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8805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芒种风俗习惯Word格式.docx

(会,鼓励,加分;

不会,没关系,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

齐读一遍: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好,我们接着学习具体的二十四个节气。

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第一个节气就是:

“立春”。

立春就是表示新的一年的春天来了。

那么在个时候呢人们就会有一些活动,如打春牛打春牛头象征吉祥,打春牛腰象征五谷丰登,打春牛尾象征四季平安。

象征着驱寒和春耕的开始,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随后人们要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放入牲圈,象征兴旺。

(插图片)现在呢这些习俗在向昆明这样的大城市里已经看不见了,我们只能是通过一些图片来认识这种习俗。

下一个“雨水”一般来说冬天是比较干旱的,春天来了,陆陆续续的就开始下雨了。

大家说说看春天的雨有什么样的特点?

俗话说“春雨细如毛,春雨贵如油”这个节气的雨水是蒙蒙细雨,而不是倾盆大雨。

惊蛰,“蛰”这个字要怎么读?

对,读“蛰”——被蜜蜂蛰了一下。

传说凶神之一的白虎(俗称虎爷)在惊蛰时出来找吃的。

人们在惊蛰那天祭白虎,许多庙宇都有供祭拜的白虎塑像,祭祀时以蛋喂食,饱食后的白虎就不会伤人了。

惊蛰害虫全部出动,人们在这一天驱赶害虫。

下一个就是你们很期待的节气,因为到了那一天你们都要放假,大家告诉我是哪一个几日?

提示你们一下是4月份的。

对就是清明。

到了清明家家户户插柳、放风筝、不开火,吃寒食,又称寒食节,关于这个习俗还有一个小故事。

传说春秋时期,晋太子被迫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

大家万分着急,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太子,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激地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赏了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去讨赏,可是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寻找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了,悲痛不已。

之后,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道: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这一天全国不准生火,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召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谷雨,这时候呢是播种的最好时机。

春天完了以后到哪个季节啦?

“夏季”春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那夏天的是什么?

当然是立夏了,这一天的习俗是立夏时令,人们吃竹笋,称为全笋。

大家的愿望是人人希冀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跋涉远路,行道千里。

夏天的第二个节气是小满,也就是说这时夏天的农作物即将成熟,颗粒刚刚鼓胀起来,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插ppt)

小满过后是芒种,芒种的意思就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芒就是禾苗和麦子上的细细长长的刺(插图)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

夏天的第三个节气是夏至,这个时候北方的麦子成熟了,在收获新麦的时候,人们就用新磨的面庆祝丰收。

小暑是小热,那么大暑呢?

说大热也可以,也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当最热的时候过去之后,天气开始转凉,秋天来了。

那么大家说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是什么?

立秋,之后开始下秋雨,“一场秋雨一场凉”往后呢天气就一天比一天凉了。

下一个节气处暑。

是对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到了这个时候地里的庄稼大部分都已经成熟了金黄金黄的。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早上来上学就可以看到校园里植物的叶子上有了露珠。

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下一个是秋分,秋分呢是菊花盛开的时节。

你们有没有看过周杰伦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秋分这一个时期。

秋末的时候,天气越来越冷,在早晨由于气温过低,植物的叶子上会凝结了一层白白的东西,这种白白的东西就胶着霜,这一个节气就叫做霜降。

秋天过后冬天来了,同样,冬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冬,北方立冬,多习惯吃饺子;

南方立冬,多习惯吃鸡鸭鱼肉,你们立冬的时候有没有吃到鸡鸭鱼肉,没有的话呢今年立冬的时候记得要吃。

北方的冬天是比较冷的逐渐开始下雪,刚开始的时候下的比较小所以这一个节气叫小雪。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

小雪过后,当然就是到了大雪。

当然,我们在昆明是看不到这种景象的,等你们以后到北方读大学就能看到大雪天气了。

然后是冬至,北方在冬至这一天是吃水饺,我们南方呢是吃汤圆。

下一个是小寒,对中国就是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我们要学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大寒。

这时候中国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人们为过年奔波——买年货、写春联,大扫除。

你们也可以开始期待你们的压岁钱了。

好了,到此我们的二十四个节气就已经讲完了,我们一起了回顾一下。

一起读一遍。

好我们看着二十四节气歌在说一遍。

请大家在课后把二十四节气歌背下来,要能流利的说出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

我的课后作业很简单,请大家收集一些中国的神话故事,下节课来讲给大家听,或者表演给大家看。

【篇二:

民俗文化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学

民俗(folklore),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folkloristics),对历史与当代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事象进行调查、整理和研究,阐述其本质结构、特点与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之规律的一门人文科学。

民俗学1846年创立于英国.早期的含意是指关于民众知识或智慧的科学.williamthoms以“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folklore.

