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9464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主杨斯盛传略Word文件下载.docx

杨公幼年穷苦,懂得谋生之难,懂得只有学好手艺,才是立足之本。

学徒满师,不仅会砌墙造屋,还会砌灶,成为一名高手。

当年的泥水匠大多在茶馆店承揽活计,杨公为常去的这家茶馆砌的灶,式样新颖,发活力大,老板使用后赞不绝口。

海关里有一名厨师,看到杨砌的灶式样新,发火旺,就请他去海关砌灶,灶砌好,被留在海关做房屋修理工,熟悉了西方近代建筑的技术。

他手艺好,经手修理的工程,洋人都称心满意。

他在同洋人交往中,学会了英文口语,还结识了不少洋人朋友,尤其得到英商公平洋行大班阿摩尔思的赏识。

杨阿间的交往,缘何友谊至深,而且一直到杨斯盛逝世?

这里有段离奇又使他俩难忘的情结。

后人传称:

某日,杨去海关上班,途经现在的金陵东路外滩时,发现路边电线杆一侧有只精致皮夹,杨捡起查看,里边有大量银票、外币,还有几张大额经济凭证。

此时杨想:

丢失这笔巨大财物的失主肯定急坏了。

为此,他小心翼翼地将皮夹藏好,站在原地焦急等待失主。

可是等呀等,直到天黑还是不见有人前来认领。

第二天又等了一天,还是无人来领。

第三天,终于等到失主阿摩尔司。

阿本来是完全绝望了,认为世上不可能有这样诚实的人。

他拿到失而复得的巨款,激动得双手紧紧地握住杨的手说:

“杨先生,您是我梦中的上帝,您是我有生以来遇见的第一位最诚实的人,最好的中国人。

”从此,他俩情同手足,始终如一至终。

不管传说是否真有其事,总之,是杨公聪明好学,勤苦质朴的性格赢得了阿摩尔思的信赖和友谊。

杨公勤苦创业。

当时海外各国在上海大兴贸易,建屋开厂外商的很多,杨公勤奋能吃苦,诚实讲信用,慢慢事业越做越大。

稍微有积蓄,就廉价购买荒地,或造房子,地价涨了,卖掉土地和房屋,积蓄越来越多,为他以后的建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公勤于学习。

三十岁以后,他恳请友人教他念书,闲暇时间,琅琅背诵,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不但能读中国书,并且能说英国话,谈吐举止儒雅,学识为人所称道。

胡适先生说,杨斯盛先生天资极高,见识极好,办事有决断。

这一切建立在他坚韧的气概和勤苦质朴的品质

杨公曾说:

“和阿氏交往二十九年,凡我事业成就,阿氏居功甚大。

在阿摩尔思的帮助下,杨公不断勤苦奋斗,积累了建造缫丝厂的资金,光绪六年(1880年),杨公创设了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家由中国人开设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按西方“公司”的方式承包业主工程。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举一位你所推崇的人物,结合杨公的经历,谈谈对勤苦的认识。

第二章实业救国质朴慷慨

创业不易,守成亦难。

自立者存,依赖者败,愿我后人,经营实业,注重公德,以勤俭持家,以谦和接物,各尽国民义务,毋图一己之晏安。

——杨斯盛

为中国人争脸

在素有万国建筑博览馆之称的上海矗立着一座引人瞩目的海关大楼。

它既有法国凡尔赛宫的雄伟,也有英国白金汉宫的秀丽,更比意大利圣马克教堂迷人……谁能相信它竟是出自一位中国普通泥水匠之手,这位在19世纪末因建造海关大楼而名扬中外的杰出建筑师,就是浦东校主中学的杨斯盛先生。

关于杨斯盛承建海关大楼,在浦东川沙一带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家逐渐来到上海,外滩一带出现了不少洋楼。

清政府的海关旧房相形见绌。

洋务大臣李鸿章到上海十六铺视察招商局时,对海关的旧式房子很不满意,要求清政府重建海关大楼。

1890年,清政府终于决定重建海关,并要造一座世界上最新颖的西式大楼。

标准确定之后,就向中外商人招标。

因为当时勘定的位置距黄浦江滩岸不远,土质松软,地下水位又高,仅处理大楼的基础问题就十分复杂,所以只有德商和意商两家外商参予投标。

消息传到浦东杨斯盛耳里,他一时心潮难平,投标商越少,条件就越高,油水也就越大,中国的白银又不知要有多少流进外国人的腰包。

再说,代表中国主权的海关让外国人造,作为中国人也脸上无光。

杨斯盛向厂内族亲和工友们说:

“代表中国主权的海关岂能让外国人造?

