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056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8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球和地图整理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赤道是0°

纬度,北纬度的最大值是90°

,即北极点;

南纬度的最大值为90°

,即南极点。

(4)特殊的纬线:

0度纬线:

即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30度纬线:

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度纬线:

中、高纬度的分界线。

90度纬线:

即南北极点,北纬90度是北极点,南纬90度是南极点。

23.5度纬线: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有无太阳直射现象的分界线。

北纬23.5度是北回归线,南纬23.5度是南回归线。

66.5度纬线:

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界线。

北纬66.5度是北极圈,南纬66.5度是南极圈。

4.经线和经度

(1)经线的概念: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为经线

(2)经线的特点:

①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形状为半圆;

②所有经线均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③所有经线均指示南北方向;

④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

⑤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3)经度:

两面角,即该点所在的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间的夹角

经1884年国际会议协商,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起始线,称本初子午线。

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东为东经度(E),向西为西经度(W)。

经度共360°

,本初子午线为0°

经线,东西经度各为180°

,东、西经180°

经线为同一条经线,统称180°

经线。

(4)几条特殊的经线

西经20度,东经160度: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经线:

东西经的分界线

180°

5.观察经纬网,分析比较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区别:

经线

纬线

概念

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同赤道平行的线

特点

形状

半圆圈,且都不平行

自成圆圈,且都平行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长度

都相等(2万千米)

都不等,自赤道向两极渐短

度的划分

给经线标注度数

给纬线标注度数

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度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度

实质

本地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两面角)

本地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线面角)

表示

标明东经(E)或西经(W)

标明北纬(N)或南纬(S)

著名经纬线

本初子午线、180度经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作用

划分半球

200W~1600E为东半球

1600E~200W为西半球

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低、中、高纬的划分,热带、温带、寒带的纬度划分

定距离

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度的水平距离约111千米

赤道上经度相差1度的水平距离约为111千米

定位置

地球仪上,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可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

定方向

三、经纬网的用途

1.确定地理坐标

(1)东西经和南北纬的判断

一般来说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经度数值向东递减的为西经;

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北递减的为南纬。

如图:

做法:

箭头指示法

图示说明:

按照经纬度数字的变化规律,从小到大绘制箭头,箭头指向就是相应的经纬度。

(2)方格状的经纬网地图

(3)极地经纬网图

①若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则判定是北极,找到0°

经线,以0°

经线为界顺着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

因是北极,纬度就是北纬。

②若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则判定是南极,找到0°

因是南极,纬度就是南纬。

(4)根据东西经度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

2.方向的判定:

(1)一般规律是: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 

在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只有南北方向;

在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只有东西方向。

(3)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的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的南北方向。

原则是:

两条经线找东西,两条纬线找南北。

(4)南北的判定:

两地都在南半球,纬度数大的在南、纬度数小的在北;

两地都在北半球,纬度数小的在南、纬度数大的在南;

两地一个在北半球,一个在南半球,北半球的在北,南半球的在南。

东西的判定:

若两地都在东经,经度数大的在东,经度数小的在西;

若两地都在西经,经度数大的在西,经度数小的在东;

若一个在东经一个在西经,两地经度之和小于180°

(劣弧段),则东经在西经的东边;

若大于180°

,则东经在西经的西面。

(或:

在相比较的两地之间的劣弧,画地球自转方向箭头,箭尾为西,箭头为东。

(5)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若是北极点,它四周都是南,若是南极点,它四周都是北。

经线的判断:

在判定东西方向时,向东增大的为东经;

向西增大为西经;

纬线的判断:

呈同心圆分布,越向极点纬度越高。

3.在经纬网图上量算距离

(1)全球各地纬度1°

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因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

(2)赤道上经度1°

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

(3)任意一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的纬度为α)经度1°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αkm。

首先根据下图,我们可得到任意一纬线圈的半径r与地球半径R的关系:

进而,我们可得到:

任意一纬线圈周长=2πr=2πR×

cosψ

—→任意纬线1o=(2πR×

cosψ)/360o=2πR/360o×

即 

任意纬线上1o=111.1×

cosψ 

(千米)

4.两地之间的最短航线问题

(1)概念:

球面上任意两点的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

①若两地经度差等于180º

,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过两极点为最短航程,具体又分为三种情况:

a.同为于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北,过极点后再向南;

b.同位于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南,过极点后再向北;

c.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需要讨论,确定过哪个极点的为劣弧,再讨论。

②两地经度差不等于180º

,则过两点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程不过两极点,而是过两极地区(或上空),可分为两种情况:

a.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

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最后向西南;

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最后向西北;

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上。

b.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

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

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

(2)如何在地图上表示

一般规律:

①侧视图中,经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形状为弯向高纬方向的弧线(如左下图)。

左图右图

②俯视图,经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形状可视为两点间的直线(如右上图)。

特殊规律:

①赤道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即两点之间赤道弧线的劣弧部分。

(如下面左图中的

AB之间)

②经线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即该经线上两点之间劣弧部分。

CD之间)

③经线圈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即该经线圈上两点之间经过某一极点的劣弧部分。

(如下面左图中的EF之间)

④晨昏线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即该晨昏线上两点之间的劣弧部分。

(如下面右图

中的GH之间)

注意:

上述四种情况中赤道、经线、经线圈、晨昏线都是大圆或大圆的一部分,故直

接可截取球面距离。

第二部分地图

一、地图的三要素

1.比例尺

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也叫缩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比例尺的表示方式:

1、文字式:

在地图上用文字直接写出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如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距离10千米。

2、数字式:

用数字的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比例尺的大小。

例如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可写成:

1∶50000000或写成:

五千万分之一。

3、线段式:

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并注明地图上1厘米所代表的实地距离。

 

50 

100千米

|--------|---------|

注:

三种表达方式可以相互转换

知道了地图的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就可以测算出两地的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3)比例尺的大小:

分数的大小

(4)比例的大小与表示的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图幅大小相同时:

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实地范围相同时:

比例尺小:

图幅面积小,内容越简略;

比例尺大:

图幅面积大,内容越详细。

(5)比例尺的缩放

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

原比例Xn

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

原比例X(n+1)

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

原比例X1/n

将原比例尺缩小1/n;

原比例X(1-1/n)

比例尺缩放后,原面积之比变为缩放倍数的平方

例:

将一张1:

100000的地图放大一倍,则新图的比例尺为1:

50000,如果保持原来范围大小不变,则此图的大小是原来的4倍(见右图)

2.地图的方向:

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1)、一般定向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向法:

指向标指向北极。

(3)、经纬网定向法:

按经纬网判断,经线指向南北、纬线指向东西。

3.图例和注记

(1)图例: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2)注记:

地图上用文字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用数字说明事物数量。

二、等高线地形图

1.地面高度计算方法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计算地面高度必须用垂直距离,相对高度随比较对象而变化,因此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也叫绝对高度。

如下图中甲的海拔高度是1500米,乙地的海拔高度是500米。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0米。

2.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就是等高线。

3.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线的特征

①同线等高: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

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差相同。

②全图的等高距一致:

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例如三条等高线的海拔为500米、600米、7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

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

无论等高线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④两条等高线不能相交:

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

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同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⑥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

等高线穿过河谷(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

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集水线),而山脊往往会成为河流的分水岭。

⑦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

⑧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

地面坡向的识别:

示坡线、等高线间垂直于两条等高线的最短线段的方向,即斜坡方向(指向低处)如图所示:

⑨几条特殊的等高线:

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2)五种地形种类

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说明

山地

山峰

闭合曲线

外低内高

四周低

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降低

盆地

洼地

外高内低

四周高

中间低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降低

山脊

等高线凸

向低处的

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山山麓凸出的高耸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

向高处的

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的低洼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部

一对山脊

等高线之间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

峭壁

陡崖

多条等高

线会合重

叠在一线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

峭壁边缘是悬崖,或称陡崖

(3)判断坡度的陡缓

①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

因为:

同一幅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单位距离的高差大(同样距离内高度差大)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单位距离的高差小(同样距离内高度差小)坡度缓。

②在不同的等高线图上,如果等高距的大小和等高线的疏密都一致,则比例尺较大的地图上的坡度较大,比例尺较小的坡度较小;

③如果比例尺的大小和等高线的稀疏都一致,则等高距较大的坡度较大,等高距较小的坡度较小;

④如果等高距、比例尺的大小和等高线的稀疏都不一致,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析如下:

公式中高差往往由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决定。

结论:

坡度大小与高差(等高距)、比例尺(或与高差和比例尺的乘积)成正比,与图上距离(往往由等高线的疏密或图幅大小决定)成反比。

5.有关计算

(1)悬崖相对高度的计算

公式:

(n-1)×

Δd≤ΔH<(n+1)×

Δd

(注:

n:

悬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Δd:

等高距)

(2)悬崖绝对高度的计算

1、悬崖崖顶的绝对高度:

大≤H<大+Δd

大:

指重合等高线中高度最大的。

2、悬崖崖底的绝对高度:

小-Δd<H≤小

小:

指重合等高线中高度最小的。

(3)海拔高度的计算

计算某地可能的海拔,应在一定的取值范围内。

如下图中所示中A地的海拔HA应为:

B地海拔

应为

米。

(4)坡度大小的计算

地形坡度的计算公式为:

tanα=h/L,h为两点间的相对高度,可由两点等高线求出。

L为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可由图中比例尺与两点间图上距离算出。

α为坡度,可由h/L的值从数学用表中查出。

(5)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m)可计算出两地温度的垂直差异,即:

T差=0.6℃/100m 

×

H差。

(6)建坝时可根据等高线计算坝高及与建坝相关的工程量预算,如库容量、土地淹没量和移民搬迁量计算等。

(7)打井深度的计算

通过等高线和等潜水线计算至少打多深井才能出水。

其计算公式为:

,h为井深,a为等高线值,b为等潜水线值。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等高线图的基础上,用颜色的深浅来表示海拔的高低,在分层设色图上附有高度表可以查看。

四、地形剖面图

以等高线地形图某条剖面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直观地反映出地出上沿剖面线方向的地势的起伏状况。

1.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步骤:

第一步:

根据剖面线的水平距离和沿剖面线的高度差确定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其中水平比例尺一般与原图相同,而垂直比例尺一般比原图大。

第二步:

绘制水平基线和垂直高度坐标。

水平基线的长度宜和剖面线相同,坐标上标注的高度宜和等高线上的海拔相同。

第三步:

把剖面线和等高线的各个交点确定在水平基线上,并标注在相应的高度坐标上。

第四步:

把确定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2.地形剖面图的画法

方法一:

引垂直线法

方法二:

量距离法

3.五种基本的地形的剖面特征

(1)鞍部的剖面特征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沿不同方向对鞍部作剖面图,可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地形剖面图。

沿两座山峰连线方向看,两边高,中间低;

沿垂直于两座山峰连线方向(为山谷)看,两边低,中间高。

(2)山谷的剖面特征

(3)山脊的剖面特征

(4)山顶的剖面特征

(5)陡崖的剖面特征

五、地形图的应用

①与气候结合:

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对流层下部的垂直递减率为0.60C/100m。

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迎风坡降水量多、背风坡降水量少。

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污染空气的滞留。

②与河流水文结合:

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

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

水库坝址宜选择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区域。

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

水库范围应是由大坝及接触到的最高一条等高线共同所组成的闭合区域。

(图中阴影部分为库区范围)

③与运输线路结合:

建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充分考虑路线的长度、坡度、少过河建桥;

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区、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建一般往往与等高线平行,即“之字形”(盘山)线路。

如果一定要从地表经过山区,往往选择从鞍部位置穿越。

引水线路的选择应遵循从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的原则。

输油管道的选择,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④与“点”的区位结合:

工厂区位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要选择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方向,结合地质地形条件,宜放在地基坚实,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

若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从经济效益考虑,要尽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资源产地。

港口的建设应考虑选择在避风的深水海湾;

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

⑤与农业生产结合: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

如坡度≥25°

的山地丘陵宜发展林牧业,不适合修建水平梯田;

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发展耕作业。

[典型例题精析]

典例一、(09年宁夏文综第3,4,5题)

南极中山站(

)时间(区时)2009年2月2日9时25分,我国在南极最高点附近建立的昆仑站(

)正式开站。

根据此完成1--3题。

1.昆仑站正式开站时,北京时间为2009年2月2日()

A.5时25分B.6时25分C.12时25分D.13时25分

2.昆仑站与中山站的直线距离约为()

A.820千米B.1020千米C.1220千米D.1420千米

3.与中山站相比,昆仑站所在的地点()

A.年降雪量较大B.气压较高

C.年太阳辐射较强D.年均风力较小

解析:

该题命题意图在于综合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1)中山站时区:

76/15,东五区,时间9:

25;

东八区,时间:

9:

25+3:

00=12:

25

(2)两点间的距离计算,该题对这一距离问题予以粗略估计的命题呈现要求;

据题意可知:

两地经度相当,因此,分析距离看纬度差;

纬度相差约11度,则距离约为:

11*110

(3)略

答案:

1.C2.C3.D

典例二、(09年江苏地理第3,4题)

图2所示为以

N、

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

读图回答1--2题。

1.“水半球”的极点位于()

A.北半球、东半球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D.南半球、西半球

2.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

A.非洲全部位于昼半球B.北京市正值下班高峰

C.南极昆仑站处于极昼期D.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及相关空间的思维能力。

“陆半球”的极点为38º

N、0º

则“水半球”的极点为38º

S、180º

,根据西半球跨度160º

E向东→20º

W,南半球跨度0º

向南→90º

S,第3题选择D。

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也就是直射点在23º

26’S,180º

E。

此时,非洲全部位于夜半球;

北京时间为8点,正值上班高峰;

南极极昼,昆仑站处于极昼期;

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小值。

1.D2.C

典例三、(09年宁夏文综第1,2题)

图1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读图1,完成1-2题。

1.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D.注重生态保护

2.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D.实施了退耕还林

本题考查考生对坐标图、比例构成图的分析、解读能力。

考生需读图分析,并解答该特定区域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并分析其演变原因。

(1)对照图中该时间段的土地利用方式结构的变化:

原始林地比重减少,耕地比重渐增,据此判断其经历了大规模垦殖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