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8292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Word文档格式.docx

外寒里饮证。

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 

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

泻热逐水,通利二便。

水饮积聚脘腹,肠间有声,腹满便秘,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脉沉弦。

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暑热气津两伤证。

12.五皮饮(《中藏经》) 

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

13.五苓散(《伤寒论》)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14.五虎汤(《证治汇补》)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细茶、生姜

清热涤痰。

痰热闭肺证。

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16.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藿香

燥湿和中,化痰理气,导滞。

脾胃不和、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或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肢体沉重、怠情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湿浊内阻于脾胃之证。

17.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 

黄连、黄芩、栀子仁、郁金、辰砂、牛黄

清热解毒,开窍安神。

温热病热闭心包证。

18.匀气散(《医宗金鉴》) 

陈皮、桔梗、炮姜、砂仁、木香、炙甘草、红枣

理气健脾,和胃进食。

脾胃气滞,胸膈虚痞,素食不消,心腹刺痛,胀满噎塞,呕吐恶心。

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 

乌药、白芍、香附、高良姜

调和乳汁。

乳母冷热不和,及心腹时痛,或水泻,或乳不好,因以饲儿,致儿心腹疼痛,或时下利。

20、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

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2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防风、黄芪、白术

益气固表止汗。

表虚自汗。

22.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甘草、小麦、大枣

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脏躁。

23.右归丸(《景岳全书》) 

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肉桂、当归、制附子

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24.左归饮(《景岳全书》) 

熟地、山药、枸杞、炙甘草、茯苓、山茱萸

补益肾阴。

真阴不足证。

25.归脾汤(《正体类要》) 

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1、心脾气血两虚证。

2、脾不统血证。

26.四神丸(《内科摘要》) 

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

温肾暖脾,固固肠止泻。

脾肾阳虚之肾泄证。

27.生脉散(《医学启源》) 

人参、麦冬、五味子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28.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清热生津。

气分热盛证。

29.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熟地、生地、归身、白芍、甘草、桔梗、玄参、贝母、麦冬、百合

滋养肺肾,止咳化痰。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

30.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血虚寒厥证。

3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胸中血瘀证。

3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决》) 

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

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33.导赤散(《小儿药证直决》) 

生地、木通、生甘草梢

清心利水养阴。

心经火热证。

34.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防己、黄芪、甘草、白术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

3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 

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麦冬、五味子

滋补肺肾。

肺肾阴虚证。

36.杞菊地黄丸(《医级》) 

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枸杞、菊花

滋肾养肝明目。

肝肾阴虚证。

37.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 

防风、连翘、柴胡、川芎、桔梗、薄荷、羌活、山栀、玄参、升麻、当归、黄芩、芍药、牛蒡子、红花

清热解毒,消散痈肿。

治痈疽、疔疮、乳痈,及一切无名肿毒,初期憎寒壮热,头痛拘急者。

38.远志丸(《济生方》) 

远志、熟地、天冬、龙齿、麦冬、五味子、车前子、白茯苓、茯神、地骨皮、桂心

补益心肾。

心肾气不足,惊悸健忘,梦寐不安,面色五华。

39.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黄芪、麻黄根、牡蛎

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体虚自汗、盗汗证。

40.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沙参、麦冬、玉竹、甘草、桑叶、白扁豆、天花粉

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阴虚肺热证。

4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1、脾虚气陷证。

2、气虚发热证。

42.补肾地黄丸(《医宗金鉴》)

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牛膝、鹿茸

降心火,益肾水,除骨蒸,壮筋骨,明眼目。

禀赋不足,肾气虚弱,骨髓枯竭,囟大,投头缝不合,语迟、行迟、齿迟者。

43.附子泻心汤(《伤寒论》) 

大黄、黄连、黄芩、炮附子

温经回阳,扶阳固表,泄热消痞。

阳虚于外,热结于胃。

心下痞满,而复恶寒汗出,脉沉者。

44.附子理中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附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

温养祛寒,补气健脾。

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

45.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养阴透热。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46.固真汤(《证治准绳》)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炮附子、肉桂、山药