?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1.文化遗留物说

2.精神文化说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物质民俗①居住;

②服饰;

③饮食;

④生产;

⑤交通、通讯;

⑥交易

2、社会民俗①家族、亲族;

②村落;

③各种社会职业集团;

④人生礼仪式(生、葬、婚);

⑤岁时习俗

3、语言民俗①神话、传说、故事;

②歌谣、叙事诗;

③谚语、谜语;

④民间艺术

4、精神民俗①巫术;

②宗教;

③信仰;

④禁忌;

⑤道德、礼仪;

⑥民间游戏

二、民俗学的内容与作用

1.民俗学的内容

民俗学原理

民俗史

民俗志

民俗学史

资料学

民俗学方法论——“田野作业”或“采风调查”是学科研究的根据和基础,比较法和结

构分析法也是常用的方法。

其它研究方法:

人类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结构分析方法等。

我们主要了解中国汉民族丰富多彩的的民俗事象及其文化内涵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基本特征

民俗的集体性与地域性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类型性

民俗的规范性

二.民俗的社会功能

教化功能

规范功能

维系功能

调节功能

第三节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一.史前民俗

史前民俗,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

史前时期没有国家政权,在氏族生活中,一切按传统习俗办事。

因此,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

二.古代民俗

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

它可以大略分为两个阶段,汉末以前为一阶段,这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

汉代以后为一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期。

三.近现代民俗

近现代民俗,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

在短短的一个半世纪中,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中国近现代民俗也发生着很大变化,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封建民俗,如缠足、男人蓄辫、长袍马褂等逐渐消亡;

同时,在现代文明影响下,一些西方民俗传人中国,与中国固有的民俗体系发生着交流与融合,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的需要。

人民又不断地创造出一些既适合我国情况,又满足现代生活的新民俗来。

第二讲物质生产的民俗

第一节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和特征

一、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

物质生产民俗——

由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从事物质生产、商品交换等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事象,包括农业生产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等。

二、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地域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条件。

“北麦南稻山猎水渔”。

季节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受时令节气的制约。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

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或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生产实践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第二节农业生产民俗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民俗的特点:

物质生产民俗中,农业生产民俗居于中心地位;

具有东方农业文化特色;

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二十四节气——

?

亦称“二十四气”,我国民间传统节令。

是根据地球在天球(古人观察日月星辰,为

了方便假想的一个天体空间)的“黄道”中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的位置变化和地面气候、物候演变次序,把一年平均地划分出二十四等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

自小寒至谷雨,八个节气,每节气三候,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一“花信风”。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年前立春过年暖,过年立春二月寒。

立春节日露,秋来水满路。

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雨落小暑头,干死黄秧渴死牛。

小暑起西北,鲤鱼飞上屋。

观天象测生产

雨水前后,植树插柳。

春分一到昼夜平,耕田保墒要先行。

小满前后,种瓜点豆。

芒种芒种忙忙种,芒种一过白白种。

观天象测收成

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

惊蛰种麦堆满仓,清明种麦一把糠。

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

立冬若遇西北风,定主来年五谷丰。

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棉区棉农在元宵节看灯芯,盼棉花丰收;

南方用水占年成好坏;

广东除夕把盐米放在灶上,用碗盖起来,看米的聚散,占卜丰歉;

陕西农民在冬至向巴山看雪占验来岁年景;

广济(今武穴市)一带农村除观天象兆年成外,又以物象取兆,除夕零时以后如果

狗先叫,兆丰年,猫叫则兆荒年。

等等。

四、农业禁忌习俗

过年是祭祀活动最集中最频繁,因而过年期间大都

有禁忌生产劳动的习俗规约。

据说此间耕作会冲犯神灵,主一年百事不顺;

或遭遇天灾、虫害、荒年。

逢五不耕田:

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忌下田耕作。

逢五耕作,俗谓之破五,破则

不吉。

正月初一不能睡觉,否则要倒田塍;

二月一日忌鸟雀;

立秋农家禁止家人在田间行

走,否则秋收减产;

七月二十日,棉花生日忌雨;

安陆农民正月禁青苗;

林木禁忌(枝江、蒲圻、远安)等等。

五、农业祭祀习俗

打春牛与迎句芒神

祭社神——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社”

祭土地神

敬果树

敬五谷神

敬龙神

敬牛王神

六、农业娱乐风习

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的;

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

有的在元宵等节日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

像四川天全县上元节制作的“祈谷灯”、“白果灯”,点燃通宵达旦。

台下各由两人抬神像,来祈求当年五谷丰登。

又如,农民制作的“九曲莲灯”,插竹一亩见方,由巫师在里面跳舞祈年,叫“踹灯神”。

七.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击鼓催春--荆州农村腊月初八

关冬水与烧生田--竹山水田;

