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625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b)李昉、吴淑等《太平广记》500卷

c)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1000卷,数量最大,是我国类书发展史上较为成熟和完备的一部类书。

(4)宋代私修类书:

a)王应麟《玉海》,最出色,首创《艺文》一类记载图书目录,在目录学上有贡献。

b)章如愚《群书考索》

c)潘自牧《记纂渊海》

(5)明修《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

7、分别列举宋代私修书目3部、古籍丛书2套:

(1)宋代私修书目:

a)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b)尤袤《遂初堂书目》

c)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2)古籍丛书:

a)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俞鼎孙、俞经同编《儒学警悟》

b)宋度宗咸淳9年(1273)左圭《百川学海》

8、列举4位清代知名校勘学家及其代表著作:

1)对校派:

代表:

卢文弨《抱经堂丛书》《群书拾补》

顾广圻《思适斋集》

黄丕烈《百宋一廛赋》《士礼居丛书》

2)理校派

代表:

戴震《水经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

王引之《经传释词》《经义述闻》

俞樾《诸子平议》

9、列举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现的新史料及由此而形成的新学问:

(1)殷墟甲骨——卜辞研究

(2)敦煌遗书——敦煌学

(3)简牍文书——简牍整理

(4)内阁大库明清档案——历史档案学

10、列举陈垣在历史文献学上的代表著作5部:

《文津阁四库全书册数页数表》、《四库书目考异》、《四库全书纂修始末》、《四库撰人录》、《四库书名录》、《明末清初教士译著现存目录》、《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陈垣史源学杂文》

11、列举我国历史上的两大图分类体系:

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十二分类、美国杜威的十进分类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简称“人大法”;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

12、列举5部史志目录:

v《汉书•艺文志》一卷

v《隋书•经籍志》四卷

v《旧唐书•经籍志》二卷

v《新唐书•艺文志》四卷

v《宋史•艺文志》八卷

v《明史•艺文志》四卷

v《清史稿·

艺文志》四卷

13、列举以刊刻主体划分的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

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14、列举活字本的类型:

泥活字本、木活字本、金属活字本(主要是铜活字)

15、列举古书错误的主要类型:

讹(误)、脱(夺、阙、脱简)、衍(羡)、倒

16、列举古书讹误的原因:

形近而讹、音近而讹、因文字分合而讹、因字体变化而讹、因上下文而讹、因注文而讹

17、列举作伪的原因:

崇古传道、争胜、牟利、嫁祸、诬蔑、自耻、借重、好事、求名误题

18、列举伪书的价值:

1)真书里面,可能有没有价值的东西;

而伪书里面,也许保存着有用的资料。

2)伪书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完全可以把它作为某个时期的著作来阅读、研究。

3)先秦两汉时期,古人著书,常不署名;

一些书又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最后署名的常是他们的先师或学派创始人。

这样就出现了“误编”或“附益”等的真伪问题。

这些书如经辨识条别,就反映了学术源流、师承传授的难得史料。

19、列举3位知名的辑佚学家及其代表作:

王应麟《困学纪闻》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史》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王谟《汉魏佚书抄》

二、简答题

1、文献的涵义是什么?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

八佾》,其涵义在历史上不断演变。

从其本义来看,“文”指文章典籍,档案等文字材料,“献”指博学多闻、熟悉礼仪掌故的贤人所承载的知识信息(或古代耆旧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也包括他们的事迹)。

文是死的资料归根到底需要献来习、传,文与献相为用,遂成文献,即著录于文章典籍中的文字资料与传习于贤人的礼仪等知识信息。

文献含义的演变:

在宋代文献的含义发生变化,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对文献的解释是‘文指叙事,献指论事’。

明代时“文献”作为文献资料的代称。

后不同人也有不同的解释。

现在按国家标准认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在情报学上又定义为以一定方式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记录一定载体之上所形成的东西叫文献。

因此,文献是通过一定载体记录下来的以文字符号、声音、图像等为主要记录手段的知识和信息。

2、方志有哪些种类?

