起,热爱教书,酷爱西方教育史构筑了他对教师、学者含义全部的理解,而这份执着的热爱是他为师之道的根本源泉。

  分工合作教研互动

  2008年,张斌贤教授主讲的“外国教育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同年,他主编的《外国教育思想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

  “这门课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精品课,只依靠一个人绝对是不可能的,它依靠的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努力”。

张斌贤教授特别强调了团队协作对于建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努力,该课程形成了一支能适应学科发展的教学队伍,由张斌贤教授作为带头人的六人组成。

日常教学工作中,张斌贤教授负责进行教学协调,充分发挥各个老师在不同专业方向领域的专长。

正如张斌贤教授所说:

“团队教学既保证了知识的广度,同时也弥补了单个教师知识结构的不足,让学生深入各个领域学习知识。

  谈到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张斌贤教授有自己的见解。

他说,教学水平的提高与科研进展互为因果,两者互相促进。

通过科研实践,教师深入探索新的科研问题,所获得的新理论和新见解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实践,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为教师探寻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提供了新线索和新思路。

因此,在张老师看来,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相互结合,是创建精品课程的保证,也是提高学科整体实力的必由之路。

他由衷地认为“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

  因此,他把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作为自己在20多年的人才培养和科研生涯中始终坚持并不断努力的工作目标。

他坚信只有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不断把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才能使知识的传递更为有效,使学生乐学、好学。

  春风化雨乐育爱教  

 “张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学生的事情当作是自己的事情一样操心”他的学生、外国教育史2008级博士生陈瑶如此说道。

她如今在云南师范大学做教师。

当年正是张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

那时候张老师是陈瑶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在仔细审阅了陈瑶的论文后,张老师给她给了很多中肯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他对陈瑶说:

“只要你有决心,你还是可以在学术科研的路上走得更远的”,就是这一句话,让陈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一直坚持在外国史学术科研道路上,并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她坦言道:

“要不是张老师当初的肯定和一直以来的关心,我不会走到今天”

  张斌贤老师的教学以严谨着称。

因此,他的很多学生都吃过苦头。

他的博士生告诉记者,有一次张老师给他布置了读书报告,让他去看一本英文原文版的西方教育史方面的书。

结果他由于偷懒直接去图书馆借了中文译文版,写了一份读书报告交了上去。

结果一下子就被“火眼金睛”的张老师识破并严厉批评了一番。

张斌贤教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做学术研究第一要素就是要科学严谨,治学不严谨是出不了成果的,史学研究更是要建立在第一手研究资料上的,更需要严格、严谨。

  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张斌贤教授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发展的有机结合。

他运用多种手段,通过不同环节,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他认为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成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成人。

先学会做人,再做学问。

  他的学生说,张老师上课,总是给学生们带来很多惊喜。

在课堂上,他不单单是给我们讲课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教给我们学习的方法,分享他的思想。

我们喜欢听张老师的课,更喜欢张老师分享给我们的好的方法和思路。

  张斌贤教授鼓励他的学生说:

“大学校园是一个人生的实验场所,在大学时代,要敢于尝试,勇于探索;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但大学并不是“自动提款机”;

要获得知识和你想拥有的一切,你需要付出持续不懈的努力”。

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之下,他的学生已经在四面八方开枝散叶,将西方教育史学科在全国各地高校发展开来,桃李芬芳之季,他觉得很欣慰。

  20多年来,张斌贤育人无数,他先后指导培养的研究生已经多达数十名,经他直接或间接指导的本科生更是不计其数。

经张老师教育指导过的学生,无论是硕士、博士,还是本科生,都对张老师的严谨、认真、细心和爱护念念不忘。

每逢教师节,他都会收到来自各地学生的贺信,同学们以自己真挚的语言表达对张老师的感激和热爱之情,并表示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延续张老师传承下来的育人精神。

  新起点追求无止境  

 2009年1月,张斌贤教授从工作了8年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的管理岗位上退了下来,在他看来,最大的变化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一心一意地好好教书和做研究。

一年来,张斌贤教授觉得自己重新又回到了熟悉的环境,教学、科研,他方方面面都处理的游刃有余。

  2009年,他又获得了北京市以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同时他主持的西方教育史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此外,他还组织团队成员一起开展了《美国着名大学校长丛书》等各类书籍的编写工作。

谈及新一年的工作计划,张斌贤教授谈到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开一门公共选修课“美国教育史”,争取让更多喜欢西方教育史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有关领域的知识和前沿资讯。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教育史这门学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被边缘化的,很多人对历史学有着这样那样的偏见。

对此,张斌贤说:

“教育史不是一门急功近利的学科,而是一门真正充满智慧、充满乐趣的学问。

”张斌贤教授的这段话,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学者对于学科的热爱,对于他来说,教书育人,研究西方教育史,与其说是一门学问、一种事业,更应当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高度,一种足以用一生去追求的境界.

田正平

 田正平,男,1944年12月20日生,山西省应县人。

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1981年在杭州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81年至今,在杭州大学、浙江大学任教职。

曾任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浙江大学中外教育现代化研究所所长,现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社会兼职有: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史学科组成员,中国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学术荣誉有:

1995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定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田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史和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是:

中国教育现代化史、中外教育交流史、中国高等教育史、中国留学教育史、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史等。

曾先后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和教育部教育科学重点课题"

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

、"

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