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71688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资料历年真题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八章学前儿童安全问题与保育 14

第一节学前儿童安全保障的重要性 14

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的安全问题 14

第三节学前儿童安全保育要点 14

第九章托幼机构保育管理 16

第一节托幼机构保育环境的创设 16

第二节托幼机构保育管理的实施 16

第三节托幼机构班级保育管理的实施 17

第十章托幼机构保育技能 18

第一节托幼机构保育技能的重要性 18

第二节保教人员应具有的保育技能 18

第三节托幼机构保教人员保育技能的获得途径 20

第一章学前儿童保育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保育的相关概念☆☆☆

一、学前儿童保育的概念

(1)保育的概念

保育一般是指成人对儿童的保护和养育。

学前儿童保育主要是指成人为0-

6岁学前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给予他们精心的保护和养育,促进他们身心方面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的一系列活动。

(2)保育两层含义:

①首先是“保”,即保护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②其次是“育”,即教育儿童使之获得相应的生活自理技能和安全自护技能。

(3)在学前儿童保育活动中,存在着互动的两个角色,一个是作为保育

活动的实施者、教育者的成人,另一个是作为被照顾者、被教育者的儿童。

(4)学前儿童保育学的概念:

是以学前儿童保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并探讨学前儿童保育活动开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提高学前儿童保育工作实践的科学性的一门学科。

(5)健康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二、学前儿童保育的范畴

保育的本质是对儿童健康的保障。

(1)现代保育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

(2)现代保育还必须关注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3)身体健康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学前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发育正常,功能良好,有利于保证他们的情绪、行为、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发展。

反过来,学前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保育与教育的关系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要求,幼儿园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首先,保育是教育的基础,保育工作是为托幼机构的教育、教学服务的。

(2)其次,保育本身具有教育的职能,它是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托幼机构中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保教分离”、

“重教轻保”的现象,应该在幼儿园管理过程中逐步改变这一现状,贯彻落实“保教结合”、“保教并重”的原则。

第二节学前儿童保育的目标、内容和作用☆☆☆一、学前儿童保育的目标

(1)依据我国实施学前教育“保教结合”的根本原则,学前儿童保育的目标与学前儿童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2)学前儿童保育的目标:

①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②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

③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④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和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和充分的发展。

(3)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保育的目标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关于健康的表述中,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②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③知道必要

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④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学前儿童保育的内容

(1)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

(2)为学前儿童



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有利于提高保教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助于孩子按照固定的生活学习秩序养成良好的活动常规与行为习惯。

(3)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4)做好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

(5)安全保障和安全教育。

(6)教学和其他活动中的保育。

三、学前儿童保育的作用

首先,保育为学前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有效的保障。

其次,保育是对学前儿童饮食起居全方位的照顾,也是对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再次,幼儿园是学前儿童接触“社会”、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个主要场所,保育的一部分职责就是帮助他们融入这个“社会”。

总之,保育工作是琐碎、具体而又平凡的,但它对学前儿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对他们总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

第三节学前儿童保育的历史发展和观念更新☆☆一、我国学前儿童保育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幼儿保育的历史是与幼儿园的诞生同时开始的。

(1)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开始于20世纪初叶。

1903年湖北巡抚端方根据《奏定学堂章程》在武昌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园——湖北幼稚园。

(2)抗日战争时期有两个幼儿保育机构特别值得重视。

其一是战时儿童保育会。

其二是延安保育院。

二、发达国家学前儿童保育思想的影响和借鉴

(1)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全面地影响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幼儿教育基本上沿袭了苏联的学前教育体系。

(2)美国的幼儿保育的借鉴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保育机构的多元化。

②政府主导和立法保障。

③理性的教育目标和明确的培养方向。

(3)日本学前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原因:

首先是举全国之力发展幼教事业。

其次是极其重视幼儿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最后是保育宗旨和目标具体明确。

三、学前儿童保育观念的更新和发展

以儿童为本,是保障和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现代保育观念首先应该是科学的。

(2)

现代保育观念应该是人性化的。

(3)现代保育观念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

保育工作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应该与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相适应。

(4)现代保育观念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

现代社会对学前儿童保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保育工作必须是全方位、综合性、多元化的。

总之,学前儿童保育学是在学前儿童教育、保育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广大幼教工作者长期实践和丰富经验的总结。

我国学前儿童保育的目标与学前儿童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其依据是我国实施学前教育的()

A:

教育一体化原则 B:

教育体系化原则

C:

保教结合原则 D:

教育整体化原则答案:

C

解析:

依据我国实施学前教育“保教结合”的根本原则,学前儿童保育的目标与学前儿童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章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育第一节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特征☆☆☆

一、动作发展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遵循着共同的发育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1)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结构基础。