我国地方志名目众多,大概可分为区域志、专志和杂志三大类。

区域志:

记载一定范围的志书。

总志:

记载两省以上范围的志书,如《大清一统志》、《括地志》等。

省志:

又叫通志,一省范围的方志,如《湖北通志》等。

府志:

一府范围的方志,如《顺天府志》等。

州志:

一州范围的方志,如《宿州志》等。

厅志:

一厅范围的方志,如《宁远厅志》等。

县志:

一县范围的志书,如《平山县志》等。

乡镇志:

记载一个乡、镇及村的情况的志书,如《南翔镇志》等。

专志:

专记某项内容或以某项内容为主要内容的志书。

又可分为都邑志如《长安志》、工程志如《分江水考》、山水志如《黄山志》、名胜志如《灵隐寺志》、风土志如《岳阳风土志》、边关志如《山海关志》、盐井志如《黑盐井志》。

杂志:

私人撰写的记地、记人、记物、记事的志书,如龚明之《关中记闻》等。

2、文献聚散的原因有哪些?

1)汇聚的原因:

A.“文治”的需要:

(1)武能兴邦、文能守成;

(2)偃武修文,与民休息

B.“资治”的功能:

司马光《资治通鉴》,神宗说: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C.其他原因:

传承“斯文”;

追求“不朽”;

探讨大道;

个人爱好:

藏书、著书

2)典籍散佚的原因:

有形的摧毁、无形的摧毁;

人为的(有意识、无意识)、自然的

A.破坏性文化政策和措施

B.战争和动乱(农民起义、侵略战争、内乱等)

C.保管不善,水、火、虫、鼠等自然灾害

D.重德轻艺、以新掩旧、重文词轻朴学、因人废言、视图书为奇货不轻意示人、不提倡、质量低劣、应运而生、不受重视、篇幅冗长而重复、地方偏远又交通不畅、作者声名不著等。

4、举例说明文献聚散与社会治乱有何关系?

从历代文献的聚散看,国家的治乱兴衰与历史文献时聚散存亡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

“隋开皇之盛极矣,未几皆烬于广陵”。

胡应麟《经籍会通》还发表感慨说:

“图籍废兴,大概关系国家气运,岂小小哉!

”这正是着意强调图书文献的聚散与国运兴衰的直接关系,表示出时代治乱所具有的现实作用

又如:

“唐开元之盛极矣,俄顷悉灰于安、史”。

可见图书盛聚的形成往往在国家统一强盛和统治者加以重视之时,而图书的散佚则和战乱和社会混乱有关。

5、刘向、刘歆整理文献的方法与步骤如何?

有何成果及影响?

1)程序和特点:

A.广罗众本,互相参校;

B.补缺去重,定著篇章;

C.校定字句、订正脱误;

D.命定书名;

E.眷清新本;

F.撰写叙录;

2)成果和影响:

A.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整理、著录、管理文献的方法

a)通人校书;

b)久任其职;

c)接续有人。

B.撰写《别录》、《七略》,开创了我国书目提要的著录体式

a)提供了编制完整目录的方法和体制;

b)创立了图书评论的方法;

c)利用提要进行学术、学派论争。

C.在校勘、辨伪等各个分支学科上都有杰出成就。

6、班固《汉志》对刘歆《七略》作了哪些调整改编?

1)散“辑略”于38种之后,书目与叙录结合,加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

2)对原文作一定调整和删补:

A.“出”:

移出,将不合适的图书移出该类;

B.“入”:

增加《七略》完成后的刘向、扬雄、杜林三家著作

C.“省”:

因重复或其它原因删除图书部分图书。

3)节录各书叙录为小注,附录到各书之下,并作一定的补充。

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献注释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1)传统注释方式的延续与转变:

A.王肃最显,专与郑学作对,遍注群经

B.虞翻《易注》,汉代象数易学的集大成之作

C.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以玄学义理作解,有了新变化

2)集解、义疏体注释的流行:

A.集解

a)何晏《论语集解》首创集解体,集中保存了汉魏古注;

b)韦昭《国语解》,集汉魏旧注而成;

c)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d)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

B.义疏:

受佛经讲疏的影响

a)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标志义疏体的正式出现

b)唐孔颖达等《五经正义》,加贾公彦《仪礼注疏》、《周礼注疏》、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杨士勋《春秋穀梁传注疏》,合称《九经正义》,总结汉隋经学,再次强调儒学独尊,经学一统。

c)《史记》三家注:

南朝宋裴駰《史记集解》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3)以增补文献为主的新注释法

A.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补》(P83)

内容:

补阙、备异、矫妄、论辩

贡献:

保存史料、丰富注史方法、发展史学批评

B.南朝梁刘昭《后汉书注》

增补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今已合编入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唯八志保留为刘昭所注。

C.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a)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b)刘孝标注称引宏富,注重考辨

D.北魏郦道元《水经注》(P84)

a)《水经》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地理著作,旧题汉桑钦撰。

b)郦道元注的贡献:

义例谨严,以“过”、“迳”明义例;

强调实地考察;

纠正《水经》之误;

录存、考证魏晋石刻资料,为宋代金石学之先导。

8、历代图书分类法有哪些主要的种类?

其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1)六分法——代表作:

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班固《汉书·

艺文志》

2)四分法——代表作:

西晋荀勗《中经新簿》、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唐代《隋书·

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

3)五分法——代表作:

梁祖暅《五部书目》

4)七分法——代表作:

梁阮孝绪《七录》

5)十二分类法——代表作:

宋郑樵《通志·

艺文略》

9、宋代方志学取得了怎么样的进步?

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成为宋元方志的直接渊源;

2)周应合《建康志》,卷首《修志本末》为南宋方志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宋代方志的编修走向成熟和繁荣,方志体例逐渐完善并趋于定型,方志数量多,方志学成熟于南宋。

取得的进步:

明确提出编修方志的目的和作用是‘存教化,识典章’

认识到方志性质是地方史,内容包括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因而注意按史法修志;

坚持详今略古的修志原则,重视调查搜访地方文献和当今材料;

确定了方志的完整体例,即把志书分为纪、图、表、志、传五部分;

确立了设置机构以及专家修志的编纂要求和具体步骤。

10、胡应麟在文献学上有什么贡献?

胡应麟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在文献学上也有重大成就,著有《经籍会通》、《四部正讹》、《九流绪论》等书。

其中《经籍会通》是胡应麟对历代书籍编纂源流、散失混杂、刻印收藏等情况作综合性、比较性研究后的成果。

是一种议论与记载合编、考辨与传闻共存的古代文献史笔记。

其主要成就有三个方面:

一是保留了有关书籍流传的重要文献;

二是考证了典籍源流与演变;

三是在检阅历代史志目录、公私目录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各家书目优劣,分析类例得失,对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做出了比较科学的总结。

而胡应麟的《四部正讹》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地道的辨伪专著,他首次综考四部之书,扩大了考辨的范围《四部正讹》考辨了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书集在内的100余种著述;

首次总结了伪书产生的原因、伪书的种类,将伪书产生的原因及伪书的种类归结为二十一种,几乎将伪书的种类及作伪的原因囊括殆尽;

第一次系统总结辨伪的方法;

标志着辨伪学的确立。

胡应麟还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文献著录情况、作者处境、文体形式、语言称呼以及典籍由来等方面进行考察,层层推勘,细心审订,考辨了70多种古籍,取得很大成绩。

在文献学史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1、《永乐大典》的编纂特色及其价值如何?

编纂特色:

体例:

“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

1)依《洪武正韵》韵目,按韵分列单字;

2)每一字下详注音韵训释,备录各种字体;

3)分类汇辑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

价值:

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

1)在类书编纂史上,发展为百科全书形式,最值得珍视;

2)保存了宋元以前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

3)在校勘、辑佚等方面价值可观。

12、张之洞《书目答问》的成功表现在哪些方面?

