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1813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高考仿真试题大纲版语文文档格式.docx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人都有糊涂时

在日常生活中,心不在焉、细小的疏忽和不由自主的失言是司空见惯的。

有些人甚至忘记出席重要会议,忘记自己的生日。

这种疏忽通常是因未来事务记忆失误导致的,对未来事务的记忆是协调和安排大部分日常活动的关键,如吃药、赴约、出门时带上钥匙或雨伞等。

德国心理学家马克·

麦克丹尼尔博士认为,这一使我们能够计划和安排未来活动的思维进程与前额脑皮层的神经活动有关。

因此,如果大脑的这个部位受伤,会导致心不在焉和记忆失误大量出现。

但是,即使大脑完全健康,也会出现心不在焉的情况。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如果我们忘记一个重要的日子或重要的约会,事情就会发生变化,疏忽者会被指责为不尊重他人。

一般而言,我们周围的人很少出现影响工作日程的重大疏忽,反复失约的情况也很少出现。

因此,专家建议我们使用记事本或其他能够帮助我们记住工作的做法,他们认为这种技巧是最有效的。

心理学家研究了人们为记住某件事情而改变日常用品的位置在大脑中出现的反应。

麦克丹尼尔博士发现,在大脑的同一区域内,我们的记忆会同时存储要记住的事件,如约会和我们为此所留的记号。

当我们再次看到所留记号时,那个区域就会重新出现事件的信息,并将其传送给大脑。

所留的记号越醒目,记忆出现失误的可能性越小。

当然,不是所有的心不在焉都是因记忆失误所致。

精神分析原理显示,遗忘都是有原因的。

这些心不在焉的行为表明我们潜意识中的某种心理因素受到压抑。

忽略一项工作可能表明拒绝工作的潜意识;

在恋爱时失约表明我们对等待的人有一种未表明的拒绝态度。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行为从来不是偶然的。

在许多学者和天才人物身上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他们专心致志地投身于发明创造之中,对外界毫不关心。

在艺术和科学史上,在做出惊人成就的同时行为荒唐的“分心”智者屡见不鲜。

有人甚至认为,神经错乱是富有创造力的天才人物的特点之一。

亚里士多德曾问道:

杰出天才人物的精神健康出了什么问题呢?

为什么在哲学、政治学、诗歌和艺术界所有杰出人士都明显地性情暴躁?

心理学教授费尔南德斯认为,天才人物在技能、才智和创造力方面具有天赋,但在自控能力、心理平衡和社会交往方面通常很令人失望。

因此,这就是某些天才人物不拘小节和对世俗事务不感兴趣的原因。

5.下列关于“未来事务记忆”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未来事务记忆不是记忆过去的事,而是记将要发生的事。

B.人们大部分的日常活动都靠未来事务记忆来协调和安排。

C.未来事务记忆与人的大脑中前额脑皮层的神经活动有关。

D.未来事务记忆失误造成的都是细小疏忽,不必过分在意。

6.对文章第二段中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人们为记住某件事情而改变日常用品位置”的行为在大脑中的反应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使用记事本或其他能帮助我们记住工作的做法。

B.大脑同一区域的记忆区同时存储要记忆的事件。

C.人们再次看到与需要记忆的事件相关联的记号。

D.记忆区重新出现事件的信息,并且传送给大脑。

7.下列理解或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大脑前额脑皮层的部位必须保护,以免心不在焉和记忆失误大量出现。

B.人们发生记忆失误,是由对未来事务记忆的产生失误这一原因造成的。

C.若用精神分析原理解释人们遗忘的原因,所有的心不在焉都是故意的。

D.作者认为,性情暴躁、神经错乱是富有创造力的天才人物的特点之一。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

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擢进士甲科,知平遥县,诏举良吏,擢知乾州。

(后)徙知凤翔府。

及罢归,二州民邀留境上,曰:

“何夺我贤太守也?

