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6785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_精品文档格式.docx

名称

作者

时间

现通行注本

现通行注本的出版

情况

《尔雅》

不详(何九盈:

国时期齐鲁儒生)

(徐复:

春秋到汉

初儒家为解说经传

纂集而成。

P272)

汉(王力)

战国(何九盈)

徐复(春秋到汉初)

晋郭璞注宋邢昺

疏《尔雅注疏》

清郝懿行《尔雅义

疏》

前:

十三经注疏本;

后:

上海古籍出版社单行本;

中国书店单行本。

《方言》

扬雄

清钱绎《方言笺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单

行本

中华书局1991年李

发舜、黄建中点校

排印本

《释名》

刘熙

清王先谦《释名疏

证补》

《说文解字》

许慎

清段玉裁《说文解

字注》

2)第二阶段:

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阶段。

主要内容:

《切韵》(隋)《广韵》(宋)、《集韵》(宋)、《中原音韵》(元)。

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看见的最早的一部韵书。

最晚的增订本是1008年的广韵和1037的集韵。

一般人所说的“切韵系统”实际上是根据广韵系统。

广韵共分206韵,共分5卷,平声2卷,上去入声各1卷。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而作的,可说是完全根据十四世纪的北音,这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

3)第三阶段:

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

(清初到太平天国)“汉学”(“朴学”)

首先要提到的是字典一类的“官书”,康熙字典按部首编排214部(此书之前有四部字典:

P11)

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朱骏声、桂馥、王筠)

王念孙《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等;

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章炳麟《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

清代朴学的殿军

马建忠《马氏文通》(现代语言学的开始)。

中国第一个语法学家是马建忠,他的马氏文通是受了拉丁语法的影响。

中国第一部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书是: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

陈第与《毛诗古音考》:

陈第,福建连江人,生于明嘉靖十九年。

其《毛诗古音考》一书在古音研究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南北朝时期,人们读《诗经,》发现一些韵脚不和谐,便将这些字临时改读以求押韵,称为“叶韵。

”唐宋时,“叶韵”之说泛滥,竟有为求“叶韵”而改动古书文字者,使得先秦两汉之书几不可读。

宋人吴棫、明人杨慎都曾对“叶韵”说表示怀疑,但始终不敢断然否定。

第一个敢于彻底否定“叶韵”说的是陈第,

《毛诗古音考》的出现动摇了“叶韵”说的统治地位《。

毛诗古音考·

自序》:

“故士人篇章,必有音节;

田野俚曲,亦各谐声,岂以古人之诗而独无韵乎?

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P73:

在古代,除了少数语文学者之外,一般人都不知道语音是会发展的,以为先秦古音和后代的语音相同。

他们读诗经的时候,觉得不和谐,就临时改念另一个音以求和谐,叫做“叶音。

简答题:

如何评价叶音说?

谈谈你对叶音说的看法。

徐复“古汉语十书”:

《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广雅》、《切韵》(《广韵》)、《中原音

韵》、《经传释词》、《马氏文通》、《文始》。

(《徐复语言文字学论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P272。

第三节汉语史研究的方法(一般了解)

一、四个原则:

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

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

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

4.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

二、三个注意:

1.认真地审查研究的对象——辨别史料的年代。

2.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考证力求精到,避免粗疏(。

邢福义“两个三角”“三个充分”:

观察的充分、描写的充分、解释的充分)

3.区别一般和特殊——黎锦熙“例不十,不立法。

”(王力:

例外不十,不破法)

三、向熹提出的研究方法:

1.归纳、2.比较、3.统计、4.实证、5.探源、6.转换、7.推演。

第四节汉语史的根据(重点)

一、汉语史研究的根据(依据):

(要求重点掌握其中五、六条)。

1.现代口语及现代方言。

2.历代的字书。

3.甲骨文和金文。

4.汉字本身的结构。

5.韵书和韵图。

6.历代韵文。

7.姓氏和地名。

8.古人名之外有字。

9.外语中的汉语借词。

10.汉语中的外语借词。

11.书面作品。

二、向熹之汉语史研究的依据(:

与王力进行对比)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

2.前人的研究成果。

(词汇词义、字形字义、字音)3.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

4.现代汉语方言。

第五节汉语的亲属(本节以自学为主)

一、汉语的亲属地位: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汉台语群。

第六节汉语史的分期(重点)(大题)

一、汉语史分期的依据:

1.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

2.语言内部要素的特点。

(简答)二、王力汉语史分期的内容(四分含现代汉语:

1.上古期:

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2.中古期:

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3.近代:

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4.现代:

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

(大题)三、王力各分期的语言要素的特:

1.上古时期:

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2中古时期:

3近代汉语:

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4.现代汉语:

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

大量的增加复音词。

四、王云路、方一新之汉语史分期的内容(三分不含现代汉语:

1.上古汉语:

先秦、秦汉。

(西汉——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演变的过渡阶段)

2.中古汉语:

东汉魏晋南北朝隋。

(初唐、中唐——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演变的过渡阶段)

3.近代汉语:

晚唐五代以后。

(参考:

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

《前言》,页8。

第七节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一般了解)

《汉语史稿》教案

-、普通话的内容:

1.语音:

北京音为标准音2.词汇:

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3.语法:

典范的现代(当)

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二、共同语的形成的原因:

1.政治2.经济3.文化

第八节汉语的文字(重点)

一、文字的性质:

1.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2.符号的符号。

3.文字具有二重性。

4.文字不是语言的内

部要素。

图示:

语言符号:

能指(形式:

语音) 所指(意义:

词义)

文字符号:

能指(形式:

字形) 所指(内容)

二、字形的变迁:

字体的变迁和字势的变迁:

1.字体:

文字的笔画姿态。

2.字势:

文字的结构方式。

三、汉语的古今字体有两类;

刀笔文字和毛笔文字:

1.刀笔文字:

甲骨文(殷墟文字)、金文(钟鼎文)、小篆(秦国的文字)。

2.毛笔文字: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就字体来说,由甲骨文到小篆是第一阶段,可以叫做刀笔阶段。

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改革。

楷书是汉字字体的最后形式。

产生于东汉。

汉字的构成有两个类型,第一是单体字“(文”),第二是合体字(“字”)

唐初颜元孙的于禄字书在正字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群众的创造有两个方向:

类化法,简化法。

简化汉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教政策之一,政府采取“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

四、楷书是汉字字体的最后形式: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第二章语音的发展第九节语音和语法词汇的关系(一般了解)

一、双声叠韵:

1.汉语的特点之一。

双声是两个字上字和下字的声母相同;

叠韵是两个字的上字与下字韵母相同。

2.有许多双声叠韵现象也就是语法、词汇方面的现象。

3.联绵字中十分之九以上都是双声或叠韵的词(。

纯粹的双音词——不能再分析为两个词素者叫联绵字)。

4.联绵字中有形容词、副词,还有许多是名词和动词。

5.必须依照当时的古代读音了解双声和叠韵。

现代汉语也有双声、叠韵,但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不能

把古代的双声叠韵和现代的双声叠韵简单的混同。

二、骈词:

1.定义:

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

2.骈词两类:

一类是声母和主要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

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

3.骈词虽然是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域国、荼茶。

)三、参考资料:

1.徐振邦《联绵词概论》,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7月。

第十节中古的语音系统(重点)

一、中古语音系统:

1.中古汉语的语音,以“切韵系统”为标准2.《切韵》系统不代表当时(隋)的首都(长安)的实际读音,它只是代表一种被认为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3。

.此语音系统纯然属于书面语言。

4.这个系统参照了古音和方音来规定的。

5.从唐代到清代,一直是遵守着这一个语音标准。

6.以《切韵》系统为研究对象的音韵学称之为“今音学。

”(古音学、北音学、等韵学)

二、以《广韵》的语音系统来研究《切韵:

》1.反切。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2.韵目。

(《切韵》把许多同韵的字排在一起,标上一个“韵目。

”“韵目”也简单地称为“韵”,即是同一个韵的代表字。

)韵母在从前只简单地叫做韵。

切韵把许多同韵的字排在一起,标上一个“韵母。

三、注意问题:

1.一个韵目所辖的字,就是一个韵。

2.不同声调也就不同韵。

3.一个韵不一定只有一个韵母。

律诗押韵只须同韵就行,不需要同韵母。

4.韵和韵母是不同的概念。

韵包括韵腹和韵尾,不管介音。

韵母包括韵头(介音、)韵腹和韵尾。

四、《广韵》的声母:

(35个)(要求背诵!

