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6638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c认可规划在实践中与市场进行实用主义的合作,为达成某些关键性目标而在规划理想上进行妥协。

d加强社会多方参与的合作与协调,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使城市空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实现规划目标,达到“政府—市场—社会—规划师”多方参与,合作共赢。

【版本2】

’s后新自由主义的指导地位。

经济衰退、福利国家危机、政治气候右转,使新自由主义成为当代西方国家的主流政治和经济理念。

因而导致规划作用下降,规划改变适应。

b.对福利国家再反思以及“公开协商方式”的社会标准化机制的形成。

新型“混合型社会福利模式”的形成(由福利国家转向福利社会)和新型“社会伙伴关系”(劳方、资方、政府代表平等协商,形成共识),形成注重社会合作和公开协商的社会行为趋势,是1980年代后交往型规划及合作性规划占据城市规划理论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

c.主要社会思想:

合作协调与利益均衡。

B. 从国内外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谈谈你所理解的未来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应具备的能力。

知识结构:

a.基础和工具:

以传统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为基础和工具

充分认识、理解传统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和工具作用;

适当精简传统学科的授课内容;

增强建筑和城市规划中新技术运用的授课内容;

增强建筑和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授课内容。

b.扩展和加强:

关注物质空间背后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意义。

加强空间经济学、空间社会学、空间生态学、空间管制学的研究。

c.价值观

以维护公众利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科学发展为价值观。

增强社会和谐、公众参与等授课内容。

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授课内容。

增强可持续额发展理念等授课内容。

能力:

(1) (地域特色)结合国家地域特点,发展学科特色,成为具有国家特色的城市规划技术与管理型人才。

(2) (人文精神)通过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开展广泛的社会认识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和文化,加强文化素质和人文意识的培养,注重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适应当代社会和城市文化的发展要求。

(3) (创新能力)融合中西城市文化,博采众家之长,多方位的开放思想,挖掘潜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大胆竞争的意识。

(4) (实践应用)加强实践环节,增强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具备良好的实际工作能力。

(5) (综合素质)利用交叉学科优势,拓展知识面,多向发展。

培养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严谨而活泼的态度,道德、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C. 目标愿景型规划、决策咨询型规划、资源管理型规划的特点

(1)目标愿景型:

(建筑学+城市规划)

特征:

重点关注物质空间形态,强调“静态理性”;

描绘城市未来的终极蓝图(依据美学原则确定,不可更改的,完美的终极状态)并付诸实施;

体现政治精英和技术精英的理想。

保障手段:

强权型政府(具有绝对强势的行政、财政、法律能力、主宰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

存在问题:

由于城市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完美的终极蓝图往往无法实现,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2) 决策咨询型(行政管理+系统科学)

重点关注规划形成过程,强调过程理性。

通过多方参与、不断反馈和修改完善的过程达成一致目标,保证规划建设成果动态合

理;

由“全知”到有限理性,由理想回到现实。

不求最好,避免最坏。

民主型政府(组织各方参与规划建设决策的全过程)。

规划建设决策过程复杂,在大规模建设、高速度发展时期往往效率很低,

且难以把握全局。

(3) 资源管理型

增长压力与资源瓶颈,是各国政府的职能和管理任务也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过去不大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等均被列入到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引发了规划的变化,即由传统的目标总量型规划转向资源管控型规划。

重点关注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优化配置;

政府调控力和市场力并行。

作为型政府(围绕目标有限作为,计划+市场,法制健全)。

如果政府权力不受约束,并直接参与逐利行为,将无法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也容易扭曲资源配置

D. 试述现代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趋势

总体趋势:

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经历了从工程学——建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的过程,近半数高等学院校设规划专业。

从中看出的特点与趋势:

① 规划专业教育的基础:

呈逐步拓展的趋势,从建筑学、工程技术走向城市科学;

② 规划专业教育的重点:

工程技术与社会经济、政策科学并立;

③ 规划专业教学的方法:

启发式、讨论试、研究型教学特征日益明显。

④ 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在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加大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在规划设计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加大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⑤ 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规划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其专业教育需要一个较宽口径的基础教育和一些方向性的专业教育。

规划专业人才应该是一专多能,具有专长的博学者,复合型人才才是今后人才培养的方向。

三.重点内容(自己补加)

A.现阶段规划的社会功能

a. 控制:

维护“公共利益”,保护脆弱资源,控制不当开发。

公益性公共物品主要包括:

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能源、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等

不可再生资源;

保障性住房;

教科文卫等公益性公共设施;

综合交通设施,特别是公共交通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等。

b.引导:

顺应民生和国策要求,顺应市场运行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为城市开发提供合理引导。

信息引导:

即向开发商公布城市目标、产业定位、空间主导方向等重要信息,使开发商掌握正确的方向和时机,降低预期收益风险。

政策引导:

