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0545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考前基础回扣 第二板块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练习 高考现场模拟文档格式.docx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和政治领域改革的推进,释放了社会活力,使开放和创造成为时代的主题。

西方文化思潮相继涌入,在各个领域跃跃欲试,意图开疆拓土。

寻根与西化,个体经验的回归与对现实关注的恋恋不舍,知识分子的昂扬与失落,构成了内涵繁杂的时代情绪图景。

在这样的情绪氤氲中,流行音乐甫一露面便显示出略显怪异的整体风格,温婉低回的柔情絮语,沧桑慷慨的西北豪情,悔恨煽情的囚中悲歌,广博深沉的大爱情怀,高亢苍凉的莫名绝望,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

复杂凌乱的开篇,正是新时期流行音乐元气旺盛的表现。

在看似分裂的局面背后,表达着流行音乐面向普通人的情欲,在普通人的情绪体验中创立门户的诚恳愿望。

另一方面,文以载道的正统观念,对无所指涉的个体情怀的浅唱低吟和反复玩味,还不能完全接受。

而年轻人又往往过于心急,迫不及待地弃旧扬新。

新旧冲突持续升温,现在看来,那些过于古典化的表现形式都被视为禁忌,为主流所压制。

原本温和亲切的流行音乐被迫蒙上“反抗”的特质,带着摇滚音乐的精神气质,几乎成为年轻人的专属标签。

局面一经铺开,在缤纷繁杂的90年代,市场经济的趋势已不可扭转,人们在日益浓厚的商业化氛围中变得精明、世故,对个体的关注多于对外界的关心,对宏大叙事、深沉情感渐渐失去了兴趣。

加之主流和意识形态对流行音乐逐步放松了掌控,流行音乐逐渐忘记反抗与顺从,模糊了主流与叛逆,专注在自己的领地里深耕细作,对主题挖掘得更加深刻细致,情绪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

禁锢的闸门突然敞开,意气风发之下难免把各种情绪想象得过于浓烈,一切都追求极致,难免有过度演绎的嫌疑。

似乎不到十二分饱满就不足以填平人们过于强劲的情感黑洞。

戏剧化、类型化是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一致倾向,眼泪、痴情、背叛、伤害、寂寞、柔情蜜意等响亮字眼随处可见;

追求饱满情绪、完整叙事和充分抒情,对流行音乐的表达带着“玩赏”的意味。

21世纪流行音乐不可避免地卷入文化工业的洪流中。

商业化运营模式与生俱来带着媚俗和悦众的逻辑,与缺乏深刻追求的时代情绪一拍即合。

人们对叙述、抒情已经失去了耐心,开始满足于文化工业提供的浅淡轻松的情绪片段。

年轻听众成为支撑流行音乐发展的主力,他们在商业化、娱乐化的缝隙里,随遇而安地寻找碎片化的情感慰藉,从中汲取营养,生长经验。

流行音乐对他们而言不再是消遣,更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触及生活的各个角落。

流行音乐与这一时代年轻人的体验和情感想象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变得精致、琐碎、亲切而浅薄。

过度娱乐化的商业模式将流行音乐浅薄的一面推向极致,甚至成为恶作剧式的游戏。

但流行音乐被年轻听众垄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它已成为各阶层如影随形的情绪映照,沉淀可以算是丰厚渊博。

如果不过分挑剔,它几乎可以涵盖普通人情感体验的方方面面。

所以当年轻人过分放纵的音乐习惯不能抚平所有人的挑剔时,有人开始向繁芜丛杂的存货里,寻找可用的题材和情绪,加上时代的花边和点缀,改头换面推向听众。

一些埋藏已久的流行歌曲在各类选秀节目中被重新传唱,退居幕后的歌手们也频频亮相,部分老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了新的生命。

在人人参与、人人歌唱的民主氛围里,听众和流行音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亲密交流,听众的选择促使流行音乐回归到叙述和抒情的轨道里。

一种复古的潮流在21世纪最初十年暗流涌动。

这是流行音乐应对创造力衰退的便捷手段,也预示着听众在流行音乐审美上逐步走向成熟。

(选自夏建平《当谈流行音乐时我们在谈什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80年代,改革开放之际,经济、文化、政治改革在各个领域不同程度地推进,释放出社会活力,开放和创造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旋律。