(甲)喉音:

影〇 馀j 晓x 匣ɣ

(乙)牙音:

见k 溪k‘群g‘疑ŋ

(丙)舌音:

端t 透t‘ 定d‘ 泥n来l

知ȶ 彻ȶ‘ 澄ȡ‘ (娘)

(丁)齿音:

精ts 清ʦ‘ 从ʣ‘ 心s邪z

庄ʧ初ʧ‘ 崇ʤ‘山ʃ

章ʨ昌ʨ‘船ʥ‘书ɕ禅ʑ日nʑ

(戊)唇音:

帮p滂p‘並b‘明m

五、《广韵》的韵母:

(要求一般了解。

)共206个,不算声调有61个韵类,92个韵母。

六、《平水韵》:

十三世纪,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252),把同用的韵合并,成为107个,后来又有人并为106个韵。

从唐代到清代的诗人用韵,基本上都是按照这106韵来押韵。

这106韵产生于十三世纪,但是“同用”的规定是从唐代就有了的。

七、中古声调:

1.四个声调:

平、上、去、入。

2.入声与阳声韵相配。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八、“摄”:

(名词解释)

1.韵图的作者首先把206韵概括成为若干大类,这些大类,后人叫做“摄。

2.其次,又把各摄的字分为两呼,即开口呼和合口呼。

3.其次,又把每呼分为“四等。

”但并不是每个声母都具有四等。

山摄开口溪母平声的四等“:

看”、“悭”、“愆”、“牵”。

(分等主要是由元音的发音部位来决定的。

九、四呼:

1.起于明末清初。

2.宋代韵图只有开口合口两呼。

3.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韵图根据什么把韵母分为四等呢?

由元音的发音部位来决定。

四呼的定义(P70)

十、参考资料:

1.胡安顺《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2003年4月第二版。

(第二编中古音)

2.林焘、耿振生《音韵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

(第四章中古音韵)

第十一节上古的语音系统(重点)

填空一、上古韵部研究的主要材料:

1.先秦的韵文,特别是《诗经》里的韵脚。

2.汉字的谐声偏旁(声符)。

二、叶音说:

定义:

在古代,除了少数语文学者外,一般人都不知道语音是会发展的,以为先秦古音和后代的语音相同。

他们在读《诗经》的时候,觉得不和谐,就临时改念另一个音以求和谐,叫做“叶音。

”如:

“家”有“叶音谷”、“叶音各空反”、“叶音古胡反”等不同,实际上当时只有“古音姑”一个音。

错误原因:

1.强改字音以就今读。

(朱熹《诗集传》)2.主观。

3.缺乏语音历史演变的观念。

4.明陈第《毛诗古音考》: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填空三、同声必同部:

1.凡同一谐声偏旁的字,一定同属于一个韵部,也一定和《诗经》的韵脚相符,因为先秦的韵部是由《诗经》的韵脚概括出来的。

2.段玉裁提出的。

3.谐声偏旁和《诗经》韵脚有一致性。

4.同类的韵部,其谐声偏旁也可以相通(。

少数谐声偏旁和《诗经》的韵部不一致,是因为造字时代比《诗经》早得多,《诗经》时代的语音已经起了变化。

四、先秦古韵分为十一类二十九部:

(同类的韵部由于主要元音相同,可以相互通转)

五、上古声调1.顾炎武认为“四声一贯”。

2.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

3.黄侃认为“只有平入两声”。

4.王念孙、江有诰认为“古有四声,上古四声和后代四声不一致。

5.王力认为“舒促两大类,细分为长短。

舒而长为平声,舒而短为上声。

促而长为长入,促而短为短入。

第十二节上古声母的发展(一般了解)

