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6663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①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仰韶文化。

②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有大汶口、青莲冈文化。

③在长江中下游有河姆渡和屈家岭文化。

其中以黄河中上游最发达。

B.种类:

据彩陶时间及艺术特色不同,可分为半坡型、庙底沟、马家窑、半山型、马厂型等几大类。

①半坡型:

发现于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村,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距今六七千年。

(1)器型:

A.圆底盆、卷唇盆最常见,B.尖底瓶,瓶口成“葫芦”状。

C.菱形壶(又称“船型壶”),二头尖,中有网状纹样,二肩有耳。

(2)装饰纹:

以鱼纹、人面形纹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蛙纹、鸟纹及折线、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图案。

半坡装饰花纹,一般均以直线组合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鱼图腾”有关的氏族徽号。

鱼体分割、抽象、重组。

早期为单体写实鱼纹晚期复体抽象几何鱼纹。

图像学分析为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从图像“人鱼共生”关系看有祈求图腾保佑“捕鱼丰收”的巫术行为,人面鱼纹多装饰于翻唇浅腹盆的内壁,人面作圆形,耳或作对称上弯钩或饰两鱼纹,鱼周身以短浅或小圆点装饰。

②庙底沟型:

是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分布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更广阔发展,东到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

西达甘肃及青海东部。

(1)造型:

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大瓮为主。

(2)装饰:

图案都画在陶器外表面,纹样以鸟纹居多,另有带状纹,垂弧纹,圆点纹,网格纹和羽状叶纹等,多以直线与曲线结合,形成曲边三角形。

③马家窑型:

由庙底沟型演变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

器型:

以壶、罐、盆为主,多为大口鼓腹型。

装饰纹:

绘彩部位多在陶器的口、颈、肩与上腹部位,纹样经几何形图案最多,动物和人物次之。

几何纹中一类为斜线、竖线或平行线,一类为斜方格、棋盘格和网纹,还有一类是叶状纹样,另外三角、锯齿、流苏也很常见。

装饰特点:

(1)满饰:

从口沿至底部,几乎都饰满花纹,显得丰满华美。

(2)内彩:

即内壁绘彩,也有内外加彩的。

(3)点和螺旋纹:

点纹的运用使装饰面产生定点与核心的效果。

点的外围饰以螺旋纹产生强烈的动感,给人旋转而流畅艺术感受。

2、黑陶

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及东都沿海地区,以最早出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000多年,黑陶工艺的发展,东起山东半岛,这是核心地区,西到河南,陕西地区,北到辽东半岛,南到杭州湾地区。

是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黑陶以造型多样精巧见长,誉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0.1——0.3cm),硬如瓷”,技艺惊人。

1.常见器形:

鬶、斝、鬲、鼎、杯、豆等。

①鬶gui,是黑陶工艺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器皿,造型独特,全器如鸟形,长流,三足,腹有把手,其造型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

早期:

为圆腹,细颈如瓶,口在腹上部并有小流,底三足,稍后,腹变扁形,口移腹的前侧,成鸟喙状。

中期:

口部扩大,三足变为三空足(又称款),把手作绳纽形。

后期:

即龙山文化时期,变为颈腹不分的“冲天流”,宛如一只昂首挺胸的大鸟,实用美观结合。

②豆,为一个盘子加一个高足,便于取食及挪动。

③鬲li,由陶鼎的三足变三个肥大中空的款足,扩大受热面积,缩短烧煮时间。

④杯,造型多样,有高足杯,有筒状杯,把手杯。

2.工艺特点:

黑、薄、光、纽(指鼻、流、足、盖等饰件)

四、原始雕塑和岩画艺术

1、原始雕塑:

拟形陶器、彩塑女神像、牙骨鸟兽雕塑等。

拟形陶塑:

指有动物或者人物外形的陶制容器。

从彩陶上我们可以考察到当时绘画的情况,而拟形陶器则提供了当时雕塑的发展状况。

代表作有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雕刻和彩绘并用,五官位置均匀适当,也具有基本的体面区分和转折。

彩塑女神头像:

多与原始宗教有关,是母性崇拜时期的代表产物,代表作有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发现的彩塑女神头像和在喀左县发现的陶雕裸体女像。

前者的制作方法已经相当成熟,有搭内架、敷内胎、塑外胎、打磨、镶嵌上色等工序;