B.在繁杂的时代情绪氤氲中,流行音乐刚一露面,便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

这种凌乱的开篇,正是新时期流行音乐元气旺盛的表现。

C.流行音乐对无所指涉的个体情怀的浅唱低吟和反复玩味,表达着面向普通人的情欲,诚恳地希望在普通人的情绪体验中创立门户。

D.流行音乐不被正统观念完全接受,年轻人弃旧扬新,新旧冲突持续升温,过于古典化的表现形式被视为禁忌,流行音乐被迫蒙上“反抗”的特质。

答案:

A

解析:

本题难度小,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A项,“经济、文化、政治改革在各个领域不同程度地推进”错,原文第1自然段说的是“经济体制和政治领域改革的推进”,选项扩大了范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90年代的流行音乐逐渐忘记了反抗与顺从,模糊了主流与叛逆,专注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细作,一切都追求极致,显得有点过度演绎。

B.90年代的流行音乐,一方面“眼泪”“痴情”等字眼随处可见;

另一方面追求饱满情绪、完整叙事和充分抒情,表达着“玩赏”的意味,表现出戏剧化、类型化的倾向。

C.当人们在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氛围中,越来越关注个体,当文化和意识形态对流行音乐逐步放松了掌控时,流行音乐意气风发,把各种情绪想象得过于浓烈。

D.在媚俗和悦众的商业化运营模式与缺乏深刻追求的时代情绪下,21世纪的流行音乐失去对叙述、抒情的耐心,而满足于文化工业提供的浅淡轻松的情绪片段。

D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项,张冠李戴,由原文第3自然段中的“人们对叙述、抒情已经失去了耐心,开始满足于文化工业提供的浅淡轻松的情绪片段”可知,对叙述、抒情失去耐心的是“人们”,而不是“流行音乐”。

[教你这样做]

1.心态:

语文科目是高考第一场考试科目,此时考生一般心情不平静。

语文科的第一题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内容距离高中学生生活较远,考生一不感兴趣,二不易读懂。

2.时间:

此题须认真比对选项和文本,时间为10~12分钟。

3.极力读懂文本,弄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分几个段落。

4.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尤其是前两小题。

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认真比对。

5.要特别注意选项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及一些关键词。

最后一题往往是“分析和判断”题,要特别注意这些。

例如第3题B选项,要关注“于是”一词,就会发现前后条件关系颠倒。

第1题,A项对应原文第1自然段第1句。

原文只提到经济、政治两方面,不包含A选项中的“文化”。

第2题,D项对应第3自然段第3句,原文主语是“人们”,而选项主语是“流行音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商业化、娱乐化的缝隙里,年轻人随遇而安地寻找碎片化的情感慰藉,从中汲取营养,生长经验,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B.一些埋藏已久的流行音乐被重新传唱,退居幕后的歌手们重出江湖,某些“存货”被改头换面地推出,于是流行音乐成为各个阶层如影随形的情绪映照。

C.流行音乐从浅薄娱乐到回归叙事和抒情的轨道,这种复古的潮流是流行音乐应对创造力衰退的便捷手段,也预示着听众在流行音乐审美上逐步走向成熟。

D.纵观80年代以来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时代的发展影响着音乐的风格和情绪的表达,音乐不会独立于社会物质之外。

B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条件关系倒置,根据第4自然段可知,先有“流行音乐成为各阶层如影随形的情绪映照”,才有“一些埋藏已久的流行音乐被重新传唱,退居幕后的歌手们重出江湖”的结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殷景仁,陈郡长平人也。

