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0076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大政治课后题最全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无产阶级政治上的成熟以及工人运动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条件:

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系列重大发现和成果有力的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基础;

社会科学领域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成就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八大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我们党长期探索形成的认识成果,其科学内涵是由领导者、起点、路线、任务、布局以及目标构成的一个整体。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这条道路上的领导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基本国情,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是这条道路的起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当的基本路线的要点,也是这条道路的基本路线。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开放的两大任务,也是这条道路的两大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自然也就成为沿着这条道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的基本路线所通向的目标,也是这条道路所要实现的目标。

4.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世界发展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即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在实践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卓有成效的理论创造,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绚丽多姿,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多彩。

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5.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构成,其中包括: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发展需要破解的主题,归根到底是共产党能不能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完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从而最终形成相互配套相对稳定的制度体系。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国内影响怎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当代中国乃至在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不懈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治党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全面回顾和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之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了世界的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成功典范,它的榜样作用正在帮组世界各国共产党人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实践结合的世界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这对逐步改变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力量对比关系严重失衡的局面,优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国际环境,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满足、民主权利不断丰富和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等,等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成功的道路。

中国的发展为与中国有着类似经历的民族和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用邓小平的话讲,即为“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道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第二讲

1.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哪些阶段性特征?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但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但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但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但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为什么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机遇在哪里?

挑战又在哪里?

第一,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第二,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希望与困难并存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前进方向更加明确。

我们所面对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的机遇,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资料】

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

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

稳中有变、和中有斗、缓中有紧、喜中有忧,对我国利多于弊。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

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历了56年的建设,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7位,中国进出口贸易居于世界第3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超过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

从整体实力看,中国仍属于国力次强国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

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

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

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

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

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

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

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

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

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七大主要问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这个问题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就提出来了,到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

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

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

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

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

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

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

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

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

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

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

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

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

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

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

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

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

十六大后党中央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

近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

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

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

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

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科学发展道路,科学发展道路包括哪些方面的内涵?

第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从基本国情看,中国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从发展条件看,中国资源的储量因高消耗目前已经捉襟见肘。

从发展理念看,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质量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干部的权力由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就是要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就是要切实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坚持和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

坚持和完善各项办事制度,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第三,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的关系,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四,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科学运用,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就是要总览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

实现科学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坚持统筹兼顾,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一要总揽全局,统筹计划。

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三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撕咬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第三讲

1.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机遇: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

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

第三,有利于深入参与国际分工,发展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挑战:

第一,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随着国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世界经济波动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的可能性增强。

第二,经济全球化继续为发达过节所主导,不合理的全球化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三,随着全球化深入,中国必然会直面发达国家强大经济和科技优势的挑战,承受由于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所产生的压力。

2.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对外开放为中国赢得积极参与全球化实现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

第二,招商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大特色。

第三,不断推动出口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第四,“先试点,再推广”逐步形成对外开放区域格局。

第五,在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

3.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

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第一,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二,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第三,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这条路从我国国情出发,既尊重工业化客观规律,又具有同信息化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等特征。

第四讲

1.我国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历史发展和具体国情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战斗中、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独特优势。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开辟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广阔前景。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对于“三权分立”有哪些优势?

“三权分立”不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最佳政体。

“三权分立”不是现代社会最“民主”的政体。

“三权分立”制度无法有效地防止腐败。

“三权分立”不具有“普世性”,不是国际惯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植根于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身有着显著的优越性。

一是广泛的代表性。

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命所在。

二是运行方式的科学性。

这可以有效地保证人民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管理国家和社会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二是而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共同实现我们的目标。

3.我国的政党制度相对于“多党制”和“两党制”有哪些优势?

我国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一是这一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二是这一制度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是这一制度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四是这一制度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