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肌肉组成,具有保护、支持、运动功能

①骨髂。

骨由骨膜、骨质、骨髓构成。

骨膜营养骨的作用。

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使骨骼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物使骨骼坚硬。

学前儿童的骨骼发育特点:

含蛋白质多,有机物多、钙少,比较柔软、弹性大,硬度小、可塑性强、受压容易变形弯曲。

各个部分骨骼发育完成的时间不同,脊柱的四个弯曲在7岁以前尚未完全固定,容易随着人体不冋体位姿势的变化而变化。

10-13岁才能钙化完成。

因此腕部力量较为薄弱,下肢长骨的发育要到青春后期才能逐渐完成,长骨的发育结束,身高也就不再增长了。

②骨连接。

骨连接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

直接连接的形式例如颅骨和脊椎骨,颅骨的骨连接为不活动连接,脊椎骨的骨连接为微动连接,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起保护作用。

间接连接叫关节帮助人体完成各种动作,如下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

学前儿童的关节的特点是活动性、灵活性较好,牢固性较差

③肌肉。

人体有600多块肌肉,约占全身重量的40%。

学前儿童的肌肉

较柔软,肌纤维较细,肌腱宽而短,肌肉中含水分较多,含蛋白质、脂肪、糖和无机盐较少,能量储备较差。

学前儿童肌肉发育特点:

肌肉收缩力较差,容易疲劳和损伤。

大肌肉群包括颈部肌肉、躯干肌肉和四肢肌肉,在

3-4岁大肌肉的发展比较明显;

小肌肉动作5-6岁才开始慢慢发展。

(2)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

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的发畏。

经过了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过程以后,才逐步分化成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主要包括两方面大动作的发展和精细动作的发展。

①婴儿约在3个月时开始能够翻身,6个月时能坐起来,八九个月时开始会爬。

②抓握动作是个体最初的和最基本的精细动作,婴儿约在6个月时有真正意义上的抓握动作。

二、神经系统的发育

(1)神经系统概述。

①神经系统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机构。

②神经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也是一个管理人体所有功能的枢纽。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

大脑是人体最高级的中枢,是人体的“司令部”。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身体平衡和姿势,协调肌肉运动,协助人体完成精细动作。

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和内部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

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形成的本能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反射弧比较固定,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条件形成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反射弧不固定的、临时的高级神经活动。

(2)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特点

①学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迅速,尤其是大脑皮质的快速发育为学前儿童接受教育、适应环境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

学前儿童大脑的代谢旺盛,脑代谢消耗的氧气约占全身耗氧量的50%(成人大脑耗氧量只占20%)。

②学前儿童大脑皮质活动的特性:

a.始动调节:

是指某项活动开始时,大脑皮质工作能力较低,然后逐步提高这一现象。

因为神经系统有惰性,所以对其他器官系统的调节尚需一定的时间。

学前儿童的始动调节现象在每日、每周、每学期和每学年开始时都会出现。

根据始动调节现象,组织教育活动应该从易到难,逐步增加活动的难度和强度,以使大脑皮质逐步适应。

b.优势原则:

大脑皮质某一区域的兴奋状态占优势,形成优势兴奋灶,能吸引大脑皮质的一些相关兴奋点来加强兴奋灶的兴奋度,从而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

同时,抑制大脑皮质兴奋区周围的区域,以保证活动区域的

优势兴奋状态。

c.每个人的活动效果不仅受“优势兴奋”的影响,还与大脑“优势半球”的发育有关。

左半球有显意识功能,主要通过语言和逻辑来表达内心世界,负责理解文学语言以及数学计算;

右半球具有潜意识功能,主要通过情感和形象来表达内心世界,负责鉴赏绘画、欣赏音乐、欣赏自然风光、凭直觉观察事物等。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关注幼儿的需要,把握发展的时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③动力定型。

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大脑皮质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

若一系列的刺激总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重复多次后(强化),这种顺序和时间就在大脑皮质上“固定”下来(神经联系的牢固建立),每到一定时间大脑就自然地重现这一系列活动,并提前做好准备,这种大脑皮质活动的特性就叫动力定型。

学前儿童作息习惯的建立就是遵循动力定型规律。

④镶嵌式活动。

大脑皮质区域轮流工作和轮流休息,这种镶嵌式的活动特点是学前教育中提倡劳逸结合、动静交替原则的理论基础。

⑤保护性抑制。

保护性抑制是指活动过度,超过了大脑皮质的工作能力界限,使皮质神经细胞出现抑制现象,这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能。

三、器官和系统的发育

(1)感觉器官的发育

①视觉器官——眼。

眼睛的构成:

它的主体部分是眼球,附属结构有眼肌、眼睑、睫毛和泪腺等。

学前儿童眼部发育特点:

新生儿95%为远视眼,视力较差,8岁以后眼球发育较快。

9-10岁,儿童从远视眼变为正视眼。

学前儿童眼球的晶状体调节能力较好。

学前儿童3岁时能辨认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

3岁前是视觉发育的敏感期。

眼睛是最活跃、最主动、最

重要的感觉感官。

8个月到2岁的儿童在清醒时,有20%的时间在注视他们眼前的事物。

②听觉器官——耳。

学前儿童对噪声特别敏感。

噪声是使人感到吵闹或为人所不需要的声音,是一种环境污染,它不仅对人的听觉造成不良刺激,甚至会对人的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刺激,使人感到不适、烦躁。

正常环境中的声音应该在50分贝以下。

在儿童生活的环境中,声音达到60分贝,对

幼儿的听力就是一种伤害,影响孩子的睡眠。

如果达80分贝,则会引起

幼儿睡眠不足、烦躁、记忆力衰退。

正常新生儿7-9个月时对声音有理解能力,对不同的声音能有不同的反应。

③皮肤。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皮肤发育特点:

由于儿童表皮薄,表皮的角质脱落快,真皮分裂快,再生能力强,所以保护机能差,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如冷、热、光照、化学物质、蚊虫叮咬等敏感,易红、肿、发炎、破溃感染。

(2)呼吸器官的发育。

人体的呼吸器官由肺和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两部分组成。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是保护肺的第一道防线。

咽是呼吸和消化系统的共同通道,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是

三岔口。

肺是重要的气体交换器官。

咽部的淋巴环(扁桃体)是防止细胞、病毒入侵的第二道防线,扁桃体具有免疫作用,10岁左右发育达到高峰。

(3)消化器官的发育

①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和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胰腺)组成。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

②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主要特征是牙齿逐渐长齐,消化功能逐渐增强。

婴儿的乳牙在出生后6-8个月萌出,到2-3岁出齐,共20颗乳牙。

6岁左右开始换牙。

(4)循环系统的发育

①循环系统由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和淋巴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的辅助部分,包括淋巴管、淋巴结、脾)组成。

循环系统具有许多重要功能:

运送氧气、二氧化碳;

运送营养物质满足各器官需要;

运送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产生淋巴细胞和免疫物质,过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

②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

年龄越小血液量相比成人越多。

幼儿的血管较成人的短,血管壁薄,比较柔软,幼儿的血压较成人的低。

幼儿心脏的体积与成人相比较大,心肌纤维细弱,心壁较薄,收缩能力差,每次收缩时输出的血量比成人少。

幼儿年龄越小,心率就越快,心脏活动的节律性越不齐。

(5)内分泌系统的发育。

内分泌系统由甲状腺、肾上腺、胰腺、胸腺、性腺、垂体等内分泌腺组成。

调节特点为持久、广泛、缓慢。

(6)泌尿、生殖系统的发育。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主要功能为排泄。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是婴幼儿时期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因素☆☆☆一、先天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的作用在个体和种族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

遗传是指子代和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以及生理机能上的相似性。

(2)遗传因素是影响婴幼儿身体发育的重要内因之一,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机体发育的可能范围,而外界环境条件决定机体发育的速度及最后达到的水平。

婴幼儿身体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双

方遗传因素的影响。

家族、种族的遗传信息影响深远,如肤色、头发颜色、面型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迟早等。

二、后天因素

身体发育不是孤立自发的过程,环境因素决定身体磐畜的现实性。

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因素。

营养是保证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物质基础。

营养素缺乏或不合理的膳食不仅会影响身体发育,而且会导致各种营养缺乏症。

(2)疾病因素。

急慢性疾病对儿童身体发育都可能发生直接、间接、潜在的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病变涉及的部位、病程的长短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长期慢性疾病均可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

(3)生活制度。

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做到有规律、有节奏地安排一日生活,保证学前儿童进餐、睡眠、户外活动、学习活动的合理安排,对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作用。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能否为学前儿童提供较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影响着他们的生长发育水平和健康状况。

医疗保健网络是否健全、分布是否合理、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高低、卫生经费是否充足等方面的问题都是影响儿产健康的重要因素。

(5)其他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如区域、气候、节气、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食品污染。

社会因素包含了政治、社会经济关系、伦

理道德、宗教信仰、文化变迁、民间习俗、社会福利保障、医疗卫生条件、教育、人际关系等各种因素。

第三节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保育☆☆☆一、动作发展的保育要点

动作是人类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体发育成长必不可少的活动能力。

保育要点包括:

(1)根据学前儿童动作、运动发展特点,合理组织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要注意运动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2)加强营养,为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发育提供充足的物质供应。

