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047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究,从事这种研究的史学家,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涵

盖辽阔地域,长时段和大量民众的宏观过程,而是

注意个别的,具体的事实,一个或几个事实,或地

方性事件.”微观史学对于某一事实的研究将会

走向具体与深化,揭示其特殊性与真实性.在疾病

史研究领域,”目前史学界对疾疫史的研究几乎全

部集中在传染病上,其中除综合性(指不是针对

某一种疫病,而是对整个明清时期或其中的某一时

期中的疫病所作的总体性研究)的探讨外,又以

天花,鼠疫,霍乱三种甲类急性传染病和含有一定

道德意义的麻风病为主.”因此,笔者主要以近

代鼠疫,霍乱,麻风病等为主要微观研究对象.

1.鼠疫.”鼠疫即是严重威胁人类的瘟疫之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是一种

自然疫源性疾病.先在鼠类或其他啮齿动物间流

行,借蚤类为媒介,传染给人,死亡率高,已经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为甲类传染

病.”鼠疫史在近代疾病史的研究领域中的关注

度可谓首屈一指,近代主要有三次鼠疫大流行,即

1894年粤港鼠疫,1910~1911年东北鼠疫,1917

1918年山西鼠疫,学界亦以这三次鼠疫为研究

重点,并涉及到其他地区疫情.

第一次,粤港鼠疫.”1894年是中国以及世界

鼠疫流行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广州和香

【收稿日期】2010—10一Ol

【作者简介】苏全有,男,1966年生,河南辉县人,图书馆馆长,教授,历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邹宝刚,男,

1987年生,陕西宝鸡人,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医史研究?

港成为鼠疫流行的中心.”j”这次鼠疫也被认为

是世界第三次鼠疫大流行的源头.”-,学界对这次

鼠疫颇为重视.对于粤港鼠疫的渊源相关问题,李

永宸,赖文通过史料分析认为,鼠疫很有可能是从

西南疫区经海道直接传人广州的,而不是以前学界

认为的陆路传人._8他们还认为广东鼠疫在清末这

段时间的流行可能与地震频繁有一定的关系.针

对广东鼠疫外来传入的观点,曹树基,李玉尚认为

广东鼠疫不一定是外来的,很可能由本地鼠疫疫源

地流行的动物鼠疫所引起._Ju-张晓辉,苏新华认为

香港鼠疫起源于广东地区,广东发生鼠疫之后,由

于官方防疫的无效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紧密联系,从

而导致鼠疫的迅速扩散,而广东与香港毗邻,大量

移民的涌人很快使这种鼠疫传到香港.彭海雄和

苏新华皆认为这次疫病的爆发固然与粤港本身的地

域,气候特点有关,但也与19世纪尤其是19世纪

中后期以来的粤港社会经济发展,航运业的昌盛,

人口的增长以及人口流动的频繁等因素密不可

分.¨

对于粤港鼠疫的影响及社会各界应对相

关问题,苏新华认为此次鼠疫造成严重影响,穗港

各界进行不同应对措施,由于共同努力,这场瘟疫

最终得以控制.历经劫难,穗港两地开始重视公共

卫生建设,卫生防疫知识得到宣传,同时促使港口

检疫制度的建立,并催生了近代鼠疫的应对机

制.¨

曹树基通过分析在三地采取的不同应对方

式,从而认为1894年的鼠疫大流行,证明了一个

新的网络化的生态系统不仅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而

且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模式,更改变了

人们对于未来世界的期望和想象.--李玉尚认为近

代防治鼠疫问题上,民众和官方有冲突,但随着社

会进步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融合的趋势逐渐

加强.

