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7455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58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其仿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70年代提出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和80年代提出的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则是比较好的

电机控制方案,然而,作为高性能的调速系统,这两种方案虽能实现较高的静、动态性能,但这两种系统的具体控制方式不一样,因而具有不同的优缺点。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由于采用砰一砰控

制能够带来很好的转矩响应,但同时由于其开关频率的不确定性,使得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存在输出电压,电流的谐波较大,输出电压偏低等缺点而使其稳态指标比矢量控制系统差[19]。

矢量控制系统的理论是通过坐标变换和磁场定向控制,把交流电动机的定子电流分解成磁场定向坐标的磁场电流分量和与之相垂直的坐标转矩电流分量,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解耦,得到类似于直流电机的转矩模型并可仿照直流电机进行快速的转矩控制和磁通控制,使系统动态性能得到显著改善,从而使交流电机的调速技术了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运用矢量控制已成为当今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的主流。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矢量控制理论解决了交流电动机的转矩控制问题,应用坐标转换将三相系统等效为两相系统,

再经过按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变换实现了定子电流励磁分量与转矩分量的解耦,从而达到对交流电机的磁链和电流分别控制的目的。

使交流调速系统发生了质的飞跃,逐步取代直流调速系统,成为主要的传动装置。

例如,现代高速列车、地铁、电动汽车都采用了交流调速系统。

上世纪70年代,许多专家学者经过潜心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目前所普遍应用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

为此,建立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可以有效地节省控制系统的设计时间,及时验证施加于系统的控制算法,观察系统的控制输出,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仿真的优越性,人为地加入不同的扰动和参数变化,以便考察系统在不同工作情况下的动、静态特性。

MATLA提供的动态系统仿真工具SIMULINK,是众多仿真软件中功能

最强大、最优秀、最容易使用的一种。

它具有模块化、可重载、可封装、面向结构图编程及可视化等特点,可大大提高系统仿真的效率和可靠性。

在分析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方法的基础上,使用MATLA的SIMULINK建立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的仿真模型,利用仿真模型,进行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13][18]。

1.SPWM原理及调制方法

SPWM变频调速是交流调速系统中较为常见且较为有效的一种调速方式。

其思路是江亦可条幅调频的正弦波调制成一串等距、等幅、中间宽两边窄的脉冲信号。

如图1所示,如果把正弦波

的上半部分n等分,然后把每一等分的正弦曲线与「t轴所包围的面积都用一个与此面积相等的矩形脉冲来等效。

矩形脉冲的幅值不变,各脉冲的中点与正弦波每一等分的中点重合。

这n个中间

宽两边窄的等幅矩形脉冲与正弦波的半周等效,成为SPWM波形。

图1与正弦波等效的SPWM波形

若用SPWM波形作为逆变器的触发脉冲,则逆变器在理想状态下也应该输出SPWM波形,

通过改变矩形脉冲的宽度可以控制逆变器输出交流基波电压的幅值,通过改变调制周期(即正弦波的周期)可以控制其输出频率,从而在逆变器上可以同时进行输出电压与频率的控制,满足变频调速对电压与频率协调控制的要求。

SPWM各脉冲幅值相等,所以逆变器可由恒定的直流电源

供电,另外,SPWM波形与正弦波等效,这样使负载电机可在近似正弦波的交变电压下运行,转矩脉动小,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采用高开关频率的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组成逆变电路时,先假定器件的开与关均无延时,于

