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2086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B.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整体与局部关系B.一般与个别关系

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关系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 )

A.阶级性B.科学性C.革命性D.实践性

14.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1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对立统一规律B.实事求是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为人民服务

1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点的错误在于()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我猜测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18.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0.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3.空间是指()

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

24.古诗云: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

25.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

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7.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8.意识是()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2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它的存在性B.它的物质性C.它的可知性D.它的矛盾性

30.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论B.辩证唯物论C.折衷主义D.二元论

31.事物的规律是()

A.事物的特殊的联系B.事物的普遍的联系

C.现象之间的联系D.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2.客观规律和人的关系是()

A.人可以改变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C.人可以消灭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3.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实世界是在()

A.以自然界为前提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B.人的能动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

C.人的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D.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生成和发展的

34.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主要区别在于()

A.人化自然有属人的性质,自在自然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属人的性质

B.自在自然是既成不变的,人化自然是随着人的实践而变化的

C.人化自然经过人的实践改造,自在自然则没有经过人的实践改造

D.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的前提,在人的实践中向人化自然转化

35.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3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37.一些地方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却造成草原植被被破坏,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38.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是()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3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辩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40.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4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42.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4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44.系统论的最基本原则是()

A.整体性B.区别性C.最优化D.合理化

45.“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46.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

A.是不确定的B.是确定不变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是不可捉摸的

47.矛盾的含义是()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4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

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

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49.我们国家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互相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是()

A.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B.既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

C.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D.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

50.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5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52.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A.矛盾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D.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

53.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A.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进程中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54.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辩证统一的关系B.内外关系C.因果关系D.等同关系

5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56.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57.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B.客观力量的推动

C.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

58.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

A.内部矛盾B.外部矛盾C.主要矛盾D.特殊矛盾

59.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D.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60.事物发展中合符规律的、不可避免的、必定如此的趋势,称之为()

A.偶然性B.必然性C.现实性D.可能性

61.本质是指()

A.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事物真象和假象的统一D.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

62.假象是指()

A.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63.认识的客体是指()

A.客观物质世界B.客观事物C.客观自然界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6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65.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D.人们的精神活动

6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

67.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

A.只要参加实践B.只要刻苦读书

C.既要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D.依靠灵感和机遇

68.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6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70.“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理论来源于实践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71.理性认知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72.感性认知的特点是()

73.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D.主观随意的过程

74.强调理性认知依赖于感性认知,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

75.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A.陷入诡辩论B.导致怀疑主义C.防止相对主义D.防止绝对主义

76.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C.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77.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辩证法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78.“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7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80.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B.两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8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机械论

82.真理的内容是()

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83.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A.多数人的意志B.先进思想C.社会实践D.逻辑推理

8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85.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86.解放思想,就是要()

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87.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特征或标志是()

A.直立行走B.抽象思维C.制造劳动工具D.语言的产生

88.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劳动发展史C.政治制度演变史D.宗教信仰变迁史

89.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

A.自然界B.科学发明C.物种进化D.劳动

90.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B.精神的C.实践的D.绝对精神的

9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B.唯心主义的C.唯物主义的D.实践唯物主义的

9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93.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不是别的,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9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B.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D.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95.“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说()

A.自然资源的差异性有利于社会发展B.自然资源的差异性不利于社会发展

C.自然资源富饶有利于社会发展D.自然资源富饶不利于社会发展

96.人类全部生产的基础是()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B.人类自身的生产C.精神生产D.一切生产活动

97.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表现为双重的关系,它们是()

A.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B.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

C.感性和理性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认知和评价的关系

98.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科学技术

99.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一切劳动产品

100.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10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102.生产力是指()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103.生产资料包括

104.国家的本质是()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B.保卫社会秩序的安定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D.阶级压迫的工具

105.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106.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0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08.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B.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

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

109.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

A.只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马克思提出来的B.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斯大林首先提出来的

C.两种划分法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110.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这三大形态是()

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C.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D.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111.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人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11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D.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11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14.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115.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发展.这说明()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116.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

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C.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生产关系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

11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份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118.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

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