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71980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文档格式.doc

内容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内容标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

在每个板块之前以“通论”的方式概述该时段历史的基本线索及主要特征。

每个板块的学习内容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

“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

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点”要精选,切勿过多,以便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内容标准中的各个课题中设有若干层次的要求,首先列出“学习要点”,对学习内容做了基本规范,是学生通过学习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其次列出“学习提示”,提出学生在学习中应重点认识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在一些课题中还列有“学习延伸”,是建议教学时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学习要点”和“学习提示”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习延伸”是对教学拓展的建议,在具体实施时可酌情处理。

在内容标准中,还安排了若干活动课,提出活动课的主题及目的,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情况采取多种活动方式进行。

在内容标准的最后,列有“能力培养和学法指导提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

实施建议是为有效地执行《标准》而对教学实施、学习评价、教材编写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以供参考。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各板块的学习内容应适于学校的学年及学期教学计划,并留有适当的余地,为各地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逐步获得基本的历史学习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发展观,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总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

了解历史的时序、地域定位,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认识历史的常用概念,如背景、原因、性质、特征、结果、影响,以及延续、变化、发展、进步等,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概念对历史进行思考和阐释。

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如文字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初步掌握各种历史载体的特征,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合理的历史想象。

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历史证据的意识。

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具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知历史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多种途径感悟历史,形成历史表象,经过归纳、分析、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的发展规律。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异同、联系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判断和计算历史年代及分期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初步掌握解释和回答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分析周全、推论得当、用词准确。

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中国的具体国情,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了解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相影响与融合,增强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的观念;

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了解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了解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增强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从历史的演变中了解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自觉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初步认识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中国古代史

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古老的神话传说间接反映了那段没有文字的历史。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夏朝没有文字,但被后来的古文献一再提到。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统治集团中严格的等级制度渐趋瓦解。

铁农具和牛耕开始推广,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战国七雄先后实行变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王朝,创行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

东汉的版图、寿命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融合。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果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农业技术领先世界,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状态,但很快也因暴政而覆亡。

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

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

此后爆发的“安史之乱”结束了这种盛世景象。

北宋统一后强化中央集权,消除了汉族社会的割据因素。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由于强化集权带来的弊端,加上外部环境的压力,北宋的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北宋覆亡后,南宋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中国历史的大一统,版图广阔,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

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但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北方蒙古族的威胁,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明朝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

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君臣仍旧固守传统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封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人口膨胀和吏治腐败都成为统治的巨大隐患。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增强了解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1.北京人

学习要点:

北京人的发现及北京人的特征;

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学习提示: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学习延伸:

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文明的曙光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原始农业。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先民的传说

炎黄部落联盟;

尧、舜、禹的传说。

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痕迹。

4.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家天下”;

夏、商、周三代更替;

西周分封制。

初步理解分封制的作用。

5.青铜器和甲骨文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甲骨文的造字特征。

知道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来源。

6.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

诸侯争霸。

知道西周的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瓦解。

7.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初步理解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

8.百家争鸣局面

孔子和儒家学说;

“百家争鸣”。

初步理解“百家争鸣”使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局面。

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

9.秦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

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

知道秦代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的区别。

10.都江堰与秦始皇陵兵马俑

都江堰工程;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1.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的暴政;

陈胜、吴广起义。

理解秦暴政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因果关系。

12.西汉的建立

西汉的建立;

休养生息政策。

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独尊儒术;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初步理解西汉强盛与“大一统”的关系。

14.“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15.东汉的兴亡

“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专权。

初步了解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16.两汉的科技文化

造纸术;

张仲景和华佗;

《史记》;

道教和佛教。

初步了解古代中医学的成就。

17.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了解古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智慧。

了解三国的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

18.西晋的兴亡和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西晋的兴亡;

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9.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的兴亡;

南朝的政治;

江南地区的开发。

初步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2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

《齐民要术》;

祖冲之;

书法、绘画和雕塑的艺术成就。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日常生活中的农历知识。

21.活动课

主题:

让我们一齐来感受历史

目的:

知道各种事物都有自身的历史;

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

22.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隋的统一;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朝的灭亡。

初步理解科举选官的意义。

分析隋朝速亡的原因。

23.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

“开元盛世”。

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了解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

24.盛唐气象

唐前期的经济繁荣;

社会风尚;

唐诗。

了解盛唐的经济发展和开放的社会风气。

25.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文成公主入藏;

遣唐使;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了解鉴真、玄奘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贡献。

26.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27.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政策。

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原因。

28.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契丹族与党项族;

宋与辽、西夏的战和。

初步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特点。

29.金与南宋的对峙

女真族的崛起;

金灭辽及北宋;

南宋偏安。

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

30.宋代经济的发展

水稻种植的发展;

商业贸易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初步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1.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崛起;

夏、金和南宋的灭亡;

忽必烈建立元朝。

理解游牧民族在古代战争中的优势。

32.元朝的统一

宣政院管辖西藏;

京杭大运河。

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知道元朝辽阔的疆域。

33.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

宋词、元曲的流行。

了解市井文化生活的丰富。

从《清明上河图》了解北宋东京的社会风貌。

34.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发达的中外交通。

理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5.明朝的统治

朱元璋强化皇权;

科举考试的变化。

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初步理解“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36.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知道戚继光抗倭是反侵略斗争。

了解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

37.明代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

明长城和北京城;

《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和《西游记》。

知道明代重要科技著作的巨大成就及影响。

了解古代人民在建筑工程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

38.明朝的灭亡

吏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李自成推翻明朝;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初步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9.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

巩固西北边疆。

理解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40.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了解经济发展为清代前期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41.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闭关锁国政策。

了解康熙皇帝反对沙俄侵略、巩固国家疆域的贡献。

初步分析闭关锁国的危害。

42.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军机处的设立;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了解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初步分析吏治腐败是激化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43.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和典籍

《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

昆曲与京剧。

了解《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44.活动课

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历史起源。

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历经晚清王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几个历史时期。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

在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民为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反抗本国封建专制统治,进行了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斗争。

同时,西方的侵略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充分暴露出中国在世界发展进程中处于落后的地位。

因此,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面临的另一历史任务。

但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取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思想、旧道德和旧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和平建国的新机遇。

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了新的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政权,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认识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外国列强入侵和国内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造成的;

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

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认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结论,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1.林则徐禁烟

英国政府庇护鸦片走私;

林则徐禁烟。

认识林则徐禁烟的正义性。

知道西方资本主义向东方殖民扩张的趋势。

2.鸦片战争

战争的爆发;

关天培等人的抗战;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理解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初步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3.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签订不平等条约。

了解英法侵略者的野蛮行为。

4.太平天国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