实在脸上无光。

我不惜倾家荡产,也要和外国人争个高低。

杨斯盛主意己定,每日从浦东南码头摆渡到浦西去外滩实地勘察,几位外国朋友也纷纷送来了世界各国著名建筑彩画供他参考,经过周密审慎的设计测算,杨斯盛终于向清政府投了标。

清政府公布中标的那天,杨斯盛在浦东家里听候消息,直到中午,徒弟气喘吁吁地奔了回来,沮丧地禀报:

“师父,意大利人中了标!

”杨斯盛拍案而起,大骂清政府:

“没有骨气!

中标的意大利营造商皮特克得意洋洋,岂料开工没几天就被困难卡住了。

当时建造高楼都是用粗大的木料做基础底桩,外滩土质松软,地下水位高,打桩时一点不费力,可一夜之后木桩会自动冒上来,浮的浮,斜的斜。

皮特克指责清政府在招标时没有公布地基的土质情况,要挟造价非翻两倍不可,工期要延长一年,位置移离黄浦江两条横马路。

倘若这几点要求清政府不答应,那就另清高明!

这样,杨斯盛决定,为国争脸,向先已中标的意商皮特克挑战,由杨接标继续施工。

杨斯盛进场后,每日亲自督率工匠,刻意求精,对施工质量一丝不苟。

在建造中,连每块砖都要敲击听声,质量稍次即弃之不用。

有一次,一位工匠在砌砖头扶梯墙时,违反了反复强调的质量要求,砌成空心墙,被杨发现,坚持推倒重砌。

终于在1893年以优质全佳完成了任务。

新建成的海关署气势雄伟,为当时上海最显赫的西式建筑。

大楼前由铁栏杆围绕,门前广场宽大,可容数辆马车并驰;

门两旁是石梯,梯口边是中国式的石狮子。

楼高三层,第一届为总写字房,可容数百人,三面高大的柜台围着20多张写字桌,进出口货物在此报税;

二楼为税务司、参赞等官员的豪华办公用房;

三楼为办理册籍处。

沿螺旋形盘梯而上为钟楼,钟由伦敦制造,每礼拜开一次。

各处玻璃均装上百叶窗,又设蒸气锅炉,用铁管通达上下诸空,使天寒时满室温和。

这些设施当时在上海堪称最早,由此,杨成了上海建筑界举足轻重的巨擘而蜚声上海。

同行们为之折服,外国人看了也赞赏不已。

这样,杨斯盛业务日盛,家渐富裕。

杨公斯盛凭借着他杰出的建筑实业技术,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财富,也在实现着实业救国的理想。