第二次,东北鼠疫.”发生在上世纪1910年

l0月~1911年4月的中国东北流行性鼠疫被称作

2O世纪世界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

而学界对其关注度甚高,近年此方面研究成果亦日

益增多.对于东北鼠疫的渊源相关问题,郭蕴深认

为鼠疫首先在俄国西伯利亚的斯列坚斯克发生,不

久,鼠疫病苗通过西伯利亚铁路由俄国传人中国满

洲里,随即在中国筑路工人中传播开来.¨

田阳

认为这次鼠疫流行源于东北边境城市满洲里,由于

当地两名猎旱獭的中国人被旱獭鼠疫感染,吐血而

死,致使鼠疫迅速蔓延开来,沿铁路交通线呈爆发

状横扫东北平原,并波及河北,山东.遗憾之

处是其并未详尽阐述,只是泛泛而谈.李银涛认为

鼠疫发生发展的原因是生活困苦的猎人对旱獭的大

肆捕猎,当时人们的不洁生活习惯和落后的卫生条

件便利了疫情的发展,大量人口的快速流动加大了

鼠疫扩散的规模和速度,而当时清政府的防疫不作

为使鼠疫像下山的猛虎得以放纵...曹晶晶指出

这场鼠疫的流行一般都认为是由于人们误食带有鼠

疫的旱獭引起的,但具体疫源地只是列举三例,

并未表态.李皓进一步指出鼠疫首先在俄国境内爆

发,经西伯利亚铁路旅客携带传人中国.疫源是蒙

古高原旱獭传染给人,而后在人间迅速传播.

孟祥丽指出:

这次鼠疫大流行除了中国东北社会发

展相对落后,清朝当局腐败低能的原因之外还有一

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沙皇政府的人为因素._3l

对于东北鼠疫的影响及社会各界应对相关问题,陈

雁系统阐述了东北鼠疫发生及社会各界应对,指

出:

东北地区西医的普及和近代意义的公共卫生体

系的建立,则是以这次鼠疫为代价的.焦润明

认为面对灾难,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士绅积极采

取各种防疫应对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避免

了鼠疫灾难的进一步蔓延,对于当今仍有重要影

响,对传染病侵入的可能性保持警惕,都是非常必

要的.丁美艳指出应对1910~1911年东北鼠疫

灾难,清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防疫法规建设,数量

众多,类型全面,内容广泛的防疫法规纷纷出台,

中国近代第一部全国性防疫法规也在此期间诞

生.胡勇认为民众面对鼠疫的心态首先是恐惧,

由恐惧而导致迷信,还表现为对现代防疫手段的排

拒.在中外杂居地居民的心态则更加复杂,但随着

防疫的深化和瘟疫的成功扑灭,民众的心态迅速发

生变异,这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及中外文化交流

等因素有联系,器物和制度层面的转型,为公共卫

生观念的确立作了铺垫.梅爽从东北鼠疫期间

谣言的角度,运用社会心理学方法对东北鼠疫进行

专题研究.李银涛认为东北鼠疫发生后清政府

防疫的具体方式,方法包括隔离人群,治疗病人,

隔断交通,设立防疫所等,并以民间各群体的防疫

运作为切人点,对自治会,商会,下层贫民和医学

界等民间群体的防疫活动的实际作用进行了分

析.李皓认为东北鼠疫有效的防疫为东北乃至

整个中国的社会变迁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也在一定

程度上推动了清末东北社会的近代转型.王银

认为鼠疫之后,清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利用

科学家和科学的防疫方法成功地扑灭了这次鼠疫大

流行,并建立东北的现代公共卫生制度,也意识到

防疫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万国防疫大会的召开也

55

提高了中国国际政治地位,东三省防疫处的设立成

为中国医学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曹晶晶重

点考察了政府在鼠疫控制中态度由消极到积极的变

化过程,分析了政府设立的防疫行政机构及所采取

的防疫措施;

另外也以医生和商会为个案,探讨了

民间社会在参与控制中的行为与角色,认为在鼠疫

对社会造成破坏的同时,以此为契机,中国政府启

动近代国家防疫体制,鼠疫的防控推动了中国政府

体制和行为的近代化过程.此外,学界还探究

了与东北鼠疫相关的其他问题,如《万国鼠疫研

究会与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的建立》《沈阳万

国鼠疫研究会始末》《伍连德科学防疫思想及其实

践》等分别对万国鼠疫研究会,东三省防疫事务

总管理处,与东北鼠疫相关的重要人物伍连德进行

研究.[鲋儿

第三次,山西鼠疫.1917~1918年山西鼠疫

是我国近代以来第三次影响较大的鼠疫,爆发于绥

远伊克昭盟乌拉特前旗扒子补隆(今新安镇),9

月下旬,传人包头,10月中旬传人土默特旗,归

化(今呼和浩特),11月扩散至全区25个旗县.

