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71616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韩石山讲徐志摩Word下载.docx

第二步成才计划,在他的穿针引线下,志摩接触了哪些优秀和顶级的学者文人这种拜师精神对志摩此后的人生产生了什么影响

徐申如先生一定要让儿子上最好的学校,光是上最好的学校还不行,还要在社会上拜最好的老师。

徐志摩的天分是很高的,只有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可以说是受到最好的教育。

在社会上,徐申如先生还为儿子请了哪些老师在杭州上中学的时候,徐申如就亲自领者儿子去上海,拜在了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郑孝胥的门下,学习书法。

在北京上学的时候,精明的徐申如还是利用这个机会多方面拜师,为儿子将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他先是将儿子托付给同乡亲戚蒋百里,等于是拜蒋为师。

蒋百里这个人很了不起,是中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虽然蒋百里名气很大,毕竟不是中国顶级的学者,徐志摩的父亲还是不满足,又通过蒋百里说服了梁启超,让梁启超收下了徐志摩做入室弟子。

梁启超绝对是中国

第一流的学者。

光见面礼这一项,就送了一千大洋。

这个数在当时是很大的,当时有两千大洋就可以在欧美留学一年,连来回的船票都包括在里头。

徐申如为了儿子的前程,可说是只求名望,不惜钱财。

在国外,徐申如不

2

在身边了,但是徐申如倡导的这种拜师精神,徐志摩还是继承下来了。

外国人不像中国这样,拜师呢要行拜师礼,他们讲究的是拜访,是交朋友。

在英国,徐志摩结识的文化名人好几个,我们算一下,有罗素、哈代、狄更生、曼斯菲尔德。

上最好的大学,找最好的老师,再加上徐志摩的天分和努力,最终成就了这位杰出的文坛天才。

随之而来的是父亲为志摩精心策划的最好的婚姻。

在婚姻上呢,徐申如也是对儿子费尽心机。

最让人服气的,就是徐申如给儿子定下了张幼仪这门亲事。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

第一任夫人。

徐申如是很有眼光的,徐志摩不一定爱张幼仪,但张家绝对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对徐志摩人生事业的发展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是中国著名的宪法学家,《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起草人,而且张君劢还是中国民社党的主席张幼仪的四哥叫张嘉璈,张嘉璈更了不起,他是中国著名的金融家,曾长期担任中国银行的总经理,后来叫总裁。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为了儿子的成功,徐申如做了多少努力。

上最好的学校,聘请最好的老师,又为儿子结了这么体面的一门婚姻。

可以说,在培养儿子成才上,徐申如是不惜钱财的也可以说,徐志摩这个天才,是拿钱砸出来的。

那么这个天才到了国外,他学了些什么呢又遇到了一些什么人,而影响了他的一生呢

海上名人录之才情徐志摩二——游学英伦徐志摩先在美国上本科,上研究生,又跑到英国去上学,也没有读下博士,

一呆就是两年。

天才就是天才,做事就是这么不按照常规来。

最能表现徐志摩天分之高的呢,就是他初到英国的这段时间,纯粹是出于一种爱好,一个兴趣。

他忽然研究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当时刚发表了没有几年。

他这个研究呢,还真的研究出了名堂。

当时《相对论》刚发表,全世界认识到《相对论》意义的人还不多,真正弄懂了《相对论》的人呢,那就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徐志摩不光弄懂了,还写了文章寄回国内发表,深入浅出地把《相对论》的这个道理给说清了。

梁启超就跟人说过,他想弄懂这个《相对论》,怎么也弄不懂,看了许多文章还是不懂,只有看过徐志摩的文章,最后是懂了。

在英国,对徐志摩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罗素,一个是曼斯菲尔德。

我们先说一下罗素。

虽然来到英国的时候,罗素不在,后来呢,他上了剑桥大学,罗素又不在剑桥大学。

可以说他没有实现跟随罗素学习的目的,但是他对罗素的尊重,这种崇拜是在心里的。

所以在剑桥大学一年多的时间里,徐志摩还是想方设法和罗素取得了联系,而且多次去拜访,多次去伦敦,去看望罗素,

在一起交谈。

罗素的儿子出生的时候呢,他马上给罗素写了祝贺的信,并且张罗了一次聚餐会,就等于是生日宴会,在这个宴会上还按照中国的习惯,煮了红鸡蛋,吃了长寿面。

罗素的主要精神就是“攻击卑鄙虚伪,提倡世界政府,对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同样审视”。