第十七节中古声母发展的一般叙述(重点)

一、三十六字母和《切韵》声母的主要分别:

1.守温三十六字母(相传为唐末和尚、至少为北宋时期的)

2.唇音分化为重唇(双唇)和轻唇(唇齿)两类。

3.庄系和章系合流。

4.云母从匣母中分化出来,并同馀母合流。

胡安顺《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2003年4月,页11。

五、浊音清化:

1.声母简化规律。

2.除了次浊音(m,n,l)之外,所有浊音声母都变了清音,于是它们与清音合流了。

3.浊音清化的规律:

A如果这个浊声母是一个破裂音(塞音)或破裂摩擦音(塞擦音,)那么:

平声字变为吐气的清音,仄声字变为不吐气的清音(入声变阳平不吐气。

)(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B如果这个声母是一个单纯的摩擦音,没有吐气不吐气的分别,一般是变为相应的清音。

六、浊声母在现在方言中的分布情况:

1.现代北京话里有一个浊摩擦音ʐ,不是从全浊声母来的,而是从次浊声母(日母)来的。

2.闽南有全浊声母,但是不完全和中古的全浊声母相当。

3.只有吴方言和一部分湘方言所保存的全浊声母最为完整。

第十九节现代声母k,k‘,x;

ts,ts‘,s;

ʨ,ʨ‘,ɕ的来源(重点)

三、现代ʨ,ʨ‘,ɕ的来源:

1.现代北京话的ʨ,ʨ‘,ɕ有两个来源:

(甲)来自齐撮呼的k,k‘,x;

(乙)来自齐撮呼的ts,ts’,s。

舌根破裂、舌根摩擦、舌尖破裂摩擦、舌尖摩擦都由于受舌面前元音i(,y)的影响,而变为舌面前辅音(ʨ,ʨ‘,ɕ)。

这是语音学上所谓同化作用。

第二十节 现代声母n,l,ʐ和零声母的来源(重点)

二、零声母的来源:

(考试内容)

1.所谓零声母,是指以元音起头的字;

因为没有辅音起头,所以叫做零声。

母以i、y、u起头的字,可能是半元音j,ʮ,w;

但是从音位观点看,可以不必加以区别。

2.零声母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韵头或全韵为i的,可以叫做i类零声母;

韵头或全韵为y的,可以叫做y类零声母;

韵头或全韵为u的,可以叫做u类零声母;

没有韵头,而主要元音为a,o,ə的,叫做a类零声母。

3.i,y,u三类零声母有一个共同的情况:

它们都是从云(ɣǐ-)、馀(j)、疑(ŋ)、影(o)变来的;

u类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除此之外还多了一个微母(ɱ)作为它的来源。

至于a类零声母,它只有两个来源,就是疑和影(因为云喻没有一等字。

第二十九节声调从中古到现代的发展(重点)

一、声调变化规律:

1.平分阴阳。

2.浊上归去。

3.入派三声。

4.去声不变。

二、声调变化图示:

(看书上)

第三章语法的发展第三十一节语法发展的一般叙述

一、语法有很大的稳固性:

1.维持下来的语法特点。

2.发展出来的新语法特点。

二、语序的稳固性:

1.主语——谓语。

2.修饰语——被修饰语。

3.动——宾。

(特例:

宾语前置)

三、虚词的稳固性:

1.沿用的虚词。

四、各地方言语法比较一致:

1.汉语方言经过中古时期的分化,语音上和词汇上的差别相当大;

但是,各地方言的语法可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五、形态方面:

1.上古汉语有自己的形态,不同于其他语言,也不同于现代汉语。

2.曲折作用只能在一个音节范围内发生。

或是在韵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双声,)或是在声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叠韵)。

3.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面。

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主要是靠去声来和其他的声调对立。

填空4.就动词来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情况特别明显。

凡名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

凡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

总之,转化出来的一般都变为去声。

八、名字解释“读破(破读)”和“如字”:

1.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做“如字。

”如:

平声的“衣”衣服。

2.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做“读破”(“破读“)。

如:

去声的“衣”穿衣。

用改变读音的手段来区别意义和用法。

生死肉骨,肉:

使...长肉

第三十二节名词的发展

一、上古汉语名词前类似词头的附加成分:

1.有:

有夏、有虞、有民、有梅、有的、有政、有众等(。

国之后的仿古用法:

有唐、有清等)。

2.於:

於越等。

3.句:

句吴等。

到了战国以后,除了仿古之外,就不再有这一类的词头了。

二、阿:

1.上古末期,产生了一个新的词头“阿”字。

[a]

2.“伊谁”《诗经》——————“阿谁”(汉代以后)

3.可以作人名、亲属称呼、人称代词的词头。

4.现代北京话里已经没有了词头“阿。

”方言中存在,粤语的“阿”。

三、老:

1.来源于形容词“老”字。

2.可以用于人和动物。

(称谓、姓、名字[宋代出现]、排行[至少在清代前]、动物[唐代])

3.是在唐代产生的。

4.“老婆”之“老”元代成为词头。

5.“老师”之“老”清代成为词头。

简答题名词词尾的产生极其发展的历史

四、子:

1.词尾“子”字比词尾“儿”字产生得早。

2.至少可以说在上古时代“子”字已经有了词尾化的迹象。

3.魏晋以后,到了中古期,词尾“子”字逐渐普遍应用起来了。

五、词尾“子”和非词尾“子”的区别:

1.“儿子”的“子”。

2.作尊称用的“子”。

3.禽兽虫类的初生者。

4.鸟卵。

5.某种行业的人。

6.圆

形的小东西。

六、儿:

1.“儿”字用为词尾,是从“小儿”的意义发展来的。

2.一种比较谨慎的说法,应该说词尾“儿”字是从唐代才开始产生的。

3.普通话中,“儿”发展为爱称,“子”没有发展为爱称。

七、词尾“儿”、“子”的方言分布:

1.南部方言(粤、闽、客家)基本上维持着上古汉语的情况,很少或完全不用词尾“儿”和“。

子”

2.吴方言除个别地方(杭州)外,一般只用词尾“子”字,不用“儿”字。

八、头:

1.词尾“头”的产生,应该是在六朝。

2.宋元以后,词尾“头”用得更加普遍。

九、五四以后的新兴词尾:

p270

1.主义。

并不是词尾。

2.者。

“类词缀” 补充:

“师”)

3.家。

古代的“法家”、“名家”/现代的“艺术家”4.品。

5.性。

6.度。

真正新兴的名词词尾是品、性、度等。

第三十三节单位词的发展(重点)

填空一、单位词(称量词):

1.度量衡单位(一般语言都具备)。

2.天然单位(东方语言特别是汉藏系语言所特有。

填空二、与其他词类的配合:

1.指称事物单位的,与名词配合,如“个”,“只”。

2.指称行为单位的,与动词配合,“次”,“回”。

简答三、上古汉语事物数量的三种表示方式:

1.数词+名词:

“五事”“一言以蔽之”等。

2.名词+数词:

“牛一”“羊一”等。

3.名词+数词+单位词:

“马三匹”“禾三百廛”等。

(度量衡单位必须用第三种方式)

四、原始的天然单位表示方法:

1.数词后面再加同样一个名词:

“羌十羌”“玉十玉”等。

2.天然单位在先秦已经萌芽了,但真正的发达还在汉代以后。

最常见的是“枚”字(。

头、只、株、颗、

块、枝、根、条、片、朵、把、粒、架、面、锭。

五、单位词的发展:

1.范围扩大:

个(箇、個)、只、条、张(“个”字原来是竹的单位)

2.范围缩小:

枚、3.范围转移:

盏4.新兴的:

顶、挂5.消失的:

株、章(指树木)

(一般说来,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成的,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六、单位词位置的变化:

1.先秦时代,数词兼带天然单位词或度量衡单位词的时候,位置是在名词的后面的(。

马十匹)

2.就在先秦时代,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的位置已经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

一箪食)

3.汉代以后,不但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可以放到名词前面去,而且,度量衡单位词和天然单位词也都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了。

(一尺布、六石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