后经到萨拉齐贸易的商人传人山西大同县,该县是

年5个屯发生鼠疫,”之后迅速蔓延.对于山西

鼠疫的研究,学者主要侧重于鼠疫的影响及社会各

界应对的相关问题.张照青指出:

鼠疫后民国政府

设立防疫机构,制定卫生法规,为瘟疫控制提供了

法律依据和实际指导,使清末业已开始的近代防疫

事业走上制度化.受应对水平和社会控制能力的限

制,民众与政府缺乏良性互动,又限制了防疫绩

效.谢泳认为鼠疫发生后阎锡山迅速控制疫情,

原因在于四个方面:

绝对公开事实;

当机立断;

放的胸怀;

相信一切社会力量.此种分析具有

定的事实依据.曹树基认为山西鼠疫的防治,展

现的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权力分立,交织与转

化的过程.李媛通过分析山西鼠疫指出:

官方

和民间对此次鼠疫的应对状况,认为他们的良性互

动使得此次疫情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得到有效控

制.韩雪认为1918年阎锡山政府在山西疫情防

治中展现出高度的动员能力,其所领导的自治的山

西村政建设,在当时显现出效率,成为政府行政能

力的重要补充.他进行的”村本政治”的建设,

取自西方,又因地制宜,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在村

治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_4Il

除了上述三次大鼠疫之外,近代以来学者对其

他地方发生过的小规模疫情,也进行了探讨.杨明

新《近代福建鼠疫研究》,_4从鼠疫对福建社会的

56

影响和社会各界对鼠疫应对的角度做了全景式的研

究.李玉尚,曹树基对云南鼠疫有所研究,着有

《咸同年问的鼠疫流行与云南人口的死亡》《清代

云南昆明的鼠疫流行》《18~19世纪的鼠疫流行与

云南社会变迁》等文章.l43l_l胡成《检疫,

种族与租界政治——1910年上海鼠疫病例发现后

的华洋冲突》以上海鼠疫为视角,阐述了华人

在鼠疫之后被歧视并且展开斗争.此外,学者还着

眼于全国性的鼠疫研究,如费克光(CarneyT.

Fisher)《中国历史上的鼠疫》,CarolBenedit的

(BubonicPlagueinNineteenth—CenturyChina)),曹

树基,李玉尚《鼠疫对中国近代的影响》,《历史

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兼论传统时代的

“天人合一”观》《鼠疫:

战争与和平——中国环

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49]∞

等等.

近代鼠疫史的研究在近代疾病史研究领域独占

鳌头,成果颇丰.然而,学界主要将视野集中于区

域性鼠疫的研究,如粤港,东北,山西等三大鼠疫

占据鼠疫研究的大半成果,从整体性对鼠疫的研究

则相形见绌.

2.其他疾病.目前,学者除了对近代影响居

首的鼠疫的研究之外,对于霍乱,麻风病等对社会

影响重大的疾病也有所着墨.

第一种,霍乱.”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

性肠道传染病,在我国为甲类传染病.由于霍乱传

染性强,死亡率高,数次霍乱大流行对中国社会产

生了深刻影响,因此霍乱病史研究在疾病史研究中

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对于近代某个区域霍乱

的研究,胡勇认为上海霍乱频发的成因极为复杂,

社会问题层面要多于自然因素.殳俏梳理了上

海霍乱流行的背景和原因,展现了霍乱来临时民众

如何应对及其公共卫生观念的深入.李玉尚对

上海霍乱以地方病和外来病的视角进行全面研

究.日本学者饭岛涉对上海和香港,横滨对待

1919年霍乱所采取的对策及其中出现的问题加以

讨论和比较,并深入探求它们产生的原因.陈

亮分析了青岛平民住所制度与1932年的霍乱流行

和战争状态下1939年的霍乱流行,认为这两次霍

乱流行对促进城市的公共卫生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焦润明,李涛以1926年营口霍乱为背

景,分析了营口应对霍乱有丰富的防疫经验,健全

的防疫机构,相对完善的防疫法规,科学的防疫方

法,值得历史借鉴._5岳谦厚,乔傲龙,刘红彦

认为1902年天津霍乱对当地社会经济与民众生活

产生了较大影响.民间社会与天津殖民政府进行广

泛防疫动员,并采取有力措施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使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遏制.这些措施在制

