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2119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王哲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 Reading B课文翻译Word文档格式.docx

例如:

一位87岁的老妪因受帕金森氏病神经系统紊乱病痛的折磨,严重中风,家人发现她已昏迷不醒。

他们需作出决定:

是将她安置在疗养院直至去世,还是将其送往医疗中心进行诊断、尽力救治。

其家人选择了纽约城的一家教学医院。

经检查发现,中风是由血管中的凝块引起的,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术后,她苏醒过来,却对自己的家人说:

“你们为什么要将我带回痛苦的深渊?

”她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两年后便告别人世。

12.另一方面,医生们表明,仅仅根据症状就对疾病结果作出预测往往是不确定的,而病患如果只是年老或是伤残的话,就应该给予挽救生命的治疗。

伦理学家也担心,有了对某些特定疾病不予治疗的决定做幌子,死亡可能会变得太容易了,会将整个国家推至接受安乐死的境地。

13.对于某些人而言,看见别人依赖高科技术维持生命是极端痛苦的。

今年早些时候,一位来自德州波提特从事乳品加工的退休工人伍德罗·

威尔逊·

科勒姆因对其兄长吉姆实施了安乐死而被判缓刑。

吉姆不幸患有早老性痴呆症,昏聩糊涂的他只能无助地躺在疗养院的床上。

在病患安乐死之后,他的遗孀说:

“我感谢上帝,吉姆脱离了苦海。

想到不得不用这种方式结束他的生命,我就特别难受,可我对此表示理解。

新生儿治疗危机

14.在生命中的另一端,科技发展变革了新生儿救治技术,我们也不清楚人的生命何时可以在子宫外得以存活。

二十五年前,体重不足3.5磅的婴儿几乎难以存活。

如今的存活率竟然高达70%,而且医生们还要“抢救”体重仅有1.5磅重的婴儿。

在治疗诸如脊柱裂之类的新生儿畸形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就在十年前,只有5%患有大动脉转位的新生儿可以存活下来——该病为新生儿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缺陷。

而如今,该病的存活率却高达50%。

15.不过对于那些借助医学新进展而得以存活的婴儿而言,存活是要付出代价的。

许多存活者都患有永久性的生理或心理残疾。

16.“对于重病新生儿进行治疗还是放弃治疗,这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

”黑斯廷斯中心的托马斯·

默里说,“但我坚持认为,那种智力迟钝、有缺陷不足以成为任由一个婴儿死亡的理据。

17.然而,对于许多父母而言,养育患病新生儿的经历已成为挥之不去的噩梦。

两年前,一位亚特兰大的母亲生下一个身患唐氏综合征的婴儿;

这个孩子还患了结肠。

医生们拒绝了家长不实施手术的恳求,而如今这个孩子,严重智力痴呆,仍然饱受肠病折磨。

18.“每次梅勒妮腹泻的时候,她会嚎啕大哭,”其母亲解释说。

“她生活不能自理,而我们总不能长生不死照顾她一辈子吧。

我想将她从苦痛折磨中解救出来。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强调活命。

对医生和医院的做法我真是气坏了。

我们觉得,不再维持她的生命对她而言是最好的解脱。

那些医生有悖常理。

我质问那些出言威胁如果反对其实施手术就会把我们送上法庭的医生:

‘我们死后谁来照顾梅勒妮?

那时候你们这些医生会在哪里?

’”

改变准则

19.现代技术为人们提供了选择,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医疗的惯常做法。

时至今日,大多数的医生都比较激进,他们训练有素,动用一切医疗器械医治疾病。

如今,医生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谁应该接受治疗,还包括应该何时终止治疗,这引发了不予治疗的趋向。