(3)注意让儿童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有利于儿童形成正常的形体。

(4)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和意外伤害。

(5)保证衣服、鞋子的宽松度,避免过度束缚。

(6)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活动。

(7)为学前儿童安排合理的睡眠时间和睡眠次数。

二、神经系统的保育要点

保教人员要通过由外向内的刺激来实现对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保育。

(1)为学前儿童安排丰富、适宜的活动,,刺激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如音乐活动、美术活动、体育活动、建构活动、游戏活动等。

(2)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的进一步完善。

(3)消除引起大脑紧张的因素和不良刺激,保证大脑有效地工作。

(4)根据大脑活动的规律,合理制定生活制度、安排各项活动。

(5)合理的营养供应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三、其他器官、系统的保育要点

(1)眼的保育要点:

①保教人员要注意活动室的科学采光,避免强光直射眼睛,确保灯光的明暗度适合孩子的需要。

②为保持正确的坐姿,座椅的尺寸要符合不同年龄儿童的身体发育要求,避免给儿童的身体和视力带来不良影响;

③要组织儿童经常做眼保健操,经常远眺或看绿色植物,减少视觉疲劳;

④保教人员在组织活动时视物时间不宜太长,保证眼睛与书

本的恰当距离,要注意教具、玩具的大小也要满足后排儿童的需要。

⑤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眼部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治疗;

⑥教育儿童不用手揉眼睛,不用别人的毛巾,当眼睛不适时,应及时向家长或保教人员求助。

(2)皮肤的保育要点:

①保教人员让儿童知道洗头、洗澡、剪指甲、洗手是保持自己清洁卫生的重要方法。

②保教人员可以通过盥洗环节,让孩子了解盥洗的顺序、方法,掌握必备的简单技能。

③教育儿童不随意抓挠皮肤,学会保护自己的皮肤。

④保教人员要选择儿童专用护肤品,冬季要注意防裂、滋润。

⑤衣物尽可能透气吸汗,要经常更换衣服,保持清洁卫生。

⑥让儿童知道多喝水、多运动可以促进皮肤的代谢,使皮肤有一定的水分和保持弹性。

(2)呼吸系统的保育要点:

①保教人员要注意室内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②保教人员要教会儿童擤鼻涕的正确方法。

③教育儿童要爱护好自己的嗓子。

④培养儿童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

⑤保教人员要教育儿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消化系统的保育要点:

①保教人员要做好学前儿童牙齿的保护工作。

②托幼机构要建立合理的饮食制度,为儿童定时定点定量地准备餐点,教育儿童要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注意吃零食的时间,至少要在进餐前1个小时吃零食。

③培养儿童定时排便的习惯。

④保教人员要教育儿童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人。

⑤保教人员要为儿童创设愉快的进餐环境,并加强进餐礼仪教育,培养幼儿:

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试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保育要点。

答案:

(1)根据学前儿童动作、运动发展特点,合理组织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要注意运动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2)加强营养,为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发育提供充足的物质供应。

(3)注意让儿童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有利于儿童形成正常的形体。

(4)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和意外伤害。

(5)保证衣服、鞋子的宽松度,避免过度束缚。

(6)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活动。

(7)为学前儿童安排合理的睡眠时间和睡眠次数。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保育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听感知觉和注意力日益完善

(1)当胚胎发育到3周时,开始形成神经板,第5周胎儿脑部基本形成,胎儿发育到第8周时,可以借助医学技术看得到他的眼睛、耳朵、鼻子、手足等感觉器官的发育情况,第16周出现胎动。

到第26周左右会出现眨

眼、心理加强、打哈欠、转头等动作,第28周开始能够把听到的声音传到大脑并具备了初步的记忆能力。

新生儿的视觉一般只能看到10~30厘米远的东西,3个月左右,注视、移视和追视的能力都比较完善了,到出生后6个月左右,婴儿的视觉功能已经接近成人了。

(2)听觉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倾听能力和辨音能力上。

①婴儿的知觉一般从5~6个月开始表现出来。

6~8个月的婴儿懂得挑大的物品,8~9个月的婴儿初具整体知觉,会用手去拿露出一角的物体。

②幼儿期主要是指

1—3岁的先学前期和3—(6)7岁的学龄前期,这是感知觉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总体上说,颜色鲜艳,富有动感或声音效果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

二、无意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

(1)婴幼儿时期的记忆基本上以无意记忆为主,记得快忘得快。

记忆过程比较机械化,缺乏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把握。

(2)再认和回忆是记忆能力的两种表现。

三、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

想象力发展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岁左右基本以模仿他人的言行动作为主。

3岁左右复述故事会有意识地

增减情节。

6岁左右会自行对有游戏规则进行创意的修订,也可能游戏中自觉生成相关的新主题和内容。

四、词汇量和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迅速

婴儿期是语言发展重要时期,基本顺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