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67050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第三讲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该音位词典由一定数量、彼此区别的音位组成,每个音位包含一组区别性特征,不同区别性特征的组合就代表不同词汇的音位。

伽赞尼伽曾经指出,在沃尼克区就存在这样一个音位词典(即前述的“词汇的音位表征库”)。

在进行语音辨析时,通过皮层下多级中枢的分析综合加工而得到的反映输入语音的信息串,最后被皮层下的末级中枢(丘脑枕)发出的第五级神经纤维投射至大脑皮层的沃尼克区。

由于反映输入语音的信息串是由一个个单词的信息组成(其中包含各个单词的音位特征),于是通过输入语音串中的音位特征信息和沃尼克区的音位词典进行比较匹配,即可从中辨别并区分出一个个单词,从而完成语音辨析过程。

由于这样一种单词辨析与区分过程,只是依据输入语音串中的音位特征信息与言语中枢的音位词典进行比较匹配而实现,其中完全没有涉及对单词含义(即概念)的理解,其加工方式属于语音处理范畴,所以尽管辨析出的对象在形式上是单词,但仍然应称之为“语音辨析”过程。

千万不要将这一过程与语法分析中涉及词义辨识的“单词识别”过程相混淆。

一、语觉功能,2、语义的分析与识别语义的分析与识别是要分析与识别出口语中每句话的实际含义,也就是要弄清“是什么”、“怎么样”、“做什么”、“怎么做”、“谁做的”、“何时做”、“什么地点做”等语义关系。

目前,在计算机系统中用来描述语义关系的形式化方法有多种,如语义网络表示、格关系表示、可能性语义表示、CD(概念依存)表示、情境语义表示等等。

其中比较常用而有效的是格关系表示(格语法),即利用各种格关系来表示相应的语义关系。

利用格关系来表示句子的语义关系,最早是由著名语言学家菲尔莫(C.J.Fillmore)提出的。

菲尔莫最初定义的格关系有八种,后来不同语言学家对菲尔莫的定义有所修改或补充。

下面给出的是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格关系定义:

主格或施事格(Agentive,简称A格):

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或状态变化的主体,通常为人或动物;

客体格或受事格(Objective,简称O格):

表示受动作、行为或状态变化直接支配或直接影响的任何事物;

与格(Dative,简称D格):

表示受动作、行为或状态变化间接影响的物体,通常为人或动物;

结果格(Result,简称R格):

表示由动作、行为或状态变化所产生的结果,此结果可以是有生命的物体也可以是无生命的客体,但必须是在该动作、行为或状态变化发生之后产生的(在此之前该结果不存在);

原因格(Cause,简称C格):

表示引起动作、行为或状态变化的某种因素或原因;

工具格(Instrument,简称I格):

表示伴随动作、行为的某种工具手段;

处所格(Location,简称L格):

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变化(或状态存现)的地点、方位;

时间格(Time,简称T格):

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变化(或状态存现)的时间(某一时刻或时段)。

一、语觉功能,一、语觉功能,可见,利用上述八种格关系就可以清楚地表示出一句话的实际含义,也就是能反映出“是什么”、“怎么样”、“做什么”、“谁做的”、“怎么做”、“何时做”等各种语义关系。

事实上,目前一些具有自然语言理解能力的智能计算机系统,有不少就是利用上述格关系表示及相应的格关系分析软件实现的。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人脑对输入信息的分析处理过程与计算机对输入信息的分析处理过程有许多类似之处。

对句子语义的分析与识别也是如此。

所以,为了便于理解人脑的言语中枢如何对句子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与识别,在下面我们将借鉴计算机系统中运用格关系进行语义分析与识别的方法。

当然,大脑言语中枢分析句子的实际过程不可能和计算机系统中用格关系表示(或是用其他的形式化语义表示)来分析句子的过程完全相同,但是大脑的言语中枢只有通过分析与识别句子中的各种语义关系才能把握整个句子的实际含义这一点则是肯定无疑的。

二、先天性功能(或能力)的判定准则,任何感知觉系统的功能都是先天的、可通过遗传获得的。

语觉既然是人类的第六种感知觉系统,其功能当然也应该是先天的,可通过遗传获得。

某种功能或某种能力是否具有“先天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并提出各自的“先天性”判定准则。