曾祖融,晋太常。

祖茂之,特进、左光禄大夫。

父道裕,早亡。

景仁少有大成之量,司徒王谧见而以女妻之。

为宋武帝太尉行参军,历位中书侍郎。

尝建议请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黜陟,武帝甚知之。

少帝即位,补侍中,累表辞让。

优诏申其请,以为黄门侍郎,历左卫将军。

文帝即位,委遇弥厚。

俄迁侍中,左卫如故。

元嘉三年,车驾征谢晦,司徒王弘入居中书下省,景仁长直,共掌留任。

晦平,代到彦之为中领军,侍中如故。

丁母忧,葬竟,起为领军将军,固辞。

上使纲纪代拜,遣中书舍人周赳舆载诣府。

服阕,迁尚书仆射。

太子詹事刘湛代为领军。

湛与景仁素善,皆被遇于武帝,俱以宰相许之。

湛常居外任。

会王弘、王华、王昙首相系亡,景仁引湛还朝,共参朝政。

湛既入以景仁位遇本不逾己一旦居前意甚愤愤知文帝信仗景仁不可移夺乃深结司徒彭城王义康欲倚宰相之重以倾之。

十二年,景仁迁中书令、护军将军,仆射如故,寻复加领吏部。

湛愈怒,义康纳湛言,毁景仁于文帝,帝遇之益隆。

景仁密陈相王权重,非社稷计,上以为然。

景仁对亲旧叹曰:

“引之令入,便噬人。

”乃称疾请解,不见许,使停家养病。

湛议欲遣人若劫盗者于外杀之,以为文帝虽知,当不能伤至亲之爱。

上微闻之,徙景仁于西掖门外晋鄱阳主第,以为护军府。

密迩宫禁,故其计不行。

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函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

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

及将收湛之日,景仁便拂拭衣冠。

寝疾既久,左右皆不悟其意。

其夜,上出华林园延贤堂召之。

景仁犹称脚疾,小床舆以就坐,诛讨处分,一皆委之。

代义康为扬州刺史,为州凡月余日卒。

追赠侍中、司空,谥曰文成公。

大明五年,孝武行经景仁墓,诏遣致祭。

(节选自《南史·

殷景仁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湛既入/以景仁位遇本不逾己/一旦居前/意甚愤愤/知文帝信仗/景仁不可移夺/乃深结司徒彭城王/义康欲倚宰相之重以倾之

B.湛既入/以景仁位遇本不逾己/一旦居前意甚/愤愤知文帝/信仗景仁/不可移夺/乃深结司徒彭城王义康/欲倚宰相之重以倾之

C.湛既入/以景仁位遇本不逾己/一旦居前/意甚愤愤/知文帝信仗景仁/不可移夺/乃深结司徒彭城王义康/欲倚宰相之重以倾之

D.湛既入/以景仁位遇本不逾己/一旦居前/意甚愤愤/知文帝信仗/景仁不可移夺/乃深结司徒彭城/王义康欲倚宰相之重以倾之

C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一旦居前意甚/愤愤知文帝”语意不通,应为“一旦居前/意甚愤愤”,是说刘湛认为殷景仁一下子位居自己前面,心里很是愤愤不平,由此可排除B项。

根据文意可知,“不可移夺”的是“文帝信仗景仁”,而不是“景仁”,由此可排除A、D两项。

故选C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服阕”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守丧期满除服。

除服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即除去丧礼之服。

C.“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D.“社稷”即土神。

古时君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神,社稷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君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神和谷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景仁少有志向,识见明哲。

他担任宋武帝的太尉行参军、中书侍郎;

曾建议朝廷命令百官举荐人才,并以此考察官员优劣。

B.殷景仁功绩卓著,竭诚报国。

元嘉三年,他跟随宋文帝征讨谢晦,由司徒王弘掌管中书下省,君臣合力,终于平定了谢晦。

C.殷景仁品德严正,深受皇帝器重。

他恪守孝道,坚决推辞领军将军一职;

在受到奸人诬陷时,他能屈能伸,称病辞职而未被允许。

D.殷景仁识见远大,佳誉流传。

他与宋文帝一起挫败了刘湛的阴谋,逝世后既被赠官,又获美谥,后来孝武帝还诏命给予祭祀。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张冠李戴,“他跟随宋文帝征讨谢晦”错,原文说“车驾征谢晦,司徒王弘入居中书下省,景仁长直,共掌留任”,即征讨谢晦的是宋文帝,殷景仁和司徒王弘共同留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即位,委遇弥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子詹事刘湛代为领军。

(1)文帝即位,他蒙受的恩遇更加优厚。

不久升为侍中,左卫职务依旧不变。

(2)太子詹事刘湛接替他任领军将军。

刘湛和殷景仁一向交好,都蒙受武帝的恩遇,都被许诺做宰相。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委遇:

信任,礼遇。

俄:

不久。

如故:

同过去一样。

(2)代:

代替,接替。

素:

一向,平素。

被遇:

蒙受恩遇。

1.整体阅读:

①人有几位,如何称谓;

②传主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

③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

④事件关系,有何意义。

16~18分钟。

3.选择题:

断句题千万不要脱离语境;

文化常识看平时积累,并联系课本内容;

第6题要耐心寻找信息源,耐心答题会减少失误。

4.翻译题:

要有字字落实的意识,尤其是关键字词,可以组词、解词,不能不翻译。

要格外注意主语的省略,遇到倒装句式要调整顺序。

使动、意动要予以体现。

留意常见通假字。

[注]书写要规范

(1)答题时要做到字体工整、字迹清晰。

阅卷老师要的只是答案,所以考生给出的答案能让阅卷老师看懂就行。

具体评卷过程中,书写的好坏并不影响考生得分,评分细则中也没有关于卷面分的要求,但是如果考生字迹过于潦草,难以分辨,即使答对了,也有可能被扣分甚至不得分。

(2)字体大小要适中、相近。

试卷被扫描进电脑,字迹太小会黑乎乎一片,使人感到别别扭扭,影响评卷人的解读,这样的试卷会导致评卷人错判或不给分,影响考生成绩;

字迹太大,又可能写不开,容易超出答题区域。

【参考译文】

殷景仁,陈郡长平人。

曾祖殷融,晋时任太常。

祖父殷茂之,任特进、左光禄大夫。

父亲殷道裕,去世得早。

殷景仁从小就有成就大事业的器量,司徒王谧见了他,便把女儿嫁给了他。

他任宋武帝的太尉行参军,历任中书侍郎。

他曾经建议请百官荐举人才,以所推荐的人是否有才能来决定对推荐者本人的升降,武帝对他十分赏识。

少帝即位,他被补任侍中,多次上表推辞。

(朝廷)下达褒美嘉奖的诏书同意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历任左卫将军。

文帝即位,他蒙受的恩遇更加优厚。

元嘉三年,文帝亲自征讨谢晦,司徒王弘进入中书下省,殷景仁长期在宫内值班,共同掌管留守任务。

谢晦被平定,殷景仁接替到彦之为中领军,侍中职务依旧不变。

遭逢母亲的丧事,入葬完毕,被起用为领军将军,他坚决推辞。

文帝派公府主簿代为授官,派中书舍人周赳用车载他到官府。

服丧期满后,升任尚书仆射。

太子詹事刘湛接替他任领军将军。

刘湛常外放当官。

适逢王弘、王华、王昙首相继去世,殷景仁引荐刘湛还朝,共同参与朝政。

刘湛入京后,认为殷景仁原先的官位和待遇没有超过自己,现在一下子位居自己前面,心里很是愤愤不平。

他了解到文帝信任殷景仁,不可改变,于是便深入结交司徒彭城王刘义康,想凭借宰相的重位搞垮殷景仁。

元嘉十二年,殷景仁升任中书令、护军将军,仆射职务依然不变,很快又兼管吏部。

刘湛更加愤怒,刘义康听了刘湛的话,在文帝面前毁谤殷景仁,文帝对殷景仁的待遇却更好。

殷景仁秘密地陈说了相王权力太大,说这不是国家应该采纳的谋略,文帝认为是这样。

殷景仁对亲戚和旧友慨叹说:

“引荐他入京做官,他竟咬人。

”于是称病请求解职,没有被允许,让他在家养病。

刘湛提议要派人扮成劫匪在外面把他杀死,认为文帝即使知道了,也一定不会伤害最亲的亲人。

文帝暗中听到消息,把殷景仁迁移到西掖门外的晋朝鄱阳公主府第中,在那儿设置护军府。

(这里)靠近皇宫,所以刘湛的计谋无法实行。

殷景仁卧病五年,虽然不见文帝,但(用)秘密信件来往,一天有十多次,大小朝政(皇帝)都一定向他询问。

行迹秘密,没有人能发现他跟文帝来往。

到抓捕刘湛的那天,殷景仁便掸拂衣冠。

因为卧病时间很久,身边的人都不明白他的用意。

这天夜里,皇上出宫在华林园延贤堂召见他。

殷景仁还自称脚疼,在小床舆上就座,诛讨处治的事务,全部委派给他。

他代替刘义康做了扬州刺史,在州中任职一个多月就去世了。

(朝廷)追赠他为侍中、司空,谥号为“文成公”。

大明五年,孝武帝路过殷景仁墓,诏命派人祭祀。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鄜州留别张员外

