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报告单已填好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0047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实验报告单已填好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物理实验报告单已填好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物理实验报告单已填好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物理实验报告单已填好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物理实验报告单已填好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物理实验报告单已填好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物理实验报告单已填好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物理实验报告单已填好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物理实验报告单已填好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物理实验报告单已填好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物理实验报告单已填好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物理实验报告单已填好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实验报告单已填好文档格式.docx

《物理实验报告单已填好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实验报告单已填好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理实验报告单已填好文档格式.docx

第一次

50

10

5

第二次

100

15

6.7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二、提出问题

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怎样?

三、猜想与假设:

不变

四、实验原理图

五、实验器材:

铁架台、试管、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

六、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1.按上图安装好器材(①烧杯中的水不要装得太满,以免加热时间太长。

烧杯中甚至可以装适量的热水,以便缩短加热时间。

②温度计玻璃泡不要接触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

③检查石棉网位置是否正确)。

2.点燃酒精灯加热水。

当水的温度接近90℃时,开始记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水沸腾后还要记录4~5次温度计的示数。

七、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实验数据记录表

时间/min

1

2

3

4

6

7

8

9

温度/℃

90 

91 

92 

93

93 

94 

2.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图像

八、实验结论

1、水沸腾时:

温度不变化

2、水沸腾前:

温度上升

九、实验交流及评估:

注意:

1.石棉网位置要调整到加热效果最佳位,即外火焰的位置。

2.烧杯中的水要适量。

水多,够加热了。

其实还可以用热水,可缩短加热时间。

3.烧杯上加纸盖子,以减少散热。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水里,并避免和烧杯底部或侧壁相接触。

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水面或和容器壁接触,都会测不出水的真实温度,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探究光的反射现象规律

一、实验目的: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认识光的反射规律,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二、实验原理:

探究规律,理解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发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实验器材

  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等。

四、实验步骤

  我们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镜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纸板和白纸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

 

  

(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让学生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

  

(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

  (3)按图乙那样,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让学生观察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4).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实验研究,可采取如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五、误差分析

  描光线的径迹时,因为纸竖直放置,没有依靠,画的线的歪斜,影响到角度的测量,误差会大一些,量角器读数有误差。

六、实验结论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

“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光的反射规律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实验步骤(4)、(5)两次。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1.记录数据

实验次数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

相等

2.实验结论

(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相等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

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1。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2。

(5)熄灭蜡烛,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取下放回原处。

1.凸透镜的焦距 

10 

2.记录数据:

物距u的大小

成像情况

u1=30

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u2=15

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3.实验结论: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 

倒立 

、 

缩小 

的 

实  

像。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 

放大 

实 

实验名称: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托盘天平(已调平待用),砝码,镊子,量筒,烧杯,滴管,盐水(标明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密度=质量/体积(ρ=m/v)

(2)记录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3)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盐水的体积。

(4)用天平称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5)计算盐水的密度。

(6) 

整理器材。

(1)观察记录:

天平的最大称量值为 

200 

g,游码标尺的分度值为 

0.1 

g,量筒的测量范围为 

50 

ml,量筒的分度值为 

ml。

(2)实验记录:

烧杯和盐水

的总质量m/g

量筒中盐水

的体积V/cm3

烧杯和剩余

盐水的质量m1/g

的质量m2/g

盐水的密度

ρ/(kg/m3)

150

30

114

36

1.2x103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毛巾。

二力平衡的条件(F=f)

(1)检查器材: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处。

(2)当木块在水平桌面上运动,测出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3)改变压力,将砝码放在木块上,测出木块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4)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将毛巾平铺在水平桌面上,测出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5)整理器材。

(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___0~5_____N,分度值为_____0.1___N。

接触表面

压力F

滑动摩擦力f 

/N

木—木

F=G木块

2N

F>G木块

3N

木—毛巾

3.5N

(3)实验结论:

在接触面相同时,__压力__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在压力相等的情况下,接触表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___越大____。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称重法测浮力:

F浮=G-F

三、实验仪器和器材

透明玻璃筒、鸡蛋、食盐、弹簧测力计、金属圆柱体、细线、烧杯、小石块

1、把鸡蛋放入盛水的透明玻璃筒中,鸡蛋沉入筒底,然后向水中撒盐并搅动,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

2、用弹簧测力计提着金属圆柱体慢慢浸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3、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改变其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五、实验结论: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六、误差分析:

盐水的浓度足够大时才会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带刻度的杠杆和支架,2个细铁丝环,钩码(6-8个,每个钩码质量相等并标明质量大小)。

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F1×

L1=F2×

L2)

(2)调节杠杆平衡。

(3)杠杆两边挂不同数量钩码,杠杆平衡后测出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4)改变钩码数量和位置,杠杆平衡后再次测出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杠杆标尺上的分度值是 

30 

cm,每一个钩码的重力是 

0.5 

N。

(2)数据记录:

实验

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动力臂/(N·

cm)

阻力F2/N

阻力臂

L2/cm

阻力×

阻力臂/(N·

2.5

40

20

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