1)有两大长处:

A.注重通行、实用,所例数目大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史料价值,而且特别注意收录清人超越前人的最新研究成果。

B.重视版本的记载,所列版本比较常见易寻。

2)《书目答问》的价值与贡献:

A.举要选录重要古籍2200余种,给初学者带来极大方便

B.总结了清代学术成果,延续和补充了《四库总目》的不足

C.在体例上新设“丛书”、“别录”两部,有所创新和改进。

13、罗振玉、王国维的文献学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1)罗振玉的文献学成就:

A.整理、研究殷墟甲骨文:

搜集著录甲骨、整理考释甲骨文

B.整理、研究金石刻辞、古器物:

收集金石文字拓本及古器物,并加以整理出版

C.收集、整理、研究敦煌文书、汉晋简牍

D.保存、整理内阁大库档案

2)王国维的文献学成就:

A.重视新材料的发现,提出以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互证的“二重证据法”

B.成果举例:

a)《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以甲骨文证实《史记·

殷本纪》殷商王朝世系真实可信。

b)《殷周制度论》以甲骨、金文结合传世文献,考证殷周纪典与传位制度。

c)运用简牍考证汉代历史、西北地理;

d)据敦煌文书考证唐史;

e)运用金文、碑铭、民族史料考证民族历史。

14、梁启超在文献学的贡献如何?

1)主要文献学理论作品: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2)梁启超文献学理论的内涵:

a)重新划分文献史料的范围和内别

b)关注文献史料的搜集

c)重视鉴别文献史料

d)提出辨伪的十二条标准

15、疑古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代表人物:

顾颉刚

主要观点:

1)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学说:

A.内涵:

(1)“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

(2)“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3)“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B.四原则:

(1)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2)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3)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诸子把神话中的古神古人都“人化”了);

(4)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答刘胡两先生书》)。

2)胡适、顾颉刚“历史演进方法”:

A.步骤:

(1)先后排列史事的种种传说;

(2)研究史事在各时代的传说情况;

(3)研究史事的演进;

(4)可能时,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

B.运用“历史演进法方法”分析古史流变

16、简要列举郭沫若的文献学成就:

(一)甲骨文研究:

1.《甲骨文字研究》,研究甲骨文名著;

2.《卜辞通纂》、《殷契粹编》,选拓精品综合分类专释:

(1)一反过去偏重形式的分类,改由内容分类,建立甲骨著录科学体系;

(2)甲骨断片缀合、残辞互补,有效利用甲骨卜辞;

(3)总结考释甲骨文方法;

(4)利用甲骨文及其他文献,综合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机构和意识形态。

(二)金文研究:

1.《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又增订旧作《两周金文辞大系》为《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2.对青铜器作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人

(三)古器物学:

1.青铜器综合研究,为青铜器发展分期:

鼎盛、颓败期、中兴期、衰落期

2.古器物:

《出土文物二三事》

(四)古铭刻、古文书、古文字:

1.石鼓文:

《石鼓文研究》

2.古文书:

《侯马盟书试探》、《新出土侯马盟书释文》

3.古铭刻:

《古代铭刻汇考四种》《古代铭刻汇考续编》

4.古文字:

《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五)古籍整理:

《管子校释》、《〈盐铁论〉读本》

17、张舜徽对文献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哪些贡献?

1)论述古代文献含义的发展过程,对文献范围进行界定;

2)明确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3)探讨古代文献的流传和类别,丰富文献学研究的内容;

18、白寿彝在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上的贡献有哪些?

(一)丰富的历史文献整理实践:

1、《朱熹辨伪书语》

2、《咸同滇变见闻录》——《回民起义》

3、主持二十四史点校

(二)历史文献学学科理论:

1、《整理国故介绍欧化的必要和应取的方向》

2、《谈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性

3、《再谈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的四个部分(理论、历史、分类学、应用)

(三)拟成历史文献学研究提纲

19.某生想研治明清史,想到古代有许多的文书档案,请问他首先应考虑到哪里去查阅相关档案呢?

如果他想治民国史,又首先考虑到什么地方去查相关文书档案呢?