韦 庄

江南相送君山下,塞北相逢朔漠中。

三楚故人皆是梦,十年陈事只如风。

莫言身世他时异,且喜琴尊数日同。

惆怅却愁明日别,马嘶山店雨濛濛。

8.这首诗开头两句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赏析。

虚实结合。

虚写当年江南送别,实写如今朔漠相逢。

南北距离遥远,既写出了相逢之难得,也暗含作者的飘零之感。

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二句中的“塞北”照应题目中的“鄜州”,可见是写眼前景,为实写。

由此推知,首句所写江南送别的情景是回忆,为虚写。

一南一北,路途遥远,与友人相逢不易,也足见作者的漂泊状态。

现实中的景、事与想象中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大大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的意境。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首联表达了与友人他乡重逢的喜悦;

②颔联写出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③颈联写出与友人志趣相投的欣慰;

④尾联抒发了对与友人即将分别的不舍与惆怅。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目中的“留别”点明题旨,本诗感情基调易于把握,依次分析作者在每一联中表达的情感即可。

首联有虚有实,重点是实境实情,突出的是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

颔联中“十年”强调了时光荏苒,故人成梦,往事如风,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人生感慨;

颈联“莫言”二字体现了作者的旷达,“喜”则体现了能与友人志趣相投、共度数日的欣慰;

尾联“惆怅”“愁”明言即将分别的滋味,“马嘶山店雨濛濛”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他求学路上背着书箱、穿着破旧的鞋子行走在山谷中的艰苦情景。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想宋武帝刘裕挥戈北伐、收复失地的威猛气势,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刘裕的英雄气概。

(3)李商隐在《无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写出了年轻女子对镜自伤的形象和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

(1)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 

(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3)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本题难度小,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由“背着书箱”“破旧的鞋子”“行走在山谷中”可知应填的文句,注意“箧”“曳”“屣”的写法。

(2)注意“戈”的字形。

(3)由“年轻女子对镜自伤的形象”“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可知应填的是诗的颈联,注意“鬓”的写法。

1.认真阅读诗歌,明确诗歌题材。

初步了解诗歌形象方面、思想内容方面、表达技巧方面的提示语。

2.审题干,明确题干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3.组织答案,注意格式,注意运用概念术语。

4.时间:

12~15分钟。

5.关于本题:

本诗为送别诗。

第8题提示性因素为“描写有什么特点”,可见本题考查描写手法。

前两句中“江南相送”“塞北相逢”写当年和现实,虚实结合明显。

第9题提示性因素为“情感”,可见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可分别从四联入手,围绕“相逢—惜别”分析。

1.要熟记大纲规定篇目。

2.做题时,要注意语境及语境中的提示性因素。

例如

(1)中的“背着书箱、穿着破旧的鞋子”;

(2)中的“刘裕的英雄气概”;

(3)中的“想象”“对镜自伤的形象和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

3.时间:

3~4分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改邪归正

[美]欧·

亨利

监狱制鞋工场,吉米·

瓦伦汀正在那里勤勤恳恳地缝着鞋帮。

典狱长把赦免状给了吉米,办事员给他一张火车票和一张五元的钞票,法律指望他重新做人,成为安分守己的好公民。

火车把他带到一个小镇。

他到了迈克的咖啡馆,拿了钥匙,上楼打开房门。

吉米推开墙壁上的暗板,取出一只手提箱。

他打开箱子,喜爱地望着那套最好的盗窃工具,一套样式俱全、特种硬钢制造、最新式的工具,他花了九百多元定做的。

一周后,印第安纳州里士满发生了一件保险箱盗窃案,失窃了八百元。

两星期后,洛根斯波特失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