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998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范围内[1],海岸带是目前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2,3]。

作为海岸带的特殊组成,海岛是指四周被海水包围,高潮时露出海面的陆地[4]。

中国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国家之一,岛屿总面积约8万多km2,岛屿海岸线超过14000km。

常住居民的岛屿460多个,总共近40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在面积较大或城市化程度较高的海岛上,例如台湾岛、海南岛、香港岛、厦门岛和舟山岛等[5]。

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海岛城市发展的突出区位优势,海岛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两者耦合作用引导着海岛城市空间扩张演变历程[6]。

城市化发展过程经常出现城市无序蔓延现象,对周边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破坏和压力[7-19]。

因此,如何控制和管理城市的无序蔓延是当代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8,12-13,18-19]。

与陆地城市缺乏有效地理边界限制不同,海岛的地理边界非常明显,周边的海域可以视作限制城市扩张天然的枷锁,因此,研究海岛城市空间扩张为限定边界内的城市城市化过程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实验场所。

此外,中国沿海拥有丰富的海岛资源,随着沿海地区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加,海岛或半岛开发将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20]。

本研究以中国典型的海岛城市——厦门为案例,首先回顾厦门岛近100年的城市化历程,分析海岛建成区空间扩张的特征;

然后从行政区划、人口、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地形、交通和围填海等方面分别探讨影响海岛城市空间扩张的决定因素;

可为中国甚至世界其他沿海城市合理开发海岛,促进海岸带可持续城市化提供科学借鉴。

收稿日期:

2009-09-20;

修订日期:

2010-01-15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2-YW-45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1243[Foundation:

KnowledgeInnovationProgramofCAS,No.KZCX2-YW-450;

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

No.40901243]

作者简介:

吝涛(1978-,男,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城市景观生态与城市规划。

E-mail:

tlin@通讯作者:

李新虎,E-mail:

xhli@

715-726页

65卷地理学报62研究区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区

厦门市是中国仅有的两个以海岛为主设立的地市级行

政区之一,全市由厦门本岛、鼓浪屿岛、北部内陆部分及

附近小岛海域组成,拥有海岸线总长234km,海域面积

390km2。

厦门岛陆域面积136.3km2,是厦门特区的发源

地,是厦门城市化速度最快,最集中的地区,2007年常住

人口72.8万人(图1。

厦门岛自明朝洪武27年(1394政府

在岛上建厦门城做军事防御开始,城市发展已经有600多

年的历史,由于优越的港口资源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为通

商口岸,成为中国沿海最早实施城市化的地区;

新中国建

立后受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影响成为军事前沿,城市建设受到限制;

改革开放后被开辟为经济特区,近30年间的高速城市化建设使厦门岛生态系统产生的巨大的改变。

2.2研究方法

针对1908-2007年的100年内,重点是改革开放以后至今厦门岛城市化相关的地理信息与文本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和归纳分析,包括文字描述材料、统计数据、图片资料(包括海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图、交通图、规划图等和卫星遥感影像(1973年MSS,1987年和1995年TM,2004年

SPOT,2007年ETM。

结合厦门岛城市发展的相关政策、城市规划、人口、产业等历史

与现状资料的文本分析,通过图片修整和遥

感地理信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厦门岛海

岸线、岛屿形状、建成区、交通、行政区划及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历史变化及城市空间扩

张特征;

然后综合历史政治背景、产业发

展、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行政区划等社会经

济因素以及地形、交通和人口等地理学因

素,探讨影响城市空间扩张的决定因素。

3厦门岛城市发展历史进程

根据厦门岛城市人口密度、城镇人口占

总人口比例、建成区面积及其占岛屿总面积的比例变化轨迹(图2、图3,参考厦门市行政区划、城市总体规划,本研究将厦门岛城市化发展分为4个阶段:

厦门岛现代城市雏形建设阶段(1908-1949年;

城市行政区域扩张

和基础建设稳步发展阶段(1950-1979年;

特区建设与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1980-2003年;

海湾型城市建设阶段(2003年之后。

其中1937-1949年的12年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图2厦门岛人口密度、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建

成区面积及占岛屿比例的历史变化(根据厦门志和厦门经济特区年鉴中人口数据计算获得,部分历史数据通过估算获得Fig.2Dynamicchangesofpopulationdensity,urbanizationlevel,andratioofbuilt-upareaofXiamenIsland

年代人口密度人城市化率

图1厦门岛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图Fig.1LocationofXiamenIslandanditsadministrativedivisionsb.

