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718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3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doc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2.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主要表现:

①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只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各级管理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

②经济上,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需要寻找新出路的流民不断增加,赋税徭役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益困苦;

③思想文化上,例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与,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一片死寂;

④军事上,军力衰败,均被飞驰;

⑤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是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社会的演变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军事侵略:

①平等条约: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英、法、美、俄《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北京条约》;

中俄《瑗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1884年中法战争——中法《中法新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1900年法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

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勒索巨额赔款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侵华战争中还公开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

②.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屠杀中国居民的惨案:

1894年11月,日军占领旅顺,连续进行乐的4天屠杀,屠杀中国居民约2万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旅顺大屠杀惨案;1900年,俄国人入侵中国东北时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2政治控制:

①控制中国内政;

②操纵中国外交;

③享有领事裁判权;

④把持中国海关;

⑤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⑥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

①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南京条约》——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

《天津条约》——牛庄、登州、台湾、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伊犁、喀什葛尔

②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③对华倾销商品;

④对话资本输出;

⑤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一是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二是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环赔款;三是在中国设立银行,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四是控制中国近代的交通运输业;五是给中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4.文化渗透:

①宗教渗透和侵略;

②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污蔑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应该接受“优等民族”白种人的开导和奴役;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者炮制“黄火伦”,急即中国威胁论,鼓吹中国人一旦觉醒,并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

综上所述,资本帝国主义在给中国带来某些新变化的同时,又为了控制和掠夺中国的目的而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共同阻碍了中国人民的独立和解放。

他们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并非要把落后的中国变成现金的中国,而是要强迫中国永远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国。

因此,在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中华民族同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也就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他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斗争和间接统治之中,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外国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第六,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2.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动(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个部分:

①产生:

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

②两个部分: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2>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

①形成:

中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比中国资产阶级的年龄和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机车也更广大一些、鸦片战争后,资本在广州和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商业,其中产生了中国最早一批产业工人。

70年代以后,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又一次得以扩充。

②特点:

第一,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

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革命性最强;

第二,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第三,他住哟是有破产的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三、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

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作用。

这两对矛盾之间的关系: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①二者的区别在于,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

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通知,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②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联络附近103个乡,设下埋伏,与英国侵略者展开激烈战斗。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台湾人民的饭侵略斗争: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为国捐躯得清政府爱国将领:

①片战争开始后:

1841年2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

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以身殉国;7月副都统海龄(满族)在镇江战死疆场;

②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1859年6月,提督史荣椿、乐善(蒙古族)战死;

③日甲午战争中:

左宝贵战死平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警员监管黛林永胜在黄海战斗中英勇牺牲;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战斗中为国捐躯。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及其失败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②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1.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①社会制度的腐败;

②经济技术的落后是最根本的原因。

2.第一次言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先进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林则徐魏源与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主张严禁鸦片,组织渔民等以抵御外国侵略以外,注意了解西方,赞成正常的对外贸易。

1839年他组织编成了《四洲志》;

①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种树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②严复与“救亡”口号: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③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章对过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次鸦片战争——19世纪末)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1月,金田起义——3月,东乡称王——9月永安建制——1853年3月定都天京——1856年9月,天京事变——1864年7月,天京陷落(泰平天农民战争失败)

1、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洪秀全,广东省花县人,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天京事变: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右声道帅的转折点,它大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造成了严重的危机。

2、《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①.性质:

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②.主要内容:

l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天地分为9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

l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分得土地的农民都要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每两生产的农副业产品,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支出也由国库统一分配。

3、《资政新篇》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①性质:

它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②主要内容:

l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l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洗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l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l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认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4、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①.失败原因:

l根本原因:

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l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l太平天国领导人笼统的把信封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说说明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

②.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5、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力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太平军所到之处,毁掉孔庙,杂碎孔子牌位,洪秀全还设立“删书衙”,删改四书五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1、奕与洋务派:

封建统治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恭亲王奕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总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任命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侍郎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

3、洋务派兴办的洋务事业

1)兴办近代企业:

①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是军事工业,其中重要的有:

l沪(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及哦啊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

l宁(金陵机器局)

l闽(福州马尾船政局)

l津(天津机器局)

l张之洞在汉阳办的湖北枪炮厂;

②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出了继续半军事工业以外,还开始举办民用企业,经营轮船、电报、采矿冶炼、与纺织工业四个部门。

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主要由政府派官员管理,主要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几种形式。

最重要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2)建立新式海陆军:

到19世纪90年代,分别建成南洋、北洋、广东、福建水师,北洋是清政府海军主力,一直由李鸿章管辖。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主要有三种新式学堂:

①翻译学堂②工艺学堂③军事学堂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第四,清政府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多方阻挠。

5、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第三,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第四,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

1、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

2、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里,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史称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l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

l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l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畴设武备学堂;

l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光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3、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28日被杀于北京菜市口的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

4、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活动:

第一,向皇帝上书:

1895公车上书;

第二,著书立说:

u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

u梁启超《变法通议》

u谭嗣同《仁学》

u严复翻译了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的前两篇,汉译名为《天演论》;

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

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5、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内容和意义:

①内容: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医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②意义:

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的正面交锋。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6、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尽管维新运动未能成功,但在(新的角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7、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主要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具体原因: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借孔子之名“托古改制”。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脱离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而且害怕人民群众。

(3)经验教训:

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内容:

①改革官制整顿吏治;②改革兵制;③改革学制;④奖励共商兴办实业。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

1894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2、中国同盟会

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辩

1.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

①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②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

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2.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及其意义:

①内容:

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②意义:

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革命力量的壮大。

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保路风潮

1911年4月27日,在黄兴带领下,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保路运动

2、武昌起义

1911.10.10,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1912.2.12,清帝退位,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地址终于覆灭

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1912.1.1)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①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②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③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

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

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1.3):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局限性:

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就;

②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③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北洋军阀的统治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

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2、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1913.7发动二次革命

2)1914.7组织中华革命党

3)1915.12.25发动护国运动

4)1917.7中,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5)1920.11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1.1915.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提倡将科学和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总体上讲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