度层面较多地呈现出西方防疫色彩,初步具备了近

代防疫机制的某些性征.l5陈义对民国年间福建

霍乱流行的概况,危害,社会各界和政府对霍乱的

应对措施以及霍乱流行的社会原因进行系统探讨,

以此认识疾病与区域社会发展变迁之间的联系,构

建疫病史视角下的福建地方史研究新空间.孑L

伟探讨了1932年宁波霍乱与民众卫生观念,《时事

公报》在防疫中和与民众卫生观念的演进中的作

用._6¨

李玉尚认为清末江南地区霍乱的流行与城

市用水有一定关系,受污染水质区域感染霍乱人数

较多,某些水流速度较快,水质清洁的小市镇,其

感染率则较低.【6李永宸,赖文通过调查考证和

统计分析,认为岭南霍乱流行常发生在旱灾背景

下.李玉尚,韩志浩分析了黄县霍乱概况,认

为黄县霍乱的严重流行虽然与天气和县内各地不同

的土壤条件有关,但最主要的因素是该县发达的商

业,从而指出以农业为主的县与以商业为主的县在

霍乱传播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全国性的

霍乱研究,程恺礼(KerrieL.MacPherson)详尽

梳理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中外人士关于霍乱究竟

是由印度传人还是中国早已有之的地方病的几种观

点,讨论了霍乱疫源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

解.l6单丽分析了1902年霍乱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并阐述了霍乱流行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及社会应

对,指出霍乱的暴发流行促使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的建立.冯志阳以《大公报》对1902年霍乱的

报道为中心,勾勒了1902年霍乱的概况,并通过

对媒体与霍乱互动关系的考察,分析了清末健康卫

生观念的变化,指出近代西方的科学的健康卫生观

念在清末已经开始传播,并对中国传统的健康卫生

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第二种,麻风病.对于近代麻风病的研究,梁

其姿通过论述近代建立麻风病院,认为麻风隔离有

两个原因:

中国本身已有的麻风隔离传统;

社会与

政治精英对铲除中国麻风病感到迫切.事实上,中

国东南地区自明中叶以来即普遍建立了隔离麻风病

人的机构,一直至清末从未中断.这个传统的被忽

视反映了近代麻风隔离措施背后复杂的意识形态因

素,在西化与传统之间,中国民族主义者毫不犹豫

地选择前者,否定后者.刘家峰通过对传教士

方面,医学方面,政治方面阐述近代中国的麻风救

治,认为西方或中国西化精英为中国的麻风救治带

来了新想法或技术,其价值与贡献应该得到肯

定.-o周东华以近代杭州的麻风救治为例,旨在

探讨福音医学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关联性,认为

在近代中国,福音医学是麻风病救治的绝对主导,

通过为麻风病患筑家园,求福音和谋国族,传教士

为近代中国带来了不同于明,清时期中国麻风救治

传统的卫生现代性.应该说明的是,学界对除

霍乱和麻风病以外的其他疾病也有所探究,如梁其

姿,李建,宋忠民,安克强等人分别对天花,血吸

虫病,狂犬病,性病等疾病进行了深入的个案

探讨.]f._l7’]

微观研究从某一种单一疾病的视角出发,可以

使学界对鼠疫,霍乱等某一种具体疾病从某一区域

进行研究,亦可从全国范围对这一疾病进行探讨,

从而深刻揭示了此种疾病暴发,流行及其对社会影

响与社会各界如何应对的特殊性与全过程.

二,宏观研究

对于任何具体问题,如果仅仅从微观的视角出

发孤立地讨论,都无法从全局,整体把握具体事

实,因此,还需进行宏观研究.”宏观研究方法是

指从大的角度(或视野),亦即从相对整体或全局

意义上去考察历史的内在联系,以寻觅寓于历史事

实之中,隐于历史现象背后的更深一层的本

质.”同样,史学界对中国近代疾病史的研究在

针对某一种疾病进行微观探讨的同时也展开宏观研

究:

综合性研究与疾病史理论研究.

1.综合性研究.综合性研究不同于对某一种

疾病的个案研究,在同一论着中数种疾病进行综合

统一研究,可以扩大研究范围,避免研究时”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无全局意识.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疾病综合性研究的论