1)明清史: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2)民国史: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三、论述题

1.四部分类法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2.试论郑樵的文献学成就。

郑樵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文献学家,学识广博,毕生专心著述,流传至今的有《通志》,不仅是文学著作而且在文献学上也有许多的建树。

成就主要有:

1)他提倡会通、博雅的治学观点,并提出‘类例’的概念,对于编修书目、整理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强调务实,批判空谈,在辨伪学上也有可取之外,批判理学虚无,强调实践与博雅,著《诗辩妄》,力斥《诗序》为伪。

3)阐明类例的作用,提出编次原则:

强调集体编书,分工合作;

主张“以类相从”,依书分类,“编次有序”;

《通志·

艺文略》创立三级类目新分类体系,共分12类、100家、422种,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具有重要地位。

4)总古今有无之书”,反对“详古略今”,厚古薄今。

5)指出搜访图书的重要性,提出“求书八法”(“一曰即类以求,二曰旁类以求,三曰因地以求,四曰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曰因人以求,八曰因代以求。

”)

6)分析亡书情况,提出辑佚的理论原则,开辑佚工作的先河:

1、书有亡者,有虽亡而不亡者(内容为他书所包括)2、书有不足于前朝,而足于后世(后世收录辑佚补充)3、古之书不出于当时而出于后世4、古之书上代所无,而出于民间,官府需广求书籍。

7)提出注释原则,认为泛释无义在著录书目上,郑樵认为,书有应释者,有不应释者,见名知义、睹类知义者,不言自显,没有必要加以注释。

8)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重视图谱、金石等资料,使得图谱金石之学在宋代以后得到很大的发展。

9)创立了三级类目的新分类体系,打破了《汉书·

艺文志》、《隋书·

经籍志》的两级类目体系,在在目录学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3.试论清代的辑佚学成就。

一、学者的辑佚:

1.时间:

清初至四库开馆

2.代表:

李绂、全祖望辑《周官新义》、惠栋《九经古义》、余萧客《古经解钩沉》。

3.特点:

v①大多与自己的治学有关,

v②辑佚范围狭窄,数量有限,

v③对《永乐大典》的重视,引起大规模辑佚的到来。

二、馆臣的辑佚:

四库开馆期间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薛居正《旧五代史》、刘珍《东观汉纪》、郝经《续后汉书》等,总量在500种以上。

①资料来源单一《永乐大典》,

②所辑书主要属于宋元时期,

③遗漏不少。

三、辑佚学家的辑佚:

馆辑后至19世纪中叶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汉学堂丛书》(《黄氏逸书考》)、王谟《汉魏遗书钞》

v①规模大,数量多;

v②范围广泛;

v③体例趋于规范化

四、补遗性辑佚:

19世纪中叶至清末

汤球《汉晋春秋》《汉阳春秋》《南燕书》等;

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经籍佚文》。

①拾遗补漏,

②重辑完善

五、清代辑佚学的总体成就与特点:

1.持续发展,相当兴盛;

2.辑佚文献数量最多;

3.涌现出一大批著名辑佚学家;

4.辑佚门类众多,范围广泛;

5.辑佚体例日渐规范,内容逐渐完善,渐趋科学化。

4.试论清代的校勘学成就。

一、对校派:

1.代表:

卢文弨《抱经堂丛书》《群书拾补》、顾广圻《思适斋集》、黄丕烈《百宋一廛赋》《士礼居丛书》

2.主张:

卢文弨提出“相形而不掩”校勘原则、顾广圻奉行“不校校之”的校勘宗旨。

特别重视古本、旧本、善本,强调对校,保持古书原样,一般不改动原文,而多将各本异同之处列出。

二、理校派:

1.代表:

戴震《水经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传释词》《经义述闻》、俞樾《诸子平议》。

段玉裁“凡校书者,欲定其一是”,“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最难”。

有深厚的小学根柢,博览群书,熟谙诸书体例及致误规律,善于校定是非,也不排斥对校、本校、他校;

反对迷信古本、善本,要求广收古籍异文材料,分析考证,勇于改正古籍错误。

三、二派异同综论:

1.二派都各有名家名作,均有一套校勘学理论依据;

2.卢、顾、黄对校派重版本,戴、段、王理校派重义理;

3.对校派以求善为目的,理校派以求真为目的;

真不一定善,善不一定真,当以真为第一,在校勘记中求得其善;

4.对校派谨慎而失之拘谨,理校派敏锐而失之鲁莽;

5.各有所长,互相弥补,在理论与实践上为校勘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清代校勘学成就与特点:

1.校勘学成果体现:

①在大量的精校专书之中;

②在诸书题识跋语、读书札记之中。

2.校勘学特点:

①综合运用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四种校勘方法,善于运用小学、目录版本学知识于校勘之中;

②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