当时浦东地区一些土地占有者在重利的诱惑下,争着把地买给洋人,有识之士商议诸路为界,限制洋商深入。

清政府地方官,竟借助筑路的名义向百姓收摆渡捐,杨公出面议止渡捐,带领业内人士捐出万金,修筑由杨泾到陆家渡的道路,制止洋人的渗透。

1908年,英人求筑苏杭甬铁路,杨公斯盛从民族大义出发,号召大众,要中国人自己筑路,号召大家共同认股,制止英人觊觎。

当时杨公身患重疾,还登台演讲,“语奋烈,喘益急,立不能支,则坐而言,其忘身徇义累乎此。

”黄炎培先生对杨先生感佩至极。

当时浦东中学的师生职员受杨公感染,分得一千一百二十余股。

商人常常见利忘义,而杨公声张民族大义的行为,是商界的楷模。

杨公出身寒贱,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谈谈在杨公身上体现的中国人的骨气。

无愧的工界伟人

1880年,杨公创设了上海近代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

杨公凭借着颖敏巧思被同行所称道。

当时,市场上有一批外国进口的窗户玻璃,因尺寸比一般窗框设计缩小一圈,无人肯要,杨公廉价全部买下,在玻璃四周镶一圈木边,全部用在住宅工程上,大受业主欢迎。

1893年建成的海关大楼,轰动沪上,英商爱尔德洋行慕名聘其为打样间(建筑设计)负责人。

杨公热心帮助同业,有大家风范,没有同业相妒、相争的商人恶习,深受同行的敬重。

1903年,外国老板把建造汇中饭店(即今和平饭店南楼)的工程,承包给王发记营造厂建造。

店址地处外滩,虽土质较松软,但开工之初还算顺利。

一层、二层、三层楼拔地而起初见雄势,洋老板和承建方都很满意。

岂料,第四层建成的当天傍晚,整幢楼开始向东南角倾斜,且倾斜的角度持续扩大。

营造厂王老板围着地基边走边查,走了几十圈还是找不到倾斜的原因,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这幢楼出了问题,他倾家荡产也赔不起。

这时,手下一人提醒他去找工匠出身的著名建筑大师杨斯盛。

“啊呀,我急昏头了,怎么没有想起他呢?

”王老板不管天亮没亮,就向杨公的住处飞奔而去。

 

王老板赶到杨公的住处。

听王老板讲了情况,杨公立即起身,早饭也未吃就赶到工地。

到工地,杨公让王老板立即用篱笆把楼层密密地围起来。

洋“看工”似乎昨晚发现了什么,今天8点多就来了。

王老板不让进去。

“看工”火了,马上把洋老板叫来,而王老板仍不让进去。

王老板说:

“等我造好了请您来验收。

”因投资巨大,洋老板也不想与王老板闹僵就走了。

可是十多天后,还是不让进去,洋老板也火了,他说:

“你不让进去,这幢楼我不要了。

”王说:

“杨斯盛在里面,他说你不要他要。

”洋老板听说杨斯盛在里面,愣了好大一会儿,便莫名其妙地走了。

两周后,杨公让王老板把篱笆全部清除,洋老板看到的是楼层四角笔直地矗立在基地上、正有条不紊向上建造的大楼。

杨公为王老板顺利解决了地基倾斜的难题,同道之间是相助而不是拆台,杨公慨然有侠士之风。

杨公在经营营造厂期间,把技术倾囊相教,带出一批高徒,后来的顾兰记营造厂、找新记营造厂、张兰记营造厂等都是他的高徒所开,形成了上海滩建筑业举足轻重的“浦东帮”,使浦东川沙成为上海建筑人才荟萃之地。

同行不是冤家,在质朴慷慨、古道热肠、大气高蹈的工界伟人杨斯盛心里,一个行业的兴盛,国家的富强才是人间正道。

1894年至1895年间,杨公主持重修“鲁班殿”,并于1898年筹建水木工业公所,率先捐款,因同业意见不和,未能建成。

1906年再度邀集同业,提出公所的宗旨:

“订同业之规则而和解其诉讼”,“给医药,施棺梫”等,并请教育家黄炎培莅会演说,筹划在公所下设立小学、艺徒学校,培养建筑人才。

会上杨公喘疾大作,边喘边说边呕血,同业大为感动,集成开办费2万元。

1908年3月28日,杨斯盛被推荐为水木工业公所领袖董事。

胡适在杨公逝世时发表文章称他是“中国第一伟人”、“一位大豪杰”,斯言不虚!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鼓励竞争也倡导和谐相处,在这个问题上杨公给你为人处世怎样的启发?

难得的富人楷模

“这一位豪杰,空了双手,辛辛苦苦做了几十年,积了几十万家私,到了老来,一一地把家私散了大半。

来得很难,去的慷慨。

”“他平生捐钱造的马路也不知道有多少条,救活的人也不知有多少。

他所做的事业,做为人所崇拜的是那‘破家兴学’一事”,胡适说,我的这支笔,如果不表扬这种人,可不是不值钱了吗?

