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0084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4课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24课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24课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24课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24课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24课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24课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24课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24课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24课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24课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4课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24课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4课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习题】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

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

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3、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

B、“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4、关于《饮酒》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

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B.“悠然”二字用得很妙,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

诗人“悠然”所见南山之景,也是有意所见。

C.诗中巧妙运用顶针修辞。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即指自然之趣,又指人生真谛。

5、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

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6、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

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

“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7、“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8、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答案】

1、C道理:

即使在闹市居住,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2、B错误,应是:

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3、B尔,是指这样,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B。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

5、C本题考查古诗鉴赏。

“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一个人只要心里平静虽然身处闹市仍然会有远离尘嚣的效果,只需要“心”“静”,不需要“境”,所以C项的说法有误。

故选C。

6、B应该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闲适、淡泊、恬静、悠然的心境。

7、“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8、不能。

“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

而“望”字却是有意为之。

2、《春望》杜甫

【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

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1、《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作者看到花,听到鸟鸣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3、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1、D诗人没有收到家书,更没有喜悦。

2、C诗人没有得到家书,是因为持续很多月的战乱。

3、A不是诗人回家的艰难,而是战乱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答: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3、《雁门太守行》

【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

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C、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

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D、“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写出了边塞壮美的夜色。

3、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4、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C“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这种说法错误,应该是: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2、D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3、答:

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

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

“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三:

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4、答: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赤壁》[唐]杜牧

【原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1、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

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

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下列对《赤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

“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试说

说"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句中"

东风"

指什么?

并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1、B还没有完全锈蚀净尽。

2、A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

3、"

指火烧赤壁一事。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这两句

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或"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原诗】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

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

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

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1、下列对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婉约词风。

B.“路长嗟日暮”表现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经历和上下求索的情怀。

C.“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

D.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隐含对现实的失望,对理想的向往。

2、本词第三至七句写词人与天帝的问答。

以此表现作者。

3、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

“”,交代,

借此表现诗人。

4、“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

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5、“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的意境(画面、梦境)。

【答案】:

1、C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

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

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2、怀才不遇的感慨。

3、殷勤问我归何处?

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

4、拟人。

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5、“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6、前两句写作者梦境:

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

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

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