着,如张剑光的《三千年疫情》是关于中国疾病

史的通论性着作,可视为疾病史论着方面拓荒

之作,该书勾勒出3000年疫情的大致脉络,由于

时间拉得很长,下限也只到清末,因此,对于近代

疾病史的研究缺乏详细分析.余新忠的《清代江

南的瘟疫与社会》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

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

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

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余新忠等人所着《瘟疫下

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

究》通过对明清以来疫情的研究,揭示了疫情

对社会的影响与国家,社会对疫情的应对等一系列

社会问题.余新忠主编的《清以来的疾病,医疗

57

和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索》是国内

第一部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论文集,汇集了

来自中,美,日等国的18位历史与医史学界的专

家学者的成果,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共同探讨清代

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问题,内容涵盖了医疗社

会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方法,清以来的疫病及其社会

应对,中西交汇下的医生与医学,近代境遇中的

“卫生”等方面.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

(1912~1937)》以1912年至1937年作为探讨中

国近代史上疾病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时段,

旨在凸显政治体制与卫生保健体制之间的密切关

系,揭示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性,阐明卫生制度的

转变对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影响.张泰山《民

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

生建设为中心》从民国传染病流行概况,救疗措

施,政府预防措施,公共卫生建设等四方面对民国

时期传染病与社会关系进行研究.曹树基主编

的《田祖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

应对》在第四部分”微生物与社会变迁”收录有3

篇近代疾病史的相关论文:

《鸦片战争中英军

的传染病流行——以舟山为中心》《上海城区霍乱

病史研究——以”地方病”与”外来病”的认识

为中心》和《关于广东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再思

考》.文芳主编的《百祸民生系列丛书——天祸》

中把瘟疫疾病作为天祸的一个专题部分,收录

了8篇相关文章.除了以上着述之外,更多的是近

年来涌现出的大量疾病综合性的研究论文.

其一,对于某区域疾病综合性研究,体现的重

点是对江南地区的探讨.余新忠对清代江南的疫病

救疗,种痘,医疗中的迷信有所探讨,l8其

中包括大量晚清的状况.李玉尚认为从疾病生态的

角度重新考量近代江南的历史,江南富裕,繁荣的

历史背后却是以民众的健康,生命为巨大代价

的.李玉尚博士论文对1820~1953年江南的传

染病流行及防治进行详尽剖析,认为近代江南的历

史,既是环境,病原体与人相互影响的历史,也是

相互作用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公共卫生成为国

家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病原体与人的关

系也因此达成新的平衡.此外,李玉尚对西北

疾病与人口关系进行探讨,认为民国时期影响西北

人口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传染病和妇幼儿疾病,这

状况直到1949年以后才根本改变.张云通过

对1840~1937年两湖地区瘟疫的研究,探讨了产

生的原因,及疫情后社会和政府的应对和互

动.杨素琴论述了清同治初年苏浙皖瘟疫发生

58

的原因有自然灾害,腐败的政治,残酷的战

争等.[]

其二,对于省,市区域内疾病综合性研究,着

墨最多的为上海.彭善民认为近代上海一批倡导公

共卫生的民间组织在时疫救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

用,表现出较强的自愿性,主动性,发挥出政府强

制政策所不能企及的优势,取得较好的卫生治理效

果.但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常常导致这些民

间组织经费不足.刘岸冰认为民国时期上海传

染病流行作为自然现象有其自身特点,但同时出与

上海特殊地理,经济环境相关,而其防治机制却是

政府,社会,公共领域等几方面综合结果和体

现.刘雪芹通过对1926~1937年的疫情,疫情

发生时国家和社会应对及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等方

面进行分析,从而指出了市民的卫生意识和防疫组

织,防疫政策及防疫措施的近代化;

也为传染病仍

然存在的今天,如何建立现代化的防疫救疗体系提

供了经验和教训.胡勇分别以鼠疫,霍乱,麻

风病为例论述了近代上海传染病的状况及其应对,

认为传染病是人类巨大的杀手,同时人们为了应对

灾难,进行了多方面的变革活动,也促进了近代上

海社会变迁._9此外,学界在对近代湖南,山东,

四川,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疾病综合性研究亦有

关注.杨鹏程通过分析湖南清季疫灾后采取的防疫

措施,认为对广大的贫苦人民来说温饱尚未解决,

卫生和防疫不过是一种奢望,他们缺医少药,不懂

科学,遇疫仍不免乞求神灵.董传岭认为晚清

山东疫灾频发严重,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为

防治疫灾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钟丽认为山东瘟疫频

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面对瘟疫的肆虐,

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政府都采取了比较积极的防治

政策和措施,民国时期的防疫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征,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建设.柏家文阐述了

四川20世纪30~40年代由于卫生医疗条件极差,

民众预防意识匮乏,瘟疫肆意横行,民众苦难深

重,在细菌学说的影响下,民国中后期,四川的疫

病医学有了很大发展,为防治瘟疫,四川省各界采

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

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