即通过财政、税收及其它可以转化为经济收益的政策扶持,引导开发商向新兴产业、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公共设施等有利于长远协调发展、但利润较低的建设项目投资。

公共物品供给引导:

即通过政府出资建设大型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旗舰项目”,带动

B.(自己添加)新版编制办法和旧版的差别

1.强调了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期研究

2.规定了城市规划修编或调整的程序

3.具体规定了专家领衔、部门合作与公众参与的内容要求。

C.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变化

1. 强调了规划纲要的地位和重要性

2. 强调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侧重突出了城市核心地区发展确定科学的空间不觉和空间管制措施。

4. 明确了各类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D.总结——关注重点

1.总框架

适用范围:

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

基本属性:

重要公共政策之一(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建设)

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关注中低收入人群

规划编制组织:

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规划编制要求: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市特色、城市安全

强制性内容:

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

单独编制

2. 总体规划

前期研究,编制程序:

先提交编制工作报告,总体规划构成: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城乡统筹,空间管制:

市域、中心城区,城镇建设标准,控制人口规模和节约用地,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

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公共交通优先,维护公共利益:

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旧区有机更新,综合防灾和城市安全,地下空间。

3. 近期建设规划

4. 分区建设规划

统一划定分区,公共交通设施,管线综合

5. 详细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共交通组织,人居环境,管线综合,地下空间利用,日照分析,

图则(控规)

3.新《编制办法》是如何体现城市规划的政策属性的?

a. 公共政策具有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分配功能。

为了体现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新

《办法》针对当前形势,突出了与之相关的内容,如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人口、城镇化、“三区四线”、空间管制、公共交通、公共服务与公益设施布局、城市安全防灾等。

b. 新版《办法》注重规划的公共政策特点,在规划编制内容上增加对社会公平有影响领域内容上的侧重(如经济房用地、公交优先政策、各类规划强制性内容)。

C.新版《办法》:

第一章第三条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③改变过去规划编制办法中重内容、轻公共政策属性的倾向。

2.城乡规划:

是指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

.城市规划编制组织强调了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期研究;

规定了城市规划修编或者调整的顺序;

具体规定了专家领衔、部门合作与公众参与的内容要求。

5. 组织编制城市规划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a. 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b. 必须强调的几项原则:

依法编制,体现规划规划严肃性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更加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原则;

坚持区别适应城市、镇、村庄地域特色分类编制规划原则。

c. 编好城市规划的具体要求:

1. 统一思想,突出公共政策属性

2. 转变规划理念,创新编制方法

3. 明确政府职责,规范市场行为

6. “四区”规划应该重点考虑哪些因素?

(1) 生态安全要素

城市生态安全主要倾向于城市居住人口的安全保障,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基本生活条件。

城市生态安全要素又包括自然要素(山体的高程和坡度、地基承载力、土质、地质环境、蓄滞洪区)和环境要素(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等)。

(2) 生态敏感要素

城市生态敏感性就是城市中不同的生态要素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

在城市中各个生态要素的敏感度各不相同,生态敏感度高的就构成了城市生态敏感要素,主要包括水源地、景观资源(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保护区)、河湖湿地、生态廊道、基本农田等。

(3) 文化遗产要素

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城市生态空间管制中,城市文化遗产要素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街巷以及自然和历史环境等。

(4) 其他要素

其他要素主要包括大型市政通道、区位交通条件、矿产资源区等要素。

7.如何准确理解以下这些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中心城区、规划区、市行政辖区,范围依次增大。

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中心城区:

是市(县)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般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

空间增长边界:

即规划用地的边界,常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用来限制建设用地范围。

禁建区:

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核心区;

限建区:

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资源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控制区、一般农田用地、山体绿化区、重要生态廊道区等。

适建区:

包括城镇建设区及独立工矿等其它适宜建设的区域。

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都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划定。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市区<=市域

8.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空间管制”规划的目的及意义,“空间管制”规划制定内容要求。

“空间管制”规划的目的及意义

a. 适应城市建设从“计划安排”向“市场开发”的转变;

b.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力度;

c. 促进规划对生态自然、土地和水资源、能源及矿产资源、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制定内容要求

a.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

确定市域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b. 在中心城区规划中:

划定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9. 不同层次规划中强制性内容是如何界定的?