罗素这个人呢可以说“热爱和平、热爱文明、热爱人类,捍卫思想自由及创作自由”。

这些观念,徐志摩全都心悦诚服地心领神会,全盘地接受。

而罗素在困境中的不卑躬屈节,不向外界势力低头的勇毅形象,那种为真理宁愿锒铛入狱也不苟且偷生的大无畏精神,更是深深地感染了我们的徐志摩,感染了这位东方的年轻人。

3

罗素这个人呢,活了有八十多岁,到了晚年还记得徐志摩,记得这个优秀的中国的年轻人。

他八十多岁了,在整理他的书的时候,看到了一封信,引起了他的感触。

他特意写了一段话,因为人八十多岁了,这是他五六十岁的事情,已经过了二三十年了,他记忆力不是那么很准确。

但是呢,他写了这段话,确确实实跟徐志摩有关的,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 

徐先生是一位有很高文化修养的中国籍大学肄业生,也是一位能用中英两种文字写作的诗人。

教他中国古典文学的老师,是一位从出生起就没有洗过一次澡的人。

当这位老先生过世时,徐先生因为是当地的地主,别人就问他是不是要给老人,也就是要给这个死人洁身,就是洗洗身上,徐先生说‘不要,就这样葬他就好了。

’很可惜,徐先生在回中国途中意外身亡。

”也就是说,几十年后,罗素对徐志摩的印象已经模糊了,但是他知道呢,确实有过这么一个人,当年交往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下面我们再说一下麦斯菲尔德。

曼斯菲尔德是一个女的,是英国一个有世界声誉的小说家,她一八八八年生,一九二三年因肺病去世,和徐志摩一样,只活了三十五岁。

如果要说在英国结识的名流中,对徐志摩影响最大的还要数这个英国小说家,也就是曼斯菲尔德。

曼斯菲尔德这个名字,是现在通常的译法,徐志摩翻译过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他用的译名呢叫曼殊斐尔。

曼殊斐尔这个名字更有诗意,所以呢,我们现在还是说,既然谈徐志摩,还是用曼殊斐尔这个名字。

徐志摩拜访曼殊斐尔时间只有二十分钟,也就是说这短短的二十分钟。

对徐志摩的一生都是有影响的。

曼殊斐尔那种病重而又非常美丽的形象,对徐志摩后来的人生都有影响,他自己把这个叫做不死的二十分钟,也就是说这二十分钟对他的人生起到了一种震撼的,也是指导的这样一种作用。

我研究徐志摩十几年了,很长时间,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头,我就不明白,就是林徽因年轻的时候是美丽的,但是呢1931年得了肺病以后,从照片上看已经是很憔悴很憔悴了,可是为什么在那个时候徐志摩反而更加爱林徽因呢我就想到了,徐志摩呢,对曼殊斐尔的这种感情和这种强烈的印象太深了,

感情也太深了。

曼殊斐尔在徐志摩的心目中呢,已经成了一个偶像,我想呢,是不是徐志摩在一定程度上是把林徽因当成了曼殊斐尔的替代品了,林徽因得的也是肺病,而且林徽因病重的形象跟曼殊斐尔还有几分相似,这样呢林徽因病得越重,徐志摩爱得就越深了。

海上名人录之才情徐志摩三——康桥之恋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恋情呢,好多人都知道,但究竟怎么一回事,还是难知其详。

有个电视连续剧叫《人家四月天》,干脆就以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事串下来的。

在这样的事上,我们不能凭想象,还是要靠事实来说话,也就是说,看一看当时的情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林徽因是1920年二月跟上她父亲到的伦敦,她的父亲叫林长民,徐志摩呢是同一年十月到伦敦的,徐志摩和林长民在国内就认识。