的确,杨公是难得的富人楷模。

 杨斯盛是一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活动家,“盖先生遇公益事,益醉心若狂”。

孝友。

杨公贫穷时,每念及父母遗梓没有下葬,曾祖父母、祖父母逝后未安,总是潸然泪下。

稍微有了积蓄,就买土地,建祠堂,善葬亲族。

同时,又为家族中没有后人的二十多位前辈下葬。

弟弟生下来就喑哑,他为弟弟娶妻营室。

对待侄子像亲生儿子一般,分一百多亩田地给他们。

买了四百多亩祠田,来养活家族中贫苦的人。

 助义。

光绪末年,黄炎培、顾冰畦、张伯初等进步青年参加同盟会鼓吹民主思想,被南汇县知县捉进监狱,杨斯盛又化500两银元上下打点,并请美国牧师步惠廉出面担保,将黄炎培等营救出狱,并资助其东渡日本,躲避清廷追捕。

1907年,有人向两江总督告发说:

浦东中学黄炎培是当年南汇县狱在逃的革命党人。

江督命江苏提学使承办,杨公挺身而出,他说:

“黄炎培不是革命党,我愿意身家担保。

”提学使尊重杨先生的担保,才使控案得以注销。

对这段往事,黄炎培于1959年5月6日给浦东中学的信中说:

“杨先生为了爱护青年,不惜自己负起这么重大的责任,这样极度的热情、高义,结合杨先生坚决拒绝清政府对他的褒奖,先生思想进步,在当时社会上还找得到第二个人吗?

杨公还于1905年出资为狱中遇难的革命家邹容下葬。

杨公为了社会正义为了人间正道,其胆识和义举让人赞叹。

济世。

1894年至1895年间,先生主持重修鲁班殿,从筹款、施工到收支账目,一手经理;

同时捐资创建上海医院(今市第二医院),让贫乏者有就医的机会;

改造浦东严家桥、六里桥;

辟建洋泾至陆家渡弹石路(今沈家弄路)10余里,修筑黄家渡路及南码头至艾家坟石路(今斯盛路)2800余丈;

还多次赈灾(1895年直隶赈灾,1899年湖北赈灾,1903年山东赈灾)。

1905年,川沙滨海大风湖,“淹杀居民无数”。

杨斯盛闻知即创议同业捐款赈济灾民,修筑海塘。

他自己带头捐银3000元,共募得20000余元,“都假董而不居其名”。

浦东严家桥垂圮,行人不便。

杨斯盛此时已病倒,但他仍出资6000元,每日坚持坐轿前往筑桥工地指挥,使病情加重,但终至桥建成。

最恢宏的手笔是毁家兴学,修建浦东中学。

大量的公益事业,几乎耗尽了杨公的所有资财。

 

杨公好义轻财,为家人所不能理解,有人称他“疯了”、“发狂”。

杨公斯盛说:

“教育为救时唯一方法,斯言良信。

余蓄志毁家十余年,始欲毁诸慈善业,立川沙家祠,将广置田,为赡族计,顾念董理往往无善法,子孙一不贤,祭田墓木,纷纠无已时。

”留下钱财给后人,子孙不贤,留下的就是纠纷和祸患,用钱财来办教育,是就是得唯一的好办法,也许子孙还可以得到一些好处。

他对后世子孙教养极严,规定必须入学,自立自存,经营实业,勤俭持家,尽国民之义务。

中国古语:

富不过三代。

古时有个富人叫疏广,他说“子孙若贤,多了钱,便不用功上进了,便灰了他的志向了。

子孙若不贤,多了钱,便是助他作恶作歹了!

”他把自己积累的黄金,拿去办了酒食,大吃大用了,不留给子孙。

中国人都称赞他的好处,可比起杨公斯盛的清明卓识,慷慨高蹈,不能同日而语之。

孔子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杨公好义轻财,几乎耗尽全部家私,比尔盖茨献身公益,几乎捐出全部财产,请你思考一下,新的世纪如何做好一个富人?

第三章毁家兴学勤朴立校

浦东中学,即勤、朴之产物,苟非勤朴,安能产出一浦东中学?

——蔡元培

毁家兴学之壮

杨斯盛痛惜自己幼时失学之苦,深感知识的重要性。

功成名就之后,他并没有贪图享受,而是立志兴办教育,实现救国理想。

他在《捐产兴学启》中说:

“值此国步濒危,不可终日,听名人谈论,必以兴教育为救国第一义,私念仆亦国民也,以区区家产,与其传之子孙,使贤者损志,愚者益遇,何如移以兴学,完成我国民一分子之义务,且使子孙与被泽焉。

三十年的勤苦不辍,俭省蓄积,不浪费些许的光阴去享受,不乱花些许的钱财,“囊无私蓄,日有所需,必咨守藏者而取之,且一一笔之”,毕其一生,资财不超过三十万两白银。

蔡元培先生在浦东中学演说时说:

杨锦春先生创此校时,邀上海学界人士与议,当时弟亦在场,即钦佩之。

因富豪不肯捐资兴学,而杨先生独能之。

校成,又提出勤朴二字,以诏职员学生,弟又甚钦佩之。

盖勤朴二字,即彼自己所经历也。

彼无资本,何以能创此校乎?