比例(%人口密度(人/km2城市化率(%面积(km2年份年份716

6期吝涛等: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争以及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厦门岛城市发展基本停滞,部分年间甚至倒退。

3.1现代城市雏形建设

厦门岛早期城市功能基本以服务商埠发展的港口和商业为主。

1908年厦门岛建成区面积2.47km2,范围主要围绕厦门城,基本分布在太古码头(和平码头、鹭江道、中华街、中山路、镇海路、大生里和博物馆之间(图3。

基础设施极度缺乏,道路少、且窄小不便,给排水设施严重缺乏。

1911年岛内人口近9万人,1913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66.28%。

20世纪20-30年代中期,国内情势保持相对稳定,以华侨投资为主的城市建设开始兴起。

该期间城市扩张以原有商埠至中山路一带老城区向岛东南部延伸,在厦港、蜂巢山以及厦门大学一带形成新的城市建成区,1933年到内建成区面积达到5.66km2。

同时建成区内修建新道路的及拓宽原有街道,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厦门岛现代城市雏形基本形成。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岛内人口1926年增加到近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937年达到68.18%。

3.2城市行政区扩张和城市稳步发展

1949年解放后,厦门岛成立厦门市人民政府。

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将厦门的城市性质定为港口城市,兼备全国性的疗养、风景城市和国防城市。

此阶段厦门市行政管辖范围多次扩大,厦门市行政管辖面积从厦门岛及鼓浪屿延伸到整个厦门湾,行政管辖面积从128km2增加到1573km2,极大的扩展了厦门岛城市发展的腹地。

受到台湾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的影响,厦门岛城市建设受到一定限制,但仍得到较快发展。

人口稳定增长,从1950年的14.32万人增加到1978年的29.30万人,总数增加一倍。

填海造地成为该时期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的主要来源。

连接岛内外的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建成区逐渐向文灶、金榜山、梧村、莲坂和江头等地扩展,1973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1.47km2。

3.3特区建设与快速城市化

1978年实行开放政策后厦门被开辟为经济特区,规划性质为海港风景旅游城市。

1980年10月在厦门岛湖里划出2.5km2土地成立经济特区,1984年特区范围进一步扩展,包括整个厦门岛和鼓浪屿。

1988年设厦门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4a.1394年c.1931年i.2004年d.1946年e.1964年

f.1973年

g.1987年

h.1995年b.1908年图3厦门岛城市扩张过程建成区和岸线空间变化图

Fig.3Dynamicchangesofbuilt-upareaandcoastallineduringurbanizationprocessinXiamenIsland

j.2007年

717

65卷地理学报6年厦门正式被批准为副省级城市。

此阶段,厦门岛各项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一度超出原定规划的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几经修改,以本岛为中心,海湾片区众星拱月的多核单中心城市结构基本确立,厦门岛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越加突出。

岛内人口加速增长,2003年厦门岛内人口达到60.75万人,其中人口迁移成为岛内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1985年的86.38%增加到100%。

该阶段岛内城市建成区扩张迅速,湖里工业区,象屿保税区、枋湖工业区、筼筜新区、东渡新区、东区和莲花新区以及高崎机场建设先后兴起,建成区面积增加到87.45km2。

3.4海湾型城市建设

2003年厦门市进行行政区调整,将岛内的3个区合并为两个,岛外3个区拆分为4个。

2005年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提出优化本岛,扩展岛外的城市空间发展方针,建设重点从岛内进一步向岛外延伸,厦门市进入海湾型城市建设阶段。

岛内兴起新一轮的土地开发和建设,该阶段城市建成区发展方式主要是岛内外交通连线建设和组团新区开发,建成区扩展的方向主要是岛内东部和北部仅留的未开发利用区域,如枋湖新区、五缘湾新区。