后者造型坚实有力,和欧洲境内出土的原始女神像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石器时代的雕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双凤朝阳牙雕、双鸟纹象牙匕和山东秦安大汶口的象牙雕花筒分别标示着南北方的骨牙雕刻水平。

2、岩画艺术:

岩画是原始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我国古代岩画遗迹极为丰富,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都有岩画遗迹发现。

这些遗迹多集中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

著名的遗迹有分布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岩画及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

阴山岩画:

用钝尖工具在岩石表面上凿刻出一些野生动物、狩猎、战争、舞蹈的图像和场面,形象古拙生动。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

凿刻出一些带人面的植物纹样,将农作物拟人化,说明当时人们已经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有人认为这也可能与古代东夷族的一些原始宗教观念有关。

《狩猎图》表现较大的狩猎场面。

画面有庞大的野牛和长角鹿均作侧面两足处理。

在野牛和长角鹿周围,前有猎人堵截,后有猎人引弓待射,群鹿惊慌逃窜,而野牛却处变不惊。

为嘉峪关西北黑山地区崖刻图佳作。

《吕氏春秋•古乐篇》:

“昔葛尤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水草,四曰夺五穀,五曰敬天神,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似已说明原始歌舞兼有模拟生产劳动的特征和宗教祭祀的功能。

④半山形:

以首次发现于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而得名,它是彩陶工艺鼎盛期的产物,是陶器中最精美的一类。

(1)器形:

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壶罐类;

罐体圆而微扁,近似球形,小口,较短而略向外张的直颈与壶身形成曲线与直线的鲜明对比,造型饱满而凝重。

(2)装饰纹样:

以螺旋纹,锯齿纹为主,也有贝纹、斜纹、垂弧纹,葫芦纹等,且旋纹的旋心扩大,内又装饰各种精细花纹,花纹套花纹的半山纹样更有变化的节奏美。

(3)装饰特点:

图案丰富且繁密,且突破以前只用黑色纹饰而出现大量红色彩绘纹样,红黑交替出现,形成更为鲜艳亮丽的装饰效果。

⑤马厂型:

是继半山型之后发展而来,发现于青海东都县马厂沿而得名。

造型更多样丰富,器体加高,宽度移向肩部,增加了盖、流、提梁、纽等部件,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

其中小口双耳罐最典型。

(2)纹饰:

纹饰图案主要以“直线”构成,刚健庄重并趋简略。

纹饰母题有网格纹,旋纹,菱形纹,回纹等,而以“人形纹”最流行。

纹饰粗犷,刚劲,豪放,注重大效果。

“人形纹”——在学术界又称蛙纹,也称“谷神纹”。

早期有头、身、手、足,手足都有五指,屈腿直立;

中期头部消失,只留躯干,肢节增多;

晚期仅留指爪或三角折线纹。

马厂“人形纹”是原始社会宗教图腾的标志

彩陶纹样的来源

①编织纹的模拟:

一方面器表有编织纹遗痕,另一方面编织纹的有节奏,有规律又富变化的组织形式启示人们模拟运用于图案中。

②自然物象的抽象化:

由写实到抽象概括,构成各种几何形图案。

③劳动的节奏感:

人们在劳动中,为集中并增强力量,要求动作整合统一产生节奏感。

劳动节奏与图案节奏感的“异质同构”现象在人们感觉心理上达成一致。

④图腾的表号化:

“图腾”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

商民“凤鸟”图腾,周民“熊”

图腾等。

图腾简化、表号化也创造了各种几何图案形式。

彩陶图案的装饰原理,形式法则

彩陶装饰部位,一般与器皿的使用条件相适应,注意视线接触面的最佳效果。

形式法则:

(1)对比法:

曲直、虚实、大小、黑白、动静等多种手法的运用,产生丰富变化。

(2)分割法:

主要用于装饰面定位分割以求变化中的统一。

(3)双关法:

是彩陶工艺的卓越手法之一,分为形体双关与色彩双关两种,与欧美流行的欧普美术(或色效应美术)有相似之处,即应用视幻觉的原理在装饰上产生变幻多端的效果。

彩陶纹样的意义

无阶级压迫烙印的天真纯朴的母系氏族公社的代表纹样。

原始彩陶产生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原始共产社会,为人们共同劳动,共同享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及精神财富,从中可见:

(1)物质的创造自有器物以来就以满足人类生活和劳动需要为目的。

(2)人类从开始创制石制工具和陶器等生活品时就赋予器物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功能。