解毒止泻。

小儿痘疮,虚泻。

47.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知母、黄柏

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48.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方药:

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

补肾助阳。

肾阳不足证。

49.金沸草散(《南阳活人书》) 

金沸草、前胡、荆芥、细辛、姜半夏、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

祛风散寒,降气消痰。

治肺经受风,头目昏痛,咳嗽声重,涕唾粘稠及时疫寒热。

50.炙甘草汤(《伤寒论》) 

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大枣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2、虚劳肺痿。

5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决》) 

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

泻脾胃伏火。

脾胃伏火证。

52.定痫丸(《医学心悟》) 

天麻、川贝、半夏、茯苓、茯神、胆南星、石菖蒲、全蝎、僵蚕、琥珀、陈皮、远志、丹参、麦冬

涤痰熄风,开窍安神。

风痰蕴热之痫病。

53.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脾虚湿盛证。

54.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55.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栀子、大黄

泄热利湿退黄。

阳黄湿热阻滞。

56.茵陈理中汤(《张氏医通》) 

茵陈、干姜、党参、白术、甘草

温中化湿退黄。

胎黄之寒湿阻滞。

57.保元汤(《博爱心鉴》) 

人参、黄芪、甘草、肉桂

补气温阳,滋养益气,扶弱补虚。

主痘疮气虚顶陷者。

58.保和丸(《丹溪心法》) 

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消食和胃。

食滞胃脘证。

59.宣毒发表汤(《痘疹仁端录》) 

升麻、葛根、枳壳、防风、荆芥、薄荷、木通、连翘、牛蒡子、竹叶、甘草、前胡、桔梗、杏仁

透疹解毒,宣肺止咳。

麻疹透发不出,发热咳嗽,烦渴口渴,小便赤者。

60.都气丸(《医宗金鉴》) 

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五味子

滋肾纳气。

肺肾两虚证。

61.真武汤(《伤寒论》) 

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温阳利水。

阳虚水泛证。

62.逐寒荡惊汤(《福幼编》)

胡椒、炮姜、肉桂、丁香、灶心土

开寒痰,宽胸膈,止呕吐,荡惊邪,回元气。

小儿体弱久病,或痘疹后误服寒凉转为慢凉者。

63.健脾丸(《医方集解》) 

白术、木香、黄连、甘草、白茯苓、人参、神曲、陈皮、砂仁、炒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脾虚食积证。

64.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苑、款冬花、大枣、半夏、五味子

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痰饮郁结,气逆喘咳。

6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黄、朴硝、炙甘草、栀子仁、薄荷、黄芩、连翘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

66.凉营清气汤(《喉痧证治概要》)

犀角尖、石斛、石膏、生地、薄荷、甘草、黄连、山栀子、丹皮、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白茅根、芦根、金汁

凉营清气。

痧麻虽布,壮热烦躁,渴欲冷饮,甚则谵语妄言,咽喉肿痛腐烂,脉洪数,舌红绛,或黑爆无津之重症。

67.消乳丸(《证治准绳》) 

香附、神曲、麦芽、陈皮、砂仁、炙甘草

温中快膈,止呕吐,消乳食。

小儿伤食不化,呕吐,脉沉者。

68.消疳理脾汤(《医宗金鉴》) 

芜夷、三棱、莪术、青皮、陈皮、芦荟、槟榔、使君子、甘草、川黄连、胡黄连、炒麦芽、炒神曲

消疳理脾。

脾疳。

69.涤痰汤(《严氏易简归一方》) 

制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橘红、石菖蒲、人参、竹茹、甘草

涤痰开窍。

中风痰迷心窍证。

70.益脾镇惊散(《医宗金鉴》) 

人参、白术、茯苓、朱砂、钩藤、炙甘草、灯芯草

益脾清肝,镇惊安神。

小儿气弱受惊,致成泄泻,昼则惊惕,夜卧不安,粪稠若胶,色青如苔者。

71.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白术、薏苡仁、人参、桔梗、山楂、神曲、山药、麦芽、枳实、茯苓、黄连、白蔻仁、泽泻、枳壳、藿香、炙甘草、莲肉、扁豆