岛内建设用地面积2007年达到94.64km2,比2003年增加了7.19km2,人口达到76.57万,增加了15.82万人。

连通岛内外跨海大桥(杏林大桥和集美大桥和海底隧道(计划2009年通车,及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并投入运营,巩固和提升厦门岛在海湾型城市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岛内工业企业大批向岛外迁移,原工业用地大片转变为商业和居住用地,同时老城区被大面积改造,岛内城市化从空间扩张转向内部深入发展阶段。

4厦门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城市空间扩张特征

4.1海岛城市空间扩张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由于海岛四面环海,城市化建设需要的土地资源有限,厦门岛建成区的扩展主要是针对原有岛屿土地覆被和利用类型进行改变和围填海。

根据1973-2007年5期厦门岛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卫片图,本文将厦门岛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分为5种:

建设用地(包含建成区内小面积的绿地、水域、耕地(包含鱼塘水域及周边的草地、林地(包含人工园地、水域和滩涂。

各类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面积变化见表1。

厦门岛建设用地面积从1973年的10.69km2增加至2007年的96.96km2。

其中增加的建成区面积主要来自耕地,其次是林地,滩涂和水域。

20世纪70年代部分林地被开垦为

耕地,后受到20世纪90年代后的退耕

还林政策影响,部分耕地恢复为林地,

水库的修建占用了部分林地和耕地面

积。

填海造地致使大面积滩涂和部分水

域(如筼筜湖变成建成区,同时使部

分滩涂转化为人工湖(如五缘湾(图3。

在厦门岛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建

成区扩张的速度明显不同,建成区的扩张带动了岛上其他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本文利用建成区扩张速度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率两个指标来展示不同发展阶段厦门岛土地开发

强度的变化。

(1

表11973至2007厦门岛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

(单位:

km2Tab.1Landuse/landcoverchangesofXiamenIslandduring1973-2007(unit:

km2

718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

式中:

r表示某个时期内建设用地扩张速度;

△S表示建设用地改时期内变化的总面积;

I表示某个时期内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率;

△Si表示某类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在该时期内变化的总面积;

△t表示该时期内经过的时间。

从图4中可以明确地看出厦门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差异。

1908-1949年城市早期建设阶段建成区扩张速度比较低,1950-1979年建设速度比上一阶段略有提高,1980年以后建设速度不断提高,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达到顶峰,之后岛内建设速度迅速下降。

究其原因,早期城市建设基础很差,起步很慢,又受到社会动荡的

影响;

建国后城市建设开始加速,

但受国内发展政策和军事前沿的影响,速度仍不够快;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厦门岛城市发展潜力得到的

充分的发挥,建成区面积加速扩张,但是受岛内土地资源的限制,在90年代达到巅峰后,岛内适合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少,岛内城市建设速度放慢。

对比1973-2007年岛内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率,可以发现两者变化轨迹几乎保持一致,由此可以推断:

厦门岛建设用地扩张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的主要驱动力。

4.2海岛城市化空间扩张方式

厦门岛的城市空间扩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自厦门城建立之后到鸦片战争前,厦门作为封建城市的发展始终以厦门城为中心点,通过围绕城墙四周形成街道,环式发展,这种发展方式和当时的封建专制管理体制以及厦门作为国防要地的功能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迫使厦门成为通商口岸,岛西南沿岸的港口资源被开发出来,厦门建成用地扩展主要沿海岸线进行码头、商业和领馆居住建设,厦门城市建设用地从厦门城逐渐向商埠港口蔓延,在鹭江道至和平码头西南形成新的建成片区。

20世纪20-30年代的城市建设极大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优化了城市功能,增加了人口,城市空间扩张从西南沿岸向南部进一步发展,新的居民区成片出现。

新中国建立之后,受到军事前线的限制,城市规模发展有限,但是随着城市行政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厦门岛与大陆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岛上城市空间的发展呈现出沿主要交通连线发展的态势;

同时围填海也为厦门岛提供了向西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形成禾祥至湖滨一带新城区。