(3)形式美的法则产生于人类长期对自然美的认识及生产实践过程中。

(4)物质生产都体现着当时时代生产水平和文化艺术水平。

彩陶艺术特点比较表

造型装饰表现手法艺术风格距今年代

半坡型型盆(圆底),菱形壶鱼纹,人面纹写实,抽象直边三角质朴约7000~6000年

庙底沟型鼓腹小平底钵鸟纹,弧纹色彩双关,曲边三角形律动约6000~5000年马家窑大口鼓腹盆,杯,豆,勺点、螺旋纹、波纹繁彩,内彩旋转,流畅约5000年

半山型直颈鼓腹球形壶罐旋涡纹,锯齿纹形体双关法,黑彩,红彩合用秀丽,精美约4500年

马厂型小口宽肩双腹耳罐,有提梁,流等四大圈纹,

蛙纹,回纹注重大效果,并运用浮雕,嵌骨珠等手法简略,粗犷约4000年第二章夏商周美术(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

一、时间(夏:

前21-前16世纪;

商:

前16-前11世纪;

西周:

前11世纪-前770年;

东周:

前770-前221年)

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王朝。

禹的儿子启改民主推选的禅让制为世袭制,以此为标志,原始氏族全民性的部落组织转化为国家机器,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公元前17世纪商人汤率领部落推翻夏桀的统治建立商王朝。

商王朝先后5次迁都,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取代商建立周朝。

以公元前770年为界,周朝被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前770-前475年)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

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端。

夏代至春秋是奴隶社会,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开端。

夏、商、周处于原始社会和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之间,因而一般又将周代的后段春秋、战国时期称为先秦时期。

二、夏商周美术概述

各种手工业渐进渐繁,开始有分工制度。

青铜冶炼、制陶、玉石骨牙雕刻、髹(xiu)漆及纺织等手工艺,技艺日益精湛。

工艺美术及雕塑、绘画获得巨大发展,其中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称。

商周的宫殿庙堂壁画及遗存之战国帛画,亦是这时期重要的美术成就。

第一节夏商周的青铜器

一、灿烂的青铜工艺

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

1.青铜工艺: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具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中国6000年(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阶段)4000年左右进入青铜时代

二、青铜器的种类与用途

商周时代青铜器依照它们的用途可以分为:

1、礼器:

礼器又可分为:

*炊煮器,如鼎、鬲、甗等。

*食器,如簋、盂、簠、豆等。

酒器,如觚、爵、觶、斝、尊、卣、壺、觥、罍、盉、瓿、方彝等。

*水器,盤、匜、鑑等。

2、乐器:

乐器有铃、鐃、鼓、鐘、鎛等。

3、兵器:

鉞、戈、矛、鏃等。

4、工具和车马器

三、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高大厚重、古朴雄伟为特点,纹饰以饕餮、龙、凤、云雷纹等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几何花纹为多,常有精美的日常生活场面、战争场面等图案,逐渐取代了神秘、恐怖的内容。

1、夏代青铜器:

夏代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初创时期,有关文献里多有提及夏代的铜器,如《左传•宣公三年》曾提到: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

198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形体较小,造型质朴,纹饰也较为简单。

是现知我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多数学者视其为夏文化,也有学者将其归为“早商文化”遗存。

2、商代青铜器: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

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

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

商代青铜器艺术是由成熟到鼎盛的重要阶段。

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因为大量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所以又被称为殷墟期青铜器。

殷墟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墟期的青铜器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个是酒器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增多;

一个是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奇异的动物纹样。

各种纹样的交互组合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狞历之美的时代风格。

殷墟期的青铜器总体风格为:

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

代表作品:

《司母戊鼎》殷墟出土重达875公斤,上面铸刻着“司母戊”三字铭文。

《龙虎纹尊》安徽阜南出土。

《四羊方尊》、《人面方尊》湖南宁乡出土

3、西周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的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

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酒器减少食器增多。

西周中、后期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菱纹、凤鸟纹以及窃曲纹、重环纹等几何纹样。

长篇铭文是这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武王征商簋》陕西临潼零口乡出土,铭文记载了武王征商的历史,簋的造型端庄典雅,腹与方座上的饕餮纹可看作是商代风格的延续,器下的方座则是商代所未见的。