编制组织部门(修改)

总体规划前期研究(增加)

总体规划编制程序(增加)

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增加)

规划调整原则(增加)

不同层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a. 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

包括:

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以及其它生态敏感区。

b. 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c. 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城市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场等。

(2)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① 城市规划区范围。

② 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

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③ 城市建设用地。

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

④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城市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

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⑤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⑥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⑦ 城市防灾工程。

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

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

城市人防设施布局;

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3)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a. 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b. 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

c. 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设高度;

d. 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e. 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f.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建设控制地区的建设控制指标。

10. 旧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版)存在的主要不足:

l过渡强调由政府统一配置资源原则:

l体现了较强的城乡二元特点

l未能体现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l缺乏城市规划编制组织的程序保障

2006年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实现四个转变

l一是要实现城市规划编制组织方式的转变

l二是实现规划范围重点的转变

l三是实现规划重点内容的转变

l四是实现城市规划从技术文件向公共政策的功能性转变

试述您对(1991)旧版规划编制办法的“四个不足”和(2006)新版规划编制办法“四个转变”具体内涵的理解。

四个不足:

a.规划引导及控制的强制性和灵活性均不足

b.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不足

c.社会层面内容不足、对社会公平及公众利益的忽视

d.不符合一般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和要求

四个转变:

a. 实现城市规划编制组织方式的转变。

“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组织原则,将这一经验写入新《办法》,意味着规划编制要从行政手段为主转向政府依法行事、社会广泛监督、公众积极参与,目的是要建立科学、民主的规划编制程序保障。

通过这种方式,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得到加强,地位得到巩固。

b. 实现规划调控和管理范围的转变。

旧版规划管理上的体现是将管理局限在规划区范围,有的甚至局限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使外围开发建设混乱无序。

新《办法》转向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的城乡统筹发展理念。

c. 实现规划重点内容的转变。

从确定增长目标、增长速度转向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

从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和安排各类建设用地转向对各类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制定空间管制政策。

d. 实现城市规划功能的转变。

即从技术文件转向公共政策。

从相对狭窄的工程技术领域拓展到相关领域,广泛借鉴其它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积极运用新技术,提倡多学科参与、多部门合作,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11. 城市规划中强调区域即城乡统筹问题的背景,区域协调及城乡统筹规划涉及到的主要领域及内容。

区域协调及城乡统筹规划主要领域及内容:

1)产业发展方面,和周边地区形成有序竞争——拓展合作——区域共进的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共同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包括工业布局(工业类型、构成、产业集群、就业特点、布局状况和特点、如何支援农业)、农业布局(农业产业化及集约化状况、耕地和劳动力状况、城郊农业、农业布局等)和第三产业布局(产业特点、生产性服务业、传统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就业特点和容量)。

2) 交通发展方面

3)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协调好区域性重大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保障区域性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的健康运作。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

4) 生态建设方面,落实市域结构性生态空间在本次规划范围内的内容,并建立持久性的保障机制。

资源配置统筹,包括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培育。

5) 区域安全方面,在保障通州新城及地区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北京市中心城次区域的各项安全需要,保障周边各区域防灾减灾应急救援需要。

12.试举例说明城市——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群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趋势和变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一体化程度和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群,正逐渐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带动华东、辐射华中和整个长江流域。

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体系已比较完备,已形成了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

小城市、县城、县属镇和乡级镇组成的七级城镇体系,城镇等级齐全,类型多样,各类城市的数量也呈现出"

宝塔型"

的特点。

1.城市级别

加强上海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着力培育作为区域以及更大范围内要素配置中心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

增强区域内次中心城市南京、杭州的经济实力,提升其在各自范围内的集聚、辐射能力,确定城市功能特色,促进城市功能的互相衔接。

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推进分层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逐步理顺地级市、县级市的关系,并解决小城镇过于分散的问题,使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合理化。

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推进分层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逐步理顺地级市、县级市的关系,并解决小城镇过于分散的问题,使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合理化。

2.工业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从工业化推动为主到政府制度变迁为主的发展历程,企业区位选择基础上的集聚扩散以及基于政府竞争基础上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共同影响了城市群的形成和演变,而且政策创新和制度变迁在城市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交通:

随着城际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经济交往程度的加深,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网络特征己经初见雏形。

以沪、宁、杭等中心城市为核心,周围散布着若干地级中心城市和众多的小城镇,形成相互交错、联系紧密的网络型空间结构。

以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运、远洋运输和航空共同构建的现代化交通系统,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区域网络。

由于城市群本质上打破了行政区划的束缚,在一个巨大的城乡交融空间内实现经济社会的整合,使跨地区的产业集团、贸易集团及金融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扩张,从组织架构上保障了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更加畅通地向全国流动、扩散,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13. 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规划中的空间管制规划的概念内涵及其内容差别

(1) 概念内涵

① 城镇体系规划:

一定区域中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② 主体功能区:

以某一类功能为住的国土区域

③ 城市规划中的空间管制规划:

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各类资源要素、发展条件分析基础上,以生态承载力为出发点,以空间资源分配为核心,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建立空间准入机制,引导区域各类空间的保护与开发建设。

(2) 内容差别

① 城镇体系规划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其关注重点是一定区域内城镇化水平、城镇体系结构(包括地域空间结构、职能类型、规模等级结构),地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的统筹布局。

②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由此可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初衷,根据大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思想,提出国土区域的统筹兼顾、区别对待的发展思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发展及投资建设的宏观性指导。

③ 城市空间管制规划,是城市规划对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的一种应对,同时,也是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统筹要求的具体体现、基于城市资源与环境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