彼何以有资本乎?

以其勤于工业,故收入甚丰也。

然收入甚丰,苟徒逞一身之快乐,则资本又将消耗矣,安有余钱创此校乎?

吾故曰,勤朴二字,实为校主一身得力之处。

是的,没有勤朴就没有浦东中学。

因为生平的勤朴,他在兴办教育,献身公益,才能挥金如土。

 

最初,他在宗祠设立私塾,招收家族里的贫穷子弟。

1904年,他借上海新建别墅为名,独资办起广明小学,第二年又增设广明示范讲习所,为学校培养师资。

1906年,师范生毕业,杨公赠辞:

教育普及,国家可以因此而富强,你们应当以此为旨意,济世育人,不要斤斤计较俸禄,要让贫困的学生实现自己的志愿。

1905年10月,他捐款10万两白银,请好友黄炎培等于浦东六里桥购地64亩,起建浦东中学校舍。

1907年1月,校舍落成开学,定名为私立浦东中学。

同时增设附属小学,聘黄炎培为首任监督,并再捐六万作为基本金。

杨公也明示了捐产兴学的目的:

一是为郭造就科学人才,以达“科学救国”振兴中华之目的,所以对办学宗旨明确规定以培养学生能“从事实业”或“进习专科”为目的;

二是为浦东“乡邻子弟解决失学之苦”。

1908年4月,为使浦东中学这一社会财产在其身后得以长期延续且健康发展,在生命的最后,作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

首先,变卖所有财产,为浦东中学留下基本金12万两。

这样,杨斯盛为兴办浦东中学,前后累计捐资20多万两白银,而留作自己家属的只有1/10家产,仅求维持最基本的生计,惟有后人的教育经费比较充足。

其次,按当时国家法律规定,把所创学校备案于官府,交给川沙厅上海县妥为保护,以保证重视教育并且流传久远。

再次,重视学校立法,杨公亲订校董章程及学校总章程,主持校务的权利,全部交给校董,校董十人,一人退职,由其他九人公举一人,达到十人的足额,“职窃维事计久长,固在立法。

尽管浦东中学是杨家的私产,但临终前他立下遗嘱:

“杨氏子孙不得干涉校产校务”,以确保学校的独立地位,使得学校能够按照自身的要求发展。

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制度过渡的初级阶段,杨斯盛不徇私利,不谋特权,尊重教育规律,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杨公一生劳累,身体多病,曾对黄炎培先生说:

我对于校务没有其他遗憾了,只是遗憾没能全不免除各位学生的学费。

如果老天再给我几年生命,凭着我在工业商业中的基本信誉,每年收入将有几万,发誓全部用来支付学校以及其余的公益事业。

1908年春,身体每况愈下,自知将大病不起,惨然招呼黄炎培先生到他的病榻前说:

我死了以后,你又从哪里募集钱来办学啊!

中学生的学费还是要稍微减少些,我是浦东人,浦东各位学生的学费应该更多减少些。

希望您和学校的各位校董勉力维持这所学校啊!

字字含泪,声声难舍,让人感慨悲泣!

在临断气之时,还谆谆嘱托:

学校的黑板需要改良。

当时学校用的是上了墨的木头黑板,写字看不大清楚,杨公嘱托用玻璃打磨做成新式黑板,在杨公去世前还没有完成。

杨公把所有的心血都洒在浦东中学的校园里,鞠躬尽瘁,死而未已!

浦东中学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是一位伟人毁家兴学,用心血凝聚而成的学校,它寄托了杨公美好的教育理想和美好的社会理想,百年之后,你感受到杨公炽热的爱的情怀了吗?