”点河东路刑狱,按行潞州,折冤狱。

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决。

衍辩其诬,抵告者罪。

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

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

太后叹曰:

“吾知之久矣。

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

兼判吏部流内铨①。

选补科格②繁长,主判不能悉阅,吏多受赇③。

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问曰:

“尽乎?

”曰:

“尽矣。

”力阅视,具得本末曲折。

明日,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铨事悉自予夺,由是吏不能为奸利。

数月,声动京师。

改知审官院,其裁制如判铨时。

契丹与元昊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欲以兵自从。

衍曰:

“二国方交斗,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

”仲淹争议帝前,诋衍,语甚切。

仲淹尝父行事衍,衍不以为恨。

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来归,辅臣议厚馆之,以诘契丹阴事。

谏官欧阳修亦请留三嘏,帝以问衍。

“中国主忠信,若自违誓约,纳叛亡,则不直在我。

且三嘏为契丹近亲,而逋逃来归,”乃还三嘏。

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小人多不悦。

庆历七年,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乃以太子少师致仕④。

卒,年八十。

谥正献。

自作遗疏,其略曰:

“无以久安而忽边防,无以既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

纳之何益,不如还之。

富而轻财用,宜早建储副,以安人心。

”语不及私。

(选自《宋史》)

[注]①铨:

选授官职,量才授官。

②科格:

规章。

③赇(qiú

):

贿赂。

④致仕:

官员退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笃:

重视,专注

B.后徙知凤翔府。

  知:

主持、管理

 

C.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函:

用盒子装

D.铨事悉自予夺悉:

熟悉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杜衍忠心辅国、凛然有大臣气概的一组是()

①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②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

③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

④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 

⑤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

⑥自作遗疏……语不及私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衍受命巡察河东路狱讼,他巡视潞州,平反冤案,后来又为石州官员高继升辩诬,深得章献太后赏识。

B.杜衍在兼任吏部事务时,认真研读把握了官吏任命的各项条例,任免之事都自己裁决,断了诸吏徇私舞弊的路子。

C.杜衍与范仲淹为出兵黄河之事有争执,仲淹攻击杜衍,言辞激烈。

因为范仲淹和父亲一起侍奉过杜衍,所以杜衍也不恼恨。

D.杜衍认为治国当以诚信为本。

当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投宋,诸大臣建议优厚的接纳他时,杜衍力排众议,终遣返三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

译文:

⑵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笼莺①(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莺:

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⑴这首咏物诗描写笼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为什么这样写?

(4分)

答:

⑵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堪称点睛之笔,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细草微风岸,。

星垂平野阔,。

(杜甫《旅夜书怀》)

帘外雨潺潺,,。

(李煜《浪淘沙》)

(2)羁鸟恋旧林,。

开荒南野际,。

(陶渊明《归园田居》)

人生得意须尽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

晓来谁染霜林醉,。

(王实甫《长亭送别》)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林肯的鼻子

汪曾祺

⑴我们到伊里诺明州泼凌菲尔德市参观林肯故居。

林肯居住过的房子正在修复。

几家邻居的住宅倒都已经修好了。

邻居的房子也是木结构,样子差不多。

一位穿了林肯时代服装的中年女士给我们作介绍。

她的声音有点尖利,话说得较快,滔滔不绝。

她说了一些与林肯无关的话,老是说她们姊妹的事。

她最后说:

“林肯是伟大的政治家,但在生活上是个无赖。

”我真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

⑵第二天上午,参观林肯墓,墓的地点很好,很空旷,墓前是一片草坪,有很多高大的树。

⑶这天步兵114旅特地给国际写作计划的作家们表演了升旗仪式。

两个穿了当年的蓝色制服的队长模样的军人在旗杆前等着。

其中一个挎了值星带,佩指挥刀。

在军鼓和小号声中走来一队士兵。

所谓一队,其实只有七个人。

前面两个,一个打着美国国旗,一个打着州旗。

当中三个背着长枪。

最后两个,一个打鼓,一个吹号,走得很有节拍,但是轻轻松松的。

立定之后,向左转,架好长枪。

喊口令的就是那个吹号的,口令声音很轻,并不大声怒喝。

一声“升旗”后,号兵自己吹了号,那两个队长举手敬礼,国旗和州旗升上去。

一会儿工夫,仪式就完了。

士兵列队走去,小号吹着“光荣光荣哈里鲁亚”,打鼓的这回只是用两根鼓棒敲着鼓边。

这个升旗仪式既不威武雄壮,也并不怎么庄严肃穆。

说是形同儿戏,那倒也不是。

只能说这是美国式的仪式,比较随便。

⑷林肯墓是一座白花岗石的方塔形的建筑,墓前有林肯的立像。

墓基前数步,石座上还有一个很大的铜铸的林肯头像。

林肯墓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很好看。

一位法国作家说他到过南京,看过中山陵,说林肯墓和中山陵不能相比——中山陵有气魄。

我说:

“不同的风格。

”“对,完全不同的风格!

”他不知道林肯墓是“墓”,中山陵是“陵”呀。

⑸我们到墓里看了一圈。

这里葬着林肯、林肯的夫人和三个儿子。

正中还有一个林肯坐在椅子里的铜像。

他的三个儿子都有一个铜像,但较小。

纪念林肯,同时纪念他的家属,这也是一种美国式的思想。

——这里倒没有林肯的“亲密战友”的任何名字和形象。

⑹走出墓道,看到好些人去摸林肯的鼻子——头像的鼻子。

有的把孩子举起来,孩子就高高兴兴地去摸。

林肯的头像外面原来是镀了一层黑颜色的,鼻子被摸得多了,露出里面的黄铜,锃亮锃亮的。

为什么要去摸林肯的鼻子?

原来只是因为林肯的鼻子很突出,后来就成了一种迷信,说是摸了会有好运气。

好几位作家握着林肯的鼻子照了像。

他们叫我也照一张,我笑了笑,摇摇头。

⑺归途中路过诗人艾德加·

李·

马斯特的故居。

马斯特对林肯的一些观点是不同意的。

我问接待我们的一位女士马斯特究竟不同意林肯的哪些观点,她说她也不清楚,只知道他们关系不好。

“你们不管他们观点有什么分歧,都一样地纪念?

”她说:

“只要是对人类文化有过贡献的,我们都纪念,不管他们的关系好不好。

”我说:

“不过,我不赞成大家去摸林肯的鼻子。

“我也不赞成!

⑻途中又经桑德堡故居。

桑德堡写过长诗《林肯——在战争年代》。

他是赞成林肯观点的。

⑼回到住处,我想:

摸林肯的鼻子,到底要得要不得?

最后的结论是:

这还是要得的。

谁的鼻子都可以摸,林肯的鼻子也可以摸。

没有一个人的鼻子是神圣的。

林肯有一句名言:

“所有的人生而平等。

”我还想到,自由、平等、博爱,是不可分割的概念。

自由,是以平等为前提的。

在中国,现在,很需要倡导这种“生而平等”的精神。

⑽让我们平等地摸别人的鼻子,也让别人摸。

1987.10.1.爱荷华

(选自《人文随笔》,有改动)

14.第3段用了不少文字写步兵114旅表演升旗仪式,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⑴我真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

⑵他们叫我也照一张,我笑了笑,摇摇头。

16.标题内容在行文中是何时出现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17.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所说的“生而平等”精神?

请列举出四条。

六、(15分)

18.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口语交际情景,在语言表述方面分别存在不得体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①情景一:

某电视台访谈节目:

当主持人得知节目嘉宾的父亲因病刚刚离世,立即语气沉痛地说:

“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②情景二:

某高校学生去看望5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这个学生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

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

③情景三:

某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

X老师:

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鼻祖啊!