健脾益胃,清化湿热。

脾胃虚弱,湿热泄泻。

72.调元散(《活幼心书》) 

山药、人参、茯苓、茯神、白术、白芍、当归、黄芪、川芎、石菖蒲、炙甘草

调补元气。

小儿禀受元气不足,颅囟伺解,肌肉消瘦,腹大如肿,语迟、行迟、齿迟、手足如痫,神色昏慢。

73.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桔梗、薄荷、甘草、苇根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74.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板

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心神两虚证。

75.桑白皮汤(《景岳全书》) 

桑白皮、半夏、杏仁、贝母、山栀、黄芩、黄连

清肺降火,化痰止嗽。

止肺经热甚,喘嗽痰多。

7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葱根、生姜、红枣、麝香、

活血通窍。

瘀阻头面证。

77.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者。

78.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

清热燥湿,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伤暑汗出,舌不大热,烦闭欲吐,舌黄腻。

79.黄连解毒汤(《肘后方》)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泻火解毒。

三焦火毒证。

80.菟丝子散(《医宗必读》)

菟丝子、鸡内金、肉苁蓉、牡蛎、附子、五味子

温补固涩。

治肾阳不足,下焦虚冷,小便多或不禁。

81.银翘散(《温病条辨》) 

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荆芥穗、牛蒡子、淡豆豉、甘草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8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外感风邪,泻邪热壅肺证。

8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生梓白皮、生姜、大枣、炙甘草

宣肺解毒,消湿肿。

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疾病。

84.清宁散(《幼幼集成》) 

桑白皮、葶苈子、赤茯苓、车前子、栀子仁、炙甘草、生姜、大枣

清肺热,定惊止嗽。

小儿心肺蕴热发惊,甚则处掣,咳嗽。

85.清胃解毒汤(《痘疹传心录》) 

石膏、知母、谷精草、银花、蝉衣、甘草

清泻胃火,疏风解毒。

胃腑蕴热,循经上蒸。

86.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 

山栀、石膏、黄连、黄芩、生地、赤茯苓、灯芯草

清脾泄热。

小儿心肿蕴热,致患鹅口,白屑生满口舌,如鹅之口者。

87.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竹叶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

88.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羚角片、桑叶、川贝、生地、钩藤、菊花、茯神、白芍、甘草、竹茹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热盛动风证。

89.琥珀抱龙丸(《活幼心书》) 

琥珀、胆南星、朱砂、檀香、茯苓、天竺黄、山药、枳实、甘草、人参、金箔

镇惊安神,清热化痰,健脾理气。

发热抽搐,烦躁不安,痰喘气急,惊痫不安。

90.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表里两解,清热止利。

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闷,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苔黄,脉数。

91.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 

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大头瘟。

92.温胆汤(《世医得效方》)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胆郁痰扰证。

93.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犀角、生地、芍药、丹皮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热入血分证。

94.缓肝理脾汤(《医宗金鉴》) 

桂枝、人参、茯苓、白术、白芍、陈皮、山药、扁豆、炙甘草、煨姜、大枣

健脾缓肝。

治慢惊风。

95.解肌透痧汤(《喉痧症治概要》) 

荆芥穗、蝉蜕、射干、甘草、葛根、牛蒡子、马勃、桔梗、前胡、连翘、僵蚕、豆豉、竹茹、浮萍

解肌透痧,宣肺利咽。

痧麻初起,恶寒发热,咽喉肿痛,妨于咽饮,变遍体酸痛,烦闷呕恶。

96.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

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暑温夹湿,复感干寒证。

97.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 

天台乌药、益智子、山药、小茴香

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膀胱虚寒证。

98.增液汤(《温病条辨》) 

玄参、麦冬、生地

增液润燥。

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99.镇惊丸(《医宗金鉴》 

茯神、麦冬、朱砂、远志、石菖蒲、枣仁、牛黄、黄连、钩藤、珍珠、胆南星、天竺黄、犀角、甘草

宁心镇惊,疏风顺气。

急慢惊风,风痰上壅,手足掣,口眼歪斜,精神昏闷。

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