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005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导学演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精读•学有所思】

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7.“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各”“皆”

有什么作用?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

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

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

(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 

,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

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拓读•学有所悟】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

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

①肆:

致力。

②艺:

种植。

③靡:

没有。

④暖:

遮蔽。

⑤俎豆:

祭器。

17.解释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义。

憩( 

)荫( 

)纵( 

)斑白( 

18.翻译下列两句诗。

(1)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2)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9.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的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相一致?

20.节录的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结合注释疏通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写作•学有所用】

写作积累:

背诵并默写这篇课文

写作训练:

如果桃花源再次被找到了呢?

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以《渔人重访桃花源》为题写一

篇小短文。

【梳理•课后反馈】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

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我的收获:

【悅读•类比欣赏】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

“然!

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夫子曰:

“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

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

真是,实在。

③舅:

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

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答案:

1.东晋 

陶渊明2.顺着、沿着 

遇到 

花瓣 

走尽 

开阔 

同“邀”邀请 

摆、 

邀请

告诉 

作标记 

到 

顺着 

从前 

计划 

不久 

渡口3.繁多的样子 

开阔明亮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整齐的样子 

愉快的样子 

妻子儿女 

乡邻 

与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以外的人 

隔断 

不用说,更不必说 

不值得 

没有实现 

访求,探求 

指小孩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5.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

或:

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6.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7.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8.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9.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10.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11.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2.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13.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豁然开朗。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落英缤纷。

14.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5.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17.憩:

休息荫:

遮蔽纵:

纵情斑白:

指老人18.

(1)春天养的蚕吐出长长的丝,秋天庄稼成熟收割而没有国家的赋税。

(2)孩子们纵情地放声歌唱,老人们欢快地到处游玩。

19.与课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达了一致的意思。

20.这些诗句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托物言志

——《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同步导学演练

1.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

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

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

《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铭,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陋室铭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

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

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

爱莲说这篇短文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

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1.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有龙则灵( 

) 

惟吾德馨( 

无案牍之劳形( 

)甚蕃( 

)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2.填空:

“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铭,用于 

或 

,文辞精练,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

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 

,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3.写出你所知道的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注明出处及作者。

4.你知道莲花还有哪些别名?

把它写下来。

5.“晋陶渊明独爱菊”,你能举出陶渊明描写菊花的诗吗?

关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你能解释一下“李唐”什么意思?

你能举出唐代写牡丹的诗吗?

6.作者从哪些方面写“陋室”?

7.“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8.如何评价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9.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是仅仅写莲花呢?

10.你认为学习《爱莲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11.质疑问难:

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12.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给你的家,你的卧室取个有深意的名字,也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13.学习了本文《爱莲说》以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

试说说理由。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

回:

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不堪:

无法忍受。

14.“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或____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求____。

15.解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 

(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劳形

16.“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石青糁之

17.按要求填空,并翻译所填补的句子。

  

(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译文:

  

(2)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3)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18.“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9.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20.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21.从全文内容看,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表现其怎样的生活情趣?

22.读【乙】用【甲】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

“胜固欣然,败亦可

23.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

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背诵并默写这两篇课文

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

如果让你从这

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

并谈谈理由。

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不同的是所托之物不同,所言志向不同。

《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现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爱莲说》以莲喻人,将莲人格化,这正是作者心志的写照,是作者理想的寄托。

此外,《陋室铭》引用孔子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爱莲说》运用正衬反衬的手法将自己独特的爱好表现无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

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

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

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②氲氲(yūnyūn)无所:

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③瑞:

吉,善。

④兼彩:

兼有各种颜色。

1.略2.略3.略4.莲花还有哪些的别名:

芙蓉、芙蕖、水芝、藕花、荷花、水旦、水芸、水华、泽芝和玉环等。

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的《赏牡丹》6.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环境之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生活情趣之高雅;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室主超凡脱俗7.引用孔子的原话是: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上句“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已包含“君子居之”之意,再一次证明,自居之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巧妙的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8.称颂的是:

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

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9.①品质的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作者不仅仅是写莲花,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10.《爱莲说》现实意义:

向古代贤者学习,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格端正,志趣高尚,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合格公民。

11——13略14.警戒自己 

称述功德 

押韵 15.1)出名、闻名

(2)显灵(3)散布的很远的香气,文中指品德高尚(4)大儒,博学的人(5)平民,文中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6)“丝”:

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文中指奏乐的声音(7)官府公文/形体、身体 16.B17.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要我有美好的品德(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前,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孔子云:

” --孔子所说:

“有什么简陋呢?

”  18.作者对官僚士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鄙弃、对官场、官府公事的厌倦。

 19.C 20.孔子原话: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作者以此结束全文,突出全文的旨意,立意高远,论证有力。

 21.文中围绕“惟吾德馨”从三方面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洁傲岸的节操:

清静优雅的环境,博学多识的交往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

  2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3.刘禹锡:

陋室不陋 

颜回:

不改其乐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

雕刻技艺

——《核舟记》同步导学演练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

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

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

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

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

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

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

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箬篷覆之 

之:

__________________

(2)雕栏相望焉 

焉: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矫:

_________ 

不属:

_________

(4)其船背稍夷 

夷:

(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了了: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

______ 

盈:

______

2.指出下面句中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通—— 

(2)左手倚一衡木——通—— 

(3)长约八分有奇——通——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 

3.填空。

“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核舟小窗两边所刻的文字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左边的刻字出自____________,右边刻字出自_______________。

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题。

1)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中轩敞者/为舱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与列举相同的一项是( 

列举: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A.中轩敞者为舱 

B.通计一舟:

为人五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有误的一项是(  )

A.为(做,这里指雕刻)宫室、器皿、人物。

B.尝贻(赠)余核舟一。

C.盖大苏泛(广泛)赤壁云。

D.而计其长曾不盈(满)寸。

4)与“为人五;

为窗八”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中轩敞者为舱。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判断有误一项是(  )

A.能以径寸之木(介词,用) 

B.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D.技艺灵怪矣哉(“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5.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

A.代词,代指人物、事;

B.语气助词;

C.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D.动词,可译为“去”、“往”。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

将A、B、C、D分别正确填入句后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 

( 

(2)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石青糁之。

(4)左臂挂念珠倚之 

(5)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翻译下列句子

(1)雕栏相望焉。

(2)神情与苏、黄不属。

7.根据提示,写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