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711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docx

语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学案

第2讲 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

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

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一)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对接教材:

《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

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题目,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11分)

流 莺[注]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 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1)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漂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E.这首诗首先描述流莺的恓惶之状,第二联起,转入寄托,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流莺的形象之上。

第三联主要是时间上的跨度,以及境况的对比。

尾联抒发伤感。

解析:

选CE C项,“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说法错误,莺虽然啼鸣了,但是并未实现本意,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栖息的花枝。

E项,还有空间的跨度。

(2)诗人托流莺以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分)

答:

 

 

解析:

本诗托“流莺”咏怀,要分析“流莺”特征,再结合注解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流莺的漂荡象征着诗人的飘零身世,“巧啭”象征着诗人的美妙歌吟,本意象征着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说是诗人所抱的政治遇合的期望。

“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折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

“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流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

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

“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

这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哪里又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

参考答案:

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诗歌鉴赏]

《流莺》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是作者托物寓怀的诗篇,借流莺暗喻自身,寄托身世之感,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抱负难展、佳期难遇的苦闷之情。

首联描写了流莺的漂荡无依;颔联指出流莺内心的苦闷,未必有良辰佳期;颈联写流莺为了“本意”不管何时何地都在“巧啭”,艰辛备尝;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明写流莺,实寓自身,读来既像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处境的关心,又像是诗人从流莺哀啼声中听出的寓意,更像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语意措辞之精妙,可谓臻于化境。

全诗咏物抒情,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

(二)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对接教材:

《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作者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

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

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

①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

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诉衷情

吴 激①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②。

[注] ①吴激:

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

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

②华颠:

头发花白。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残月照吟鞭”一句景中含情,用“残”字修饰“月”,暗示词人的悲伤孤寂之情。

B.“催上渡头船”与柳永《雨霖铃》中的“兰舟催发”情景相似,意绪相同。

C.“鸥似雪,水如天”两句,承上启下,词人由眼前水行所见,唤起对记忆深处美好情景的回忆。

D.词尾三句描写亲切温馨的场面,既富有戏剧性,又充满了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

E.词上片以写景为主,营造氛围;下片重在抒情,情真意切。

整首词用语清婉,哀而不伤。

解析:

选AB A项,“残月照吟鞭”是点明时间,主要表现的是词人急于赶路、急于归家的心情;B项,“意绪相同”错,“兰舟催发”表现的是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离别的难舍意绪,“催上渡头船”表现的是游子思归的意绪。

(2)词人“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

“不成眠”与“残月照吟鞭”有什么关系?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不成眠的原因:

夜寒;思乡心切;久别将归的兴奋与激动。

②词人因为夜不能寐,所以索性早起,在残月之下扬鞭赶路。

[诗歌鉴赏]

远离故乡的游子,即将踏上归家的路程,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

对于被强留仕金的吴激来说,这种心态显得更加复杂而深沉。

词人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运用白描的手法,既对这种归心似箭的情态作了生动描述,又吐露了一腔浓烈的思乡情意。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两句写景,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

在凉秋深夜,游子独自歇宿于荒郊茅店,因久别将归而一时难以入眠;中天的月亮照着半夜起程赶路的游子,他不是因寒冷而满腹牢骚,倒像是高兴得自言自语,且行且吟。

“寒”和“照”不仅写出了游子的感觉与视觉形象,而且丰富了感情的容量。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以自然景物来渲染气氛,细雨霏霏,秋菊盛开,在他人眼中,本该是饮酒赏菊的美好时光,但一个“催”字却使意境陡转,表现了游子急于归家的心态。

词人生于江南,长于江南,“鸥似雪,水如天”之景诱发了他对谙熟事物的亲切感。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的情景十分亲切动人,然而这只是词人想象中的一幕。

(三)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对接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离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

②常见意象:

“柳”“酒”“月”“水”四大意象。

(“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应用体验]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 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 ①舍弟:

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杜甫有四弟:

杜颖、杜观、杜丰、杜占。

②阳翟:

今河南禹州。

荆南:

今湖北荆州。

安史之乱后杜甫曾流落荆州。

③错莫:

纷乱昏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B.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标题中的“怀”字来写。

C.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

这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E.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距离很远,不能相见的感伤。

解析:

选AB A项,“老去无为的感慨”无中生有,作者借这两句表达了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B项,“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有误,“吟诗正忆渠”直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2)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出这两句的含意,再判断其运用的手法,最后结合情感和表达效果阐释。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是回忆往昔兄弟们相聚一堂、欢乐畅快,引得邻人羡慕的场景,属于虚写;也正是回忆的快乐反衬出了现实分离的痛苦。

参考答案:

①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兄弟相聚、欢乐和谐,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

②运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在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

(四)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对接教材:

《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内容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1)修辞方面:

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

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

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标志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

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开头四句写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塞外苦寒的景象。

B.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见边,画面清新绮丽,气势恢宏。

C.临洮,古县名,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发生战争的战场,见到临洮,自然会联想到过去在这里发生的战争。

D.七、八两句以议论收笔,在生动的场景描写中将战争的残酷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E.诗中并没有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场遗迹的描写,来侧面表现主题。

解析:

选BD B项,“清新绮丽”错误,落日、平沙等意象组成的画面应是阔大、雄浑的。

D项,“七、八两句以议论收笔”错误,七、八两句写的是临洮这一代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抛露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并没有议论。

(2)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的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通过描写边塞自然条件和军旅生活,表现了对军旅艰辛生活的感慨;②通过写蓬蒿间杂乱的白骨,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诗歌鉴赏]

开头四句由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写出了塞外广袤苦寒的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地域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地域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是长城的起点,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落日,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最后四句将战争的残酷深刻地揭示了出来。

诗人并没有否定“意气高”,只是觉得仅仅看到长城战中战士们斗志高昂这一个方面是不全面的,所以七、八两句写出了战争残酷的另一个方面,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此诗在构思上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有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五)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对接教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

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应用体验]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酹江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

胡世将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

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

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③。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阃外④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

拜将台欹⑤,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

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 ①兴元:

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

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

②一范一韩人物:

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

③汉家三杰:

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

④阃(kǔn)外:

指统兵在外。

⑤拜将台:

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

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

欹(qī),倾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词人对朝廷软弱避战、不积极保卫河山的做法表示痛惜。

D.该词写出了作者面对破碎的山河的万千思绪,自己身处战争后方无力扭转战局,心中充满失望与忧愤。

E.词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一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解析:

选AD A项,“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说法错误,词人对他们无比仰慕与怀念。

D项,“自己身处战争后方”错,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当时身在战争前线,这一点可从注释中看出。

(2)“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是词作中两组对仗的句子,请任选一组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6分)

答:

 

 

 

参考答案:

(示例一)“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写出了边塞军情紧张,敌人兵临城下,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场景,暗示了作者此时面对紧张局势内心的焦急,与下文“赢得头如雪”的无奈形成了对比。

(示例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写出了古迹毁塌湮没,勾勒出一幅苍凉的景色。

暗指英雄人物及他们的豪情业绩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追思和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之情。

[诗歌鉴赏]

此词为感时而发,指斥和议之非,期待真有抱负才能的报国之士实现恢复大业。

它用东坡赤壁怀古韵,此词亦可称“兴元怀古”。

在“神州沉陆”、北宋沦亡之后,面对“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的山河残破的形势,不能不令人临风怀想古来于此为国立功的上述先贤。

这也是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通过怀古以咏怀见志,表示他希钦和追慕的目标。

但在首句“神州沉陆”之后,紧接着“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实是在深慨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

下面说“汉家三杰”已成“往事”,拜将台与怀贤阁则一“欹”一“杳”,都是暗寓“时无英雄”之慨。

当时张浚是个名望很高的主战派领袖,主张“中兴当自关、陕始”,自请宣抚川陕。

可惜他志大才疏,轻师失律。

建炎四年九月,他所指挥的五路之兵四十万人与金兵接战后溃于富平(今属陕西),从此关、陕丧失不可复。

胡世将上痛和议之非,近伤富平之败,和则非计,战则非能,抚今怀古之余,内心更加感到自己责任重大,既愤且忧,“赢得头如雪”了。

以功业论,胡世将还算不上什么“中兴名臣”,但此词忧怀国事,着眼大局,不失阃外边帅的气度。

“塞马晨嘶,胡笳夕引”两句,有西北战场特有的边塞气氛。

篇末写怒发上指,阑干拍遍,情怀激烈,显示内心忧愤之既巨且深,再也无法平复了。

(六)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对接教材:

《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内容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

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

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标志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应用体验]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村居书喜

陆 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貌。

B.“花气袭人”从嗅觉的角度,写出天气骤暖,春花绽放,香气浓郁芬芳扑面而来的景象。

C.“鹊声穿树”将无形的喜鹊叫声描写得生动可感,突出了林中幽深静谧的环境。

D.“贫犹醉”的深沉感叹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有异曲同工之妙。

E.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初春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联表现了诗人田园生活的乐趣。

解析:

选CD C项,“突出了林中幽深静谧的环境”错,这里描绘的是鸟语花香热闹的山林美景。

D项,“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诗人晚年贫苦,因病不能喝酒,表现的是羁旅的愁苦与孤独;“贫犹醉”意思是虽然家贫,幸得乡间酒贱,犹能常买一醉,表现了诗人悠闲惬意的晚年生活。

(2)本诗中写了诗人村居生活中哪些可喜之事?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春水已生,天气骤暖,雨后新晴;②晚年有酒相伴,身体硬朗,悠闲自在;③官赋已交,整年不会有小吏催租。

[诗歌鉴赏]

此诗是一首表现田园生活乐趣的抒情诗,嘉泰二年春作于山阴,诗人时年七十八岁。

首联写村居所见的水乡远景,红桥白塔,晓山春水,色彩鲜明,风景如画。

颔联写庭院园林中的近景,花香鸟语,声色具备,春意盎然。

颈联写诗人村居生活的乐趣:

虽然家贫,幸得乡间酒贱,犹能常买一醉;虽然自己年老了,还是勉力到原野耕地,舒散一下筋骨。

尾联庆幸自己乡居生活无人打扰——因为自家已经提前交足了赋税,整整一年没有官吏来敲门了。

(七)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对接教材:

《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作者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内容

即事(景)抒怀诗的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

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

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的手法。

(3)常用的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