是可将要求变频器输出三相SPWM波的问题转化为如何获得与其形状相同的三项SPWM控制信

号的问题,用这些信号作为逆变器中各电力电子器件的基极(栅极)驱动型号。

Ua

Ub

Uc

Ut

参考信号发生器

三角波发生

图2SPWM

变压变频器的模拟控制框图

图2是SPWM变压变频器的模拟控制框图。

三相对称的参考正弦电压调制信号Ura、Urb、Urc

有参考信号发送器提供,其频率和幅值都可调,三角载波信号有Ut由三角波发送器提供,各项公

用。

它分别与每一相调制信号进行比较,产生SPWM脉冲波序列UaUbUc。

三相桥式PWM逆变器所实现的目标是将恒定的直流输入电压整形为正弦波形的三相输出电压,并控制输出电压的幅值和频率,为了输出对称平衡的三相输出电压,可将互差120。

的三个正

弦波控制信号电压与同一个三角载波比较,产生所需的开关控制信号

三相桥式PWM逆变器采用双极性控制方式。

在图3所示的原理图中,VT1~VT6由SPWM

波驱动

图3三相桥式PWM逆变器原理图

2矢量控制原理

1矢量控制的提出

直流电机的动态数学模型只有一个输入变量(电枢电压)和一个输出变量(转速),在控制对

象中含有机电时间常数Tm和电枢回路电磁时间常数他T1以及晶闸管的滞后时间常数Ts,可以描述为单变量的三阶线性系统。

而异步电动机在变频调速时需要进行电压(或电流)和频率的协调控制,有电压(或电流)和频率两种独立的输入变量,如果考虑三相交流电,其实际输入变量还要多。

在异步电动机中,电压(电流)、频率、磁通、转速之间相互都有影响,是强耦合的多变量系统。

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有三个绕组,转子也可等效为三个绕组,每个绕组产生磁通时都有自己的电磁惯性,再加上运动系统的机电惯性,因此异步电动机是一个高阶、非线性、强耦合的多变量系统。

而矢量控制就是一种将三相交流的磁场系统转变为一个旋转体上的直流磁场系统。

2矢量控制的基本构思

如上所述,要把一个三相交流的磁场系统和一个旋转体上的直流磁场系统,就需要一个两相系统作为过度,可以互相进行等效变换。

图6两相旋转绕组

■A

图4三相交流绕组

图5两相交流绕组

/F

31

<

M

iM

当异步电动机多相对称绕组通已多相对称的电流时,能够产生磁场,如图4所示是三相对称

绕组A、B、C通以三相对称交流电流时,在空间产生一个角速度为31的旋转磁场;

图5是两个

空间位置互相垂直的绕组a和通以两相对称交流电流(相位差为90°

)时,也产生一个旋转

磁场,当两个旋转磁场的大小、转向、转速与合成磁场都相同时,图4和5两套绕组是等效的,

图6是两个相等且互相垂直的M和T绕组,他们与旋转磁场同步旋转,M绕组的轴线与三相合成磁场方向平行,T绕组的轴线则与之垂直,绕组中分别通以直流电流iM和iT,产生的磁场与三相合

成磁场等效,则与合成旋转磁场平行的电流分量iM相等于电动机的励磁电流分量,用它来产生电

动机的磁场;

与门垂直的分量iT相当于电动机的转矩电流分量。

调节iM的大小可以改变磁场的强

弱,调节iT的大小可以在磁场一定时改变转矩。

这样中的绕组与中的绕组等效。

因此,只要

通过变换运算,有规律的控制iA、iB、iC,就能达到预想的调节iM和iT的目的,这就是异步电动

机矢量变换控制的基本思想。

异步电动机

图7异步电动机的坐标变换结构图

由于进行坐标变换的是电流

(代表磁动势)的空间矢量,所以这样通过坐标变换实现的控制系

统就叫做矢量控制系统。

图7是上述等效关系的结构图,从整体上来看,是一台输入为A、B、C

三相电压,输出为转速3的异步电动机。

从内容看,经过3/2变换和同步变换,变成一台iM和iT

输入,•’输出的直流电动机。

摘要

变频调速是交流电动机各种调速方式中效率最高、性能最好的调速方法,在整个交流

调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采用MATLAB^件包中的SIMULINK对基于数学模型基础上的电气传动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建模,具有建模简便、结构直观、操作灵活等优点,并且仿真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

本文介绍了现代交流调速系统的概况、矢量控制的基本概念以及在三相坐标系和两相坐标系下的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应用MATLA下的仿真工具SIMULINK软