谈谈你对浦东中学的情感。

勤朴立校之明

开学那天,杨公做了一篇兴学宗旨书,把“勤、朴”二字定为的校训送给同学们。

现在,我们再聆听这份宗旨书,仍能得到很多的教益。

现在译述如下:

本年是中学校成立的第一年。

从此以后,本学校事业名誉,有没有价值,全靠事实来证明。

古语说“种瓜得瓜”,西方的格言说“理想为事实之母。

”照这样看来,本校将来的地位,非现在努力不可,所以,在本校开办的时候,先得定一个切实的宗旨。

斯盛对于学问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只是因自小贫苦,半生碌碌于建筑事业,而得到一些经验,天下的事情,无论是为个人谋自立,为社会谋幸福,在下手的时候,非有坚忍刻苦的功夫,决不能达到他们的希望。

现在考察学校的各个方面,一切表面的建设,总算已完备,然而我对全体学生的希望,恐怕全体学生还没有知道。

斯盛所谓坚忍刻苦的功夫,恐怕本校全体诸位,还没有完全明了。

我做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说明本校开办的宗旨和我对于本校诸君的希望。

坚忍刻苦的功夫,有两种目标:

一是勤,现在的人说,中学生是中国的主人翁,那么,学生责任,就是担当中国未来的一切事业。

担当的事业,要用全副的精力,一种是精神的担当,一种是体魄的担当。

换句话说就是要注重智育德育。

我们要使精神体魄强健,全看我们能不能动起来。

人们的脑力愈用愈发达,如果不常常运用,神经就要闭塞,以致麻木不仁。

至于人的体魄,能够习老耐苦,就会灵动活泼,如果终月懒惰,筋骨松懈,就永远没有希望。

所以我们要成就事业,一定要拿精神体魄来做原动力,而精神体魄,便应当用“勤”字做原动力,而精神体魄,便应当把“勤”字作发动机关,诸位在校,功课很繁,而且考试和复习在后面紧迫着,脑力是不得不勤了,但是,体魄上的锻炼,却因为平时的起居有校工侍奉着,恐怕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懒惰的习惯,这是应当要十分谨慎的。

第二是朴,凡是一切繁华奢侈,都是“朴”的反面字样。

人的心不能二用,讲虚华的一定不能切实际;

讲表面的人,一定不会有真实。

自古以来,干真实事业的人,求学问就专心于学问,办实业的专心于实业,决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扰乱他的思想,凡是贪享乐爱繁华的人,永远不会有什么希望。

我恐怕在此地求学的诸君,生活已比较舒适,于是,一切的享用,便要讲究起来,衣服要求华丽,用具要求上等,牺牲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专门注重在形式方面,而没有满足的一天。

把现在的学业,将来的职业,置之度外。

这样一来,浦东中学便引诱青年到浮华的路上去的地方,斯盛觉得很是担心,也不是诸位到这里来的本意罢?

我听见外国人笑中国人说:

“中国人没有完全的体格。

”这就是说我们不懂勤;

他们还说“中国人是阔少。

”这就是说我们不能朴。

我们中国,因为不勤不朴,才弄得这样衰弱。

我希望,本校诸位,洗雪这个耻辱,做社会的模范。

凡是斯盛所说,固然是没有多大的价值,但是,积数十年的经验,或许对于诸君有一点帮助。

斯盛生平,最有密切关系的就是本校,故特提出“勤朴”二字做本校宗旨,希望诸君能明了我的意思。

杨公,月必召集六里桥乡民,以他自己南劳苦的生涯,出之一片血诚,和他们讲谋生的艰难,读书的必要,言辞沉痛真切而动人。

凡学校有集会,杨公一定会登上讲堂演讲,教育他们勤奋学习,朴实做事。

“朝听弦歌,暮观讲艺,优游涵养,以终余年”是杨斯盛最大的享受,他视学校当作自己晚年最大的事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以听老师讲课和与学生谈心为最大乐趣。

在他的悉心呵护下,一所新兴的教育机构,办得朝气蓬勃,如火如荼。

他的兴学思想是教育救国,他的兴学理念是勤朴治校,他依法管理,从善如流,他以情动人,披肝沥胆。

杨公的良苦用心换取了校董和所有师生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回报了杨公。

1909年蒋维乔先生考察浦东中学后不禁感慨:

我曾经到澄衷学堂观看她壮丽的建筑,宏大的规模,惊叹不止。

可是它创办十几年,学生多次解散多次召集,一直没有成效。

校主叶澄衷去世时因为没有看到学校成立叹为憾事,学校现在这种样子,怎么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