例如,在第一讲中我们就曾提到著名语言学家伦内伯格的“先天能力判定六准则”,神经心理学家卡琳.斯特朗斯沃尔德(KarinStromswold)则提出“先天能力判定四准则”。

不同学者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有些学者对问题的分析也未必就能打中要害。

比如说,伦内伯格的“六准则”,如果加以仔细推敲,其中的1、3、5条虽说也与先天性有些关系,但不见得适合作为判定准则(“准则”必须能反映问题的本质,而且要非常明确),二、先天性功能(或能力)的判定准则,1、伦内伯格的六准则1967年伦内伯格提出的、用于判定是否属于“先天能力”的准则,这套准则包括以下六条:

(1)与这种能力相关的行为在需要之前就已出现;

(2)它的出现并非是有意识决策的结果;

(3)它的出现不是靠外部事件激发的,但是必须为能力的发展提供理想的环境;

(4)直接教学与强化训练对这种能力的发展影响甚微;

(5)这种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并与年龄及其它方面的发展水平有关;

(6)这种能力的获得有一个“关键期”(criticalperiod),过了这个关键期要想掌握这种能力是非常困难的。

二、先天性功能(或能力)的判定准则,2、我们综合的四准则可见,我们必须对现行的不同判定准则加以分析、综合,并从中抽取出本质的特征才能作为判定依据。

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和仔细研究,我们认为,对于人类的某种能力或人类某种机体的功能是否具有先天性,可按照以下四个特征予以判别。

其中前两个特征主要依据斯特朗斯沃尔德的准则,第(3)个特征依据伦内伯格的准则,第(4)个特征则依据我们自己的研究结论。

(1)如果这种能力(或功能)是先天的,它应在所有正常个体中都表现出来;

(2)如果这种能力(或功能)是先天的,则相同年龄段的个体对这种能力(或功能)的获得将趋于一致和自动化,而无需专门去教;

(3)如果这种能力(或功能)是先天的,则对这种能力(或功能)的获得存在一个关键期(criticalperiod),过了这个关键期要想获得是非常困难的;

(4)如果这种能力(或功能)是先天的,则必定有特定的神经生理机制的支持即大脑中具有和这种功能对应的特定神经中枢以便为该功能提供神经生理基础。

二、先天性功能(或能力)的判定准则,对于语觉功能来说,在上述四个特征中,第(4)个特征(有特定神经生理机制的支持)已在第二讲中作过较详细的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有4个皮层下低级中枢和3个大脑皮层的高级言语中枢专门为语觉的上述两方面功能提供神经生理支持,所以对于语觉来说,第(4)特征在前面已有过较详细的论述。

至于其它3个特征,则可归纳为这样一个综合特征来表述:

“如果这种能力(或功能)是先天的,则所有正常个体都可在一定的关键期内,以趋于一致的方式自动获得(无需专门去教)。

”因此下面我们将着重就这样一个综合特征,分别对语觉关于上述两个方面功能的先天性进行论证。

三、语音感知与辨析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1、语音感知的神经生理基础如前所述,语音感知是指对当前输入的声音信息进行感知,并对其中的语音信息与非语音信息加以区分的过程。

在皮层下的低级中枢对语音信息进行逐级加工的过程中,随着加工级别的提高,最终将形成具有对不同声谱成分进行选择性反应的三类“特化神经元”分别称为CF(恒定频率)、FM(调制频率)、或NB(噪声串)型特化神经元。

这三类特化神经元将分别对声谱图中的恒定频率、调制频率以及噪声串这三种成分作出分析(人类的所有言语声音均由这三种成分组成)。

从而可确定元音和各种辅音(人类的语音只有元音和辅音两类)。

这就清楚地表明:

感觉器官(耳朵)、螺旋神经节细胞的长轴突(传入神经)和皮层下的四级低级中枢就是语音感知的神经生理基础。

三、语音感知与辨析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2、语音辨析的神经生理基础如前所述,语音辨析是指从当前输入的语音串中,对单词进行辨别并加以区分的过程。

