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7190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19Word下载.docx

4.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是

A.麦孤独和华生

B.弗洛伊德和勒温

C.罗杰斯和马斯洛

D.布鲁姆和霍兰夫

E.麦孤独和弗洛伊德

5.成就动机是指

A.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B.个体在社会情景中,对其他人所存有的与之亲近的内在需要

C.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目标,以期达成的内在动力

D.期望获得他人及其社会的赞扬、承认、肯定和鼓励,即取悦他人的内在心理倾向

E.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C

[解答]选项A是抱负水平的概念,选项B是亲和动机的概念,选项C是成就动机的概念,选项D是社会赞许动机的概念,选项E是动机的概念。

6.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在哪方面研究中有开拓性贡献

A.亲和动机

B.赞许动机

C.强化与奖励

D.成就动机

E.抱负水平

7.下列有关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存留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B.印象形成的线索有三条:

人的自然特征、人的社会特征和人的心理特征

C.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景时总是按照个体以往印象,将情景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等,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等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D.印象形成的维度有评价(好-坏)、力量(强-弱)和活动(积极-消极)

E.热情与冷漠具有中心品质的特征

[解答]选项C是印象形成的定义。

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个体进行自我印象控制,通过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8.有关挫折的描述,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①挫折包括挫折情景、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

②遭受挫折后,人会变得非常颓废

③挫折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环境起因和个体起因

④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为条件,这是确定无疑的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E.①③

[解答]挫折对人的影响因人而异,跟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所以挫折不一定让人颓废,也可能让人更加坚强,更成熟,所以②是不正确的;

④属于挫折-侵犯说的主要观点,米勒认为,挫折可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不一定引起侵犯行为。

9.有关侵犯的描述,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①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②侵犯由伤害行为、侵犯语言和侵犯动机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③侵犯行为都是反社会性质的

④侵犯动机即侵犯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

⑤自卫行为不属于侵犯行为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E.①④

[解答]侵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和社会动机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不包括侵犯语言,所以②是错误的;

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侵犯是亲社会性质的,比如将寻衅滋事者进行拘留,则不属于反社会性质,所以③是错误的;

自卫行为虽然是被认可的行为,同样也属于侵犯行为,所以⑤也是错误的。

综合来看,只有答案E的说法是正确的。

10.提出挫折-侵犯说的是

A.伯克威茨

B.米勒

C.多拉德

D.拉皮埃尔

11.挫折-侵犯说的三个主要观点是

①侵犯行为会给被侵犯方造成巨大挫折

②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

③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

④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

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⑤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E.②③④

12.影响受挫后反应的因素不包括

A.个人的挫折阈

B.需要的迫切感

C.动机强度

D.身体状况

E.自我期望

13.有关心理防御机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自发的心理调节技能

②心理防御机制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③投射和转移属于替代性的防御机制

④掩饰性的防御机制包括文饰、反向和幽默等

⑤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改变挫折情景

A.③④⑤

B.③⑤

C.④⑤

D.⑤

E.③

[解答]投射和转移属于攻击性的防御机制,而替代性防御机制包括补偿和认同,所以③是错误;

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应对挫折情景,并不能改变挫折情景,所以⑤也是错误的。

14.态度具有的特征是

A.内隐性、主观性和稳定性

B.内隐性、主观性和可变性

C.内隐性、对象性和可变性

D.内隐性、主观性和对象性

E.内隐性、对象性和稳定性

15.态度的构成成分是

A.认知、情感、行为

B.意志、情感、行为

C.情感、意志、行为

D.行为、意志、认知

E.认知、情感、意志

A

16.态度的维度包括

A.方向、强度、向中度、持久度

B.方向、强度、外显度、持久度

C.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持久度

D.方向、强度、深度、外显度、持久度

E.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17.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的形成所包括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A.教育-服从-内化

B.教育-认同-内化

C.反抗-服从-内化

D.反抗-认同-内化

E.服从-认同-内化

18.有关态度的表述,不正确的说法是

A.认知是态度的基础,情感是态度的动力,行为是态度的准备状态

B.态度三成分不协调的时候,情感成分往往决定行为倾向

C.态度与外显行为具有一致性

D.态度的功能包括:

认知功能、适应功能和自我防卫功能

E.态度来源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解答]态度与外显行为并不具有一致性,比如拉皮埃尔现象是关于歧视态度的研究,所以选项C不正确。

19.认知失调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费斯廷格

B.海德

C.班杜拉

D.贾尼斯

E.霍夫兰

20.贾尼斯和霍夫兰提出了

A.态度改变的学习理论

B.态度改变的劝说情景模式

C.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

D.认知失调论

E.挫折-侵犯说

21.以下不属于印象管理的策略是

A.按照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表现自己

B.隐藏自我

C.按照社会期待表现自己

D.近因效应

E.投人所好

[解答]近因效应是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最新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作用比较大,因为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所以叫近因效应,印象形成也一定是对自我印象的知觉和管理,所以D的说法不属于印象管理策略。

22.有关态度测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常用的测量方法有问卷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观察法和生理反应法