①改为

②_______改为_______

③_______改为_______

19.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句补写部分不超过10个字。

(5分)

神州绵绵,日升月恒;

中华巍巍,万里鹏程。

大江南北,开放之花竞艳;

长城内外,①。

国泰民安,伟业兴隆,欣逢盛世,告慰圣灵:

炎黄儿女,开启新程,高举旗帜,②。

科学发展,务实求真;

惟人为本,本固邦宁;

③……看紫荆怒放十载,白莲八度春风;

愿宝岛回归,两岸携手,④;

和平发展,致力和谐世界,⑤。

①□□□□□□□□□□②□□□□□□□□□□

③□□□□□□□□□□④□□□□□□□□□□

⑤□□□□□□□□□□

20.仿照下面的示例,照应给出文句的意思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的诗文名句贴切合理。

中学的许多课程,可以用诗文名句风趣地加以说明或议论。

比如,生物课: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物理(实验)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又如:

再如:

七、(60分)

21.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人们说,电脑的键盘上,有人生中没有的键——Pause(暂停),Back(回退),Esc(逃离)。

键盘上,还有人生中也有的键——Ctrl(控制),Space(空间),Shift(转变),Home(家),End(终结)。

键盘,人生,就在似与不似之间。

如何享受与忍受,如何寄托与超脱……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B.桎梏ɡù

,唯唯诺诺wěi C.干细胞ɡà

n,脍炙人口kuà

i D.酸乳酪là

o,两情缱绻quǎn)

2.D(画地为牢,喻只许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众望所归,意指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

拍案而起,形容奋起反抗。

3.B(A项中应在“学杂费”后加“政策”,成分残缺;

将“高度”与“充分”位置对调,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C项中“娴熟”与“舞姿”搭配不当;

“成为……”的主语应是“金孔雀形象”,全句结构混乱。

D项中“就在于一个主要原因是……”结构混乱,“就在于……”和“主要原因是……”句式杂糅;

“生活在……”前应加“使你”,因成分残缺而造成结构混乱)

4.C(③承接首句小说创作,①承接小说阅读。

创作、阅读是对首句“实现”的展开。

②转折之后谈诗歌,⑤讲诗歌与小说的不同,④诗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反应。

5.D.未来事务记忆的失误也会造成具有相当后果的重大疏忽(“如果我们忘记一个重要的日子或重要的约会,事情就会发生变化,疏忽者会被指责为不尊重他人。

”)

6.A(与题干中限定的“在大脑中的反应”无关)

7.A(B项,文章提到,心不在焉由对未来事务的记忆失误、潜意识反感两方面原因造成。

记忆失误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C项,“所有”范围过宽,另外,“拒绝工作的潜意识、未表明的拒绝态度”也不能说是“故意”的。

D项,“作者认为”的说法有误,原文中“有人甚至认为”的措辞,表明“神经错乱”的判断并不是作者所赞成的观点)

8.D9.D10.C

【参考译文】杜衍,字叫世昌,是越州山阴人。

杜衍从小刻苦磨砺品行节操,尤其重视学习。

被选拔为进士甲科,任平遥县县令,皇上下诏举荐良吏,被提拔为乾州知府。

(后来)调任凤翔知府。

在(他)被免去知府返回京城时,(凤翔、乾州)二府的百姓沿途迎候,说:

“为什么夺去我们的好太守?

”(后朝廷派杜衍)到河东路巡察刑狱,在巡行考察潞州时,判断冤案。

高继升任石州知府,有人告发继升串通蕃族图谋叛乱,(高继升)被捕关在狱中,长时间不能定案。

杜衍搞清楚高继升是受人诬陷,(为之纠正,并)把诬告者关押抵罪。

宁化驻军将领审讯逼供,定人死罪,没有根据实情,杜衍审察后予以改正。

章献太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来后还未来得及汇报,章献太后就先问杜衍怎么样,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后,章献太后感叹道:

“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

杜衍从政谨慎细密,不用严厉的刑法督促属下,而下属、百姓还是敬畏他的清廉整肃。

(后来杜衍)兼管吏部选授官职。

(原先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繁杂冗长,主管官员不能尽阅,分管的下级官吏借机索要贿赂。

杜衍上任之后,就让下属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问下属:

“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了吗?