件建立了按转子磁场定向的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

重点是对交流电机SPW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并给出了仿真模型和仿真结果。

关键词:

MATLAB/SIMULINK,矢量控制,异步电动机,仿真

摘要I

ABSTRACT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概述1

1.1现代交流调速系统的发展1

1.2矢量控制2

1.3研究内容3

第二章异步电动机的多变量数学模型4

2.1异步电动机在三相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和性质4

2.1.1异步电动机在三相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4

2.1.2异步电动机在三相坐标系上数学模型的性质9

2.2坐标变换10

2.2.1三相静止/两相静止坐标变换(3S/2S)11

2.2.2两相静止/两相同步旋转的坐标变换(2S/2R)13

2.2.3直角坐标一极坐标变换(K/P)14

2.3异步电动机在两相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15

2.3.1两相任意旋转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15

2.3.2两相静止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18

2.3.3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19

2.3.4按转子磁场(磁通)定向的数学模型19

第三章异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策略22

3.1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22

3.1.1矢量控制方法的提出22

3.1.2矢量控制变换的思路22

3.2按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的实现23

3.3正弦波脉宽调制技术26

3.3.1正弦波脉宽调制的原理26

3.3.2SPWM控制方法26

3.3.3电压型三相桥式逆变器27

第四章模型的建立和仿真结果分析28

4.1MATLAB/SIMULINK简介28

4.2异步电动机仿真模型子系统的建立28

4.2.13S/2R变换28

4.2.22R/3S变换29

4.2.3电压电流变换30

424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模型30

425电流电压变换31

426逆变器模型仿真结构31

4.3异步电动机模型仿真31

4.3.1异步电动机转速和电磁转矩的关系错误!

4.3.2系统仿真33

4.4基于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35

4.4.1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的模型建立35

4.4.2系统仿真36

4.5系统仿真的比较38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39

5.1结论39

5.2研究展望39

参考文献40

致谢41

第一章概述

1.1现代交流调速系统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调速传动领域大多采用磁场电流和电枢电流可以独立控制的直流电动机传动系统,它的调速性能和转矩控制特性比较理想,可以获得良好的动态响应,然而由于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使其在设计容量受到限制,不能适应高速大容量化的发展方向。

交流电动机以其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运行可靠,可以以更高的转速运转,可用于恶劣环境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交流电动机的调速比较困难。

在上个世纪20年代,人们认识

到变频调速是交流电动机一种最理想的调速方法,由于当时的变频电源设备庞大,可靠

性差,变频调速技术发展缓慢。

60年代至今,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⑴,使交流调速性能可以与直流调速相媲美。

现代电子技术(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电力电子技

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动机控制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日益成熟,极大的推动了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2]。

电气传动是现代最主要的机电能量变换形式之一。

在当今社会中广泛应用着各式各样电气传动系统,其中许多机械有调速的要求:

如车辆、电梯、机床、造纸机械、纺织机械等等,为了满足运行、生产、工艺的要求往往需要调速的另一类设备如风机、水泵等为了减少运行损耗,节约电能也需要调速。

如果根据原动机来分类,那么原动机是直流电动机的系统称之为直流电气传动系统;

反之原动机是交流电动机的系统,则称之为交流电气传动系统。

如果根据转速的变化情况来分类,电气传动系统又可分为恒速电气传动系统和变速电气传动系统两大类。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直流传动是唯一的电气传动方式。

这是因为直流电动机调速方便,只要改变电机的输入电压或励磁电流,就可以在宽广的范围内实现无级调速,而且在磁场一定的条件下它的转矩和电流成正比,从而使得它的转矩易于控制、转矩的调节性能和控制性能比较理想。

但是,在直流电气传动系统中,由于直流电动机本身在结构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它的机械接触换向器不但结构复杂,制造费时,价格昂贵,而且在运行中容易产生火花,特别是由于换向器强度不高等问题的存在,直流电动机无法做成高速大容量的机组;