《毛公鼎》、《大克鼎》、《史墙盘》陕西扶风出土。

《史墙盘》盥洗器,双附耳,圈足,腹饰垂冠分尾长鸟纹,圈足饰窃曲纹,腹内底有铭文284宇,宇体秀美规整。

4、春秋青铜器

春秋时代对于周天子及其维护者而言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直接结果是新价值观、新风格、新趣味的不断确立,艺术新潮的涌动因而成为遍及春秋列国的历史现象。

春秋中期出现了模印法和失蜡铸造法。

《莲鹤方壶》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是春秋时期新的青铜器艺术总体风格标志。

全器从造型到装饰均充满灵动的生意,通体满饰纠结,由镂空莲瓣围绕的壶顶,中立一昂首展翅欲翔的鹤,正好象征新时代的自由精神。

《王子午鼎》河南淅川下寺出土,是已知最早使用失蜡法制造的器物之一,代表着春秋时期南方青铜器的新兴风格。

平底和束腰是王子午鼎造型上的突出特征。

它空前地在以优美柔和圆弧线为主的园鼎造型中,引入方硬而有力度的水平横线,刚柔相济,视觉效果大为丰富,节奏感也变得鲜明起来。

夸张的外撇耳,使它具有一种向上张扬的态势,给人灵巧生动的感觉。

5、战国青铜器

战国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物质文化已进入铁器时代。

这时的青铜冶铸业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器为主,装饰手法也愈来愈多姿多彩,鎏金、镶嵌、镂刻、金银错等无不技艺精湛。

现实生活的场景和图像,也出现在青铜器的装饰花纹中,标志着青铜器艺术的世俗化。

《宴乐射猎攻战纹壶》四川成都出土,造型简练,表面有精细的嵌错图案,分上中下三层,分别勾划出射箭、采桑、宴饮、舞蹈、奏乐、战斗等场面,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以平面展开的形式构图,人物结构准确、动感强烈。

嵌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金属工艺,以金、银、铜的不同质地和颜色与底色形成对比,产生精美纹饰图案。

《采桑宴乐铜壶》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

《狩猎纹壶》河北唐山出土。

《蜡旭纹铜尊盘》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采用先进的失蜡法铸造工艺,纹饰为极其复杂的三层透空结构,巧妙运用高低参差和对称排比的艺术手法,于整齐中寓变化,于繁复中见玲珑,标志着失蜡铸造法的最高成就。

《大编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整架编钟犹如一口巨大的音乐建筑,不唯体量巨大,气魄宏伟,而且整体视觉效果设计充分考虑到节奏与秩序的美感。

第二节夏商周的雕塑

二、陶塑

三、玉石雕刻

四、战国木雕

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段和创造能力比原始社会大为进步。

雕塑表现的题材内容丰富,春秋战国时期面向现实生活的作品日益增多。

这时期的雕塑除延续早先的泥塑和玉石雕刻,还出现了青铜雕刻,另有不少的木雕保存下来。

一、青铜雕塑

夏商周时代青铜雕塑的成就非常突出。

具有圆雕性质的青铜雕塑,包括铜铸人像和鸟兽形銅尊卣,其艺术成就十分引人注目。

商代:

《青铜立人像》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出土,立人像高181.2公分,通底座高260公分,全重180公斤有余。

如此巨大的青铜立人像,在中国商周时代出土器物中闻所未闻。

《青铜头像》、《人面像》、《神面像》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出土。

《象尊》湖北澧陵出土。

《豕尊》湘潭出土。

《人虎相抱卤》湖南安化出土。

《握圈小铜人》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

《虎形尊》陕西宝鸡出土。

战国:

《编钟支架上的6个铜人》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鹿角立鹤》

《捧管铜人》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

战国前期作品,出土于湖北曾侯乙墓,高142厘米。

造型奇怪,鹤神路交组合在一起,分体铸造,组织安装于一起。

第三节战国帛画

20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在湖南长沙出土的两幅战国楚墓帛画,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绘在丝织品上的作品,具有独立绘画门类的典型意义,证实了2000多年前中国绘画发展的辉煌成就。

帛画《人物龙凤图》:

1949年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绢质为平纹,高31、宽22.5厘米。

画一细腰、侧身向左、宽袖长袍、合掌祝寿状的贵族妇女,在龙飞凤舞的接引下,向天国飞翔的景象。

表现了楚国上层妇女的形象特征和“楚王好细腰”的时风。

线描简朴流畅,精细曲直处理得当,证明我国绘画以线为主的传统造型手段,在战国以前就已奠定了基础,并已具有相当的表现力。

帛画《人物驭龙图》:

1973年5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

细绢,高37.5、宽28厘米。

画面正中,画一侧身拥剑的贵族男子,驾驭舟形巨龙,龙尾立一鹤,龙身下画一尾鲤鱼。

以上两幅帛画人物皆作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墨线描绘,勾线流利。

第三章秦汉美术概述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美术以政治功能为主,并有浓厚的现实主义及浪漫主义色彩。

1.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定都咸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

①政策:

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货币,推行郡县制等。

②艺术:

强调艺术为政治服务,用以宣统一,显王威,享富贵。

2.汉朝:

西汉、东汉两朝历时400多年,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时期,也是汉民族文化确立时期。

西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统治至汉武帝时期(前140年—前89年),是西汉王朝全盛时期,先后开辟通往西域及南海的道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两汉实行“察举孝廉”的取仕制度,并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杂糅了“阴阳五行”等学说,用“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理论维护大一统的封建秩序的稳定。

强调艺术“善以示后,恶以戒世”的教化功能。

秦汉美术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雄浑博大,奔放有力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时代精神及审美理想。

第一节绘画艺术(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帛画、工艺装饰画等)

1.帛画艺术:

帛画始于楚,兴于汉,汉承“秦制、楚风”,其艺术具有楚地浓郁的浪漫色彩。

代表作:

1972——1974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和3号墓的西汉帛画及1976年出土于山东临沂金雀山的西汉墓帛画艺术,主题均为引魂升天,生命永恒,或迎宾、饮宴等内容。

马王堆1号墓利仓之妻辛追墓出土旌幡为迄今为止发现最完整精致的帛画:

呈“T”

字形,长205厘米,分上、中、下三段,分别表现神仙世界,人间生活及死后阴域三个时空。

①艺术形象:

上段:

人面蛇身的始祖神;

日、月生辉,阴阳两级;

日下有木谓“扶桑”,上悬红轮为八个太阳,加上树外太阳,展现了“九阳代烛”之景致。

人面羽人,双龙穿璧升天。

中段:

主人出行,宴飨等人间生活。

下段:

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阴间生物,又寓死而复生。

②艺术特点:

a.构图上,以穿璧蛟龙将天上、人间、地下联为一体,又以昂扬的龙首与羽人等构成升仙的气氛,使画面三部分有机联系起来。

b.墓主人居于画面中心,并以跪迎的仆从衬托,显示主人高贵身份。

c.人物形象多侧面描绘,服饰华丽富贵,各种姿态矫健的神禽异兽构成丰富的画面,线条流畅挺拔,设色典雅庄重,展示了西汉绘画的卓越水平。

d.全画布局严谨,对称中有变化,主次分明,疏密有致,造型既写实又夸张,形象刚健潇洒,遒劲雄浑,显示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2.墓室壁画:

秦汉统治者渴望升仙,提倡孝道,流行厚葬,“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

贵族地主的墓室都极具规模且多模仿生前住宅建造,墓室中除大量的贵重器物陪葬外,还流行墓室壁画艺术,迄今发现汉墓壁画省区有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内蒙等地。

①西汉墓室壁画:

a西汉卜干秋夫妇墓壁画:

位于河南洛阳,绘有男主人持弓乘龙,女主人手捧三足乌乘三头鸟,在仙女仙翁迎请引导下升天的场面,还有人首蛇身始祖神,双龙、白虎、朱雀、仙兔等神兽及猪头熊身的方相氏,人面鸟身象征吉祥的仙人王子乔等,整个画面彩云缭绕,有迎风飞扬之感。

b洛阳烧沟61号西汉墓壁画,亦为神话,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杰作,尤以历史故事画最具特点,如“二桃杀三士”,“鸿门宴”等,笔法洗练豪放,粗犷劲利并勾勒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东汉墓室壁画:

1972年发掘于内蒙古和林格尔的东汉墓是一个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及三个耳室组成的大型砖墓,现存画面50多别组,面积超过100平方米,也是迄今所见款题墨迹最多的汉墓壁画。

尤以《车马出行仪仗》和《乐舞百戏》的场面最为精彩。

第二节汉代画像石、画像砖

一、概况

画像石(砖):

指官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