②态度测量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

③态度可以直接测量

④使用态度量表进行测量,主要测量态度的方向和强度两个维度

⑤单维量表有瑟斯顿-蔡夫的等距量表、李克特的累加量表等

⑥多维量表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分化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等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③

E.④

[解答]态度是个体对人和事物的倾向,目前还难以直接测量,一般采用间接的方法,所以③的说法是错误的。

23.有关沟通的论述,错误的是

A.沟通指的是人际沟通,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

B.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C.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7个因素构成

D.沟通的功能包括获取信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满足需求和维持心理平衡、减少冲突和协调群体内行为

E.沟通有多种分类方法

[解答]沟通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后者是通过媒体作为中介的沟通过程,所以选项A不正确。

24.关于人际沟通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B.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C.个体沟通与大众沟通

D.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E.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解答]沟通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所以大众沟通不属于人际沟通,所以C这种分类不正确。

25.人际距离的错误说法是

A.霍尔根据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提出了4种人际距离

B.人际距离的影响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人口学特征

C.公众距离的合适尺度是3.66~7.62m

D.个人距离的合适尺度是0~0.46m

E.社交距离的合适尺度是1.22~3.66m

[解答]个人距离的合适尺度应该是0.46~1.22m,0~0.46m是亲密距离的范围,所以答案D不正确。

26.下列有关人际吸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肯定形式

②人际吸引包括亲和、喜欢和爱情三个层次

③交往频率越高,彼此喜欢的程度越高

④真诚是人格的吸引的首要因素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E.①②③④

[解答]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过低和过高的交往频率使彼此喜爱的程度都不高,而中等程度的交往频率,则彼此喜欢程度较高,所以③不正确,正确答案是D。

27.根据归因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三种信息,分别是

A.特异性信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B.特异性信息、新颖性信息和常规性信息

C.一致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时空信息

D.一致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特异性信息

E.一致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新颖性信息

28.人际关系的三个特点是

A.个体性、直接性和广泛性

B.群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

C.个体性、直接性和亲密性

D.群体性、直接性和广泛性

E.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

29.以下不属于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必经阶段的是

A.定向阶段

B.接触阶段

C.情感探索阶段

D.情感交流阶段

E.稳定交往阶段

30.把人际关系分为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竞争型和无规则型的学者是

A.舒茨

B.霍尔

C.李维奇

D.海德

31.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所提出的理论是

A.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

B.人际交往的需求理论

C.人际交往的关系理论

D.人际交往的价值理论

E.人际交往的动机理论

32.在美国学者舒茨看来,个体的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分别是

A.包容需要、支持需要和感情需要

B.理解需要、支持需要和感情需要

C.理解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D.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E.理解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33.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和群体分解中,提出的原则是

A.群体行为原则

B.群体整合原则

C.群体关系原则

D.群体动力原则

E.群体分化原则

34.哪些不是维持与协调人际关系交往的原则

①相互性原则

②自我保护价值原则

③包容原则

④交换性原则

⑤沟通原则

A.①⑤

D.②③

E.③⑤

35.以下哪项不是人际交往健康的标志

A.乐于交往

B.广泛交往

C.敢于交往

D.善于交往

E.具有交往的良好心理品质

36.人际沟通中要善用三种表情,分别是

A.微笑、伤心和愤怒

B.微笑、言语表情和身体表情

C.微笑、面部表情和言语表情

D.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和身体表情

E.微笑、面部表情和身体表情

37.P-A-C分析,又叫

A.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B.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

C.归因理论

D.平衡理论

E.认知失调论

38.在团体中,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交流,了解他人和自己的问题和当时的反应,通过自我意识水平和移情能力,改善沟通技巧,增强社交能力,这是运用什么心理技术

A.角色扮演

B.P-A-C分析

C.敏感性训练

D.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E.心理宣泄

39.P-A-C分析是哪位美国心理学家于哪一年所提出的

A.柏恩,1965

B.舒茨,1964

C.舒茨,1963

D.柏恩,1964

E.舒茨,1965

40.有关P-A-C分析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P代表儿童状态,A代表成人状态,C代表父母状态

②人们在交往中常常以不同的人格状态出现,构成人际关系的不同人格类型

③交往的双方如果能按照对方期望作出反应,人际关系就是“互补型”或“平衡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交往双方的反应如呈现出“非互补型”或“交互型”,则容易引起冲突,导致关系恶化

⑤通过P-A-C分析,可以改善人际关系

A.①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解答]①中,P是parent的缩写,代表父母状态,而C是child的缩写,代表儿童状态,所以①是错误的,应该选择E。

41.以下哪项不代表群体的特征

A.群体成员的社会心理特点千差万别

B.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

C.成员之间心理相容程度比较高

D.有调节行为的规范

E.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解答]凡是同一群体的成员,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必然还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同的社会心理特点,比如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共同的心理需求、态度和情感。

42.以下哪项不属于群体形成的必经阶段

A.初期阶段

C.风暴阶段

D.常规阶段

E.作业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