20.往往来自法律的威胁也是导致这种趋向的原因。

八月份,两位加州医生被控谋杀了一名昏迷不醒的病人,据说他们切断了呼吸器,停止了病患的食物水源供应。

1981年,一位马萨诸塞州的护士被控为一名癌症病人注射大量吗啡致其死亡,而此后她被宣告无罪。

21.不少医生深感自己身陷诉讼案件、政府法规和病患权益的交相围困当中。

现代技术的确禁锢了他们的决策能力。

最近几年,这些诉讼裁决均交由委员会解决。

公众措施

22.最近几年,关于医疗伦理规范的争执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层次。

“这才让我们幡然醒悟,我们没有取之不尽的资源。

”华盛顿医院中心的医生林奇说,“说到伦理道德,就自然要谈到钱。

23.自1972年以来,美国肾衰竭患者均可以参与由纳税人所支持的肾透析治疗项目,该项目为所有肾衰竭病患提供了延续生命的疗法。

许多政策分析员认为,该计划已经失控——它亟需14亿美元的资金来支持6万1千名病患。

大多数病患都年逾五十,而约莫四分之一的人患有诸如癌症或是心脏病之类的其他疾病,有这种情况的病人在别的国家是不可能做肾透析的。

24.一些医院正在撤销某些挽救生命的治疗项目。

比方说,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已经决定不再实施心脏移植手术,理由是——此类手术所需费用高昂,受助的病患寥寥无几。

烧伤诊治病房——尽管成效尤为显著——也只能对极少的病人提供昂贵的治疗。

25.当医学家正在向治疗的尖端领域推进之时,医生和病患等相关人士仍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道德两难境地,致使继续治疗还是放弃治疗的抉择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Unit4

1.不同的文化对空间有着不同的感觉。

西方许多国家对空间的意识是基于对物体在空间的感觉,而不是对空间本身的感觉。

西方人对形状和维度的感觉,就是空间是一种光线、颜色、视觉和触觉的领域。

本杰明·

沃尔夫在他的经典著作《语言、思维和现实》中,就用下面的解释来说明西方人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来感觉空间。

西方的思维和语言主要源于以拉丁语为母语的古罗马文化,而这是一种基于实际和经验的体系。

2.然而,有些文化语言系统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就是从一套抽象、主观的词汇发展到一套更为具体的词汇。

例如,沃尔夫告诉我们,在霍皮语中,“心”这个字,是一个具体的术语,可它是在先有了“思维”和“记忆”这种抽象术语之后才形成的。

同样地,尽管在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看来,客观的、有形的“实体”一定要先于主观的或者内在经验,但实际上,许多亚洲和非欧洲文化把内在经验看成是对有形的实体感觉的基础。

因此,虽然美国人被教导在空间中感知物体的排列和做出反应,会认为除非空间中充满物体,否则就是“被浪费了”,而日本人却被训练为对空间本身赋予意义,对“空旷”的空间赋予价值。

例如,在许多日本艺术中,像绘画、园林设计、插花艺术等,布局的主要特性是日本人称之为美的精髓的“素雅(shibumi)”。

一幅画包罗万象,而不是留有空间,这体现不出美的精髓。

日本艺人常常画笔一刷,就呈现出一片天空;

或者用一条简单的轮廓线条绘出远处的一座山峰。

然而,在西方人的眼中,画中的大片“空旷”的空间使画显得还缺了点什么东西。

3.东西方不仅仅是在空间模式上存有差异。

当我们观察西方不同文化中城市规划的时候,还体会各种各样跨文化空间的感觉。

例如,在美国,城市的布局通常是沿着一个网格展开,轴心一般是南北向和东西向。

街道和建筑物按顺序编号。

当然这种安排对美国人来说是完美的。

当美国人在像巴黎这样的城市漫步时,他们往往会迷路。

因为巴黎的街道是从中央辐射开来的。

此外,巴黎的街道是命名的而不是按序编号的,而且常常不用经过几个街区,街名就变换了。

美国人对当地人如何能够到处行走大为疑惑,而巴黎人却显得行动自如。

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认为:

法国城市空间布局的特点仅仅是反映法国文化特征中中央集权的一个方面。

因此巴黎是法国的中心,法国政府和教育系统高度集中。

在法国人的办公室里,最重要人物的办公桌就摆在其中央。

4.空间文化模式的另一个方面涉及到空间的各种功能。

在美国的中产阶层,特定的空间是为特定的活动而设计的。

任何活动,一旦跨越其特定空间,人们立刻就会觉得不合事宜。

相比之下,在日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墙壁可以移动,房间使用的目的白天和晚上是不一样的。