为了从输入语音串中辨别并挑选出一个个单词,即完成语音辨析过程,需要有言语中枢内贮存的“音位词典(phonologicallexicon)”的支持。

伽赞尼伽曾经指出,在沃尼克区就存在这样一个音位词典(即“词汇的音位表征库”)。

可见,沃尼克区就是语音辨析的神经生理基础。

斯特朗斯沃尔德曾指出,“对胎儿大脑的解剖分析表明,左半球颞叶比右半球颞叶大。

而且左半球上与言语功能有关的皮层区,其发育一直滞后于右半球的相同皮层区:

右侧颞叶在妊娠第30周出现,而左侧颞叶要晚7至10天才开始出现;

左侧布洛卡区上树突的发展也比右侧相同区域滞后(在种系进化和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功能愈先进、愈复杂的部分,其发育必定愈晚。

例如大脑新皮层就比旧皮层发育晚)。

事件相关电位测试和双听实验表明,婴儿从一出生,左半球对语音就有特殊的敏感性。

”左颞叶之所以比右颞叶大是因为其中包含“沃尼克”和“布洛卡”等高级言语中枢。

这也表明沃尼克区就是语音辨析功能具有先天性的神经生理基础。

下面我们再从语音感知和语音辨别这两个方面讨论其先天遗传性。

三、语音感知与辨析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3、语音感知功能的先天遗传性如上所述,语音感知是指通过对当前输入的声音进行声谱分析,从而把当前输入的语音信息与非语音信息区分开来的过程;

语音感知功能具有先天性可通过下列事实来证明:

(1)初生儿既不能听话,又不能说话,如何能够观察出他们具有先天的语音感知能力呢?

专门研究儿童语言获得的科学家们设计了多种巧妙的实验方法,其中一种是装有记录婴儿吮吸率的人工奶嘴。

DeCasper和Spence曾作过这样一个试验:

让临产前6周的孕妇每天读两遍Dr.Seuss写的故事中的篇章。

实验者对出生才几天的两组婴儿用人工奶嘴测量他们的吮吸率。

婴儿带上耳机,一组婴儿听的是母亲以前念过的段落(Dr.Seuss写的故事),另一组听的是新故事。

结果发现,在胎中听过Dr.Seuss故事的婴儿吮吸速率加快,而另一组婴儿却没有反应。

这表明不仅初生儿,甚至胎儿都已具有对语音的感知与记忆能力。

(2)J.Mehler和A.Christophe通过多年对初生儿的实验观察指出:

“4天的婴儿能毫无困难地区分两种不熟悉的语言。

研究表明,婴儿注意的是声谱中低于400HZ的成分所负载的主要特性。

事实上,婴儿仅对滤波后400HZ以下的话语成分有反应,但是对话语顺序颠倒后的语言变化却没有反应。

”J.Mehler等人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

初生儿确实具有对言语声音的声谱分析能力,他们能够感知声谱中低于400HZ成分所负载的主要特性(人类语音声谱的主要成分正是在这一低频段),若将话语顺序颠倒,使之成为没有意义的声音串,初生儿就不会作出反应(即没有语音感知发生)。

三、语音感知与辨析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3、语音感知功能的先天遗传性(3)我国心理语言学家桂诗春教授指出:

“言语声音比非言语声音更容易吸引婴儿的兴趣和持久的注意;

一个4个月的婴儿倾向于听妇女的声音,而不喜欢白噪音或无声。

”桂诗春还进一步分析了婴儿易于感知人类语音的原因是由于“怀孕期的最后3个月里,胎儿的听觉系统开始运作。

母亲的子宫壁可以对声音信号起到减弱和低频过滤的作用,所以传递到子宫里的最佳声音是婴儿自己母亲的声音。

母亲的言语所产生的强度比外部环境的声音要大得多。

其结果是母亲的言语形式,特别是其韵律特征使婴儿在胎儿期就开始熟悉。

”我们认为,这一点确实是婴儿优先注意人类声音并易于感知语音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最主要的原因。

真正最主要的原因或根据所在还是如本节前面所述左颞叶中存在高级言语中枢,即有脑神经机制的支持。

三、语音感知与辨析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4、语音辨析功能的先天遗传性如上所述,语音辨析是指通过音位特征的比较匹配,把连续输入的语音串转换为一组按音位特征排列组合的语音单位序列(即单词序列)的过程,即从当前输入的语音串中,对单词进行辨别并加以区分的过程。

可见,语音辨析的关键是对音位特征的分析与辨别。

语言学家胡裕树教授指出:

“平时我们分析一个语音系统所得的音素,实际上大都是根据音位学理论进行归纳分析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音素也就是一个音位。

”在语言学中,一般认为音位和音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胡裕树教授的意见却主张对二者不加区分。

到底该不该对二者加以区分呢?