此外由于电刷易于摩擦等问题存在,在运行中需要有经常性的维护检修,以上这些缺陷就造成了直流电气传动不尽理想。

1885年交流鼠笼型异步电动机的问世打破了直流传动作为唯一电气传动方式的局面。

由于它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价格低廉而且坚固耐用,惯量小,便于维修,适用于恶劣环境等特点,使其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了极广泛的应用。

但是交流电动机调速比较困难,而且其调速性能(调速范围、稳

定性或静差、平滑性等)却无法与直流调速系统相媲美,因此这些电机绝大部分都是恒速运行的。

早在19世纪30年代,国外就开始研究各种交流电机变速传动。

在早期采用的主要是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外串电阻和鼠笼型异步电动机变极调速。

后来在50年代异步

电动机定子串饱和电抗器的调速方法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由于受电机结构和制造工艺的限制,变极调速通常只能实现两三种极对数的变换,不能做到连续地调节速度,调速范围和极数都非常有限。

此外还可以依靠改变定子电压(改变电源电压或定子串阻抗),或绕线型电动机转子串电阻,或带有转差离合器的异步电机调节励磁电流都可实现变转差率调速。

但是电机的损耗与转差率成比例地增大,效率随转速的降低而降低,由于电机在高转差、低转速下运行特性恶化,使实际可行的调速范围受到限制。

在60年代大功率半导体变频

装置的问世开创了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新时代,这种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具有体积小、价格低、坚固耐用、性能良好等优点,通过使用它可以连续地改变电源频率,十分理想地实现交流电动机的无级调速,从而使交流电机调速技术飞跃发展。

尤其是70年代以来,大

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出现,以及先进控制理论(如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等的应用,为交流电力拖动的开发进一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今交流调速领域相当活跃,新技术层出不穷。

目前,交流调速系统正向集成化、实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诸如交流电动机的串级调速、各类型的变频调速、无换向电动机调速,特别是矢量控制技术、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得交流调速逐步具备了宽调速范围、高稳速精度、快动态响应等良好的技术性能。

原来的交直流拖动分工格局被逐渐打破,在各工业部门用可调速交流拖动取代直流拖动己指日可待,特别是在世界能源紧张、能源费用高涨的今天,交流调速技术作为节约能源的一个重要手段,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总之,交流调速技术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交流调速逐步代替直流调速的时代己经到来[2]。

1.2矢量控制

当前异步电动机调速总体控制方案中,V/F控制方式是最早实现的调速方式。

该控制方案结构简单,通过调节逆变器输出电压实现电机的速度调节,根据电机参数,设定V/F曲

线,其可靠性高。

但是,由于其速度属于开环控制方式,调速精度和动态响应特性并不是十分理想。

尤其是在低速区域由于定子电阻的压降不容忽视而使电压调整比较困难,不能得到较大的调速范围和较高的调速精度。

矢量控制是当前工业系统变频应用的主流,它是通过分析电机数学模型对电压、电流等变量进行解耦控制而实现的。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矢量控制系统可以分为带速度反馈的控制系统和不带速度反馈的控制系统。

矢量控制变频器可以对异步电动机的磁通和转矩电流进行控制和检测,自动改变电压和频率,使指令值和检测实际值达到一致,从而实现了变频调速,大大提高了电机控制静态精度和动态品质。

转速精度约等于0.5%,转速响应也较快。

采用矢量变频器一般电机变频调速三可以达到控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⑶:

(1)可以从零转速起进行控制,因此调速范围很广

(2)可以对转矩实行较为精确控制

(3)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快

(4)电动机的加速度特性好

1・3研究内容

本课题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数学模型仿真实现SPWM变频调速矢量控制

系统的仿真

1、从矢量控制的思想出发,在坐标系和矢量控制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的异步电动机系统,使用按转子磁场定向的方法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2、在MATLAB勺SIMULINK对电机模型、正弦波脉宽调制(SPWM)SPW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进行仿真,验证该系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第二章异步电动机的多变量数学模型