徐志摩

第一次到林家啊,

当时已经二十五岁,已经结婚好多年,他的妻子张幼仪也来到了伦敦,而且有一个孩子。

当时林徽因从来没有经过这样的事情,惶恐到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但是过了不久,徐志摩又写来一封信,这个时候林徽因就只好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她的父亲林长民。

林长民呢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觉得很正常。

于是呢,林长民就替林徽因写了封信,回答徐志摩的追问,意思就是我的女儿呢,接到了你这封

4

信,她很惶恐,她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她一点也没有嘲笑的意思,想来你是过虑了,你呢,想得太多了,希望以后我们还是互相来往。

这是徐志摩初到英国两个月的事,从林徽因后来写的文字当中,我们可以肯定,这期间他们是有交往的,而且林徽因手头保存着徐志摩好多的信。

胡适和林徽因之间呢有过一次比较深的谈话,当时呢胡适就说了一些林徽因不知道的事情,过后林徽因给胡适写了一封信,说“我昨天把徐志摩给了我的旧信呢,一一都翻阅了,旧的志摩呢,现在我是真正地透彻地明白了。

但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只求永远纪念着他。

”从这些信上呢,能够看出来,她是感觉到了徐志摩对他的诚挚的情爱,而她自己呢,因为当时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没能很好地来领受徐志摩的这份感情。

多少年后,再看当时的书信,再回问当时的这种感觉,这种感情呢,她多多少少有一点觉得对不起徐志摩。

林徽因回国后,很快和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了婚。

徐志摩也曾作过努力,

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但是,很快的,机会来了,就是泰戈尔的访华。

徐志摩呢,

早就定好是泰戈尔访华期间的翻译,全程陪同。

泰戈尔来华期间呢,林徽因参加了在北京的全部的接待工作。

泰戈尔是六月份离开中国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呢,

也是六月份去美国留学的。

可以肯定地说,就在这短短的两个月里头,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感情呢有了变化,可以说是燃起来了爱情之火啊。

一九二四年五月二十日这一天,泰戈尔一行离开北京到太原,徐志摩要陪同前往。

在车站上,送行的人很多,林徽因也在里边。

火车快开动了,徐志摩还在写一封信,是给林徽因的,还没写完,火车就开动了。

徐志摩呢就冲过去要把这个信递给林徽因。

当时呢,梁启超的父子都在车下面,如果当着这么多的人,

这个信给了林徽因呢,这是要出大事的。

泰戈尔有个英文秘书呢叫恩厚之,他是知道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的感情的,就扑过去一把把这个信夺回来。

这封信呢,就足以证明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是有着非常深的感情的,信是这样说的“我真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

这两日我的头脑只是昏沉沉的开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清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

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信到这儿就结束了,显然没有写完。

感情呢总是一步一步加深的,到了写出疯话、写出像徐志摩说的那种话的时候呢,这个感情已经是到顶了。

一九三一年春天,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京养病,到一九三一年的十一月这七、八个月里,两人的感情已经到了将要论婚嫁的程度,也就是说林徽因有可能和梁思成离婚,徐志摩有可能和陆小曼离婚,两个人结为夫妻。

绝不是危言耸听,有事实可以证明,有逻辑也可以推论。

林徽因回到北京养病这一年年初的时候呢,徐志摩离开了上海到北京教书,他们有了这样一个接触的机会。

徐志摩隔上一段时间就去双清别墅去看望林徽因,他住在附近的旅馆里边,白天到林徽因这边,在房间里说说话,去外边散散步。

他们这种交往呢,

林徽因搬回城里,仍然没有停止。

可以说这几个月的交往让林徽因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了。

火山呢眼看就要爆发。

然而就在这个结骨眼上,徐志摩坐的飞机就在济南的上空出事了,机毁人亡。

徐志摩死后不久,林徽因在给胡适的信中说,她和徐之间有“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同时呢林徽因在信里边感慨“人事方面看来真不幸”。

这旧历史,能不是恋情吗“人事方面真不幸”,不就是感叹有情人没有成

5

了眷属吗他们的感情确实是这样的绵长,这样的激烈,而令人难以忘怀。

海上名人录之才情徐志摩四——新月诗魂今天我们来讲徐志摩的诗歌的成就,先听一首诗吧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