在印度,又是另一种空间使用的文化模式。

印度的公共和私人场所在功能上均有优劣的概念。

在印度的城市、乡村、甚至是家庭里,某些场所因为所从事的活动和使用这些场所的人的缘故而被认定是肮脏或者卑劣的。

印度的空间是给隔离开来的,以便社会等级高的和等级低的、男的和女的、世俗的和神圣的活动都分隔开来进行。

这种模式沿用了几千年,在印度古城挖掘出来的考古证据就说明了这一点。

即便在现代的印度,这种空间模式仍旧相当的清晰和顽固,哪怕是在公交车上也要把妇女使用的空间隔离开来。

例如,昌迪加尔是印度的一座由法国建筑师设计的现代化城市。

公寓大楼均按欧洲理念建造,但是住在那里的印度人却发现某些方面与他们以前居住的空间模式不一致。

在印度工作的人类学家鲁思·

弗里德发现,居住在昌迪加尔城的许多印度家庭都改造了他们的公寓,用窗帘把男人和女人的空间隔离开来。

只有自家人时,他们就仍然依照传统模式在厨房里吃饭,而有西方客人光临时他们才启用客厅或是饭厅。

传统的印度乡村生活在一周围墙里边进行,院子给每户人家提供了隐私的空间。

然而,昌迪加尔城的公寓大楼,建有很多宽敞的窗户,从而折射出欧洲人对光线与阳光的重视。

而许多昌迪加尔城的家庭却把窗户玻璃上糊满了纸张以便重建传统式院落的隐私空间。

弗里德认为这些传统的印度模式也许反映出人们对人口密集型环境的一种适应。

5.从整体上研究不同文化的人类学家已经察看到了时间观与空间观之间的联系。

例如,正如我们所察看到的,美国人把没有活动的时间看作是“被浪费了的时间”,把没有物体的空间看作是“被浪费了的空间”。

霍皮人再一次提供了有趣的对比。

在英语中,任何表示地点或者空间的词都可以单独使用,能呈现出各自的特征而无需任何参照。

例如,在英语里,可以说:

“这房间很大”或者“美国的北方冬天很寒冷”。

我们无需表明“房间”或者“北方”与任何其他表空间或地点的词语有联系。

但在霍皮语里,地点或者空间地域的词语本身不能在句子里单独使用。

霍皮人不能单独地使用“北方”这个词,他们得说“在北方”、“从北方”或者用另一种方式给“北方”这个词加上一个方向性的后缀。

同样地,霍皮语没有一个单词能够被翻译成“房间”。

霍皮语中的“房间”是词干,是意思为“房屋”,“房间”或“居室”词的一部分,但是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加上后缀才使这个词表示“在房子里”或“从居室”。

霍皮语中像“房间”、“居室”或“大厅”这些表示空洞空间的概念只有跟其他空间关联时才具有意义。

霍皮人的这种空间感觉模式似乎与他们对时间的感觉模式相似。

在西方文化中,各时段被认为是时间延续过程中的独立片段,而在霍皮语中却要将各时段连结成连续统一体。

6.人类学家不知道为什么一种文化会产生一种时空观,而另一种文化却会产生另一种时空观。

空间观也许是对特定环境的适应:

人口稠密的程度、耕地的多少、像海与山这样的天然屏障的有无以及一个地区特征性陆标的多少。

例如,爱斯基摩人的环境是一片辽阔的雪原,几乎终年见不到什么陆标,于是他们的空间感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他们得学会区分各空间元素之间的细微差别,因为这是他们远离家园外出打猎时赖以生存的技能。

7.某些文化对于空间感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于人们所需的彼此感觉舒适却又不觉拥挤的“私人空间”。