一般来说,交流变速传动系统,特别是变频传动系统的控制是比较复杂的,要设计研制一个品质优良的系统,要确定最佳的控制方式,都必须对系统的静态和动态特性进行充分的研究。

交流电机是交流变速传动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其静态和动态特性以及控制技术远比直流电机复杂,而建立一个适当的异步电机数学模型则是研究交流变速传动系统静态和动态特性及其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

2.1异步电动机在三相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和性质

2.1.1异步电动机在三相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异步电动机是一个高阶、非线性和强耦合的多变量系统。

这是因为首先异步电动机在进行变频调速时,电压和频率之间必须进行协调控制,故输入变量有电压和频率。

而在输出变量中,除转速以外,由于在调速过程中必须保持磁通为恒定,所以磁通也是一个控制量,而且是一个独立的输出量。

再考虑异步电动机是三相的,所以异步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多变量)的系统,而电压(电流)、频率、磁通、转速之间又相互影响,所以它是一个强耦合的多变量系统。

其次,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是磁通和电流相互作用产生的,旋转感应电动势是转速和磁通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在数学模型中会含有两个变量的乘积项,再考虑磁饱和的因素,所以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

最后,由于异步电动机定、转子三相绕组中的电流产生的磁通存在电磁惯性,转速的变化存在机械惯性等因素,所以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是一个高阶系统。

在研究异步电动机的多变量数学模型时,常做如下假设⑴:

1、忽略空间谐波,设三相绕组对称(在空间互差120°

电角度),所产生的磁动势沿气隙圆周按正弦规律分布;

定子A、B、C及三相转子绕组a、b、c在空间对称分布

2、忽略磁路饱和,各绕组的自感和互感都是恒定的

3、忽略铁心损耗

4、不考虑温度和频率的变化对电机参数的影响

无论电动机转子是绕线型的还是鼠笼型的,都将它等效成绕线转子,并折算到定子侧,折算后的每相绕组匝数都相等。

这样,实际电动机就被等效为图2.1示的三相异步电动机

的物理模型。

图中,定子三相绕组轴线A、B、C在空间是固定的,故定义为三相静止坐标系。

设A轴为参考坐标轴,转子以「速度旋转,转子绕组轴线为a、b、c随转子旋转。

转子a轴和定子A轴间的电角度差二为空间角位移变量。

规定各绕组电压、电流、磁链的

正方向符合电动机惯例和右手螺旋定则

这时,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由下述的电压方程、

磁链方程、转矩方程和运动方程组成。

图2.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物理模型

1电压方程式

三相定子绕组电压平衡方程式为

(2-1)

ubGbRs仏

dt

uc=icRs仏

与此相应,三相转子绕组折算到定子侧后的电压方程式为

FaRr

(2-2)

(2-3)

(2-4)

=ibRr

.业

(2-5)

(2-6)

式中,Ua,Ub,Uc,Ua,Ub,Uc—定子和转子相电压的瞬时值;

iA,iB,ic,ia,ib,ic—定子和转子相电流的瞬时值;

'

-A,‘,B,C,匸a,匸b,匸c—各相绕组的全磁链;

Rs,Rr—定子和转子绕组的电阻;

上述各量都已折算到定子侧,为了简单起见,表示折算的上角标“

du

将电压方程用矩阵形式,并用微分算子

p代替微分符号

UaRs

00

0"

Rs

iB

iC

Ja

ib

丄一

1%

屮C

甲b

”均省略

(2-7)

或写成

(2-8)

=Rip'

-

2磁链方程式

每个绕组的磁链是它本身的自感磁链和其他绕组对它的互感磁链之和,因此,六个绕

组磁链可表达为

PaI_Laa

LAB

Lba

Lbb

lca

lcb

LaA

LaB

Wb

LbA

LbB

LAa

LAb

Lac1

LBa

LBb

LBc

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