改革开放以后,厦门岛作为经济特区,城市发展进入快行道,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先建新区,后改旧城”原则,筼筜湖周边形成新城区,并与主要交通干线周边建成区连成一片。

而西南部城市人口和功能逐渐从鹭江道之厦港一带的老城区向环筼筜湖一带新城区转移。

岛上出现西部象屿港和保税区建设、北部高崎机场及航空港建设成为原有城市区域外的飞地。

90年代飞地逐渐生长,并与西南城区相互连接,并向四周逐渐蔓延,至2007年厦门建成区基本连接成片,此时,岛东北部沿海岸线土地被成片组团开发,岛上适宜建设的土地基本已被全部开发。

纵观厦门市的城市空间扩张方式,近百年来经历了以点为中心向四周发展,以一段岸UU年代扩张速度Ur变化率L图4厦门岛土地开发强度及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率Fig.4DynamicsofLUCCrateandlanduseintensityinXiamenIslandLULC变化率(人/km2/a扩张速度(%年份扩张速度LULC变化率719

65卷地理学报6线为启端向海岸内部发展和沿海岸线蔓延发展3种发展方式,其中点和线段之间构成了厦门早期城市空间范围。

新中国建立之后岛内建成区开始沿主要交通连线方向发展,同时沿西南海岸线向海要地,通过围填海蔓延产生新城区。

改革开放后城市扩展速度加快,出现成片飞地的跳跃式发展,原有内湾围填而成的新区成为城市中心,而原有老城区功能逐渐被替代,开始颓废。

20世纪90年代飞地与主要城区连片生长,进入21世纪岛内城市空间的潜在适宜建设用地资源更加有限,东北部出现组团式的新区发展,但总体空间扩张开始停滞,转向城区内部深入发展,老城被再次开发。

5影响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的决定因素5.1行政区划为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拓展空间

城市区划演变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的政策性

影响因素[19],城市的区划为城市空间扩张提供地

域、人口、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必要条件,因此

可以看作城市发展的导向标。

表2总结了厦门岛

行政区划的演变历史。

伴随厦门城市空间范围的

扩张,厦门岛城市区域也不断的扩大,图5展示

了厦门岛城市行政管辖范围的扩张及边界调整。

1911年厦门岛的城市区域局限在鼓浪屿和厦门岛

西南角轮渡码头一带,称为市区,民国期间沿西

南海岸线厦门建成区扩展到

厦港一带,作为新的居民

区。

建国后,伴随对外交通

道路的修建(鹰厦铁路市区

范围从西南角向岛屿中部发

展。

1980年厦门岛建成区,主要是开元区进一步扩展,

并在筼筜湖填海造地基础上

发展出新的城市中心,与此

同时在郊区的湖里一带开拓

出2.5km2土地作为经济特

区,发展工业。

1987年厦门

全岛实行城市化管理制度,湖里工业区的发展迅速,从郊区分离设立湖里区,同时开元区和思明区管辖面积分别向东部扩展。

2003年厦门实施海湾城市建设战略,将

厦门岛开元区和思明区合并,并将鼓浪屿纳入其中,至此厦门岛两区功能更加明确:

思明区以城市行政管理、旅游和商业金融为中心,湖里区以高科技产业研发生产为中心,而土地开发利用的重点从西部向东部转移,湖里区的五缘湾和思明区的前埔片区成为新城区。

纵观厦门岛行政区划的调整从早期落后于城市发展,伴随城市空间扩张而进行调整,逐渐发展成为指导城市空间扩张的重要调控手段,尤其是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目的性和

前瞻性明确,对开发海岛东部落后地区起到重要作用。

表2厦门市行政区划演变历史

Tab.2Thehistoryofadministrativedivisionsof

XiamenCity

图5厦门岛行政区划空间演变图(注:

黄色表示城市范围,其中,1.鼓浪屿、2.市区、3.禾山、4.思明区、5.开元区、6.厦港、7.郊区、8.湖里。

Fig.5DynamicchangeofadministrativedivisionofXiamenIsland1914年1949年1950年1980年1987年2003年720

7216期吝涛等:

5.2城市总体规划宏观调控城市空间扩张方向

厦门城市总体规划的演变是指挥海岛城市空间扩张的重要因素。

20世纪50年代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厦门的城市性质为港口、工业、休疗养和国防城市;

城市发展规模55万~85万人,建设用地31.86km2;

以旧城区为基础逐步向筼筜东侧、北侧发展,工业区近期在后江埭、文灶一带,远期则发展到湖里。

到80年代厦门城市发展迅速,尤其是人口规模超出规划预期,城市总体规划几经修改,厦门城市性质被确立为社会主义海港风景城市和经济特区;

规划布局从最初的以厦门岛市区为核心,集中在铁路以西紧凑建设,发展到以本岛为中心,四周众多城镇环绕的“众星拱月”城市格局;

厦门岛和鼓浪屿规划人口1990年51万人,2000年64万人,2020年70万人,用地规模79.74km2。

进入90年代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再次修改,城市性质为我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

规划以本岛为中心,形成环西海域的“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多核单中心城市结构;

本岛片区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1世纪伊始,鉴于厦门城市人口规模已超出上轮规划规模,且城市内部行政区划发生重大调整,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再次修订,城市性质保持不变;

厦门本岛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00万人。

建设用地控制在100km2。

综上可知厦门岛城市总体规划在引导城市空间扩张方向的作用非常显著,但是在控制建设用地和人口规模,尤其是城市人口规模上往往落后于城市的实际发展,作为厦门海湾城市的中心,厦门岛有限空间承载力和吸引力超出想象。

5.3产业布局为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注入活力

产业经济发展对于厦门城市空间扩展的作用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驱动的。

第二产业发展产生直接的工矿仓储用地需求,同时促动交通运输、公共管理、生产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兴起,从而引致对交通运输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服用地的直接需求。

由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产生对各类生活相关用地特别是住宅用地的需求。

厦门岛在改革开放之前建成区面积不到本岛面积的1/10,改革开放之后,工业化迅速推进,工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9.67亿元增至2007年的2842.69亿元,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左右;

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80年的20.6%增至2007年的45.6%。

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对土地的大量需求,从最初特区建立时湖里工业区的建设,到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象屿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东渡港区、航空港工业与物流园区的成片开发,厦门岛内的工业用地不断扩张;

与此同时,为适应特区经济的发展,投资兴建扩建了大量基础设施,如东渡码头一期、二期6个万吨级泊轮,厦门国际机场建设,厦门大桥和石鼓山立交桥的建设,厦禾路和多条城市主干道的拓宽改造等等。

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带来了各类服务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增长,并逐渐替代原有的工业用地。

在这个过程中,厦门岛内的用地逐渐进入饱和状态(图2。

为了满足对产业发展用地需求,靠近厦门岛的海沧、集美、杏林逐渐成为新的发展重心,同安和翔安也随后成为岛内产业转移的重要阵地。

1989年起经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海沧投资区、杏林台商投资区和集美台商投资区,火炬园也向同安和翔安转移。

产业的发展促进岛内外交通需求,海沧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和翔安海底隧道相继建设投入使用。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的发展布局为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注入活力,特别是工业化的持续推进所进行工业区成片开发以及由工业化带来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各类用地的需求成为厦门岛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

5.4地形制约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范围

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受地形条件影响很大,连片的平坦土地是建设用地的适宜用地,因此开放的最早也最充分。

海岛地形通常中部突起,地势向四周海岸线逐渐降低,低海拔的土地同时坡度也更平缓,更适合用于城市建设。

但是海岛上这样的土地资源并不多,从图6a可以看出1973-2004年厦门岛建设用地扩展利用的土地高程主要分布在0~100

65卷

地理学报6m,其中20~50m和50~100m的建设用地分别占总

量的48.65%和33.57%。

这种现状是由厦门岛的岛屿

地形特征决定的。

厦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对不同高

程土地的利用开发情况是不同的,建设用地首先是

侵占高程低的土地,然后向地势较高的,较难开发

的土地扩展。

图6b可以看出地势越低的土地建设用

地比例越高,而耕地逐渐消失,林地逐渐萎缩到海

拔较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