宜昌山地。

早春备耕--修整犁、耙、耖和缆索;

给小麦、油菜、豌豆追肥。

烧荒与烧火粪;

沤土肥与粪基土;

积粪肥、积绿肥等。

浸种播种——鄂州农村,缸面放镰刀等,催芽与下谷种时不得饮酒。

开秧门——荆州、浠水、蒲圻等农村。

第三讲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

由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有关饮食、服饰、居

住、建筑及器用等日常生活方面的文化事象。

中国饮食发展演变——四个阶段

先秦时期的菜肴烹调方法大致可分为七类:

豆腐的诞生,是我国东汉时期饮食业的又一重大发明。

它在中国乃至世界饮食文化

史上,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中国也成为世界各国豆腐文化的发源地。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众的饮食以蔬谷为主,优质蛋白非常缺乏,而豆腐及豆制品则弥补了这一不足。

植物油的问世,大约始于西汉。

一、日常食俗

1、主食

南方--水稻(稻米分粳米、籼米和糯米);

北方--麦稷;

加上小米、玉米、高粱、豆类等。

稻米一般做成饭、粥、糕及其它制品。

麦子一般制成面粉后做馒头、面条、烙饼。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也就不同。

南方--米饭为主食,用米制成糕饼、汤圆、米粉米粑等。

北方--馒头、包子、饺子、面条、饼子等。

青藏高原--青稞面﹢豌豆面=“糌粑”,拌酥油茶食用。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多喜食糯米。

2、副食

主要是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其制作方法也因地面异。

3、酒类

商代酒为统治者常用(甜米酒);

周代酿酒工艺成熟,有专管造酒的官员酒正、浆人、大酋;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和葡萄酒的酿制技术,汉代制定酒类专卖政策“初榷酒酤”;

魏晋南北朝北方大曲和南方小曲出现;

唐代酒都冠以“春”的雅号,太宗时宫中酿成葡萄酒;

南宋出现蒸馏酒,即烧酒、白酒,迄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二、节日食俗

除夕----“团圆饭”。

莱肴十分丰富,一般要做十二道菜,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

【篇三:

民间文学浙江桐乡风俗习惯】

浙江省桐乡市民风民俗

桐乡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属于嘉兴五县市之一,1993年4月撤县设市。

东距上海131公里,北离苏州74公里,西邻杭州65公里,居沪、杭、苏金三角之中;

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气候四季分明,自然环境优美,一派江南水乡景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之美誉。

地方特色——旅游

桐乡乌镇:

自古繁华,千百年来,古镇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镇内民风纯朴,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典范,同时乌镇又有其它小镇所没有的临水建筑――水阁,乌镇由此又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乌镇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古镇。

乌镇水乡风貌完整,保持了完整的江南水乡格局。

乌镇民俗风情浓郁,是反映江南水乡生活的活化博物馆。

乌镇经济发展迅猛,是长三角地区著名的富庶之镇。

丰子恺纪念馆: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1898年11日9日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为石门镇,属桐乡县)。

父名丰鐄,字解泉,清末举人。

母钟氏云芳,生子女十人,先生行七。

九岁丧父,十七岁毕业于石门湾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赴杭州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先生学图画音乐,从师夏丐尊先生学写作,从此奠定了一生的事业与前途。

一师毕业后,与同学在上海创办专科师范学校。

1921年东渡日本游学十个月,归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等校任教,1924年末与同人在上海筹办立达学园。

又曾任开明书店编辑。

1930年遭母丧后蓄须;

1933年在故乡建缘缘堂,后毁于日寇炮火。

抗日战争开始,先生率全家避难往大西南。

曾在桂林师范、浙江大学任教,到重庆后任国立艺专教授。

后辞教职,以写作卖画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美协常务理事,上海市人民代表、市文联副主席、美协上海分会主席等职。

1960年起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千年浩劫中惨遭迫害。

1975年春曾回故乡。

同年九月十五日含冤病逝于上海,终年七十八岁。

一九七九年六月二个八日,党为先生彻底平反,恢复名誉,骨灰安放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

福严佛教文化苑:

位于福严寺南面,占地40000平方米,是为了配合著名的福严寺而设计建造的。

它是一座以佛教文化为内涵,集宗教、旅游、游览、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公园,分东西两苑。

西苑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是人们了解佛教、认知佛教、体味佛教博大精深的理想场所;

东苑是典型的江湖水乡园林,有石有水,供游客观光。

苑内绿草如茵,遍植花木,尤以桂树为多;