例如,北美人彼此感觉舒适所需的空间距离大约是4英尺。

而阿拉伯人和拉美人反而是彼此靠近才会感觉舒服。

因此,不同文化的人可能会无意间侵犯别人的空间感。

正如不同的时间观可能会造成文化上的冲突,不同的空间观也会引发同样的问题。

Unit5

一提到无礼的孩子,大多数人都会因回想起惹是生非的小孩以及其粗鄙的父母而皱起眉头。

对去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至今我还余怒未消。

1.我们住在一间带有小电影院的乡村客栈。

每天晚上电影放映之前,我和丈夫都教育三岁大的儿子坐好别说话。

除了偶尔小声问问题外,他都全神贯注地坐着。

2.然而,我们却没有办法听到电影的声音,因为有两个小孩在座位上蹦蹦跳跳、大声嚷嚷、还在过道上跑来跑去。

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他们的家长在场。

就这样过了几个晚上,有一次,我就跟踪这两个孩子到了餐厅。

在那里有一男一女正清闲地吃着饭。

3.“你们的孩子在影院里到处乱跑,我们一家人无法看电影,”我说,“如果他们没有兴趣看电影的话,你可以叫他们离开吗?

”那位父亲冷冷地看着我。

“我们对使用客栈的设施付过钱了,”他说,“我们的孩子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4.我顿时目瞪口呆。

这对夫妻看上去挺讲道理的,是什么让他们能够容忍如此明显的不礼貌行为呢?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是否已经变得一心只想着自己的需求和满足孩子的欲望从而忽视了他人的权利呢?

5.“看看如今的电视节目,傲慢和粗鲁几乎是家常便饭,”佛蒙特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托马斯·

奥肯博杰注意到。

6.当孩子们被漫画人物《比维斯和巴特里德》的低俗、滑稽动作逗得大笑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也因辛辣的情景喜剧《有孩子的家室》和粗鲁的情景喜剧《罗斯娜》而哈哈大笑。

其实,粗俗的行为不仅仅以喜剧性调剂的形式出现。

人们不妨看看去年巴尔的摩“黄鹂”棒球队的第二守垒员罗伯多·

阿洛马的恶心表现,他居然在几百万球迷面前,朝裁判约翰·

赫什伯克的脸上吐口水。

7.所有这一切都似乎对孩子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比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孩子的表现,奥肯博克发现后者比前者更冲动、更叛逆。

许多专家认为,核心家庭的紧张与忙碌,使得培养出来的孩子能给计算机编程却不懂得写封感谢信。

8.也有一些父母尽心尽力教导自己的孩子要有礼貌,但他们却吃惊地发现,家庭外所发生的事情轻而易举地就把他们的所有努力化为泡影了。

亚利桑那州斯科斯岱乐市的利恩·

艾库特对这一点非常了解。

有一天,她11岁的男孩发现他姐姐在他房间里使用他的电话时说:

“把电话挂了,”他大声嚷嚷,朝她骂下流话。

艾库特赶快跑到她儿子的房间。

“你无权这样对你姐姐讲话,”她斥责他说。

男孩耸耸肩,辩解说他有一个朋友在和母亲争吵时也用这种下流话骂她。

艾库特坚决地说:

“在我们这个家里绝不能说脏话。

9.尽管父母无法让自己的孩子免受外界的影响,但专家们认为,父母只要有耐心、有毅力,就能做许多事来使得自家的孩子在这个充满野性的世界里变成完美的人。

树立一个好榜样

10有一天,当一个十六岁的佛罗里达州女中学生练完排球回家时,她显得忐忑不安。

“出什么事了?

”她母亲问道。

女儿解释说,教练选择了其他女孩子而不是选择她最好的朋友参加校队,她朋友的母亲大发雷霆。

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她母亲火冒三丈,当着女孩子的面,一边诅咒一边用各种脏话谩骂这位教练。

11.许多家长都似乎是采取一种“不管对错,都是自家孩子好”的态度,其结果往往是破坏性的。

“作为父母,这意味着自己已经成熟,能够帮助孩子适应各种不如意。

”艾库特说,“当自己的孩子不是得到第一名时,父母亲如果不能接受这个事实,那么他们就等于发出了这样一个信息,即当你受挫时,你责备挫折的原由而不是寻找解决的办法。

”一些家长不但没有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反而责怪老师。

孩子违犯了校规,他们不但没有责罚孩子,反而攻击校规。

12.专家们说,最好的教训是教导孩子们,虽然他们不能每次都控制住结果,但是却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反应。