”属下回答说:

“全部呈送上来了。

”杜衍下功夫全部读完,全部掌握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定。

第二天,(杜衍)命令下属不必升堂,只在各自分管的部门听候命令,官吏任免的事情都由他自己裁决,从此吏部下属办事的官员再也无法徇私舞弊、卖官自肥。

几个月后,杜衍的名声震动京城。

(后来杜衍)调任到审官院,管理的办法和在吏部时一样。

契丹与元昊在黄河以北交战,参知政事范仲淹安抚河东,打算带兵防御。

杜衍说:

“二国刚刚交战,(敌方自顾不暇,)势必不会来侵犯我,我们不可随便出兵。

”范仲淹在皇帝面前力争,诋毁(指责)杜衍,言辞很激烈。

范仲曾经像对待父辈一样侍奉杜衍,杜衍并不因此记恨。

契丹皇帝的女婿刘三嘏因逃避罪责来归顺(大宋),辅政大臣主张好好地招待收留他,借以了解契丹的内幕。

谏官欧阳修也主张收留三嘏,皇帝就此征求杜衍的意见。

“中国与邻国交往以诚信为根本,如果我们自己违背誓约,招降纳叛,那样我们就要背负理亏的责任。

况且刘三嘏作为契丹皇帝的女婿,却逃离契丹来投归(大宋),他为自身谋划尚且如此,还值得和此人谋划国家大事吗!

接纳他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把他送回(契丹)。

”(皇帝最终听从了杜衍的意见,)把刘三嘏送回到契丹。

杜衍喜好引荐贤士,而阻止投机钻营的小人,小人大都不喜欢他。

庆历七年,杜衍刚七十岁,上表请求退休,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

八十岁时去世。

去世前自立遗嘱,大体意思是:

“不要因为长时间天下太平就忽视边防,不要因为国库充裕就挥霍浪费,应该早立储君,以安定人心。

”遗嘱(一点)不涉及自家私事。

11.

(1)章献太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来后还未来得及汇报,章献太后就先问杜衍怎么样,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后。

(2)他为自身谋划尚且如此,还值得和此人谋划国家大事吗!

接纳他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把他送回契丹。

12.

(1)采用了反衬的手法(要点“反衬”或“衬托”、“对比”)。

这样写突出了笼中莺对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或“羡慕”),表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

意思对即可。

(2)“空”字意为“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或“痛苦”)。

13.

(1)举类迩而见义远

危樯独夜舟/月涌大江流

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池鱼思故渊/守拙归田园

莫使金樽空对月/千金散尽还复来

总是离人泪

14.详细描述仪式的过程,表现美国式礼仪的随便,意在为后文进一步阐发对平等、自由(或民主)的看法服务。

15.

(1)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听到解说员林肯是个无赖,因为在我的固有观念中,伟人是不能被人随便否定的。

(2)在作者的旧有观念中,林肯是伟人,伟人的头像不可以随便摸,否则有失恭敬。

评分标准:

本题重在揭示作者心态、观念,答案应以“平等”观念为内在原则,意思对即可。

16.本文的题目是“林肯的鼻子”,但直到后半部分才提及“鼻子”,前文则是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步步引导、层层铺垫。

17.参考答案:

①伟人林肯故居的修复并不优先,样子也和普通人差不多。

②人们可以很自由地议论伟人林肯,实事求是地评价伟人林肯。

③关于伟人林肯的私人仪式并不隆重盛大,比较随便。

④伟人林肯墓地清净朴素,并不铺张。

⑤将伟人林肯视为凡人,使他回归家庭,纪念伟人林肯也纪念他的家属。

⑥可以自由平等地触摸伟人林肯的头像,毋须有任何禁忌与避讳。

⑦无论是否同意伟人林肯的观点,一个人只要是对人类(文化)做出过贡献,他就能够同伟人林肯一样得到人们的尊重。

以具体的人物“林肯”或以“林肯”为代表的泛指的伟人为表述对象均可。

答案应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18.①“家父”改为“令尊”。

家父:

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

②“久仰“改为“久违”。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③“鼻祖”改为“大家”。

鼻祖:

始祖,比喻创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