由桂花之乡--石门姚家埭移植而来,春来绿荫如盖,郁郁葱葱,秋至桂香四溢,沁人心脾,是游客赏桂的好地方。

整座文化苑在设计上以圆为基本框架,离意佛教的圆满,圆融,以体现佛教的一切皆从圆演变而来的哲学思想。

该苑由浙江省旅游局佛教文化专家何思源先生设计,于1999年70月破土动工,2001年5月竣工并对外开放。

茅盾故居:

在桐乡市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

是一代文豪茅盾诞生和

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面积有6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前后两幢,前幢是3间平屋,是茅盾的卧室、书房、会客室等,有一别致的小庭园。

后园有1934年茅盾亲自设计翻修的书斋和手植的天竹、棕榈。

据称这所房屋是用《子夜》稿酬所建,式样仿日本住宅。

后幢是二层小楼。

整个建筑采用我国传统的木构民居形式,简朴无华。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邻有茅盾母校立志书院,现为纪念馆,收藏和陈列着包括茅盾小学时代作文本在内的大批文物与图片,连同修真观戏台、唐代银杏、昭明书室及典型的水乡古镇风情,融汇成一部生动的茅盾研究活辞典。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桐乡乌镇人。

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早年曾参加“五四”运动,组织文学研究会,后接办《小说月报》,成为倡导现实主义文学的阵地。

1930年与鲁迅等组织左翼作家联盟。

建国后当选为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并任第一任文化部长,也是历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博物馆:

桐乡市博物馆位于市区庆丰南路,占地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环境悠雅,馆藏丰富。

《桐乡史迹陈列》展出各类文物400多件,通过古老的罗家角遗址出土文物,精美的良渚玉器、质朴的商周硬纹陶和原始瓷,到明清瓷器,系统介绍了桐乡从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历史面貌。

《新地里遗址出土文物精品展》隆重推出了新地里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精华。

引入入胜的一系列馆藏精品展览令观众在参观、鉴赏之际得到丰富的知识充值和美的享受。

缘缘堂:

在桐乡市石门镇木场桥堍。

始建于1933年春,由丰子恺亲自设计,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朴素深沉之美。

丰子恺曾在此度过其创作上的黄金时代。

1938年三月,“缘缘堂”被日军焚毁。

1984年桐乡县政府在原址上按原样重建,分前后二个庭院,前院三楼三底,占地200平方米,后院为二间平房约50平方米。

整个房屋布局,庭院、堵门、花坛及种植的花草,均按照当年的原貌。

“缘缘堂”内陈列着丰子恺生前的遗物、著作、手稿、照片和一些当代名家的字画。

垒石弄:

垒石弄位于桐乡市石门镇中部古运河的转弯处。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吴越两国的分界线就存此,其南属越,其北属吴:

当时越国曾在此垒石门以防吴,吴亦结寨于此以拒越。

《大清一统志》记载道:

‘尝叠石为门,为吴越二国之限,或谓之石夷门。

”石门镇的地名也是由此而来的。

后来,两边以此为界各建民居,慢慢便形成一条弄堂,取名垒石弄。

垒石弄如今成为当年吴越疆界遗迹的标志;

1991年元月,当地文管会和石门镇镇政府在弄口运河畔立一“古吴越疆界”石碑以示纪念。

弄长约50米,宽3米左右,两旁砖墙相对,有些壁砖已风化别落,湿残露缺。

——XX网

节日风俗

春节正月初一,俗称“年初一”。

凌晨。

爆竹声、鞭炮声此起彼伏,曰送旧

迎新。

天色发白,设供果,泡佛茶,点香烛,男女老幼穿戴新衣新帽新鞋袜,敬拜天地神佛。

然后国主人开正门,全家喝糖茶,吃年糕。

是日,有庭院有井者,设香案糕果茶酒于井边,祀之,以物掩井栏口,曰“封井”。

是日不扫地,谓可聚财。

邻里间相互拜年,双手抱拳作揖,口称“恭禧恭禧!

”“发财发财!

”。

街坊商店停业,唯点心店、茶馆开业。

人们吃馄饨、烧卖,老人照例上茶馆喝茶,店主泡上橄榄茶,曰“元宝茶”,茶客送红纸包,谓之喜钿。

街头遍设花纸(年画)摊,孩童们喜购各式花炮、玩具,年轻人群集一起,敲打年锣年鼓。

正月初二(也有初一)夜,户主将新的灶神像供入灶龛,挂上新的红布灶幔,设供时、粉贺子,合家向灶神膜拜,谓“接灶”。

是日(也有初三)起,亲友互相拜年祝贺,接续到初入,曰“走亲戚”。

旧俗先到娘舅姑夫家,再去其他亲友家。

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红纸包钱,名曰“拜年钿”。

元宵节五月十五夜,各户张灯结彩。

遇丰收年景,常有集会迎花灯。

明万历《海盐县志》载:

“闹元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