这是一幅小小的动人场景,也是一幅大大的精神的投影。

可以说一行行都是和谐的字词,一句句又都是人生的喟叹。

整首诗,可以说是诗人几年来感情熬煎的结晶,但是因为心性的旷达,所以他作了一次纵情的放歌。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里,诗人作别的不是西天的云彩,而是他一生的豪情与梦想。

剑河的柔波里流淌的,不光是河水,也有诗人辛酸的眼泪。

这诗是徐志摩在一次壮游归来,在欧洲转了一圈回来,将要到达中国的时候,轮船行走在海上的时候呢,一次感慨集中的爆发。

这样优美的现代诗,在徐志摩之前几乎是没有的。

当时也有这么长的,但是呢,就没有这么动情的也有这么动情的,但是又没有这么长而优美的。

徐志摩诗歌特殊的行文,优美的诗风,让当时从未接触过新诗的报纸编辑犯难,如何为徐志摩的新诗排版这让他们大伤脑筋。

徐志摩1922年十月回国,

第二年春天就发表了一首长诗,叫《康桥再会吧》。

稿子给了编辑,编辑对徐志摩的才情又很了解,拿来就发排。

结果

第一次排出来是个什么样子呢被排成了散文,这个《康桥再会吧》是一首诗,排成散文怎么能行呢所以呢,这个徐志摩呢就跟编辑说了,这个编辑倒是也好,说那就再排一次,再发一次。

这一次排出来倒是整整齐齐的,每一行字数都一样。

徐志摩一看呢哭笑不得,把这一句的尾巴甩到上一句去了,把上一句的脖子说不定又扭过来了,看了连意思都弄不清了。

这个编辑想来也很羞愧,就再登一次。

第三次才勉勉强强的,排得像一首诗。

可能就是因为一首新诗,在一个报纸的副刊上连登了三次,才登得像一个新诗。

这件事情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反响,反而促成了徐志摩的名声。

千万不要以为徐志摩只会写这些小资情调的新诗,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

徐志摩在短短的一生中,还写了许多歌颂劳动人民的诗歌,比如《庐山石工歌》

还写了许多斥责军阀政府的诗歌,比如《三一八事件过后》。

徐志摩的诗,最大的特点是口语入诗,而诗味十足,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看起来容易,听起来容易,写起来是真不容易。

新诗已近百年了,但真正流传在人民口头的,绝对没有一百首,连十首也没有,但徐志摩至少有两首,一首就是

《再别康桥》,一首就是《沙扬娜拉》。

徐志摩的才情天下闻名,成为当时青年男女们心中的偶像,他的诗歌和散文让当时无数人为之着迷。

最能说明徐志摩的诗在那一代人中的影响的,应该是这样一件事。

张幼仪有一个弟弟,叫张禹九,和徐志摩是朋友,虽说徐志摩和他姐姐离了婚,可是呢,他一点也不反感徐志摩。

反而对徐志摩非常的佩服,认为只有徐志摩的诗才是真正的诗。

他晚年在美国,他的孙女采访了张幼仪,要写一本书,

他很诚恳地告诫他的孙女,说你要写张幼仪和徐志摩的书啊,我不反对,但是

6

你写的时候啊,笔下一定要对徐志摩留情。

他这样说,不完全是为了徐志摩,也是为了他的家族。

因为他知道,徐志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知道徐志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这个张禹九临死前在遗嘱里面说我死了之后,你们在安葬我的时候,不能够放哀乐,到时候你们朗诵几首徐志摩的诗就行了。

一个人对徐志摩的诗能迷恋到这样的程度,同时呢,作为一个诗人,他的诗能作为葬礼上朗诵之用,恐怕中国现代诗人里,就只有徐志摩一人。

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徐志摩的诗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徐志摩不光是杰出的诗人,还是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有美丽的情调与淡远的风趣,笔端既充满感情,叙述又委婉生动。