仅仅意识到礼貌问题是不够的,孩子们必须学会要将礼貌表现出来。

《礼仪小姐》的专栏作家朱迪思·

马丁说,讲礼貌不是简单地说“请”和“谢谢”就行了,而是要不自吹自擂、不背后骂人,要赢得光彩、输得体面,要尊重每一个人。

13.当然,如果做父母的脾气乖戾、对人苛刻而粗鲁的话,那么怎么训练孩子也难使得他们讲究礼貌。

这就是为什么专家们认为教育孩子讲礼貌最好的办法就是作为父母者自己要有礼貌。

14.父母要特别注意不要信口开河,以免日后惊讶地发现同样的话在孩子们的口中说出来。

假若妻子叫丈夫闭嘴,父亲骂邻居笨蛋,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和他们说话。

15.“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表现出彬彬有礼,怎么期望孩子们会彬彬有礼呢?

”礼仪作者兼“举止女士”专栏作家玛丽·

米切尔说。

鼓励和赞扬

16.“你这个垃圾虫,从不打扫房间。

”“赶快写感谢信,要不你别看电视。

”“你竟敢朝我提高噪门说话。

”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们说过这样的话。

他们的用意是想让孩子改正自己的行为。

但为什么却偏偏一点效果也没有呢?

17.孩子的粗鲁行为常常是不在意的结果,而不是出于故意。

动辄批评、咒骂和大声命令,只会让孩子生气和心存戒备。

父母们强化了这种观念:

不施压,孩子是养不成好行为的。

18.有一种方法比较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艾伦·

卡兹丁称之为鼓励和赞扬。

父母事前用平和的语气告诉孩子他们希望他怎么做:

“今天我们要去拜访玛丽阿姨,如果你能在进门时跟她握手,并在吃饭时帮她拉出椅子,我将为你感到很自豪。

”事后还要表扬孩子:

“我真的很喜欢你跟阿姨握手和帮阿姨入座的样子。

”卡兹丁说:

“经常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到一定时候,你就不用鼓励,只需表扬就行了。

19.但是要是孩子做出了无礼的行为又怎么办呢?

“用家规来批评孩子,改正错误,”礼仪顾问琼·

霍珀建议说。

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些大家都认可并愿意遵守的基本规矩。

20.所以不要说:

“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不要把胳膊肘放在餐桌上。

”而是父母一方简单地说:

“我们的家规是不能把胳膊肘放在餐桌上的。

”批评要对事而不对人,从而孩子不会产生防御心理,改正错误的要求听上去也不像是一种命令。

21.用这种办法进行批评往往很有效。

康涅狄格州西哈特德市15岁的埃伦·

威克斯就是例证。

每天早上,她的父母或她朋友的父母总会开车送她们几个孩子去上学。

上车时,埃伦总是一声不吭地一头扎进后座,一言不语地坐着,抵达学校后匆匆下车。

22.有一天早上,其中一个女孩的父亲在开车,当埃伦跳上汽车后,他就转过头去问:

“怎么没人对我问‘早安’?

”“我以前从来没有从他的角度去考虑过这个问题。

”埃伦承认说:

“我很高兴他告诉我们他的感受。

”现在她和其他孩子们只要一上车就会说:

“早上好”。

共进晚餐

23.科雷特·

杰斐逊一家的情况跟美国许多家庭一样。

他们住在西弗吉尼亚州韦斯顿市,有两个孩子,作为家庭主妇的她常常没有足够精力将一家人协调好,坐在一起吃个晚餐。

8岁的儿子要打垒球和踢足球,而她丈夫一周要有两个晚上参加联赛。

“相聚在一起吃晚饭很重要,”她说:

“但是我到现在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24.专家们说,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全家坐在一起也许是父母能为孩子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合作、守时、谈话技巧以及尊重他人等都是坐在餐桌旁学会的,”礼仪教师蒂法尼·

法兰西斯说。

25.即使一家人不能每晚在一起吃饭,至少他们应该一周相聚一到两次。

这意味着接通录音电话和关闭电视机。

“作为一家人来说,晚餐时间不仅仅是吃东西而且还是分享一天的活动,”玛丽·

此时此刻,父母亲和蔼地将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传授给孩子们,而又不让人感觉是在说教。

培养仪式

26.尊重他人、为人谦虚和公正无私等种种品质,只能产生自日积月累的技能,而这些技能是父母对孩子们多年来通过共同的经历和回忆所教导出来的。

孩子成年时,如果回忆中只有电视、“小棒球队”和生日聚会的话,那么当真正考验人的品格的时候,这些孩子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依托了。

“除非孩子们知道自己是谁、来自什么地方,否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礼仪专家贝蒂·

乔·

特拉基玛斯说。

27.印第安那州卡美尔市的迪克迈耶夫妇将每周五晚上定为和三个孩子们共度“家庭夜”的时间。

一家人常常玩跳棋或者玩捉迷藏游戏。

“孩子们喜欢‘家庭夜’,”孩子的母亲特里萨说。

28.玩捉迷藏游戏真地能教会孩子们懂得礼貌吗?

特拉基玛斯和其他一些人认为,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这将告诉孩子们,父母是关心他们的,愿意花时间陪他们玩。

孩子们得到了爱,也将学会去爱他人。

“讲究礼貌不是关于正确地使用叉子的问题,”礼仪教师帕特里夏·

吉尔伯特欣兹同意这种说法,“讲究礼貌是关于为人友善的问题——会向人问候、与人合作并且乐于奉献。

而这一切,孩子都是从父母身上学得的。

29.孩子们不会自动激起学习讲究礼貌的热情,可他们也没有理由把礼貌看作是一大堆烦人的条条框框。

良好的行为举止是儿童教育的基本构件。

“一旦规则成了第二天性,它就赋予我们自由了,”米切尔说,“如果迈克尔·

乔丹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注意有关篮球的规则,他怎能把球打好呢?

30.朱迪斯·

马丁赞同这一观点。

“一个有礼貌的孩子长大成人后,能够结交到朋友、有约会可赴、有工作可选,”她说,“因为人们会对良好举止给予回报。

良好的举止是全人类行为的共同语言。

Unit6

1.她是现今年轻女子的典型——自信外向、知识渊博、做事投入。

在学校、教堂或是社区她积极活跃。

她也许有一大帮朋友或是寥寥几个密友,但却对朋友和友谊忠心不二。

对于现今年轻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譬如计划未来、亲昵关系、两性行为、毒品酗酒等问题,她行事老道,并且谈论起来认真严肃、思路缜密、直截了当。

她想掌控自己的生活,试图弄明白从哪里起步,通过何种方式达成自己所追寻的目标。

总之,她深信,如果计划周密、工作努力并且决策正确,她就能在自己选定的领域获得成功,拥有自己所渴求的优越物质条件,最终如愿以偿地嫁人;

而且,极有可能养几个孩子。

正如此话所云,她计划“该有的全都要有”。

2.她住在美国各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新英格兰的城镇,南部和中西部的小型城市以及西部海岸地区。

她来自一个中上阶层的家庭,源自中产阶级、劳动阶层甚至有时来自贫苦阶层。

确定无疑的是,她得到这样的启示,即如今的妇女应该充当自己生活的主角。

她展望未来,将自己视为中心人物,计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公寓住所和成功故事。

这些年轻女子不会将自己视为他人生活剧本中所充当的配角;

那是她们自己所经营的历程。

她们着眼于自己的抱负、自己的希望和自己的梦想。

3.贝思·

科南特是一名16岁的中学三年级学生,与母亲和继父同住在富足的新英格兰大学城。

她有五个兄弟,四个是哥哥,一个是比她小好几岁的弟弟。

母亲是一位图书管理员,而继父是个证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