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音位就是一个音素;

但是也确实存在某些情况(例如出现“音位变体”的情况),一个音位可以相当于几个音素。

不过,出现这种情况的机会很少,所以我们基本上同意胡裕树的意见,在下面的讨论中,若无特别说明,均把音素视同于音位。

这样,语音辨析问题就被归结为对音位或音素的分析与辨别问题。

关于语音辨析功能的先天遗传性,可从音位(或音素)分析角度提供下述例证:

三、语音感知与辨析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4、语音辨析功能的先天遗传性

(1)为了检验婴儿是否先天就具有通过音位辨析把连续语流切分成词一级单位的能力,克里斯朵菲(A.Christophe)等人在1994年设计了专门的实验。

实验表明,出生4天的法国婴儿不仅可以从连续语音串中辨别出特定的音位特征组合,例如,可以从mathematician中把具有“辅音元音辅音元音”音位特征组合(可简称之为CVCV组合)的mati辨别出来;

还可以对从一个单词中辨别出来的特定音位组合和从两个单词相交处辨别出来的同一音位特征组合加以区分例如,可以将从panoramatibetain中辨别出来的mati和从刚才那个mathematician中辨别出来的mati加以区分(依据“音位变体”现象进行区分)。

(2)其它一些语言学家也发现出生不久的婴儿就表现出对多种音素的辨析能力。

例如艾马斯、西科兰等人(Eimas,Signeland)早在1971年就通过吮吸实验发现,一个月的婴儿能区分清、浊辅音:

ba和pa;

到四个月,能区别男声和女声;

到6个月,婴儿就开始注意言语中的语调和节奏。

前苏联心理学家施瓦茨金(Shvachkin)在1973年通过8个多月的实验发现,婴儿自动学会辨识俄语音素有一定的次序:

首先学会区别元音,接着是区分前元音、后元音、高元音和低元音,然后学会区分闭塞音、擦音、鼻音、流音和滑音,最后才学会区分清浊辅音。

婴儿不仅能迅速学会辨别元音和辅音这类音素,跟音调有关的音素也能很快掌握。

莫尔斯(Morse)1972年的实验表明,7周的婴儿就能区别升、降调,例如ba和ba。

对重音的辨析也不会晚,“因为心理学家发现,1岁至3岁的儿童在自发的言语里很少把主重音念错”。

三、语音感知与辨析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4、语音辨析功能的先天遗传性(3)特雷胡波(Trehub)在1976年通过研究发现,如果要求母语为英语的成人对捷克语中的一些音素进行辨别,他们都感到非常困难;

而婴儿却很容易完成这个任务尽管婴儿的父母均讲英语。

拉斯基(Lasky)和沃卡(Werker)等人也曾先后发现类似的情况,即婴儿可以对非母语语系中的某些音素进行辨别,而其父母却不能。

(4)梅勒(J.Mehler)等人根据例证

(1)中克里斯多菲(A.Christophe)的实验结果,推断法国婴儿具有辨别法语中潜在词边界线索的能力。

梅勒指出,法国婴儿之所以能作出这种辨别是依据法语词尾的元音有显著延长现象(即“音位变体”现象),换句话说,法国婴儿是以音位变体特征作为词边界的线索或标志。

三、语音感知与辨析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4、语音辨析功能的先天遗传性由于这种音位变体现象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只是音位变体的表现形式不完全相同,例如,在英语、荷兰语、捷克语、爱沙尼亚语、瑞典语和意大利语中,则往往表现为词首元音(而非词尾元音)显著延长;

此外,音位变体也不只是表现为元音延长,还可以表现为其它多种发音方式的改变),根据以上事实,梅勒等人断言:

“对世界上所有的语言来说,虽然不同语言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边界线索,但所有的婴儿对词边界线索敏感这一事实应该是真实的。

”在此基础上,梅勒等人又进一步引用朱斯楚克(Jusczyk)、菲舍(Fisher)、托库拉(Tokura)以及哥肯(Gerken)等多位当代儿童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与观测资料加以论证,最后指出:

“这一系列的研究结果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婴儿从很早开始就能把句子理解成由词串所组成对全世界的所有语言都是如此,且无需任何的调节与适应过程。

”换句话说,对于任何民族的初生儿来说,无需别人教授也无需任何调适过程,就能将输入的句子(语音串)区分为单词串,即“婴儿天生就具有语音辨析能力”这一点已为当代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愈来愈多的成果所证实,并已成为众多儿童语言学家的基本共识。

四、语义分析与识别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1、语义分析与识别功能的神经生理基础前面曾经提到,布洛卡区(如前所述,这一区域主要在左半球前部的额下回)主管言语表达,沃尼克区(如前所述,这一区域主要包括左半球后部的颞上回、颞叶后部以及顶叶在内的广阔区域)主管言语感受和理解。

此外,按照伽赞尼伽的观点,言语表达与理解还与概念中枢(在缘上回和角回附近)有关。

所以,如果未作特别声明,下面提到的口语中枢均同时包括布洛卡区、沃尼克区和概念中枢这三部分,而且还包括近年来新发现的与言语理解和表达有关的区域。

对于传统的口语中枢概念,我们认为,存在一个严重的片面性倾向只强调其语法范畴的功能而忽视其语义范畴的功能。

迄今为止,不论是对布洛卡区的研究,还是对沃尼克区的研究,往往都是只从语音、词汇、句法等层面去考虑,而很少(甚至完全没有)从语义层面去考虑。

我们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不住问题的要害与本质。

唐纳德赫布的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回答本书第一章开头所提出的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核心问题,原因盖出于此。

事实上对于口语中枢而言,其先天具有并可通过遗传获得的只是“语音感知与辨析”和“语义的分析与识别”这两方面的功能。

(这两方面的功能即表现为人类的语义知觉,即“语觉”),而其它方面的语言功能(如单词识别、短语构成分析和句法分析等)均要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并且要有先天遗传的语觉功能为基础,才有可能在后天顺利实现其它方面语言功能的习得。

下面我们就利用格关系分析方法对口语中枢的语义分析与识别功能加以说明(以下案例均引自王德春教授所著“神经语言学”)。

四、语义分析与识别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1、语义分析与识别功能的神经生理基础王德春教授指出,“顶颞枕部皮层损伤患者,虽能识别语句中的各个词,并理解单个词的意义,但无法对它们进行整合性加工,因而不能形成多维语义图式,即作为整体呈现的语义关系体系。

”王教授这里所说的“顶颞枕部皮层”属于传统的沃尼克区。

王教授根据国内外众多关于这一脑区损伤患者的实验案例(其中有一些是苏联著名语言心理学家鲁利亚的实验案例)断言,这一脑区损伤将使患者无法对整个句子“进行整合性加工”从而失去辨识和建立整个句子“语义关系体系”的能力。

王教授还列举了沃尼克区损伤患者常犯的若干错误案例:

例1患者无法判断“春在夏之前”和“夏在春之前”哪一句正确表明患者已失去辨识“时间格”这类语义关系的能力;

例2患者无法弄清“在方下面的圆”与“在圆下面的方”有何不同表明患者已失去辨识“处所格”这类语义关系的能力;

例3患者无法弄清“鸟巢筑在树枝上”这个句子中,“鸟巢”与“树枝”之间的关系表明患者已失去辨识“受事格”与“处所格”这类语义关系的能力;

四、语义分析与识别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1、语义分析与识别功能的神经生理基础一般认为布洛卡区损伤仅表现为言语表达障碍,但王德春教授根据新的研究成果指出,布洛卡区损伤对句子语义关系的理解也有影响。

例如:

例4患者不能对句子“有个人乘车在路上行走”的正误作出判断表明患者已失去辨识“施事格”与“工具格”这类语义关系的能力;

例5如让患者复述句子“男孩打了狗”,患者将复述为“男孩狗”由于丢失了动词患者不能辨识“施事格”与“受事格”这类语义关系;

例6让患者叙述自己经历的某件事,这时患者只能说出一个个独立的词,不能组成连贯通顺的句子,而且大部分动词被丢失(与例5相似);

即使偶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