但他的活泼的笔调,幽美的情趣,新鲜的叠字,跳纵的气势,是任何人也学不来的。

”实际上徐志摩散文是有缺点的,他的缺点叫“跑野马”,离题很远。

可是就是“跑野马”这个缺点呢,

也还是有人大加赞扬。

梁实秋是个很刻薄的人,同时代的作家,他没有几个人能看上眼,他独独对徐志摩的散文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徐志摩十六岁那年与千金小姐张幼仪订婚,虽然徐志摩对张幼仪冷淡无情,但他

第一任妻子却一辈子钟情于他。

去世的时候,张幼仪说了一句话“在志摩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说不定我最爱他。

”那么这场当时无比奢华著名的婚姻,最后又如何演变成为近代中国

第一例文明离婚的典型呢,多情浪漫的徐志摩,为何对原配妻子如此无情呢

海上名人录之才情徐志摩五——婚变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说一下徐志摩的婚姻。

徐申如给儿子徐志摩订了一门最好的婚姻,新媳妇是上海宝山县张家的二小姐,叫张幼仪。

张家是上海的名医,像这样显赫的家庭,徐申如是攀不起的。

但是天上掉下了馅饼,好事自己就找到头上了。

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民国初年是浙江督都朱瑞的秘书,相当于浙江军区司令员的秘书,有一次他去杭州府中学视察,看到有个学生的毛笔字写得很漂亮,

文章也写得很好,打听了一下,这个孩子叫徐志摩,是硖石镇上徐申如的儿子,

于是他就主动地给徐申如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徐申如的儿子。

徐申如是个非常精明的人,所以马上就表了态,回信表示同意。

张幼仪和徐志摩结婚是1915年的冬天。

婚礼的场面是非常的浩大,张家的嫁妆又奢华,数量又非常的多。

当时为了买到称心如意的嫁妆,张家专门派人到欧洲去采购。

嫁妆的体积大到婚礼当天根本没有办法带过去,上海到硖石通火车,

但是这个嫁妆大到一节火车车箱都放不下,最后只好用驳船绕到海宁,从海上运过去。

这个婚礼的豪华和阔绰,多少年后硖石镇上都传为美谈。

然而,就是这么一门好婚姻,徐志摩却不买账。

结婚的

第一天,避过这个新娘子,就跟他家里的丫头说“一个土包子”一九二年年底,张幼仪到了英国。

张幼仪一到了欧洲,徐志摩就没有给一个好脸。

两个人从到了欧洲以后就没有好过,徐志摩从心里头就看不起张幼仪。

第二年八月,张幼仪发现自己怀孕了,问徐志摩该怎么办,志摩听了以后马上一句话“把孩子打掉。

”那个时候呢,打胎是很危险的。

张幼仪知道这个情况,就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

”徐志摩就冷冷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就死掉的,可是你看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说完就理都不理扭过脸去,张幼仪

7

是很伤心的。

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可以说是冷酷无情,在很多人眼里,徐志摩对原配妻子张的态度是失分的。

之后,因为文明离婚,又让徐志摩名闻天下。

大约过了一礼拜以后,张幼仪有一次回到家,突然一连几天不见徐志摩回来。

过了差不多一个礼拜,一个徐志摩的朋友带了徐志摩的口信,就问张幼仪

“你愿意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呢”张幼仪呢当然听出这个意思了,但是仍然装作不明白的样子。

这个朋友就说我跟你实话实说了吧,

徐志摩不要你了。

这个朋友走了以后啊,张幼仪就给她当时在巴黎上学的二哥张君劢写了一封信,问自己该怎么办。

几天以后呢,张君劢的信就回来了,可是张幼仪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个二哥一开头就说了一句话“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

”意思说,张家呢,失去徐志摩这样的好女婿,就像死了父亲母亲一样。

同时呢,指点他的妹妹“你不要打胎,兄愿收养。

抛却诸事,快来巴黎。

”于是张幼仪就立刻来到了巴黎,后来又到了德国,在德国拗不过徐志摩,

也拗不过徐志摩朋友的规劝,最后还是给徐志摩办了离婚手续,后来回到国内,

又登报声明。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

第一宗文明离婚案件。

不同于徐志摩的无情,张幼仪在离婚后,却依然以徐家人的身份照顾公婆、抚养儿子,到晚年,还一直为徐志摩料理文字。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张幼仪对徐志摩的感情有多深。

徐志摩和张幼仪离了婚以后啊,徐申如他是考虑得非常周到的,就收下了张幼仪做干女儿。

而徐志摩和张幼仪两个人的关系反而好了,平常和和气气像亲兄妹一样。

徐志摩呢,两边走动,张幼仪呢,也两边走动。

他们离婚以后这种处理感情的方式,应该说值得赞许的。

最能看出张幼仪的优秀品质的,是徐志摩死了以后。

一九四六年徐申如去世以后,徐家已经败落下去了,是张幼仪出资,张幼仪出面,给徐申如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葬礼,安葬在硖石的东山上。

当时呢,徐志摩虽然安葬了好多年,但是没有立起墓碑。

又是张幼仪请人给提了字,立起了墓碑。

在1969年,徐志摩去世以后二十多年,终于出了一套徐志摩全集,这是张幼仪为徐志摩办的。

张幼仪亲自到了台湾,找见了梁实秋、蒋复璁,蒋复璁是徐志摩的表弟,梁实秋是徐志摩的好朋友。

她说志摩和我离了婚了,我不便于出面,希望你们两个出面,给徐志摩编一套全集,资金由我来出,材料你们来收集。

张幼仪一共活到八十八岁,临死前,张幼仪口述,由她的侄孙女为她写了一部传记,《小脚与西服》。

在这个书里头,她有一句话是非常让人感慨的“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说不定我最爱他。

”这是一句让人敬重又让人心酸的话。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呢,熟悉的却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生活。

徐志摩的这

第二次婚姻,却也是搞得人们大跌眼镜。

那么,徐志摩与陆小曼是怎样相识的呢他们之间经历了怎样曲折的情感之路呢徐志摩非凡的文学成就与陆小曼有什么关联呢我们留待下次继续讲。

海上名人录之才情徐志摩六——才子佳人上

今天讲一下陆小曼。

她也是出生于名门,她的父亲叫陆进,是清朝末年的留日学生,他本人是清朝的举人。

回国后,也是历任要职,在财政部,当时叫度

8

支部,担任税务司司长多年,同时也加入了国民党。

陆小曼是在上海出生的。

她受的教育是很好的。

到了上中学的时候,她父亲把她送到一个很有名的教会学校——圣心学堂,当年好多名门闺秀都出自于这个学校,还又给她聘请了英籍的女教员专门教她,所以到了十五、六岁时,她的英文书写、英法文口语都很好。

陆小曼不光天生丽质,而且语言温柔、举止得体,可以说是聪明活泼,同时又端庄娴静,很快便成为北京出了名的大家闺秀,可以说是才华过人、风情万种,堪称一代名媛。

到了一九二年,陆进夫妇认识了一个年轻人,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个人。

这个人叫王赓,也是出生于名门。

王赓毕业于清华学校,后来到美国留学,进的是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他又进了西点军校,西点军校是美国最有名的军事学校,毕业以后回到国内,在陆军部任职,当时被称为"

文武全才"

这样一位青年英俊,陆进夫妇很快就把他定下来,定为自己的女婿,而且很快就结了婚。

同时王赓也是梁启超的学生。

以情理而论,就是徐志摩一回国就认识了王赓,认识了王赓,也就和陆小曼相识。

徐志摩、王赓夫妇,还有另外的几个朋友,相处得是十分的好的。

但是王赓的生活习惯是,只有星期天才可以,平常是不可以的,可是陆小曼和徐志摩呢,

他们没有这个意识,尤其是徐志摩,刚回到国内,那就是尽情的玩乐。

所以经常,

他就没事就会到王家去,去找王赓和陆小曼,意思说“咱们出去玩一趟吧。

”每当这个时候,王赓就会说“志摩,我忙,我不去了,你陪上小曼去吧。

”这样很自然的就给徐志摩和陆小曼两个人制造了相恋的机会。

当时北京的社交界对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是非常的批示,或者说非常的看不起,可是有一个人却对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是狂热地赞扬,这个人呢就是郁达夫。

有一次,有人就问起来徐志摩和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